#類風濕性關節炎

遠離菸害、採地中海飲食可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遠離菸害、採地中海飲食可防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許小姐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呈現異常,雖無關節疼痛的問題,但因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許小姐擔心罹病主動就醫。台南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病,會造成四肢多處關節發炎與變形。從免疫系統產生「類風濕性因子」或「抗CCP抗體」,到發生關節腫脹疼痛等發炎相關症狀,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早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予以適當治療,可避免關節受到破壞而變形。父母、手足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罹患風險為常人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本身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其子女或兄弟姊妹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若最近親屬的「類風濕性因子」與「抗CCP抗體」皆呈現陽性,則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更高,但即使如此,也只有30%的人會發生關節炎。不過若血中抗CCP抗體濃度越高,將來發生關節炎的可能性就越高。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和生活飲食習慣有關。鄭傑夫表示,由於許小姐還未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所以建議先由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來預防。例如,抽菸者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從未抽菸者的1.64倍,抽菸量越大發生的風險越高,而戒菸能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另外,牙周病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沒有牙周病者的1.91倍,因此保持口腔清潔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之一。避開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等地雷食物而體重過重與常食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也易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周至少二、三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牙周病也會增加罹病機率 保持口腔清潔鄭傑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避免吸菸或吸入二手菸、保持口腔清潔,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油脂豐富的魚,少吃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與甜食。保持運動習慣並維持正常體重。但若出現關節疼痛、晨間關節僵硬,甚至出現握拳困難的情形時,須及早至風濕免疫科就診。

攻擊雷諾瓦的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有解

攻擊雷諾瓦的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有解#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中年婦女來看診,她伸出雙手喊痛,由於她的工作是畫畫,這已經讓她沒辦法好好握筆。仔細看,她的手腕關節、手指關節、指掌關節幾乎都出現紅腫、壓痛、變形的情況,這時我大概心裡有底了。她說:「我在大醫院檢查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副作用很不舒服,但是向健保局申請的生物製劑針劑沒有通過,免疫科醫師也說這樣就沒有好的武器可以用了,所以想要來找蔡醫師調身體,看能不能把免疫系統調穩定,不要亂攻擊…...」印象派大師手指關節變形 擠顏料需有人幫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三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他們最喜歡攻擊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印象派大師雷諾瓦就是被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一代大師晚年時病情加重,多處關節嚴重變形,所以只能坐輪椅畫畫,尤其是手指關節變形,使他連洗澡和畫畫時擠顏料都需要有人幫。一直到現代,雖然醫藥發達,但是這個疾病還是很難治療。中藥調理 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痹」就是凝滯不通之意。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痹症,臨床上會再依不同症候,區分不同類型,通常可以分為四大類:1.行痺:主要是風邪重,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2.痛痺:主要是寒邪重,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3.著痺:主要是濕邪重,關節痠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4.熱痺:主要是熱邪重,關節痠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涉及單或多個關節,并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症狀。在中醫古籍《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清代林驪琴《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由此可見,三氣雜至僅是外因,正氣虧虛,腎陽不振,才是內在的主因。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是因「病名」及「指數」來治療,而是依中醫特有的「證型」來治療,這是和西醫完全不同的。臨床上會依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例如:散風宣痺法、祛寒通痺法、除濕蠲痺法、清熱通痺法、健脾益氣法、養血榮筋法、通經活絡法、活血祛瘀法,加上中醫特有的雙向調節方式,可以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了,當然胡亂攻擊的傷害就能停下來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女性常反覆尿道感染 竟因黏膜抗體

女性常反覆尿道感染 竟因黏膜抗體#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主要病變以關節炎為主,但會併發乾燥症、間直性肺炎、腎病變、類風濕結節、血管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對關節的破壞,從發病的3-6個月內就開始,而這樣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所以及早治療,對緩解、療效、預後都是可期待的。30歲的周小姐一直在陰道炎、泌尿道感染,婦產科建議她來看免疫科,以確診免疫系統是不是有問題?到了風濕科,風濕科醫師一聽描述,再看周小姐病歷也沒得過什麼嚴重的感染,風濕科醫師覺得她有乾燥症的風險是存在的。經過各種檢查,發現她有黏膜抗體,再進一步檢查,發現周小姐的唾液腺功能、淚腺功能相對不足。很多病人,會把乾燥症只侷限在眼睛乾、嘴巴乾,其實乾燥症與外分泌腺體有關,對全身的皮膚黏膜都有影響。所以也會有腸胃道、食道、陰道……問題。像周小姐因為乾燥症,受影響的位置在陰道,造成保護性的腺體分泌功能不足,以至於導致她反覆感染。經過乾燥症與調整抗體的治療後,發作的頻率就明顯減少,周小姐不再像以前,每個月都得向醫生報到。但她也沒完全好,因為疾病已經進展了一陣子,即使經過治療還是有留下功能不足的地方。乾燥症,是相當需要去重視的疾病,因為在臨床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症狀輕微進展慢,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初期,大家幾乎都不自覺的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或模式代償那些潛在的身體不舒服,所以也就不太會主動去看醫生。(本文摘自/謝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免疫調節藥物 是否會讓抵抗力更差?

免疫調節藥物 是否會讓抵抗力更差?#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觀,大部分是以小關節對稱發作為主,手指關節、腳趾關節,幾乎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或掌骨指骨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久了骨頭會蛀蝕、變形破壞;預後不好,也會侵犯頸椎第一二節關節,影響韌帶固定等問題,有時甚至會脫臼,萬一嚴重脫位壓到脊髓,可能影響生命或導致下半身不遂。風濕科現在用的免疫調節藥物,主要是把病人不正常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校正回來,而不在於把免疫系統打趴!我在與病友分享案例時,很多人會擔心林先生都隱球菌感染了,我們還用類固醇之類的藥,是不是會讓他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差?事實上,用了奎寧、類固醇後,是讓林先生把他不正常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校正回來,所以他的抵抗力反而逐漸回到正常,就能夠把殘餘的隱球菌感染清除掉,讓他完全回到正常。這個案例傳遞一個重要的觀念:我們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有害物質或者病菌,最主要的功能是防衛,尤其是在疾病初期!一個感染的發生 ,主要是入侵的病原菌有多強?有多少?如果超過一個程度,其實不論個人的免疫系統如何,還是會被感染。但如果病原菌的量不是很大、不是很毒,免疫系統就可以保護個人免於受到感染。所以當一旦被感染,便表示個人的免疫系統是不夠用於自保、或者被破壞掉了。不論免疫系統本來是不是正常,面對大舉入侵的細菌、黴菌、病毒,就得用藥,利用抗生素去治療,所以一旦感染,免疫系統當下能扮演的保護力就是不足,這時候一定得借助其他的抗微生物藥物,來助一臂之力。免疫系統不平衡 會讓感染一直拖著好不了在感染最後的戰場清理這方面,免疫系統平衡不平衡就很重要。像林先生的案例,當用藥後把大部分有害病原菌、微生物清除以後,剩下最後的收尾,就得要靠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當個人的免疫系統不平衡,常常感染就一直拖在那裡,無法完全根除。所以健全平衡的免疫系統經由兩大步驟來保護個體的健康,當碰到病原菌時,免疫系統在感染的初期清除阻斷避免感染的建立,例如小便有細菌時避免成為泌尿道感染,至於感染後病人要能完全復原,免疫系統則扮演最後的終結清理角色。(本文摘自/謝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RA非打針不可?醫病討論很重要

RA非打針不可?醫病討論很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已經在治療還是痛?」「有別的治療方式嗎?我很怕打針」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有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只放在心中、鮮少進一步與醫師討論。RA病人高達7成3未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類風濕性關節炎(RA)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罹病初期常有晨僵、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病人需要透過長期治療以緩解疼痛、維持關節功能;醫療的進步也提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成效,只要病人願意積極治療,病情可獲得不錯的改善。跨國調查發現,9成3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其中卻高達7成3病人未進一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未討論的原因包括談論病情、疼痛感不自在,或擔心會被認為是在抱怨。為更了解台灣病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發起「RA病友最想問」票選,包括:1) 一直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嗎?2) 哪些生活習慣或飲食會讓我的病惡化?3) 我要怎麼知道我的疾病控制得好不好?檢驗數值的高低有什麼意義?4) 我要怎麼讓病情穩定下來、好得更快?5) RA可能會痊癒嗎?6) 得了RA,我的行動會受到影響嗎?有些活動我該避免嗎?7) 我為什麼會得RA,跟遺傳有關嗎?我如果結婚生子,孩子會不會也得病?8) 治療選擇多,請問哪種才適合我?9) 我的關節不痛了,還需要一直用藥嗎?10) 一發作就痛到受不了了,都沒有辦法正常上班,有藥可以改善這個情況嗎?11) 我是不是活不久了?我的情況很嚴重嗎?12) 我怕打針,還有別的治療選擇嗎?Ready to Ask2步驟 主動討論治療方案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執行長張玲瑗表示,結果發現前5名問題多圍繞如何長期穩定控制疾病,顯現病友與疾病和平共存、提高生活品質的期待;但與治療方案相關的問題卻是排行榜後段班。很多病友會覺得治療方案已經被決定、所以沒有什麼好討論,其實醫師是病友在治療路上的最佳夥伴,掌握以下Ready to Ask2步驟,呼籲病友更主動開口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案:1) 問自己,勇敢說出口/正視自己治療過程中的感受,例如疼痛未獲得緩解,或是其他副作用,不要隱忍。2) 問醫師,醫定就幸福/反映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感受,訂定治療目標、討論合適治療選擇。RA治療在於穩定控制 持續用藥成關鍵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暨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董事長說明,RA治療目標包括控制體內的發炎反應及緩解疼痛;積極、持續穩定的達標治療相當重要,提高生活品質,不少病人都能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十分多元,約15年前台灣RA治療已邁入生物製劑時代,治療水準大進步,且近年加入小分子口服藥,通過健保給付4年來在台灣累積臨床使用經驗多,治療效果佳。給藥方式也一再進步,從針劑至口服藥,口服藥也新推出一天一錠的新劑型,助病人治療達標更便利。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健保數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健保申報人數,更從2006年至2015年成長了57%,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疾病。一名47歲婦女,平常興趣為繪製中國傳統畫作,但自從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後,在關節劇烈腫脹與疼痛下,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與興趣。雪上加霜的是,該婦人對於口服藥的適應性較差,並出現肝功能受損與發炎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成長57% 關節疼痛為前兆這位婦人經由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收治,並開立生物製劑的治療處方。約莫三個月後,病情逐漸穩定,日常生活也無任何不便,並順利回歸工作與重拾畫筆,讓她十分滿意。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又以30~50歲居多。但由於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治療不易,亦常被誤認為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多以關節對稱的腫熱痛、晨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出現。若是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無法握拳,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生物製劑助益四成RA病患 有效延緩關節惡化陳一銘醫師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患容易忽視診治重要性,等到關節出現變形的症狀,才感受到嚴重性並接受醫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是不可逆狀態了。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初期前二至三個月,雖然以現行的醫療技術仍無法完全痊癒,但經過治療卻可以達到有效的症狀緩解,盡早治療才是唯一的途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已趨向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針對每位病人的狀況,對症下藥,陳一銘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方式包含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多數病人可利用口服藥達到病情穩定,但約近四成民眾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可經由評估後,並利用生物製劑以延緩關節惡化與相關併發症的狀況。 陳一銘醫師補充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改善關節發炎狀況,並且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目前生物製劑的機轉,包括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和B細胞,以及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血球介素(IL-6),抑制發炎作用,減緩對關節的傷害;主要分為皮下注射及靜脈注射兩種劑型,病患用藥前,會先視其狀況討論適合的劑型,作為選擇的依據。醫病合作與順從用藥 有效維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穩定陳一銘醫師提醒,雖然現在已經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病患對於日常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才不會導致病情加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日常照護應注意:1、有規律的運動、適當休息、睡眠充足2、健康飲食、加強鈣質的攝取3、保持理想體重4、抗拒沮喪、保持心情愉快5、保持積極的態度6、藥物控制7、戒除菸癮、避免過度飲酒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配合醫護、復健、營養諮詢、心理治療團隊的照護以及社福、家庭、病友會支持。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醫病合作,順從用藥,才能有效的長期穩定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范女士將近1/2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共存。發病初期心理畏懼,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至醫院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研究顯示,超過5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其中高達2成以上故意不吃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選擇多元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評估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目前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擅自停藥易使關節變形 「HOLD」原則控病情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然而並非所有RA病友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林孝義主任說明,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病友應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林孝義主任及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1)「H」(Highly-compliant)提高服藥順從性/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成效。2)「O」(Oral drug)小分子口服藥/治療選擇多元,現有健保給付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提供患者及醫師治療選擇。3)「L」(Less pains)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適當的治療,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4)「D」(Discussion)主動與醫師討論/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共同設立治療目標。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發炎腫脹、變形、疼痛,從行動不便發展至最後可能四肢開始無法完整運作,這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日常寫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造成發炎、破壞組織,需終身治療,屬全民健保重大傷病範圍。RA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比男性多3倍罹病率,至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隨著新藥物的研發,RA病友只要及早治療、遵從醫囑按時用藥,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病友協會成立25年 面對疾病互相陪伴扶持民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了解不多,罹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25週年,每年定期舉辦衛教活動,促進全台各地患者交流。此外,協會也為病友和醫護、社工人員建立溝通橋樑,給予心理輔導,聚集病友分享彼此的治療心得,讓病友們互相陪伴扶持,坦然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身為病友近20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病友帶來的身心壓力之大,需要家人、朋友積極地陪伴和給予支持,而協會更像是家人,凝聚各位病友,給大家治療的正能量。盼健保擴大給付 讓病友走出戶外樂活人生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初都是從手部關節開始疼痛,許多人罹病後,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嚴重者連外出活動都有困難。而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全台只有20%的RA病友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協會多年以來積極替病友爭取用藥,希望每位病友都可以使用到「應該用的藥物」,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能與一般人一樣,走出戶外、自在出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