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疾病

吃補品才好得快?醫破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大迷思

吃補品才好得快?醫破解「類風濕性關節炎」10大迷思#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買東西仔細看 仿雌激素恐毒害健康

買東西仔細看 仿雌激素恐毒害健康#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激素和自體免疫疾病間交互作用很複雜,一些特定的自體免疫疾病──精神分裂症、第一型糖尿病、腎炎、僵直性脊椎炎和史迪爾氏症──有極大可能在青春期就出現徵兆;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症狀,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會在更年期來臨時消失。就症狀發生的嚴重程度而言,自體免疫性黃體素皮膚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溼性關節炎這些疾病會隨著女性體內每個月性激素濃度的變化而循環出現病徵。免疫疾病可能在生產或孩子斷奶時爆發此外,懷孕對自體免疫疾病來說有可能帶來2個極端現象之一:緩解或爆發,這是因激素及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所發生的變化所造成,在某些情況下,當女性懷孕時,自體免疫疾病會進入完全緩解。在另一些例子中,懷孕婦女會感受到自體免疫疾病病況的惡化。重要的注意事項是許多自體免疫疾病在孕期減輕的女性會在生產(產後前幾週內,在她們體內的激素和免疫系統回復「正常」時)或孩子斷奶時(當另一次激素轉移發生時)經歷疾病的爆發。與之相對,在孕期經歷症狀加重的女性通常會在產後發現症狀的消退。對許多女性來說,在生理期期間進行激素濃度測試,以辨識出濃度不正常的特定激素是有好處的:這項資訊能協助妳與自己的衛生保健護理師合作,讓妳的激素濃度及激素濃度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自然循環更為正常。使用口服避孕藥會降低關節炎風險由於不孕也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症狀之一,或許在服用生殖激素藥物前自體免疫疾病就已發生,使用藥物控制激素只不過是導致病徵爆發罷了。研究分析口服避孕藥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風險的影響,目前結果並沒有定論,舉例來說,廣泛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罹患克隆氏症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率,但同時卻會減低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生的風險。如果妳是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卻同時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正進行激素療程的女性,這時候該怎麼做呢?以口服避孕藥或其他激素為本的避孕藥劑來說,衡量是否換一種避孕方式還是冒著加重自體免疫疾病反應的風險繼續使用這些避孕藥,是十分個人的決定──只有妳自己可以作主。至於因有其他治療目的而使用的激素藥劑,可以嘗試尋找替代藥物或調整激素藥劑的使用劑量 ,而非完全停止治療。環境雌激素在高濃度下時皆有免疫毒性在生活環境中隨處可見的雌激素或模擬天然雌激素的化合物。亞麻籽、大豆和其他豆科植物會自然產生植物雌激素;黴菌合成雌激素則是由黴菌和其他真菌所產生,為常見的食品汙染源;畜養期間施用過激素的肉類、蛋和乳製品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雌激素;仿雌激素則是出現在如殺蟲劑、塑膠製品及清潔劑等工業產品中的一類環境激素;重金屬中會發現金屬性雌激素,上述所有的環境雌激素在高濃度下時皆有免疫毒性(對免疫系統有毒害)。減少暴露在環境激素下的方法:1) 避免食用植物雌激素含量高如亞麻籽、大豆、全穀類和玉米等食物,以及畜養過程有施用激素的動物:植物雌激素含量較少的食物來源包括所有的堅果和種子(尤其是芝麻、開心果、葵花籽和栗子;杏仁、核桃、腰果和榛果中的植物雌激素含量則更少)、所有豆類(尤其是扁豆、白豆、四季豆、花豆、蠶豆,還有鷹嘴豆、綠豌豆和黃豌豆)。苜蓿芽因常見的真菌感染共生導致其黴菌合成雌激素的含量極高。2) 保存食物時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絕對不要在使用微波爐烹調時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3) 選擇食用有機成長飼育並採行有機放牧的肉類。4) 仔細評估家中使用之清潔用品、洗衣劑和化妝品裡可能出現的仿雌激素。(本文摘自/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柿子文化) 

焦慮憂鬱 麩質吃多恐是主因

焦慮憂鬱 麩質吃多恐是主因#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所要面對事實──麩質已經無所不在,你可能不知道──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藏有麩質!麩質、穀類和豆類都是高發炎食物。而發炎是自體免疫最大的危險因子。作為一名醫生,我必須誠實的說──全素者或奶蛋素,對於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而言,可能是不適合的飲食方式。穀物、豆類和乳製品,會使身體發炎,使疾病更糟。麩質到底有什麼危害?五十多歲的馬修(Marshall),被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困擾二十多年了,大腸和結腸發炎伴隨腸壁潰瘍傷口,令人相當疼痛。過去幾年,馬修的醫師用氨基水楊酸(Mesalamine)為他治療,這是種強效的藥物,但容易出現腹瀉、噁心、腹絞痛,和脹氣等副作用。就像所有病人一樣,馬修來門診之前已經完成飲食日記(food diary)。我立刻注意到,他的飲食中沒有紅肉、雞肉或魚肉,只有麩質、穀類和豆類,還有奶製品、蛋、蔬菜。我問馬修是否吃素,然後發現他和我一樣,十四歲時已經開始吃素。他告訴我,早餐都吃一碗希臘優格,裡面加了有機穀麥和手作全麥吐司,有時換換口味改放麥片。午餐是炒蔬菜豆腐(大豆製成)及麵筋(麥麩製成),或是一大碗味噌湯(大豆製成)。晚餐則是糙米和黑豆,或是藜麥、玉蜀黍燉菜。每隔一段時間,會吃蛋類或全麥起司漢堡當作特別點心。豆類中的凝集素會刺激免疫系統馬修以有機全穀類、低脂飲食感到相當自傲,並且全家都遵循這套飲食方法。當他描述與太太的優格製作方法時,我想到過去與媽媽一起做優格的幸福時光――小時候多麼堅信的美好飲食,並想起因此得到葛瑞夫氏症。我尊重馬修的選擇,同時希望他能理解牽涉其中的健康問題。Myers Way 第二個基石是將麩質、穀類、豆類,和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全數剔除,因為這些食物會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帶來問題。所以,如同我對雪娜所做的,我將和馬修一起努力找出導致目前健康問題的線索。我向他解釋豆類中的凝集素(Lectin)會刺激體內免疫系統,並干擾腸道吸收營養素的能力。我告訴他飲食如何造成症狀,麩質是導致渾渾噩噩、焦慮及憂鬱的原因之一,黑豆和大豆製品則造成腹脹、產氣及腹瀉。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藏有麩質我提到所有人都暴露在大量麩質當中,而且量大到足以讓我們的祖父母為之震驚。人們所要面對事實──麩質已經無所不在,甚至是想了一千年都不會去找的地方也有。你或許知道可以在穀片、麵包和烘焙食品中找到麩質,但超乎預期之外的,你可能不知道――幾乎所有加工食品,例如番茄醬、罐頭濃湯、醬油和冷盤肉片,都藏有麩質嗎?我還有更大的驚喜告訴你:牙膏、洗髮精、潤髮乳,和許多廠牌的乳液、保濕液及個人用品中,都有麩質的存在。如果沒有特別注意,人們可能每分每秒都透過嘴巴和皮膚吸收麩質。如果使用夜間保濕霜,那麼連睡覺時也在持續吸收麩質!我對馬修說,基本上麩質、穀類和豆類都是高發炎食物。由於發炎是自體免疫最大的危險因子,理所當然要排除這些食物。對於每位病人,我都試圖找出發炎來源,而馬修的飲食習慣顯然對此火上添油。這些名稱的產品恐潛藏有麩質麩質是由穀膠蛋白(Gliadin)和麥穀蛋白(Glutenin)形成的蛋白質,可在許多穀物中發現,例如小麥(wheat)、杜蘭小麥(Semolina)、斯佩爾特小麥(Spelt)、高拉山小麥(Kamut)、裸麥(Rye)及大麥(Barley)。燕麥本身並沒有麩質,除非有無麩質認證標記,否則在加工過程中的交叉感染,仍需意識到燕麥含有麩質的事實。英文的麩質(Gluten)源自於拉丁文的膠(Glue),因為麩質使麵糰具有黏性,讓麵包蓬鬆。麩質被認為是黏性蛋白,因為它可將植物中的營養素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何糕餅業者經常使用麩質,作為接合劑及過濾器。如同我們所討論,最大的問題在於麩質,而麩質無所不在。它是種常見的添加物,政府並沒有規範需要在包裝上標示,所以常常以「水解蔬菜蛋白」、「食物澱粉」、「蔬菜蛋白」或「自然風味劑」等名稱潛藏其中。(本文摘自/自體免疫自救解方/博思智庫)

眼皮下垂又複視 恐為肌無力症

眼皮下垂又複視 恐為肌無力症#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肌無力症又稱為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而且兇手就是位於胸腔的胸腺,因為胸腺會產生一種抗體破壞神經肌肉,目前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則可用手術切除胸腺,而且以劍突下單孔內視鏡進行手術,不但傷口小,且復原較快。 眼皮下垂、複視、吞嚥困難、呼吸衰竭肌無力症會出現眼皮下垂及複視症狀,以及會有吞嚥和發聲困難,病況嚴重時恐出現呼吸衰竭,且有致死之虞,其病因最重要的就是因為胸腺所產生的抗體,會影響神經與肌肉,進而出現不適症狀。 藥物無法改善 就需進行手術切除胸腺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壐表示,重症肌無力可經由藥物治療,但是仍然有人會因為藥物無法改善,而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胸腺,甚至有些病人會在胸腺長出腫瘤,得一併做手術切除。 失血量少 復原較快陳百壐主任指出,劍突下單孔內視鏡手術可以在胸腔只開2公分傷口,不但失血量少,不需要住加護病房,而且手術當天即可進食、下床活動,復原較快,後續也不會併發慢性疼痛。 氣胸及肺部腫瘤也可治療陳百壐主任進一步指出,劍突下單孔內視鏡手術能同時做左肺與右肺的手術,不需要再手術一次,除了能夠治療重症肌無力的胸腺切除,氣胸或是長在肺部良性腫瘤也可做治療,此外,也可做早期肺癌切除,但若是晚期肺癌已有淋巴轉移,就不適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誤就醫恐殘廢 類風溼性關節炎5徵狀報你知

延誤就醫恐殘廢 類風溼性關節炎5徵狀報你知#自體免疫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35~40歲的中年女性,是一種自體免疫發生障礙,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而造成患者四肢腫痛不堪,嚴重還可能產生關節損害,甚至失能的疾病。對此,醫師呼籲病友需積極治療、做好飲食管理,並利用運動或復健來減輕疼痛,讓病情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較佳。別誤認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羅淑芬醫師表示,目前尚未找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病因,但可確定地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其免疫系統會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造成各種症狀,且初期症狀常會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而延誤就醫,長期下來恐導致關節變形或殘障,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民眾不應輕忽,醫師將進一步詳細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5大特徵,讓大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初期患者會感到疲倦、累、精神不佳、胃口不好、全身痠痛等全身性症狀。2)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容易侵犯關節的疾病,因此會導致疼痛、腫脹和僵硬。3)早上起床時,關節特別僵硬,有晨僵感,須活動30分鐘~1小時才會好轉,且症狀持續6星期以上。4)關節腫脹的時間長達6星期以上,且如果一側膝部或手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另一側亦會罹患此病,具有對稱性。5)關節周圍組織,如韌帶、肌腱、肌肉也會有相同症狀。積極控制病情免失能:治療+飲食+復健 缺一不可 羅淑芬醫師說,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導致關節受損變形,患者可與醫師進行討論,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多吃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等富Omega-3營養成分的食物,還可利用運動或復健方式來緩解關節疼痛或放鬆,如游泳、瑜珈、冷療、熱敷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滑鼠害女大生手麻?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滑鼠害女大生手麻?多發性硬化症搞鬼#自體免疫疾病

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前陣子突然感到右手掌發麻,當下以為是使用電腦滑鼠太久,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以為休息幾天就會好,然而情況越來越不妙,非但靜養無效,麻木刺痛及僵硬的部位更蔓延多處,到醫院後經過層層篩檢,終於找到病因,原來是偏好攻擊年輕女性的多發性硬化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宗璋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好發年齡為二十到四十歲,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二到三倍。由於初始症狀常讓人以為是勞累或感冒,對生活機能沒有嚴重影響,有時症狀也的確會減輕甚至消失,再加上病患多處身強體健階段,以至於錯過在第一時間就醫、或是在第一時間就獲得診斷。 蔡宗璋說,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是及早以藥物和復健控制,可以穩住事態不讓擴大。優活聚焦:●台灣重男輕女觀念重一年「殺害」三千女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37●吃得清淡少吃油炸 延緩退化性關節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40●記得FAST口訣 從死神中搶救中風患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3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