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

名媛困電梯自覺呼吸困難 恐慌症所禍

名媛困電梯自覺呼吸困難 恐慌症所禍#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發生過電梯驚魂記,在擁擠且黑暗的狹小空間內,容易讓人陷入恐慌。根據美國八卦網站TMZ報導,好萊塢名媛芭黎絲希爾頓,前幾天與十多名乘客在北京的電梯受困1個小時,民眾剛開始還能保持鎮靜,不久開始出現恐慌情緒,不斷大聲哭鬧,希爾頓則因幽閉恐懼症發作,一直覺得自己不能呼吸。當心!機艙、地下室應避免幽閉恐懼症是常見恐慌症的一種,患者害怕處於較小的密閉空間,包括電梯、飛機、汽車、沒有窗戶的房間、地下室、核磁共振等場所,這些地方沒有真正危險,卻突然焦慮起來,害怕自己突然發瘋失控、喪失方向感、失去平衡,這時他們的身體可能出現胸悶、冒汗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快要死的感覺,尤其在人群聚集的密閉空間,若加上過去有不愉快的經驗,主觀上感覺受到壓迫,特別容易誘發幽閉恐懼症。距離太近 坐電梯易引發原始衝動根據義大利行為生物學家指出,在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和大猩猩在山洞中遇到同類,二話不說就打起來,現代人遇到潛在危險時也有原始的反應,像是電梯裡不得不與別人共處一室,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逃脫,就以為受到威脅,做出自我保護的行為,如果有人入侵,例如兩人之間距離太近,特別是不認識的,容易引發衝動行為。於是他建議,在電梯中遇到陌生人時可以微笑致意或禮貌地交談,有助於減輕潛意識引起的敵意。深呼吸有助於緩解情緒坐電梯突然被困,即使健康的人也可能陷入恐慌,若幽閉恐懼症患者發生急性發作時,該怎麼辦?根據《優活》曾報導,應立即避開讓他產生焦慮的環境到安全的地方,由旁人安撫情緒,並讓患者緩慢深呼吸、調整情緒後多可改善,若症狀嚴重者,則可以尋求醫師協助,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

八仙事件過度驚嚇 災難目擊者恐出現失憶症

八仙事件過度驚嚇 災難目擊者恐出現失憶症#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新北市八仙樂園發生了粉塵爆炸意外,導致500逾人遭受到輕重不一的燒燙傷與嗆傷,雖然社會各界在第一時間都關注著受傷者的緊急醫療問題,但除了要關心這個事件對受難者、家屬的影響外,其實也不能忽略了災難目擊者的心理創傷,包括在現場未受傷的人、透過媒體反覆觀看災難畫面的觀眾,以及第一線搶救傷患的救難人員與醫護同仁。焦慮、失眠、憂鬱 皆為心理創傷症狀之一安南醫院精神科唐心北醫師表示,心理創傷的共同要素是一種強烈的恐懼、無助、失控和毀滅威脅的感覺,是「無力感」所導致的一種痛苦,雖然災難發生後,常見的也最快發生的是急性壓力疾患。但上述的這些人,卻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經驗」,進而引發焦慮、坐立不安、恐慌發作、失眠、作惡夢、憂鬱、及身體上的不適,如:全身肌肉緊繃或酸痛、胃腸不適、盜汗、心悸與發抖、麻木感等身心症狀。驚嚇過頭 恐會出現失憶症、恐慌症提醒民眾,若身旁有親友為現場目擊者、第一線的救難人員、負責照顧這些傷患的醫護同仁的話,應留意他們是否有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必要時配合臨床心理師提供心理諮詢,或安排生理回饋等治療,以強化自我復原能力,及早走出創傷的陰影。因為過去在一些重大災難的經驗裡,曾發現過一些人在極度驚嚇反應下,出現了暫時性的失憶症、自我感喪失、歇斯底里反應或恐慌症等問題,例如:在澎湖空難時,有位參與救災與搬運屍體的國軍士兵,強烈地想壓抑與排除不愉快的記憶與景象,而出現失明,經過精神科醫師診視,發現他是「轉化症」心因性失明。

男子胸悶、心悸月跑急診5次 竟是罹患恐慌症

男子胸悶、心悸月跑急診5次 竟是罹患恐慌症#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心悸、胸悶、喘不過氣,若民眾在短時間內反覆出現這些情況,且到醫院卻查不出任何問題,就要懷疑是恐慌症作祟!台北就有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日工作能力強,自尊心高,但沒多久之前卻與妻子離婚因此身心受創,某日,他開車至雪隧突然心悸、胸悶、頭暈、覺得吸不到氧氣、手腳冰冷、感覺快要死掉,緊急到醫院急診後,卻查無任何問題,直到一個月內反覆發作超過五次,急診也連跑五次,才到精神科就診,發現竟是罹患恐慌症!恐慌症容易遭誤認心臟病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恐慌症發作通常沒任何預兆,會在短時間內(5~30分鐘內)出現急遽頭痛、頭暈、心跳加速、手腳發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氣等明顯的身體症狀,不舒服的感覺彷彿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我解離失真感或身體感覺異常情形。但通常急忙趕至急診時,症狀多已較緩解,各項檢查正常,之後往往會因擔心發作反而引發多次發作,反覆進出急診。施佳佐說,恐慌症約占門診的一成左右,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發生原因可分為三部分:1) 生理因素/與家族遺傳、生理上某些生物機能失調、神經傳導物質缺損等有關。2)心理因素/好發性格特質有神經敏感、凡事求完美、性格堅毅固執、好勝心強、急性子、容易預期性焦慮者。施佳佐強調,恐慌症患者,多數都是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士。3)社會因素/近期有誘發恐慌症的環境,像是處於高壓生活,有情感上的失落(如: 離婚、分手)、親人驟逝、或近期發生重大威脅事件的壓力等而造成發病。患者容易在密閉式空間發作施佳佐指出,恐慌症指的是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因此患者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這些場合,不敢搭大眾交通工具、不敢坐電梯、不敢開高速公路、不敢去洗頭、不敢敷臉…等。值得注意的是,據統計恐慌症患者中有40~80%有憂鬱症病狀,20~40%有酒精、藥物等物質濫用。恐慌症易治療 患者無須過度緊張治療方面施佳佐解釋,藥物治療需服藥8~12個月,搭配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重建患者發作時害怕的症狀,並且藉由治療過程調整患者在面對這些症狀時的反應,降低患者的恐懼感,進而改善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除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外,再配合放鬆訓練、呼吸訓練、生理回饋、認知重建,使患者能控制身體的症狀進而度過每個恐慌發作。但她也樂觀表示,恐慌症極為容易治療,提醒病患不要過度緊張。最後,施佳佐呼籲,恐慌症是個會造成極大不適但卻可透過藥物治療的疾病,如果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狀,減輕痛苦,也可減少奔波各大醫院之辛勞。因此,如有類似的症狀,應早期接受專科醫師詳細的診療。

恐慌症無預警發作 心跳快血壓升

恐慌症無預警發作 心跳快血壓升#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美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擔任公司經理,時常需要與客戶應酬,她卻非常害怕社交場合,特別是見到新面孔時,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出汗、心跳加速,類似情形接二連三的發生,讓小美不堪其擾就診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恐慌的發生可能突然無故發作,例如開車、工作、運動,甚至睡覺時,也可能有畏懼的因素,例如密閉空間、空曠無人的地方,會因極端的畏懼而想逃避,當下會覺得血壓升高、出汗或呼吸困難,經醫生檢查卻沒有生理問題。面對恐慌的發生會影響生活品質,因逃避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不敢做的事和不敢去的地方愈來愈多,生活愈來愈狹窄;因此,在平常生活中,面對壓力與威脅時,學習自我抒解情緒壓力,當恐慌發生時,試著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坐下來靠著休息,抑制負面的想法,告訴自己正面訊息:「很快就會沒事」、「很快就會放鬆」或「我沒有危險」,若還是沒辦法放鬆,仍應儘早就診身心科偕同藥物的治療。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面對現今生活壓力與經濟重擔容易使人過度焦慮,甚至演變成精神上的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適度的紓解焦慮、遠離恐慌,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功課。

正視問題不逃避 勇敢面對恐慌症

正視問題不逃避 勇敢面對恐慌症#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美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擔任公司經理,時常需要與客戶應酬,她卻非常害怕社交場合,特別是見到新面孔時,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出汗、心跳加速,類似情形接二連三的發生,讓小美不堪其擾就診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恐慌的發生可能突然無故發作,例如開車、工作、運動,甚至睡覺時,也可能有畏懼的因素,例如密閉空間、空曠無人的地方,會因極端的畏懼而想逃避,當下會覺得血壓升高、出汗或呼吸困難,經醫生檢查卻沒有生理問題。面對恐慌的發生會影響生活品質,因逃避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不敢做的事和不敢去的地方愈來愈多,生活愈來愈狹窄;因此,在平常生活中,面對壓力與威脅時,學習自我抒解情緒壓力,當恐慌發生時,試著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坐下來靠著休息,抑制負面的想法,告訴自己正面訊息:「很快就會沒事」、「很快就會放鬆」或「我沒有危險」,若還是沒辦法放鬆,仍應儘早就診身心科偕同藥物的治療。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面對現今生活壓力與經濟重擔容易使人過度焦慮,甚至演變成精神上的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適度的紓解焦慮、遠離恐慌,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功課。

晚發型恐慌症 與腦部結構缺損有關

晚發型恐慌症 與腦部結構缺損有關#恐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疾病,第一次恐慌症通常發生於20多歲的年輕人,症狀包括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而年紀較大的「晚發型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檢查不出病因,造成患者和家屬的困擾。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研究發現,晚發型恐慌症與腦部結構的缺損有關,只要用對藥物就可改善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所導致的疾病,或被誤診為「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方面的疾病,病人發作時往往會掛急診看病,使用鎮定劑來控制恐慌病情,一旦停止使用鎮定劑就會復發。有的病人會有特定的發作場合,例如在隧道裡面開車或者是工作場合等等,有的病人則是不定時不定點發作。第一次恐慌症通常發生於20多歲的年輕人,而年紀較大的「晚發型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檢查不出病因。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賴建翰醫師表示,臨床上選取30位從未用過藥物治療且40歲以後才首次發生恐慌症的患者作為實驗組,另外21位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安排所有人接受核磁共振(MRI)的腦結構成像檢查。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實驗組在左眼下前額皮層、左下額葉皮層、左顳上迴、右島迴和正常對照組比較起來,灰質體積較少,這些額顳島迴灰質缺損可能代表這類患者腦部病理生理結構上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也和臨床症狀嚴重度有關,灰質缺損越多,症狀表現越明顯。此外,年長的恐慌症患者發病時,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例如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以致許多患者花很多時間進行內外科的檢查,但是經常檢查不出病因,嚴重困擾這群恐慌症患者。這項研究結果可以協助這些患者找到病因,在檢查不出原因時,可以向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安排腦部檢查,同時讓患者和家屬瞭解這個疾病的特徵,只要用對了藥物,就可改善這些不舒服的症狀。

恐慌症上身 看A片竟「感覺快死掉」

恐慌症上身 看A片竟「感覺快死掉」#恐慌症

台北市有一名27歲的男性,在一年前的冬天到陽明山玩,下山時卻感覺到心悸、呼吸困難,讓他以為自己快要死掉,經過就醫之後,醫師並沒有發現到該男子有心臟方面的問題,經過轉診之後,發現到男子應該是得到恐慌症。一年後該男子在網路上分享病情,說得了恐慌症之後,在冬天、上下山或是溫差大的環境當中,容易引起恐慌症復發外,甚至連爬樓梯、看A片都會發作。在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的衛教文章指出,恐慌症是一種心理疾病,發病後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而恐慌症發作無法預期,突然發作,發作前沒有特別的癥兆。至於嚴重發作的時間,很少超過半小時,但是發作後的疲憊,可持續一整天。發作地點常在人多、擁擠,又閉塞的環境。有的人則在高速公路或隧道,甚至,在睡夢中發作而驚醒。該文章指出,恐慌症發作的時候,容易產生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喉嚨梗塞感、噁心或腹部不舒服、全身冒汗、心悸或心跳加速、感覺快死掉或失去控制而瘋掉、身體發麻,刺痛或顫抖,還有對於環境的失真感(覺得周遭環境怪怪的或身體不聽使喚),雖然症狀十分強烈,讓人害怕,但是恐慌症的患者要記得,這些都不會有生命或身體的危險,這些反應是身體器官接受錯誤訊息,而出現過度反應,所以不需要害怕。該文章指出,不管病情輕重,只要是恐慌症,就要到精神科求診。愈早就醫,治療效果愈好。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許多輔助冶療法。如精神疾病衛生教育、放鬆技巧訓練、一般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會使疾病的治療及復原更為完全。

恐慌症發作別怕 找專家協助最好

恐慌症發作別怕 找專家協助最好#恐慌症

恐慌症,顧名思義,指的是反覆的恐慌發作,而且會擔心之後有更多恐慌發作。恐慌症發作時,常被誤認為是一般身體問題,例如甲狀腺方面的疾病、心臟僧帽辦脫垂、心悸、心臟功能不良等。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醫師吳佳憬表示,恐慌症發作往往開始於青春期的晚期到成年期35歲左右。發作時會有一段時間感到強烈害怕或不舒服的感受,並突然發生下列四項(或四項以上)症狀,而且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例如:心悸、心臟劇烈跳動、出汗、發抖、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哽塞感 、胸悶、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失去現實感或感覺失去自我、害怕或感覺即將失去控制、害怕即將死去、麻木或刺痛感、冷顫或臉潮紅。曾經有恐慌發作的朋友,其實不必恐慌,每一百人可能就有四個人曾經這樣發作過。當您有上述這些情形,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時,可以前往醫療院所精神科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建議與協助,幫助恐慌症狀的改善。延伸閱讀「恐慌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1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