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胰島素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發生率年年上升,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人體對於血糖的穩定,有著極精密的調控。吃完東西、消化吸收後,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單醣,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提供細胞新陳代謝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不管是胰島素製造出問題、或是胰島素的靈敏度低下,這些醣份無法進入細胞裡,所以細胞是存在飢餓狀態,但是血管中過量的醣份,造成高滲透壓的狀態,開始破壞其所到之處的器官,糖尿病的病變就因此展開。中醫師蔡易昌表示,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藥就想要看到標準的血糖值,而不去思考整個疾病的過程,隨著病情的拖延、惡化、演進,各個器官的併發症一個一個出現,這代表的是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警告視而不見的結果!早期治療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對抗』的角度處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用藥物壓榨胰島細胞超時超量工作,分泌的細胞越來越累,當然所能得到的產能是每況愈下。後來,又有一種『放任』的方式,即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胰島素,由外來的胰島素幫助醣類進入細胞而維持生理活動。但是,長期下來原本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就會出現『依賴』性。蔡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也就是同病異治的觀念,以『共存』取代『對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藥調理,使身體先與糖尿病達成和平共存的階段,一方面穩定血糖,一方面使傷痕累累的胰島細胞逐漸修復。當生理機能逐漸復原時,原本用藥就可逐步減量,最終是以脫離藥物為目標。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患者必須配合醫師,每天定時監控血糖的變化,以得知目前身體的狀況為何,配合適當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改變,就可以逐漸改善病情。糖尿病千萬不能輕視它,好好治療,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糖尿病不是絕症,並不一定要一輩子吃藥!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胰島素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胰島素會把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轉變成能量,胰島素也會驅使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然而,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島素本身功能不正常,就可能會產生糖尿病。對於需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人而言,時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建議,每日需量測血糖3次以上,一般而言,最好的量測時機為餐前以及晚上臨睡前。而對於第二型的糖尿病人雖未明確定出量測次數,但仍建議養成每日定時量血糖的習慣,對於懷孕婦女的妊娠性糖尿病則建議每日量測2次。管理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正常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日能夠很留心血糖的控制,將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除了按時使用藥物之外,病友們也能藉由改變生活作息(節食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來達到目的,糖尿病友自我在家定時量血糖能夠讓自己避開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危急情況,低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手抖、冒冷汗以及飢餓感,嚴重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而高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極度口渴與飢餓感,有時候也會有尿多的情況。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彭子安表示其實,指尖採血測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心中的「痛」,這也是影響病友們自我監測血糖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那類型的糖尿病,若是放任疾病惡化而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則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對病友的心臟、眼睛、腎臟、神經造成嚴重傷害,雖然糖尿病對病人具有威脅性,但是我們可經由定時監測血糖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病友們的生命。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胰島素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一次說清楚!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一次說清楚!#胰島素

李先生四十歲,每天抽兩包菸,無糖尿病的過去病史及家族史。近一個月自覺倦怠、腳麻、口渴、視力模糊、夜間多尿而影響睡眠,胃口尚可但體重急速下降六公斤。病人本身不以為意,但在家人堅持下門診就醫。經醫師診療血壓正常,空腹血糖350mg/dl(成人正常的空腹血糖是100mg/dl以下)、飯後血糖415mg/dl、糖化血紅素13.3%(代表最近三個月之血糖值平均在390mg/dl左右),伴隨高膽固醇;尿液檢查結果,尿糖四價、無尿蛋白及酮體;被告知有第二型糖尿病。《短期使用胰島素》糖尿病患者從發病開始到被醫師診斷出來,一般都延遲了四至七年,約有20~50%患者已產生併發症。因為大部份糖尿病人是無任何症狀,除非能定期篩檢,不然一般都是出現三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體重減輕)時才來就醫。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發現,當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已經衰退到剩下50%左右,並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加上血糖過高時,會有「葡萄糖毒性」抑制胰島素分泌與增加胰島素阻抗;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使得血糖居高不下。糖尿病學會建議嚴重高血糖時(糖化血紅素>9%,最近三個月之血糖值平均在240mg/dl左右)可使用胰島素作第一線治療。在醫師建議下,李先生開始接受合併低劑量口降血糖藥物與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Levemire);同時加上營養師的指導,進行飲食控制、每天慢跑三十分鐘及戒菸。經四週治療,李先生的空腹血糖即控制在90mg/dl左右,而且三多症狀緩解,腳麻及視力模糊情形改善,即停止胰島素注射。十二週後停止口服降血糖藥物,完全依靠生活型態改善控制血糖。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黃信揚表示,短期使用胰島素可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並立即矯正葡萄糖毒性。長期而言,可能保存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減緩衰退。當病人已經接受兩種口服降血糖藥治療時,若是沒有改善血糖,即使再加上第三種口降血糖藥,也是較無法將血糖控制理想範圍內。注射胰島素是最有效的降血糖藥物,與口服降血糖藥物合併使用,可減少服藥的種類與顆數。對於非肥胖的病人,空腹血糖持續超過200mg/dl以上時使用胰島素效果更好。胰島素是每個人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所必需的賀爾蒙,隨著糖尿病病程的進展,身體分泌胰島素能力逐漸下降,故需額外補充胰島素,而不是藥物成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