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

經痛吞止痛藥無效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

經痛吞止痛藥無效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經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李小姐月經來潮總痛不欲生,以為忍忍就沒事,忍不住就靠止痛藥,直到吃藥無效還伴隨肛門疼痛,才驚覺異常。前往醫院檢查,得知需切除腫瘤,做人工肛門造口,讓她瞬間崩潰。幸好經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轉診至婦產科治療。經痛有兩種 六成女性分不清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秘書長洪煥程表示,李小姐的經痛為續發性經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原以為忍忍就好,直到異位症侵犯及壓迫到肛門口造成疼痛難耐才就醫,所幸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腫瘤得到控制,避免手術進行肛門造口,持續用藥一年,不再受經痛、肛門痛雙重折磨,重拾自信人生。近期國人關注國際傳染疾病,如何避免防疫破口成關注焦點,許多疾病也需積極「防異」!關鍵在於,先了解發病差異,來避免「防異」破口。以台灣婦女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來看,經痛是最明顯的表徵。據「台灣女性經痛&子宮內膜異位症關連調查」,有近六成女性不知道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經痛」兩種。若無法分辨經痛有兩種發病差異,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大的「防異」破口! 子宮內膜異位症 不孕最大元凶台灣婦科醫學會陳怡仁理事長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非惡性疾病,卻是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經痛、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25歲至45歲的生育婦女,盛行率約10%,經手術確診疾病盛行率僅約3.7%,國人就診率仍有提高空間,首要目標是提高病識感。陳怡仁理事長指出,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無明確的病理性疾病造成經痛,月經來潮的第一、二天,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且疼痛感較輕微。續發性經痛可能是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甚至經期結束還會繼續疼痛。經痛時自行服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若使用的頻率變高或出現腸胃不適,應至婦產科尋求診斷。口服黃體素新藥 復發率69%降至4%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及藥物治療,洪煥程主任指出,若非手術急迫性的患者,可先以藥物進行治療,除止痛藥物外,正規治療藥物包含雄性素藥物(健保)、或停經針(自費);目前最常用且適合長期治療的新型口服黃體素(健保),副作用較少,普遍接受度高。根據日韓研究指出,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五年復發率從69%降低至4%,且疼痛緩解反應良好,若有懷孕需求,建議停藥1至3個月,等月經規則之後便可開始進行生育規劃。3月28日為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日,陳怡仁理事長呼籲,若出現經痛時,應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進行詳細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養成四個好習慣 讓你跟痛經說掰掰

養成四個好習慣 讓你跟痛經說掰掰#經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計畫好久的旅行、考試的前幾天最怕遇到小紅來作怪嗎?許多人會服用延經藥為了讓旅行或考試順利,但接連幾個月卻發現月經紊亂不規律,倒不如好好認識痛經,並養成生活四習慣、痛經不再煩。據研究指出,平均五個女孩有4個會經歷每個月的痛經。多發生在月經週期前1-2天到月經來潮2-3天逐漸緩解,症狀除了下腹悶痛,也常伴隨腰酸背痛、噁心腹瀉、頭痛疲勞等不適症狀。痛經又分為兩種,原發性與續發性,你是哪一種呢? (一)原發性痛經是從初經開始,沒有罹患可能造成痛經的疾病,主要因為前列腺素的分泌過量,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脫落伴隨釋放出大量的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會使子宮強烈收縮造成下腹痛。原發性痛經可能因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內膜成塊脫落或精神因素等引起。 (二)續發性痛經是由於盆腔周圍器質性病變造成的,最常見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息肉、骨盆腔發炎甚至是內膜癌都有可能造成續發性痛經。痛經三大證型雲品中醫診所林宜蒲中醫師表示,月經正常的來潮,仰賴肝、脾、腎、衝任脈為本,氣血調合為用,中醫將痛經分為三大證型:(一)氣滯血瘀:可能原因為子宮先天發育不良、子宮狹窄、情緒抑鬱、陰道炎導致氣行不暢血流瘀阻,局部氣血循環不暢,月經排出困難,子宮強烈收縮以致腹痛。此類型病人疼痛性質為小腹脹痛、刺痛,經量少、色暗、有血塊,常伴隨乳房脹痛,胸脅疼痛。常用香附、烏藥、川芎、當歸、紅花等藥物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二)寒濕凝滯:月經期間飲食生冷或淋雨游泳,使寒濕客於子宮,氣血循環不暢,造成經血排出不利而作痛。此類型病患少腹冷痛,喜按且得熱則舒緩,經量少、色淡、有血塊,可能伴隨畏寒腹瀉。常用肉桂、吳茱萸、艾葉、白朮等藥物暖宮化濕。(三)氣血虛弱:體質素虛、大病久病後、或工作過勞減肥節食都有可能導致氣血虛弱,經血運行無力。此型病患小腹綿綿作痛且伴有下墜感,經色淡質清,面色蒼白、常感疲倦或是腰痛痠軟。常以八珍湯、人參養榮丸、當歸補血湯來滋補氣血。養成4個好習慣:不冷、不悶、不累、不要不開心以上為常見病因與證型,詳細診斷仍需病患就診直接與醫師諮詢以免耽誤病情。認識完痛經的來源,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在平時養成好習慣,以下有四個簡單的步驟:(一)不冷:寒涼會導致子宮氣血循環不暢,經血排出不利而作痛,臨床上可見這是最難做到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勿常食用過於寒涼的食物,除了冰品冰飲外、還有涼性食物如瓜類(西瓜、絲瓜、黃瓜、苦瓜、冬瓜、白蘿蔔等)、蔬菜(萵苣、空心菜、生菜等),水果(橘子、柚子、葡萄柚等),若要烹飪食用可加入少許蔥薑蒜片,或飲用熱黑糖薑飲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另外月經來潮時下腹部熱敷可有效緩解經痛程度。(二)不悶:保持陰部的乾爽衛生。女孩習慣穿著過於貼身的褲子、長時間使用護墊不更換、或無戴保險套的性行為都容易使陰道子宮頸暴露於危險環境反覆感染,造成慢性骨盆腔炎,是續發性痛經的常見原因,也是不孕症的淺在危險因子,若懷疑有異常分泌物應早日就診,一次骨盆腔發炎的發生會有12%造成不孕,而三次骨盆腔發炎則會造成54%不孕的問題。(三)不累:久病、過勞或為了減肥而飲食過少,都可能耗損氣血影響月經的調暢,屬於氣血虛弱型的痛經,如果妳的經血量少色淡常感疲倦,要注意的是均衡的飲食與充足的睡眠。(四)不要不開心:長期處於課業工作高壓是現代人的通病,精神因素會影響氣機不暢血瘀凝滯,子宮氣血循環不佳,經血排出困難而作痛,因此學會調整心情面對壓力與適量運動是最容易忽略卻不可忽視的一點,如果你的小紅色暗血塊多、口唇偏暗、偶爾伴隨乳房脹痛就要注意了。以上四個好習慣,哪一項你沒做到呢?在經痛發生時也可以做簡單的穴道按摩,可以按壓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合谷來緩解不適,若症狀持續不減應就醫治療。因此有生理痛的女孩們別再委屈自己與疼痛共處,就醫以針灸搭配藥物調整體質緩解疼痛,並養成生活四大好習慣,小紅不再困擾!

氣滯血瘀患經痛 4法調理告別不順

氣滯血瘀患經痛 4法調理告別不順#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造成經痛的主要原因有氣滯與血瘀,若是經痛表現為下腹部脹痛是氣滯狀況;刺痛則是血瘀;兩者常常同時存在,為氣滯血瘀型經痛,因活動量不足,導致氣血流動不順暢而疼痛。在經期用藥,可有助於經血順暢排出,以降低疼痛感。一提起「經痛」,就讓每位女性朋友聞之色變,今年十九歲的簡小姐,從高二開始每個月的經期,總是要經歷頭兩天的生理痛,疼痛難耐只能靠止痛藥來緩解,不然無法上課,為了改善每月一次的疼痛,四月底時,簡小姐到醫院求助中醫,經醫師以活血、溫經藥物調理兩個月後,終於開心告別經痛。以現代醫學分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曉怡醫師指出,原發性經痛從初經開始就會疼痛,繼發性經痛則是原本不會疼痛,後來才發生疼痛且疼痛程度逐漸惡化,可能是器質性的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等等引發疼痛,若有逐漸惡化的痛經建議到西醫檢查,找出病因。久坐不運動、吹冷氣吃冰飲 使身體受寒 影響經血排出子宮寒涼也是導致經痛的原因之一。黃曉怡醫師指出,現代女性常因為久坐、運動量不足使體質不夠強壯,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寒涼物質影響,飲食上像是食用冰冷的食物,如冰品、冷飲、冰箱拿出的水果,或是常待在冷氣房等易使身體受寒的環境,都可能影響經血排出,導致經痛。黃醫師建議,冰品、冷飲可退冰後再食用,另外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或加強腹部肌力收縮的力量,均有助於經血順利排出。中醫治療經痛的建議方式1、 熱敷:子宮寒涼,還可以熱敷緩解疼痛。2、 吃中藥:在經期前,可以藉由薑、吳茱萸等中藥處方溫暖子宮。3、 艾灸:若是經期中有疼痛症狀,可以透過艾灸緩解疼痛,再搭配益母草、蒲黃、五靈脂等活血藥物,均可幫助經血排出順暢。4、 按摩穴道:黃曉怡醫師說,經期前,可以常按壓三陰交穴道,位於小腿內側,從內踝起往上量四指幅寬,每天持續按壓五分鐘能改善經痛;若值經痛時,按壓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間的虎口處的合谷穴,按摩位置偏向食指,能緩解經痛症狀。根據統計全台灣有七到八成的女性有經痛的困擾,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子宮虛寒現象,可透過以下項目自我檢測,經血帶有血塊、月經量少、質稀、經期時常延後、有痛經的困擾、分泌物多,且呈現水樣或色白質稀、四肢常冰冷、常腰痠、下半身痠、小腹不溫或感覺下腹冷、生產過的婦女下腹部有垂墜感、有不孕的煩惱。只要符合3項以上,或有痛經及分泌物呈現水樣、白稠量多或不孕等問題,建議可看醫師協助調理體質。經期不規律的女性,黃曉怡醫師指出,體質偏熱或氣虛會讓月經容易提前;體質偏虛或偏寒,造成月經量少或延後甚至閉經;中醫亦可依體質調理。黃曉怡醫師提醒,引起經痛及經期不調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以上症狀的女性朋友,還是要經由專業的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量身調理,讓每月月事順利。

口服黃體素 有效對抗子宮內膜異位

口服黃體素 有效對抗子宮內膜異位#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在台灣約有2~5%的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表示有20~40萬的女性受到此病的困擾。在臨床上的主要症狀是經痛、不孕和性交疼痛。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巧克力囊腫有破裂的可能,在外力的撞擊、性交、激烈運動等任何施予腹部壓力的動作,都有可能造成囊腫破裂。當囊腫破裂會引起急性腹膜炎,需由專業婦產科醫生做手術處理。某位30歲的室內設計師,曾在4年前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巧克力囊腫,而接受手術治療,後來持續出現下腹部疼痛、解便不順,甚至持續反覆發燒超過一個月,就醫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卵巢長出5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且合併骨盆腔發炎感染,引起持續疼痛及發燒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率高達5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吳珮如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發生部位以卵巢、子宮、骨盆腔及腹腔居多,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異常出血及不孕等相關症狀。並非切除病灶,就能永絕後患,5年內高達5成以上的復發率!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 避免復發針對較重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以上患者,吳珮如醫師指出,除了採用手術治療減緩疼痛與惡化,更建議術後搭配長期的藥物控制,不僅能加乘手術治療效果,還能防止復發及二度手術傷害卵巢。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較無以往藥物的副作用,患者術後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保持每三個月一次定期追蹤。根據日本研究顯示,在早期復發階段的病人,若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帶來重複手術之外的治療新選擇。20歲後的續發性經痛 建議就醫診察20歲以前的經痛為「原發性經痛」,在子宮發育完全之後會自動痊癒或改善,20歲以後的「續發性經痛」就可能造成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充血或沾粘。現代社會環境變遷、飲食西化及晚婚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年輕化之趨勢,如果經痛時間變長或頻率變高、性交疼痛或排便不正常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

有家族史慎防!9姊妹都子宮內膜異位#經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內膜異位症雖是女性常見疾病,但家族九姊妹同時都罹患,實屬罕見!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朋友,若持續性經痛千萬要提高警覺,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生活品質。29歲的家琪(化名)長期有經痛困擾,有次甚至痛到無法出席表妹婚禮,就醫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某日家族聚會聊到此事,才知道眾家姊妹都飽受經痛困擾,眾人相約到婦產科檢查,才發現親姊姊及表姊妹總共9個人居然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卵巢癌患者 高達25%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表示,遺傳因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的眾多原因之一,若有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通常家族中其他女性發生的機率就會倍增。此外,婦女得到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約為10%,有3成女性會在治療後復發,其中約1至2%的人會轉為癌症。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 否則子宮內膜異位症仍可能復發臺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表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時,首先須考量患者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原則上建議先採取藥物治療,改善疼痛、抑制疾病進程,保留卵巢功能。若藥物治療無法改善、疼痛非常嚴重或病灶過大,則須接受手術治療。然而,除非女性進入更年期,否則只要有荷爾蒙分泌,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有機會復發,術後五年內復發率高達50%以上,不僅需受再受手術之苦,也可能因重複手術導致卵巢受損,甚至出現早發性停經問題。有家族史者併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應就醫檢查王鵬惠主任表示,過去常用停經針劑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這類藥物雖可有效改善疼痛,但也容易伴隨像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或胃潰瘍等副作用,患者長期使用意願較低。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不僅患者服藥順從性較高,長期使用還能讓復發率降低,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劉偉民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若輕忽症狀而沒有及早治療,病情只會日趨嚴重,後續的療也將更困難。建議有家族史者若出現經痛、性交疼痛、經期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未來若有生育需求者,更應積極配合醫師指示,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治療後也必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疾病復發,並防止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變成癌症,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

冬天經痛更易發 別輕忽子宮保暖#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經痛(或稱痛經)指婦女在經期及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病症。隨月經周期發生,嚴重者伴隨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影響工作及生活,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黃盟珠表示,臨床常將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阻塞等疾病所引起,多見於已婚的中年婦女。中醫認為痛經主要是氣血循環不暢所致,即「不通則痛」。黃盟珠醫師說明,造成「不通」(氣血循環不暢、氣滯血瘀)的原因有多種,臨床上常見的有寒凝胞中、氣血虛弱、濕熱下注等。臨床可透過問診、切診,從疼的時間、部位、性質及經色等方面作為鑑別痛經證的主要依據,如經前痛,多為實證;經後痛,多為虛證。刺痛為血瘀;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為虛;疼痛劇烈,拒揉拒按為實;持續作痛,痛甚於脹為血瘀,時痛時止,脹重於痛為氣滯。血色淡為寒為虛;血色紫為熱為實;血色黑為熱重。中醫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痛經的治療,以恢復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理氣化瘀止痛為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常用藥物如香附、益母草、少腹逐瘀湯等。再配合各人不同的原因,溫暖胞宮或補益氣血、清熱除濕等。而婦女的月經過程,是陰陽消長變化,用藥時也會考慮經前、經後體內陰陽狀態不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藥物。痛覺是經由神經在傳遞,如果脊椎有擠壓或扭曲,月經來潮時,血往胞宮走,胞宮附近血管脹大,壓迫到旁邊神經,也會引起痛經。這時也要配合用藥調整。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施治,痛經的症狀便可改善。冬天體質虛寒、穿短裙受涼 易發經痛日常保健上,也是以維持氣血循環順暢為最主要。黃盟珠醫師表示,運動是很好的方式,現代人多坐少動,胞宮循環不好,建議有固定運動時間,或是坐著一段時間就要起身走動。黃盟珠醫師提醒,最近天氣即將變冷,在寒冷的冬季,婦女月經延後、痛經情況比其他季節多發,且多為20、30歲女性,主要症狀為痛經和月經量減少。冬季痛經多是個人體質虛寒,或不良生活習慣(如天冷還穿短裙受寒著涼)使喜溫的子宮受涼,下腹部血液循環不暢所致。在冬季寒冷的天氣,一定要注意保暖,保持身體暖和將加速血液循環,並鬆弛肌肉,尤其是痙攣及充血的下腹腔部位。只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就可以避免許多婦科疾病。

經期不該運動?養成7習慣防痛經

經期不該運動?養成7習慣防痛經#經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經期適度運動/多數人因為缺乏運動、工作久做,造成身體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在月經時容易造成疼痛。很多女性以為月經期應該禁止運動,其實月經期適度運動有助於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收縮,幫助經血排出。經期適合做的運動有:柔軟操、伸展、太極、瑜伽(但不宜倒立)、快走、輕度的慢跑、騎健身車、打乒乓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月經期不宜太過激烈是競賽的運動,例如:賽跑、馬拉松、激烈的球類運動、伏地挺身等。除此之外,水中運動也應該盡量避免。2)隨時保持情緒開朗/在經期時,女性多有情緒不穩定、易怒、煩躁的情況。這個時候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小米、芡實、蕎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豆漿、腰果、開心果,來幫助穩定情緒。3)減少寒性食物攝取/有痛經症的人平時應該減少食用冰冷及寒性食物,尤其是月經前來潮的前兩周,一直到月經結束都應該禁止。除了冰品之外,從冰箱中拿出的食物最好要放到室溫再食用。寒性的食物包括:西瓜、奇異果、火龍果、柑橘類水果、香蕉、水梨、柿子等等。4)注意腹部保暖/平日盡量少穿兩截式的服裝,減少腹部受寒的機會。月經期不要吹風、淋雨,非必要不要去戲水、游泳。5)減少高鈉食物攝取/月經前因為荷爾蒙的關係造成經前水腫,體重經常會有上升的狀況,並不是真正的變胖。但是有些人一看見體重增加就急著要減重,刻意去食用一些標榜低卡、零卡的減重食物,但是這些食物往往鈉含量驚人,而體內高鈉又會造成水分滯留,反而更加重水腫。重口味、重鹹、重辣的食物往往鈉含量也較高,因此月經前最好飲食口味清淡。6)多吃高纖及全穀類食物/飲食中吃入的食物的變化為「水穀精氣」,成為人體「氣」的來源之一。因此人體氣血生化的來源來自於脾胃,而具有調補氣血最好的食物,就是五穀根莖類食物,例如:糙米、全麥麵包、小麥胚芽、地瓜……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B群,具有提振精神、安定神經的功能。對於有些月經期容易便祕的女性,多吃高纖食物也可以幫助排便。7)減少糖分的攝取/在月經期食用過多的含糖飲料及甜食,會耗損體內的維生素B群,反而讓身體更不適、精神體力更差。很多人都認為月經痛時要吃巧克力或喝杯熱可可來止痛,其實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吃巧克力止痛經心理層面的慰藉才是主因,因為吃甜食體內血糖升高會讓人有幸福的感覺,但這種幸福感只短暫的存在,而且在血糖下降後就消失殆盡了,反而會感覺更憂鬱,這個就是「甜食效應」。但巧克力對於痛經的女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確實巧克力中可以讓人產生愉快的感覺,緩解月經時的情緒低落,但是巧克力的含糖量過高會造成血糖不穩定,聰明的女性可以選擇可可濃度高於70%以上的黑巧克力或無糖巧克力,這樣既能享受巧克力溫順的口感,又可以穩定情緒,還能避免吃進過多的糖分不會發胖,可以說是一舉數得。(本文摘自/女中醫教妳解決惱人的婦科問題/高寶書版出版)

經痛是正常現象?醫:錯!恐子宮病變

經痛是正常現象?醫:錯!恐子宮病變#經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每個月的「好朋友」都讓妳痛不欲生嗎?將經痛視為正常現象嗎?小心!已成為子宮病變的高危險群。彭燕婷中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台灣女生都很會忍受經痛,認為這不是疾病所致,但其實正常的月經是沒有疼痛感的,若持續有經痛的狀況出現,就應就醫檢查。 造成經痛的原因現代醫學將經痛的原因分為以下2大類:1)原發性經痛/月經來臨時子宮內膜剝落會伴隨著經血流出,這時會分泌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會讓子宮內膜的血管收縮造成痙攣,進而導致經痛現象,同時也可能出現噁心想吐、頭暈等症狀,西醫認為原發性經痛是不明原因下發生的,而中醫觀點則認為可能是跟情緒、壓力、飲食模式、生活習慣有關。2)續發性經痛/屬於因疾病所致的經痛,子宮可能長肌瘤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等)、骨盆腔發炎、卵巢或輸卵管發炎。彭燕婷中醫師表示,工作壓力大容易緊張焦慮的人較易有肝鬱氣滯型的經痛,會有頭暈、頭痛以及明顯的經前症候群(水腫、胸部脹痛、腰痠、長痘),疼痛的特點是月經前就開始肚子悶痛,月經量忽多忽少,針對肝鬱氣滯型的經痛,中醫治療會給予疏肝理氣、活血的藥方,也可自製茶飲舒緩不適,將乾燥的玫瑰花泡茶,並加入香附、當歸、川芎等中藥材。另外,嗜吃冰冷食物,體內的寒會讓子宮收縮較差,而引起寒凝氣滯型的經痛,疼痛的特點是月經排不太出來,且容易水腫、腰痠、四肢冰冷,中醫治療會給予溫腎暖脾的藥方,平日應少吃冰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中醫調理時間以一個月為一週期彭燕婷中醫師表示,中醫會採多管齊下的治療方式,針對體質進行中藥調理、薰臍、針灸治療,月經結束後的調養也很重要,把氣血補充回來,人會更健康。中醫調理時間以一個月為一週期,若是體質虛弱偏寒的人,調理時間較長,約三個月到一年,需加上飲食跟作息的輔助調理。平時可按壓三陰交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緩解悶痛。很多人認為吃止痛藥或是吃巧克力就沒事了,但僅是治標不治本的舒緩方式,應辨別體質做相對應的治療,才能真正的改善痛經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