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

樂閱讀/癌細胞是活生生的生命

樂閱讀/癌細胞是活生生的生命#癌細胞

什麼是生命?不管是小蚊子或大恐龍,生命只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要活下去,第二個目的是傳宗接代,癌細胞也是一個生命,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請問癌細胞在哪裡?是在外的蒼蠅還是蚊子?癌細胞就在人體裡,你在恐懼害怕時,它在笑你!你吃了很多健康食品,它也免費吃你的健康食品,你用化療企圖殺死癌細胞,癌細胞卻發生突變,產生抗藥性。癌細胞活生生地在你體內,趕不走打不死它,那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跟它和平共存。你要和平共存,但是癌細胞不願意而不斷地復發與轉移,那又怎麼辦?那更好,比它更強就是了!小老鼠看到人類為何會跑掉?因為老鼠媽媽告訴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牠們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當我們面對癌細胞時也是相同道理,你割它毒它殺它,它會如何?我現在要打你,你會怎樣?當然是跟我對抗或跑掉,癌細胞也一樣,它是活生生的生命,會對抗你,所以不要以為—開刀、化療、放療就會好,是不可能好的,面對癌症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力超越它!事實上癌細胞很和平,不像細菌病毒會釋放毒素抗原致人於死,它沒有武器不會殺你,只會一直分裂,一直變大;但如果我們開始攻擊、圍剿它,它就開始突變,變成不同的生命,也會越變越強。結果越殺越多,就像社會上的壞人越抓越多。面對癌細胞要有一個概念就是一個生命面對一個生命,要比它更強才能戰勝它。癌症病人每天愁眉苦臉有用嗎?所有癌症病人都走錯方向了,在我癌症演講中首先就強調病人要把所有負面情緒拿掉,正面思考,勇敢面對癌症!說得容易做得難,面對可怕的癌症,如何克服沒有負面情緒?如何正面思考?只有一個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寫好遺囑,生死看開,生命重新開始!(本文作者/許達夫)(摘自/感謝老天,我活過了十年!/時報出版)

癌症患者飲食均衡營養足 可提高治癒率

癌症患者飲食均衡營養足 可提高治癒率#癌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許多癌友在進行化療、放療期間,常有經神疲憊、怠倦、消瘦乏力等症狀,造成食欲不佳,越吃越少、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家人想要燉補品補充營養,但卻擔心吃太好,反而會養大癌細胞。康聯預防醫學營養師趙思姿表示,建議病患吃東西應掌握「少量多餐」的原則,可先訂好正餐、點心時段,養成時間一到就吃的習慣,且先吃比較營養的食物,以能維持體力作為首要條件。趙思姿指出,營養不良幾乎是癌症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然而病患的營養狀況卻關係著治療的成敗。事實上,若能有積極性營養照護或補充,將可有效改善癌友的營養狀況,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其實均衡的營養補充對癌症病人是非常重要,不必因人云亦云,對食物過度禁忌或心生害怕,如造成營養不足反而不好。各種食物均衡吃,沒有哪種食物「特別好」,只要不讓體重大幅下降、體力變差,就能穩定病情並提高治癒率。癌友的營養需求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飲食原則還是以均衡為主,六大類食物,即五穀根莖類、魚肉豆蛋類、奶類、蔬菜、水果、油脂等,都應有足夠的質與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癌症治療期中,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以利修補因手術、化療、放療而受傷的組織。雖然癌患的飲食沒有太大禁忌,但如果因為治療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就必須小心生食或食材不潔可能造成的感染問題。家屬若可在家準備餐食,建議烹調方式應多樣化,佐以溫和的調味料,豐富食材風味,以增加食欲。休息時可多參與日常活動,飯前可稍做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有效增進食欲。坊間也有針對特定腫瘤設計的營養品,但售價不低,可考量本身經濟能力後,與營養師或專業人員諮詢後補充食用。

淋巴結切片術 降低乳癌併發症機率

淋巴結切片術 降低乳癌併發症機率#癌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公佈,2011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乳癌位居第四名,以往為了預防癌細胞擴散,醫師在手術時往往會一併切除淋巴結,但這一來容易導致併發症,因此醫師藉由「前哨淋巴結切片術」,來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到淋巴結,一旦癌細胞沒有擴散,就能保留淋巴結。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林俊宏表示,癌細胞所到達的第一個淋巴結,就稱為前哨淋巴結,如果前哨淋巴結受到感染,代表癌細胞已經擴散,要把腋下淋巴結清乾淨,如果沒有受感染,就代表後面是安全的。乳癌癌細胞擴散,大都是藉由淋巴,所以以往醫師透過手術摘除腫瘤後,會一併切除淋巴結,但反而增加併發症發生機率,經由「前哨淋巴結切片術」,能幫助醫師更精準確認是否保留淋巴結。由於乳癌早期沒有徵狀,因此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平時的自我檢查以外,高危險族群還是要定期到醫院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癌細胞

昨天是溫馨的母親節,您有送母親什麼禮物了嗎?對83歲的陳女士來說,孝順的兒子送給她最佳的母親節禮物,那就是「健康」。去年12月底,陳女士被告知罹患肺癌,因不想牽拖晚輩,她堅持放棄治療。但兒子陳先生為了說服母親治療,不惜下跪懇求老母,孝心終於讓陳女士同意接受光田癌症中心安排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就在母親節前夕,檢查確定癌細胞竟已完全消失,母子高興得擁抱在一起,也特別感謝醫療團隊幫助他們再度擁有失而復得的幸福。陳女士家住伸港,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問題。去年底突然開始咳嗽不止,老人家以為是感冒,僅到附近小診所就醫,但因為症狀遲遲未改善,12月底在兒子陳先生的陪同下到光田醫院看診,一檢查竟發現右上肺葉有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定是罹患了惡性肺腺癌。患者陳女士思前想後,不想增加晚輩的經濟負擔,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又有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決定放棄治療。但是兒子愛母心切,苦苦哀勸母親別放棄治療,情急之下甚至下跪懇求,終於感動了慈母心,點頭答應接受院方醫療團隊建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期間陳女士的生活品質如常,不到半年,體內的癌細胞就完全消失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解釋,所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rereota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俗稱光子刀,它結合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與影像導航技術,可使用高劑量,更精準、有效率的照射在腫瘤部位,並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比起長達6~8週,治療次數多達數十次的傳統放療,這項放療療程只需3~5次治療,療程縮短許多,也省去患者不斷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從各方面來看,都能讓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項治療技術針對肝臟、肺部、腦部較早期的癌症治療最為適合,更提供了高齡體力差、有心血管疾病、手術治療風險高的患者一個不錯的新選擇。王銘志主任指出,在許多高齡民眾的傳統觀念中,罹患癌症就好像被宣告了死刑一般,門診中常遇到高齡患者選擇放棄積極治療。他特別要鼓勵民眾,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樣的觀念應該要被打破了,以肺癌來說,只要能早期發現,即使是高齡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的患者,也能透過最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甚至能像陳女士這樣完全痊癒。因此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計畫好好治療,才是抗癌的基本之道。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癌細胞

文/新店耕莘醫院  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腦部是個獨特的器官,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複雜,組成的細胞種類多樣。醫學上所稱「腫瘤」,係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累贅,甚至於侵犯周圍或遠處的細胞組織,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如同其他部位的腫瘤,腦部的腫瘤亦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各包括多種細胞類型。良性與惡性腫瘤一般以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來確定,惡性的腫瘤即所謂的癌症,癌細胞生長快速,並侵犯周圍組織。良性腦瘤雖然不會侵犯到鄰近組織,但也可能壓迫腦組織的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當一個良性腫瘤位於腦部的重要功能區域,並影響到神經與其他生理功能時,即使它不含癌細胞,臨床上仍應被視為惡性的。有些腫瘤無法獲得病理診斷,必須倚賴影像檢查與臨床表徵作判斷。整體而言,腦部腫瘤無論其本質為良性與惡性,均可能造成神經功能的傷害,因此一般在臨床上均統稱為「腦瘤」。若根據腫瘤來源的不同,可以分成:原發性腦瘤:原本就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這一類。續發性腦瘤:從其他部位轉移過來,例如: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這一類「外來客」反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腦瘤,部分病人甚至尚未被發現原發處有癌病,就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而發現已轉移至腦部。腦瘤的成因與預防大部份的腦瘤都是由於基因的突變或損傷所造成的,另外有一些不正常的基因活化後,刺激分泌生長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而造成腫瘤的血管增生和腫瘤的細胞增生。基因的變異可能來自遺傳或環境因素。藉由流行病學的研究,已有某些環境因素被發現會增加腦瘤的發生率,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游離輻射線、電磁波…;化學性因素,如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生物性因素,如某些病毒與腦部的淋巴癌有關。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

怪哉!腫瘤居然會「落跑」?#癌細胞

大家都知道腫瘤會擴散、變形或轉移,但您有聽過腫瘤還會趁人不備偷偷「落跑」嗎?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近日就有例少見個案,一位肺癌患者右肺腫瘤宛如有意識般,竟會偷偷往上方移動,整個跑出原本檢查時計算好的放療區域。所幸醫院採用每次治療前都會精密定位的IGRT影像導航放療技術,才得以及時發現修正,避免讓這顆腫瘤「落跑」,成功將癌細胞完全消滅。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指出,患者是一位江姓台商,工作壓力大時就喜歡抽菸解悶,40年來平均每天至少抽掉2~3包。去年因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等症狀就近在大陸醫院檢查,疑似發現有肺部腫瘤,而後返回台灣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治療。當時醫師診斷發現江先生右肺有一大一小共2顆腫瘤,其中位於上方的腫瘤體積有7X5公分並壓迫到上腔靜脈。癌症醫療團隊根據患者病況及個人需求擬定一系列的治療計畫。令人訝異的是,江先生肺部下方的那顆腫瘤在放療期間竟然會偷偷向上移動,整個離開了之前檢查時定位好的區域。好在及時發現,才沒有縱容癌細胞「逍遙法外」繼續惡化。至於為什麼腫瘤會「開溜」?醫師研判很可能是原本上方的腫瘤過於巨大,將肺部組織往下擠壓,所以當治療見效、病灶縮小時,原本被壓迫的肺組織向上舒展,位於下方的那顆腫瘤才會出現移動的奇特現象。王銘志主任指出,目前一般普遍採用的放射治療在整個療程開始前會先為患者進行電腦斷層,以確定腫瘤位置,往後就會依據這次檢測出的區域來進行放療,療程期間每週再透過外部的定位方式(以脊椎第幾節為標準,比對照射中心點有沒有位移)確定照射位置是否偏差,只不過這種方式無法直接看到體內的腫瘤,較難察覺一些微小的變化。因此,像江先生這種個案若採一般放療很可能就會造成治療偏差、健康組織受損、腫瘤控制不佳向外擴散等問題。所幸醫療團隊採用IGRT影像導航放射治療,這種新技術在每次照射前都會先以定位系統精密計算腫瘤的位置和形狀,所以能將腫瘤的「逃亡路線」一覽無遺。醫師表示,江先生在治療後已健康返回工作岡位,持續追蹤都未有復發轉移跡象。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癌細胞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