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

素食有助改善體質 教你如何吃出健康#骨質疏鬆症

現代人吃素,已經不像從前一樣,單純為了宗教的理由,而更多的因素是為了獲得身體的健康。國人的素食花樣比較多,有純素、奶素、蛋奶素、禪食、部分素食等。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的消化系統和牛馬羊一樣,比較適合素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韓丁頓博士所做的人體腸道解剖分析報告中顯示,人類不適合肉食,而適宜素食。因為肉食性動物的小腸短,大腸直而平滑;素食動物的小腸長,大腸也長。而人類的腸子約是自己身高的10~11倍,並且來回排列,腸壁不平滑且重疊在一起,此種腸胃較適合食素。再者,肉食中的動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膽固醇過高及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同時也有致癌的可能性,再加上近年來口蹄疫、狂牛病、禽流感…等動物間傳染疾病的發生更是提醒我們該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行為及習慣,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均衡飲食。素食,究竟有什麼優點呢?臺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群提出以下四點供民眾參考:一、許多研究顯示健康的素食能減少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例如:豆腐不僅比同重量的肉類熱量低,不含飽合脂肪酸,且完全沒有膽固醇(只有動物性食物才含有膽固醇),所以吃素者有較低的血膽固醇,加上膳食纖維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故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利,並且能延緩小腸中葡萄糖的吸收,可幫助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植物性食物體積大、熱量低,且具有飽足感,因此對於控制體重預防肥胖也有幫助。二、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有降低人體罹患癌症機率的作用。根據研究指示,黃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因為黃豆中所含的植物固醇(Phytoestrogen)可減少腫瘤發生。黃豆所含的蛋白抑制劑可阻止及避免大腸癌、口腔癌、肺癌及肝癌的發生,這可能是因含有異黃素(Isoflavones)及其他抗癌酵素的關係。植物性食物中的植物固醇及皂素(Saponins)也可減少罹患大腸癌機率。三、素食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率.尤其是直腸癌,結腸癌。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纖維素,能刺激腸蠕動加快,使糞便快速通過腸道,讓有害的物質及時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質對腸壁的損害。據美國研究發現,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發病率低百分二十至四十。 四、素食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亦有好處。老年人(尤其停經後的婦女)為了防止骨質疏鬆,提倡多吃含鈣質的食品,而維生素C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綠色蔬菜,和某些瓜果等)含有豐富的維生C。相反,動物食品有時卻會影響身體利用鈣質的能力。因此素食不但可以淨化血液,預防便秘及痔瘡的產生,預防癌症,骨質疏鬆症,養顏美容,並且安定情緒。和肉食比起來,素食在養生方面實在益處多多。然而,吃素就是只能吃蔬菜、水果嗎?素食是不是會改變體質?就醫學研究的觀點而言,吃素確實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但是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食,如此才能達到改善生活品質及健康生活的目的。那麼應如何均衡、健康的吃素食呢?有些人常會擔心吃素是否營養足夠?某些營養素,如:蛋白質、鈣質、鐵質是否會有缺乏的問題?事實上,多樣性、廣泛的選用食物,吃的正確,絕對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1.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達到均衡的飲食,也就是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及其豆製品、豆奶、油脂類】。2.攝取適當的熱量,維持理想體重。3.多選用未精製的榖類食物(糙米、大麥、小麥、燕麥…等)以替代精製的白米、白麵。4.適量攝取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均衡的素食足可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而肉食往往會造成蛋白質攝取過多,導致人體罹患腎結石、骨質疏鬆症、心臟病與某些癌症。每天從五穀根莖類、豆類、核果類、種子類中選用食物,就可以達到『互補作用』,提昇蛋白質的利用率。如:黃豆糙米飯、紅豆麻薯…等,這種組合足以媲美蛋與牛奶,可提供優質的蛋白質。5.均衡素食,可獲得身體所需的鈣質:一般人都認為牛奶及奶製品、小魚乾等為豐富鈣質的來源,其實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豆類、豆腐、芝麻、髮菜等,亦含有豐富的鈣質。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其中所含的『甲硫氨酸(Methionine)』,在代謝後,易與鈣質結合成硫化物,隨著尿液流失,這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偏高的原因之一。相反的,素食者,即使是純素食,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卻較低。6.每餐要吃水果,尤其是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以增加鐵質的吸收。植物性食物,如乾果類(葡萄乾、紅棗、加州梅)、全榖類、核果、種子類、及深綠色蔬菜等均含豐富的鐵質,只要與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一起食用,即可促進鐵質的吸收及利用。7.選擇各式各樣的蔬果,包括深黃色及深綠色蔬菜。選用各式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含一份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菜,及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蕃茄等,以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8.多選用天然(未經加工)植物來源的油脂,不使用任何提煉精製油。台灣許多寺廟裡的素食餐普偏含大量炒菜油,屬於高油脂、高熱量素食,用於烹調素食的植物油(玉米油、葵花油、沙拉油、花生油、大豆油等),和動物油一樣,都是高熱量食物,吃多了一樣會使人增胖,也一樣會促成動脈血管硬化,演變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其他動脈硬化疾病。天然的植物油脂來源為核果及種子類,如:杏仁豆、腰果、核桃、松子、芝麻、葵瓜子、南瓜子…等。9.少吃油炸素食:炸茄子、炸蕃薯等素食是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已喪失原來低熱量素食的益處。油炸素食的另一個缺點是高溫油炸時,原有的有益性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變質;例如紫色茄子皮和黃色蕃薯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植物性化合物,具抗氧化作用,能保護人體細胞,使其免於氧化物的破壞,經高溫炸後,這種植物性化合物因變性而喪失抗氧化作用,十分可惜。10.發霉的素食不能吃:花生、玉米、米、麥等食物容易感染黴菌而長霉,有些黴菌能釋出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能使正常肝細胞病變成癌細胞,引起肝癌。雖然並非所有發霉的食物都含這種致癌毒素,但為了安全,凡是發霉的食物,一律不吃才是上策。11.應選用不含農藥的素食:過多殘留農藥可引起急性中毒,但這種病例不多。含殘留農藥的食物久食後,難免有得癌的危險性,理由是許多農藥量大時,易造成消化道受損害,得消化道癌的機會較多。無論中外,政府衛生單位無法有效約束農人使用農藥和農作物經農藥噴灑後的採收時間,故消費者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來保健。12.縮短烹調時間、降低烹調溫度:食物經高溫或烹調一、二小時後,養分和有益的植物性化合物被破壞殆盡,剩下的營養素可說是微乎其微。蛋白質經久煮後也會變質而不利於健康。事實上,以素食來提供健康且均衡的營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總之,低脂(低油)、低熱量、高纖、多水分、低糖的素食有益健康,只要不偏食(不過量)、食材新鮮、來源可靠、烹調得當,素食是一個營養又健康的選擇。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治療骨鬆一年一次 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

70歲的張老太太(化名),陪孫子在公園玩耍時不慎扭傷,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自己的骨密度指數只剩- 3.6,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當時雖立即接受治療,但因張老太太同時需治療其他慢性疾病,需要服用的藥物種類甚多,經常忘記服用骨鬆藥,且骨折後行動不便的她僅能仰賴家人請假陪同就醫回診,諸多不便使得張老太太中斷了治療;三個月後,張老太太又再發生第二次骨折!骨科醫師黃勉倉指出,類似張老太太這樣中斷治療後又骨折的案例經常發生。大多數患者骨折後因為行動不便,以至於定期回診的困難度增高,此外,目前常用的口服骨鬆藥物有許多的不便性,患者常常排斥服藥或是忘了吃藥而中斷治療。最近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治療藥物,不但可以減輕患者在就醫以及用藥時的不便,更能夠有效降低二次骨折的發生率。日前,歐洲的衛生主管機關更核准該新藥可適用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病患。黃醫師說明,這種新藥可減少骨頭內蝕骨細胞的作用,經過醫學研究證實其治療成效較其他藥物優異,可有效降低七成的脊椎骨折風險,及三成的髖骨骨折手術後死亡率。治療時,患者只需在醫療院所接受15分鐘以上的靜脈注射,治療效果便可維持一年,患者的接受意願頗高。根據調查顯示,有少數病人在施打後會產生肌肉酸痛等症狀,黃醫師表示此屬正常藥效發揮現象,只要多休息或經適當的症狀處理,約莫三天後,前述的不適症狀即會解除。許多患者在初次選擇新的治療方式時,都會多方考慮費用及時間成本的因素,但相較於現有藥物的繁複使用方式,加上必須定期回診的交通及醫療費用,長期下來,一年一次的自費藥物的確是讓患者多一個很好的新選擇!黃醫師也建議目前已有骨質流失或不足的民眾,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來積極控制、避免日後發生骨質疏鬆惡化的情形。張老太太經過黃醫師細心的治療後,開心地表示:「以後一年只要去一次醫院,實在很方便!」但黃醫師叮嚀,施打新藥後兩、三個月內還是需要回診追蹤,而後再依醫師的建議、減少就醫次數,以後甚至只要一年回診一次即可,其方便性對許多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同時也可減輕患者的家人在照顧上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預防骨質疏鬆症不等骨折 運動、足鈣、少菸酒

預防骨質疏鬆症不等骨折 運動、足鈣、少菸酒#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患者多不自知,等到跌倒發生骨折行動不便,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高齡股骨骨折有15%患者在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死亡。骨質流失沒有症狀,民眾應多加注意防範。建議卅五歲以上的民眾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為健康把關。「骨質疏鬆症」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35歲起,骨質會開始慢慢減少。但如果正常的骨質流失速度加速的話,骨頭就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而這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當骨質大量流失,骨頭變得疏鬆脆弱時,容易因跌倒而造成骨折。根據相關報告顯示,股骨骨折的高齡患者,由於長期臥床,約有50%的患者會在發生後的一年內因感染或其他併發症而死亡。奇美醫院放射診斷科-么煥忠總技師指出,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像長期鈣質的攝取不足、過量飲用咖啡、茶或酒,吸煙、長期缺乏適度的運動、停經期提早來臨、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一些疾病也會引發骨質疏鬆症,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肝病等都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那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通常患者本身根本不知道已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到骨折發生時,才知道是骨質疏鬆所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充分的鈣質攝取、正確的運動以及定期的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等,都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么煥忠總技師表示,預防骨質疏鬆可參考以下幾點:1. 適量且持續的運動:能有效地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流失;更可增加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增加關節活動度與平衡感,進而預防跌倒,減少受傷。預防跌倒受傷:保持正確姿勢,改善身體的平衡感,預防跌倒受傷最能避免骨折發生的危險性。2. 足夠且均衡的營養:足夠的鈣與維生素D是治療骨質疏鬆最基本的要求;避免過度節食,均衡飲食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少食用含磷、咖啡因過量等太鹹的食物及減少過多鹽分攝取。3. 避免服用易造成骨鈣流失的藥物,如類固醇等。4. 充足日照與避免過量菸、酒。么煥忠總技師表示,目前先進的骨質密度測量儀,檢查速度快,可一次檢查三個以上部位;只要符合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皆可隨時檢查。有需要的民眾可至醫院門診洽詢;若是民眾擔心自己骨質疏鬆卻不屬於健保局給付之適應症,亦可電話洽詢。早期預防才是最重要的!◎ 健保局給付骨質密度之適應症 ◎一、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包括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醫源性庫欣式症候群者。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三、五十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但是篩檢性檢查如健康檢查等則不列入健保局保險給付範圍。過早停經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的評估。一般建議,停經後女性及6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定期接受骨質密度篩檢。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骨質疏鬆症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

骨骼一定強!預防骨鬆由年輕做起#骨質疏鬆症

人的總骨量在20歲至30歲之間達到最多量,過了30歲骨質開始流失,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快,如果流失過多,骨骼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且骨鬆非女性專屬,男性致死率也高。依據97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有91﹪受訪的男性低估男性髖部骨折後1年內高致死率為22%,更有75%的男性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最有效的預防做法是從小有均衡的飲食,尤其攝取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乳製品及肉類,再加上規律的運動,使骨頭得到充分的發育,儲存足夠的鈣質。此外,懷孕或餵奶的婦女,對鈣質的需求量比平常的時候更重要,每日至少2,000毫克以上,而更年期後之婦女之鈣質攝取量(1,500毫克)也比年輕時要多(1,000毫克)。所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第一步是由年輕的時候做起。◆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一、增加鈣質攝取牛奶是鈣質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若不喝牛奶,則很難獲得足夠的鈣質,為獲得足夠的鈣質,建議每人每日應喝牛奶量為:成人1~2杯 、青少年及孕產婦2~3杯(一杯牛奶為240毫升,或以3~4湯匙奶粉沖成一杯,每杯約含260毫克鈣質。)二、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三、預防跌倒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必須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分兩方面: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骨質密度檢測保健康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骨質密度檢測是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一項必要程序。骨質密度檢測可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骨折風險評估和監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症的評估,建議以骨質密度(BMD)值為診斷標準,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BMD值,低於20歲年輕婦女平均值的-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BMD值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則稱為骨質減少症;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1)則為正常。根據研究發現,骨質密度每低於1個標準差,脊椎與髖骨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會提高2倍。*T值>-l為正常骨頭。*T值介於-1及-2.5間為骨質減少症。*T值<-2.5為骨質疏鬆症。為響應2008年世界骨鬆日及提升民眾重視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影響,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特別精心策劃於97年10月19日(星期日)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假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西側中山廣場舉行「挺直腰,大聲講:骨骼一定強!」全民強骨活動。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及骨鬆車檢測,並提供通關秘笈、績優骨筆記、保密&防跌吸鐵等衛教指導的動靜態宣導活動,全程參與民眾,還有超值豐富的強骨福袋可以帶回家,歡迎市民朋友參加,一起支持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當日篩檢活動,將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宋永魁理事長率領,民眾一起來喚起對骨質疏鬆症防治的重視!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骨質疏鬆症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骨質疏鬆症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骨質疏鬆症

根據調查發現,七成二的老年人誤以為使用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能治療骨質疏鬆症。關渡醫院復健科高念慈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兩者皆是老化時可能產生的疾病,前者主要是關節過度磨損而產生發炎及紅腫熱痛的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骨質密度的流失,造成腰痠背痛、身高變矮或壓迫性骨折等現象。事實上,這兩種症狀在診斷及藥物治療上大大不同,民眾千萬不可混為一談。患者求診時若能明確指出某一關節部位疼痛,即會建議藉由X光照射診斷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而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口服補充葡萄糖胺,或是注射關節腔玻尿酸來增加潤滑效果,進而改善發炎現象;但是,這兩種方法皆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真正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雙磷酸鹽類、抑鈣素、荷爾蒙類、副甲狀腺素類等類別。雙磷酸鹽類藥物是目前市面上最為普遍的骨鬆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遏止骨質過度的流失;此類藥物分為口服或注射兩種形式,其中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限制較多,使用上將須視每位患者情況而予以處方。另外,抑鈣素藥物則因同時能夠抑制疼痛,較常在患者發生骨折後使用。至於荷爾蒙類及副甲狀腺素類藥物,主要是透過影響人體內分泌作用,調節血中鈣質的濃度達到增加骨質的效果,但因前者在治療上會引發若干後遺症,而後者藥物費用昂貴並缺乏長期的研究支持,所以醫師在推薦病人使用上較為保守。日前曾有一位骨鬆患者,臨床診斷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卻還是堅持僅服用含葡萄糖胺成分的藥物,不久後就因在家中跌倒、引發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而入院。高主任表示,治療骨鬆一定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遠離骨折的意外發生。而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骨密度的流失會使骨骼日漸脆弱,只要一不小心跌倒或受到輕微的外力撞擊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旦骨折,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患者發生意外後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一成,而一年內合併肺部感染或心臟衰竭死亡的比率更高達三成。高主任也提到,骨質疏鬆症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患者使用每天或每週一次的藥物卻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任何服藥不規律或甚至中斷用藥的情況,將大幅降低治療的效果。」最近陸續有一些新的骨質疏鬆症藥物問世,不約而同地都朝向拉長用藥間隔發展,其中更有一年只需治療一次的新療法,對於骨鬆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