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子宮頸癌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在老化過程中,確實荷爾蒙是逐漸減少,臨床上會因老化而產生內分泌系統障礙,像是胰臟之胰島細胞、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肝等。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針對以下幾個老化常見問題,加以說明。(一) 胰島細胞障礙六十至八十歲的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有半數出現血糖耐受不足或糖尿病現象,然而有一半血糖異常的老人被忽略而沒診斷出來,還些人會呈現因血糖過高而導致血管病變,原因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降低,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飲食攝取不均,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腹部脂肪比率,這些異常可藉由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來加以控制,避免糖尿症併發症產生。(二) 甲狀腺荷爾蒙變化老化過程中,體內甲狀腺素通常變化不大,但三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促進素會呈現輕微不足的狀態,此時會產生怕冷、反應遲滯等類似老人癡呆之現象。(三) 性腺荷爾蒙退化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女性停經之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此時女性荷爾蒙中之動情激素下降尤甚,因此骨質疏鬆、心肌梗塞、中風、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危險性也會增加。男性六十歲以上其體內男性荷蒙為年輕人之一半,此時可導致陽萎及動脈硬化等。此時補充荷爾蒙可以降低這些疾病,女性補充動情激素及黃體素可以改善停經後之生活品質,但仍有其危險性,即會增加乳癌,子宮頸癌等發病率,所以補充荷爾蒙之前應對其效益及其潛在之危險性做通盤了解,每年定期做乳房及抹片檢查。目前醫學界有一派不主張補充女性荷爾蒙。市面上有一種植物性或雌激素,以大豆製造的,服用可以降低更年期不適應狀,其副作用極少,光田皮膚科醫師建議,若不想服用傳統的女性荷爾蒙,足以代替的,但其長期益處仍待研究。致於男性荷爾蒙補充,可以改善性功能,維持體內強壯及骨本,但對於攝護腺癌者是不可服用的,會助長癌細胞生長。(四) 腎上腺活力降低老化體內之硫酸去氫表雄脂酮(DHEAS)的濃度會降低。醫學研究發現DHEAS可以止防止肥胖、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發生,可以增加免疫力。不過有些報告指出,服用DHEAS來治療老化有些可能導致卵巢、攝護腺及其它癌症之危險,所以未經詳細評估而冒然使用,可能會發生不好之反效果。類似胰島素因子減少,目前為止所知仍有限,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老人之生長激素逐年減少,之後類似胰島素減少,此因子它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本。但生長激素會產生肢端肥大、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副作用,使用是需要小心的。

預防子宮頸癌,HPV免費篩檢

預防子宮頸癌,HPV免費篩檢#子宮頸癌

依據衛生署統計,台中市93年至95年30歲以上婦女3年內至少接受過一次抹片檢查人數為167,035人,篩檢率僅為53.3%,表示仍然有近47 ﹪的婦女在3年內均未受檢,其中10年以上未作過子宮頸抹片的婦女約計有44,056大部分原因為對內診畏懼、害羞,害怕躺在檢查台上接受檢查。許多研究已證實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發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婦女如感染高危險型乳突病毒,即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目前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已發展可由民眾自行採檢送檢或讓公衛護理人員協助採樣,檢驗人類乳突病毒(HPV),藉以避開上婦科檢查台的尷尬,將有助於提高從未受檢婦女接受篩檢之意願,並進而發現高危險群。以達到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個案早期治療,並降低臺中市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台中市關心婦女健康配合國民健康局政策,全力推動「設籍本市40-69歲且10年以上未作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婦女」提供人類乳突病毒(HPV)免費篩檢,(自費檢查費用約為1,200-1,500元),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名額有限,做完為止,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歡迎符合條件台中市婦女盡快洽詢轄區衛生所接受檢查。

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

子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其預防的方法首推每年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及避免複雜的性行為。抹片檢查結果如屬輕度異常,醫師會建議患者三到六個月後再做一次抹片,觀察細胞是否會自行消失;或是接受『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必須和抹片檢查結果為中度及重度異常一樣,須接受陰道鏡及切片檢查,再依結果決定治療方針,最常見的手術方式是「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如此可保留子宮,並免除子宮頸癌的威脅。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

子宮頸陰道抹片篩檢報告面面觀#子宮頸癌

在檢測子宮頸癌方面,施行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的篩檢是目前既快又有效的檢查方式,且這項檢查不會有疼痛感、費用低,若合乎某些條件,如:30歲以上,一年內未作過檢查的婦女,還可以免費檢查。不過,因為「炎」與「癌」都唸「ㄧㄢˊ」;兩者在發音上常會被搞錯,也容易被民眾誤會。因此有時我們將子宮頸「癌」唸作子宮頸「ㄞˊ」以做區別。日前,有一位中年女性接受了子宮頸陰道防癌抹片檢查,當她接到報告時,發現是2號炎「ㄧㄢˊ」症,頓時大受打擊,以為自己得到子宮頸癌2期,從此睡不著吃不下,整天還以淚洗面,悲觀不已。經醫師解說後,才知道並非如此,檢測的報告雖是2號,但這表示上皮細胞有反應變化,如炎症、修復、輻射線或其他影響都可能造成檢查呈現2號炎症的結果,並非代表罹患了子宮頸癌。該婦女了解後終於一掃陰霾,鬆了一口氣。抹片篩檢報告為1號時代表正常,只要1年後再進行抹片檢查即可需特別注意的是當抹片報告屬於8、9或10號時,表示有和子宮頸癌較相關的「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子宮頸癌前病變)」出現,這時就必須儘快進行切片,經正確的病理診斷後,給予適切的治療。

子宮頸癌應有的認識

子宮頸癌應有的認識#子宮頸癌

醫學上,許多癌症如果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會有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子宮頸癌。這是因為子宮頸可藉由簡單的檢查即可看得到、摸得到,故極方便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而且在內診時,也可趁機發現是否有子宮肌瘤、骨盆腔腫瘤、膀胱或陰道脫垂、尿失禁等常見婦女生殖器異常,可惜國內婦女接受抹片篩檢的比率僅約三成,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仍不算普及。根據統計,子宮頸癌佔歷年台灣地區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首位則為肺癌)。目前已知子宮頸癌的形成與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密切的關係,當子宮頸上皮細胞受到感染,並由此乳突狀病毒提供子宮頸額外的核酸(DNA),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突變而產生癌症。人類乳突狀病毒主要是由性行為傳染,除了與女性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外,也與部分性病,如尖狀濕疣(俗稱菜花)相關,迄今醫界已發現90種以上的乳突狀病毒。長期佔據我國婦女癌症第一位的子宮頸癌,近年因為抹片的成功推廣,第一期之後的侵襲性癌已逐漸減少,因早期篩檢而早期診斷的癌前病變則取而代之佔據多數,尤其性行為年齡提前、性態度開放,造成輕、中度子宮頸細胞病變,在年輕族群已越來越多。   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黃文郁指出目前全球預防子宮頸癌的主流方法,雖仍以『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檢查』為的重要檢查之一。但由於傳統的抹片檢查有偏高的偽陰性,因此又出現包括電腦薄層抹片、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必要時之陰道鏡檢查等幾種輔助方法,其目的都是在避免子宮頸癌前病變演變成子宮頸癌。 第一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已在去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許可,正式上市嘉惠婦女朋友們。它可以百分之百預防第16、18型HPV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子宮頸癌70%左右),如果在所有青春期的少女都施打疫苗,將可大幅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已成年的婦女施打這種疫苗,預期也有大幅的保護作用。在男性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提出從青春期就施打這種疫苗,具有加強預防伴侶的子宮頸癌及減少本身陰莖癌的發生率。目前的國際研究也顯示子宮頸癌疫苗效果極佳,並正進行長期成效的研究探討。

HPV再靠近一點

HPV再靠近一點#子宮頸癌

最近在門診裡有一位膀胱炎的女性病患,她的神情顯得異常的焦慮和不安。我安慰她說:「膀胱炎不算是甚麼大病,不必過度擔憂。」她回答說:「唉!是這樣子的,兩個星期前,我在婦產科作年度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醫師勸我順便做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貼了點錢倒無所謂,前幾天回去看報告,說是陽性的,而且還說檢出了的HPV病毒是屬於高危險的品種型號,以後有可能變成子宮頸癌。我們夫妻倆都是生活很單純的人,怎麼會這樣子呢?覺得很無辜,也很無奈。」我說:「醫師有沒有說怎麼樣處理?」她說:「醫師皺了下眉頭,輕輕地說,沒有甚麼好的處理方法,只交待我半年後回去複檢看看。現在我彷彿時時刻刻都可以感覺到病毒在我體內活動,放任它們在裡面自由發展,真擔心以後檢出個甚麼壞東西來,有時候想真的很不甘心坐以待斃,但醫師也說可能是虛驚一場,總歸是一顆心懸在那裡,不上不下,吃東西沒有味道,睡覺也不安穩,天天在翻日曆,計算下次複檢時間,真是煎熬。」這兩、三年間,人類乳突病毒(HPV )非常爆紅,像這麼樣焦慮的女仕,我處理過不少個案例。自民國九十一年九月開始使用微矩陣生物晶片( Micro-array biochips),民國九十四年九月起改用更精密的基因解碼法(direct sequencing method) ,對於HPV的臨床檢測研究,做了不少事情,也多次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更僥倖因為這方面的工作,而名列2008年度世界名人錄( 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25th silver edition, 2008) ,的確有很多比較「第一手」的資料和經驗,可以提供給大家,不敢說解決難題,但總可以帶來多一些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下面將陸績介紹『HPV等於子宮頸癌嗎?』、『HPV的前世今生(帶原、發病、治療)』、『HPV疫苗』、『菜花真能根治嗎?』等等,敬請期待。 HPV等於子宮頸癌嗎?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醫學文獻指出,証據顯示,HPV與子宮頸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association) ,表示兩者之間,的確存在著某些關係,這個關係可能是:甲、因果關係。乙、果因關係。丙、巧合或間接關係。甲、因果關係就是認定本來好好的子宮頸上皮細胞,外來HPV的感染,使它們逐漸「變壞」,走上癌變之路。這是醫學界普遍看好的學說,我本身也認同這個關係的可能性非常高,但請勿簡而化之,成為唯一的結論。乙、果因關係也許是子宮頸上皮細胞因為其他不明因素,內部先有癌變,細胞逐漸偏離正常生理,抵抗力轉弱,讓本來環伺在周圍的病毒,趁機入侵,細胞亦無力驅趕。大約在十年以前,當時HPV尚未爆紅,那時候大多醫學文獻的主流言論,皆眾口鑠金地指出,疱疹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高度關聯性。這些作者現在都噤聲或紛紛投靠到HPV這邊來了,倒不能說是見風轉舵,是檢查的方法和儀噐都進步了,新的資料和証據湧現了,學術界也不得不「西瓜偎大邊」。難保再過若干年後,另一隻新的病毒竄紅,成為新盟主也說不定啊!就看那個時代的性病主流是甚麼病,就有對應病毒,環伺在子宮頸上皮細胞的周圍。丙、巧合或間接關係一連串的巧合、間接的關係或其他「共同興趣」,也可以造成高度關聯性的結果。我們用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可能此較容易了解一些。假設有一位犯罪心理學的教授,是長期研究火災的專家,可能他長期追踪的資料顯示,百分之八十的火災現場,皆或先或後有飊車族出現(這裡只是憑空假設的場景,用意僅為更容易解釋關聯性) 。他寫的論文當然會指出火災與飊車族有高度的關聯性,但敖授絕不會直接武斷地說:飊車族引發火災。這是因果關係,當然是可能關係之一,但也可能是因為熊熊烈火,吸引了機動性很強、活動範圍很廣的飊車族,比起用走路的好奇民眾,他們是更容易被吸引到火災現場來的。這是果因關係,另外也有可能恰巧大多數火災,發生在晚上,剛好也是飊車族的活躍時段,如此而已,這是巧合或間接關係。現代科學真的是很進步了,可是醫學界至今仍然無法確立癌症的發生原理、病因和病變的機轉。「病毒說」只是目前比較「夯」的學說之一而已,距離制成定理,還有一大段路程。如果直接說HPV等於子宮頸癌,就等於說子宮頸癌是性病之一,是一個可以接觸感染的傳染病,如果這樣子,性愈開放的地區愈危險才對,那麼北歐、美、加等地,應該是病例超多。台灣地區性觀念雖然比古早開放很多,但是與歐美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應該是病例數「還好」才是。事實上剛好相反,子宮頸癌在台灣地區癌症排行榜,經常保持前三名的地位,在歐美常常吊車尾,有時還不能進榜,這現象是矛盾的,值得更深入研究。目前請大家再次確認「HPV與子宮頸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但請勿直接說,「HPV等於子宮頸癌」,更千萬不可以認定,HPV是子宮頸癌的唯一兇手。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

經過十多年的防癌抹片宣導,台灣地區的子宮頸侵襲性癌(第一期以後)已逐漸減少,然而每年仍有近四千位原位癌(零期癌)和數萬例的輕度到重度的細胞病變,隨著社會的性開放,勢必逐年增加並且年輕化,因此如何早期偵測,避免日後演變成侵襲性癌,一直是婦女健康的一大課題。傳統的子宮頸抹片大約有10-40%,平均至少有15-20%的偽陰性率,也就是說明明有問題,但抹片卻說是正常,這是抹片檢查的最大弱點。過去醫學界認為只要每年做抹片,不大可能年年都碰上偽陰性,而子宮頸癌化的過程又相當緩慢,因此偽陰性不是大問題。所幸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抹片品質得以改善不少,偽陰性也有機會大幅度下降了。 鄭丞傑 醫師表示,薄層抹片則是將採取檢體的的刷子直接放入特殊的溶劑中,因此可以取得較多的子宮頸上皮細胞。新柏薄層抹片「比傳統抹片可檢測出較多的低階病變和一些更嚴重的病變,且抹片品質也比傳統抹片好」。超柏薄層抹片則是「偵測細胞病變的能力和傳統抹片相似,但比起傳統抹片而言,品質不良的抹片較少得多」。第二代薄層抹片麗柏薄層抹片,和超柏薄層抹片類似,採用離心原理及重力自然沉降法,且可採集更多的細胞,並不需要做檢體的前置處理,又不需如同第一代的兩種方法一樣,另採購兩三百萬的儀器,預料未來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可以使抹片上的細胞幾乎都是單層,清晰易判讀,偽陰性率可降到10%以下,乃至5%以下也有可能。美國婦癌醫學界目前的共識已指出:如果使用薄層抹片檢查為正常,且HPV檢查為陰性,可以改為兩、三年做一次抹片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