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

第9屆捕捉希望攝影展 用鏡頭重新檢視生命精彩每一天

第9屆捕捉希望攝影展 用鏡頭重新檢視生命精彩每一天#抗癌

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的第九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5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總計有253件作品參賽,25幅作品脫穎而出,出席的得獎者亦分享作品中充滿勇氣及夢想的生命故事。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抗癌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為鼓勵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從不同的角度來與疾病相處,因此從2008年開始舉辦這項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鏡頭、按下快門來記錄心情、抒發情緒進而傳遞正能量。 從植物的發芽茁壯中看見癌後的自我延續 獲得癌友組佳作的陳乙先在罹癌前正處青壯年期,面對學業、工作及家庭的多重壓力時常熬夜。罹癌後,乙先重新調整了面對生命的角度,也因北上就醫而有機會與長年相隔兩地的先生重逢和作伴。本次參賽的作品「養育生命」,她表示養育植物是治療期間最能燃起希望的一件事,她娓娓道來:「如何照顧植物使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排除害蟲等,對我是很重要的學習,照顧植物也如同照料了自己的心」。她透過希望小站得知捕捉希望攝影比賽,感謝小站能適時提供諮詢及資源連結,讓癌友們除就醫生活外,還有能享有相互交流和透過才藝課程增能自我的空間。 另一位癌友組佳作得獎人Candy,歷經罹患乳癌及復發漫長的治療過程,讓她對生命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本次的得獎作品「門簾外的陽光」,Candy表示是在等待治療時,看見隔壁病床旁護理師照顧病人的瞬間,便拿起相機捕捉了透過病床隔廉外的剪影,猶如白衣天使般的陽光及溫暖。經歷了生命的無常起伏後,她也決定把握充實生命,每一天都活得精彩,也鼓勵其他癌友相信醫療團隊,並珍惜家人的扶持與陪伴。 病房婚禮舞蹈治療 一線醫護用心守護癌友 長期在第一線照顧癌友的護理師賴淑婷,體悟到人生無常、學習珍惜現在的價值觀,也時常用照片紀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本次投稿的作品「幸福的約定」榮獲醫療人員組第二名,記錄一位癌末父親的心願是參與女兒的婚禮,最終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在病房為女兒女婿舉辦了婚禮。賴淑婷說,陪伴癌症病人的心理支持與協助實現心願,是這份工作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與成就。 另一位醫護人員周桂芳,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撐著每一個癌友家庭。本次參賽的作品「啟航」榮獲醫療人員組佳作,作品中呈現了醫護與病人一起進行舞蹈治療的時刻,象徵著即使罹癌生命仍有許多嘗試的可能。周桂芳醫師強調,她平時便舉辦各種癌友支持團體、藝術治療等活動,除了照顧癌友身心靈健康外,她也常常提醒癌友,除了治療本身外,也可以多探索生命的不同面向,發掘生活的樂趣,如此才能有健全平衡的身心以面對治療挑戰。 癌症非絕症!「捕捉希望」盼用攝影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蘇連瓔分享:「當參賽者願意敞開心房,用攝影表達面對癌症的態度,那份誠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許參賽者的作品沒有入選得獎,但其精神與態度鼓勵到了所有人,我們要對你說一聲謝謝!」羅氏大藥廠醫療體系策略代理處長張怡荃則表示,「每張照片代表的是一個希望,我們的使命除了不斷研發創新的檢測和藥品,但更重要的是,在抗癌的路上用實際行動支持病友,一同為病友而努力。謝謝家屬和醫療團隊所給予的愛。」評審彭永松也勉勵道:「比賽的關鍵就是你決定參加就贏了;你願意拿起相機拍照,去面對這件事情,面對自己的那個心態是最重要的。」 癌後人生不喊卡跨世代的癌後新生活 今年的「捕捉希望」攝影展於5月 27日舉辦「癌後人生不喊卡」座談會,邀請知名演員張鳳書、癌友許善妍、李溫及歐庭華,分享跨世代癌友及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青春年華的歐庭華,在畢業那年罹患血癌;照顧他人的麻醉師李溫,突然成為最需受照顧的乳癌病人;許善妍面對治療的跌宕起伏,調整家庭與事業的平衡;而演員張鳳書身負同時照顧父親與子女的重任,是如何自我照顧不卡關?生命週期伴隨著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癌症病魔的突然來訪,四位嘉賓與大家分享如何走過生命幽谷並翻轉人生,展開癌後新生活。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第9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25幅得獎作品於5月26日至 27日在台北亞洲廣場大樓新光樂活未來館展出,6月起則將在全台9家醫院及捷運站巡迴展,歡迎各界前往欣賞,相關展覽訊息請至癌症希望基金會瀏覽。

微波食品吃了會致癌?大部分的人都誤解了!原來「它」才會有問題

微波食品吃了會致癌?大部分的人都誤解了!原來「它」才會有問題#抗癌

許多研究證實,飲食與癌症是息息相關的,如攝取過多的燒烤、煙燻、精緻糖、加工食品等,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許多人會有很多迷思,像是不吃糖、不吃紅肉、不吃微波食品是否就會減低罹癌的機率?雖然飲食和癌症有關,但只要維持正確的飲食、多運動、多喝水,就能避免癌細胞找上你。

有食譜》黃色顧視力、黑色抗老化⋯營養師教你「看顏色」吃對蔬果

有食譜》黃色顧視力、黑色抗老化⋯營養師教你「看顏色」吃對蔬果#抗癌

天然植物為何有繽紛的五顏六色?原因在於其中內含的營養素「植化素」,是植物為了在地球上生存而演化出的自我防禦系統,宛如植物的防護罩,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因此必須藉由攝取蔬果來獲取,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各有不同的益處,包括幫助抗氧化、激發體內解毒酵素的活性、增強免疫力、抑制發炎、抗老化和防癌等等。

一出生就被判來日無多 31歲的她抗癌30年活出奇蹟

一出生就被判來日無多 31歲的她抗癌30年活出奇蹟#抗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都得過兩次癌症,還復發一次,你應該也沒問題吧?」每次演講,看見需要鼓勵的人,我會這麼問他。回想這些年,腫瘤幾乎伴隨著我一大半的人生。從小鬼靈精怪的我,很少生病,但只要一生病,就是「癌症」。還沒睜眼看世界,就被預告死期十一個月大的我,罹患了全台每年僅有不到三十例的神經母細胞癌。當時的保母在我身上發現有一個腫塊,拉起了治療人生的序幕。媽媽對我說:「在妳還小時,曾經問妳要不要留下來?」我問:「我怎麼說?」媽媽說:「妳對我說:『我希望媽媽不要難過,我願意去接受這些治療的苦。』」當時我還小,並沒有什麼印象,經過爸媽口中敘述,才得以拼湊當時的情景。「腫瘤會慢慢長大,器官受腫瘤壓迫,導致死亡不無可能。」醫生下了最後通牒,壽命所剩不久。由於腫瘤包住了主動脈,醫生也不建議開刀,那時候的治療有點像「安寧緩和醫療」,只希望讓小小年紀的我不要走得太痛苦。一輩子都必須依賴藥物高二時,發現脖子上有結節,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的我,考上大學才進行檢查,卻換來醫生一句:「是甲狀腺癌,情況不是很好……。」也許已經跟體內的腫瘤相處許久,對「癌症」已經有些麻木,得知確診的當下,就像是洋娃娃一樣,任由醫生與爸媽擺佈,開始一連串的檢查。「甲狀腺癌只要切除甲狀腺,沒什麼。」癌症療程幾乎是我的日常,也為了不讓身邊的人擔心,我以平淡的態度,故作堅強地說。直到被推進手術室,恐懼才如湧泉般湧現,原本裝作堅強的我,還沒被推進手術室,就在爸媽面前無法控制的淚如雨下。「這是甲狀腺素,之後都要固定吃喔。」如果手術是對未知感到恐懼,那麼醫生這句話,則是讓我意識到,未來我與藥物將如影隨形。回家後,我把自己關在房裡哭了好久……,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勇敢。事不過三?第三度罹癌俗話說:「事不過三。」我已經歷過兩次癌症,也要吃一輩子的藥,老天爺應該要放過我了吧?沒想到,在我大四時,甲狀腺癌復發了。當我再次進入手術室,暗自在心裡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再醒過來了。這些年反覆進出醫院――治療、讓爸媽擔心、不快樂,讓我曾埋怨過父母,覺得他們身為醫護人員,怎麼還是讓我得了癌症?但我知道,他們也不願意讓我承受這些,這些矛盾,讓我不知如何表達,因為我的個性總是習慣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我受夠了看不見盡頭的循環,希望就這麼躺著,就不用再強撐著自己去面對父母擔憂的神情。「奕丹啊,快起來吧!」尚未醒來的我,可以感覺到媽媽在耳邊用盡全力喊著我的名字。面對媽媽的心急如焚,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突然,一個念頭浮現在腦海裡:「我就醒來看看,我的人生還能怎麼精采發展?」連我都可以,相信你也可以過去,我總是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因為我只會生病、讓爸媽擔心。因此,也認為將癌症當作是慢性自殺,並且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讓旁人接受我離去的方式。直到偶然在電視裡看到藝人陳建州《Love Life》的廣告,敘述一群青少年,因為罹患癌症,再也無法完成他們的夢想,我才驚覺:「原來這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群人想要活著,卻沒有機會活下來。」當下我便決定不再浪費未來的每一天。還記得,台大醫院神經母細胞瘤病友關懷協會,舉辦了一場活動邀請我參加。「我才二十歲,能有什麼參與價值?」活動前,心中充滿對自己的質疑。沒想到在活動中,我從一位媽媽的言談間看到了感動與盼望,對於我至今仍好好活著,感到意外,當時才明白,原來我還可以帶給人希望!從那之後,只要時間允許,我就會到協會走走,像是吉祥物一樣,讓癌友父母也能對未來充滿希望!我認真體驗著離開病床後的每一天,也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生命的希望與轉機,到處與人分享抗癌的歷程:「我都可以了,那你也做得到!」因為,我一直都相信――由腦到心,可以活出人生的豐盛與精采!(本文摘自/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博思智庫)

對抗癌細胞新機制 台研究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

對抗癌細胞新機制 台研究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抗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對癌症治療有新的進展,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與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T細胞)可藉分泌含PD-1之外泌體,阻斷癌細胞表面以及癌細胞外泌體上的PD-L1分子,進而促進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以抑制腫瘤生長,此一研究成果將為癌症外泌體治療提供了全新策略方向,從而造福癌症病患。洪明奇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表名為在三陰性乳腺癌中發現活化T細胞可分泌PD-1外泌體以抵抗PD-L1介導的免疫抑制功能之探討—Activated T cell-derived exosomal PD-1 attenuates PD-L1-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論文,榮登國際知名期刊《癌基因》(Oncogene),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PD-L1,PD-1,CTLA-4等抑制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如何進一步提升免疫治療的效果,科學家們仍持續不斷的在基礎研究中找尋蛛絲馬跡。其中,對於癌細胞產生外泌體以影響治療效果的研究,逐漸地受到科學界重視。T細胞可以像發射飛彈般遠距攻擊癌細胞現今已經知道癌細胞會表現出一種叫PD-L1的分子,可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上之PD-1受體結合,進而關閉T細胞消滅癌細胞功能。洪明奇國際科研團隊先前更發現,癌細胞更會像發射飛彈一樣,以外泌體的型式將PD-L1發射出去,在遠程就抑制T細胞的抗癌功能。然而,T細胞是否有類似的反制機制,尚不得而知。在此最新研究發現,免疫T淋巴細胞同樣也可以分泌攜帶PD-1的外泌體,抵抗腫瘤細胞PD-L1的免疫抑制作用。不但可遠程抑制癌細胞上的PD-L1,更可中和癌細胞所發射出的PD-L1外泌體,從而有助於T細胞反制與清除腫瘤細胞的攻擊;也就是說,T細胞也可以如發射像飛彈一般遠距攻擊癌細胞。研究團隊這項外泌體之於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對免疫系統克服癌細胞的生物功能之全新認知,為開發治療性外泌體提供了全新理論基礎,有助於未來的外泌體和免疫治療研究,期創造新的癌症治療手段,從而造福癌症病患。洪明奇說明,在之前研究中發現,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可以分泌攜帶PD-L1分子的外泌體,「遠程打擊」免疫T細胞,通過結合PD-1受體使T細胞失活,喪失了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相對的,那麼T細胞是不是也有可能的配備「防禦系統」,以外泌體來反制癌細胞的PD-L1「飛彈攻擊」呢?在這個研究中,團隊發現了T細胞不只有防禦性的「愛國者飛彈系統」更也可做為「飛毛腿飛彈」直接攻擊癌細胞。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受體PD-1的抗癌作用: T細胞可以將生成的PD-1分子以外泌體的形式「發射」出去,通過佔據癌細胞表面PD-L1位點以及中和癌細胞分泌的PD-L1外泌體,來抵抗癌細胞利用PD-L1介導的T細胞失活,從而維持了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臨床應用層面,治療性外泌體是癌症靶向治療的一大熱點。外泌體具有體積小,穿透性強,生物穩定性高的特點,並且可以利用其囊形結構包裹小核酸及化療等藥物,被視為良好的癌症治療載體。此項研究指出外泌體除了作為載體之外,更可創新性的在外泌體表面增加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分子,以進一步加強抗癌效果,這將為未來外泌體與癌症治療的領域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4年內乳癌一期跳四期 她挑戰單車四塔環島

4年內乳癌一期跳四期 她挑戰單車四塔環島#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原以為就此痊癒了,結果三年後又復發轉移直接跳級成為四期生,癌症讓我重新擁抱、體驗人生」,38歲的癌友凱西病齡僅四年,但已走過一到四期的抗癌之路,在辭去工作後完成單車夢想,曾挑戰台灣東南西北四極點燈塔環島,透過足跡、鏡頭記錄下她的快轉人生。生命的焦距攝影展 紀錄抗癌足跡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癌症患者超過七成五集中在這十大好發癌別,依序為女性乳癌、大腸癌(含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肺癌、攝護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子宮體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而80種癌別中,卻僅有16種癌別有病友組織,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簡稱全癌連)的成立宗旨便是為了讓每個癌友都能找到同儕團體及發聲管道,全癌連理事長吳卉汝表示,全癌連將於5月1日至2日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生命的焦距」攝影展系列活動,發表不同癌別患者在罹癌之路的影像紀錄,也規劃講座流程,邀請癌友至現場分享照片中的故事及生命體驗。全癌連致力於病友培力工作,開辦多樣化的病友工作坊和服務,如網路電台牽手之聲、一人一故事劇場、玩藝術製作生命故事書,還有瑜伽、芳療等工作坊,希望為癌友們找出一個身心健康的癌後生活型態。「生命的焦距」攝影展系列活動,也是工作坊的延伸,鼓勵癌友經由攝影創作開啟自我對話,並透過展場四大癌症歷程規畫「確診、治療、復發、重生」,分享如何看見新的自己、新的關係,獲得新的啟發,以正面態度擁抱癌後人生。其中一名攝影展得獎者――乳癌病友凱西,四年前在定期追蹤纖維囊腫時,意外確診乳癌一期,治療穩定後不到四年,透過回診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直接跳級成為四期生,三十多歲還正值年華的她,在罹癌後反而擁抱嶄新人生,辭去原本工作挑戰了環島四極點燈塔單車旅行,目前已累積近3000公里的單車里程,也透過每次攝影紀錄下抗癌的生命足跡,更創立Facebook粉專「凱西的11號公路」分享故事以及抗癌紀錄。本次得獎作品「病不孤獨」,是她復發後在病房拍下的照片。一張照片呈現兩種焦距,抗癌路上看似孤獨,但如鏡中反射,還有另一個充滿活力的自己陪同抗戰,透過罹癌的人生體驗,也重新認識自我。觀眾口述故事 行動劇演繹療癒人心全癌連於本次攝影展區中亦規劃「病友論壇」與「愛呦劇團」等舞台互動區,「病友論壇」將邀請癌友與來賓以主題會談的形式,讓民眾從不同角度認識台灣癌症的支持與照護;「愛呦劇團」為即興的互動式劇場,其演出並無預定劇本,透過來自現場觀眾口述的親身經驗,自願分享的心情和故事,演員和樂師運用簡單有系統的表演形式,將故事呈現出來,並回饋演出送給故事分享者和所有觀眾。更多活動資訊:http://www.ilovetacp.org.tw/active1-1a.aspx?sn=100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抗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有別與一般醫師,71年次、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李周憲,大三時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醫院五度發出病危通知,治療過程因骨髓移植排斥反應太痛苦罹患憂鬱症,一度萌生放棄念頭,最後靠家人陪伴及心理諮詢熬過病痛。從患者換上白袍,他以過來人經驗呼籲患者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不孤單。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李周憲表示,經歷兩年抗癌艱辛路,深知罹癌對患者和家屬都極為煎熬,雖然現在的醫療環境比18年前來得完善,但臨床上遇過不少患者,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很擔心癌症復發,提醒癌友要尋求支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醫療技術進步,2013~2019年所有癌別的5年存活率超過5成,但癌症治療不僅著重於技術及藥品層面,更關注心理照顧層面。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其中台灣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更居世界第一。而「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是針對患者、家屬、照顧者、醫療團隊在不同時期和身心靈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善用心理腫瘤諮商資源 調整心態抱治癒希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20幾年前,癌症患者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以走到癌末的安寧照顧,但抗癌之路,除了既有的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調整心態,抱著治癒的希望,將癌症視為慢性病,與它和平相處,並對未來人生抱持希望。為關心癌友身心健康,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推出「阿咘師」吉祥物,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阿咘師協助對抗癌細胞(Cancer),而章魚會吞噬螃蟹,是螃蟹的天敵。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等,民眾也可以在YouTube搜尋「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