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恐慌症

李小姐是一名國小老師,座右銘是做事追求盡善盡美,這樣的態度為自己帶來不少的壓力。李小姐工作時盡責地做好老師的角色、承擔學生成績好不好的責任、承擔學生念不念書的責任;回到家中,還需要承擔照顧好老公、小孩、家事的責任。工作及生活上的負擔以及個性上追求細節完美的壓力,讓李小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在一次開車到學校上班的路途中,李小姐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呼吸不到空氣、手腳發麻的極度不舒服感。她感到非常害怕,趕緊把車開到署立台中醫院的急診室,經過詳細檢查後,醫師告訴李小姐,身體沒有什麼異樣,她的強烈不舒服感受應該是恐慌發作所引起。有了這次難忘的經驗後,李小姐在學校時也數次經歷到暈眩,開始擔心如果自己昏倒了,身旁沒人救自己怎麼辦?會不會就這麼死掉了?李小姐開始不敢到學校上班、不敢自己一個人開車、不敢單獨處在一個沒有人陪伴的空間,能做的事越來越少,能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小。台中醫院臨床心理師涂冠宇表示,壓力、追求細節完美的個性以及身體易焦慮的素質,都可能是引起李小姐恐慌發作的原因;李小姐的狀況常見於許多曾有恐慌發作經驗的焦慮患者,擔心做某些事或處於某些環境時會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的各種身體症狀,讓每件事情充滿著限制,導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信心不斷流失的同時,也不斷增強對於恐慌發作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所引起的焦慮又會提高恐慌症狀出現的機率,惡性循環下常常影響這類患者生活品質。心理師涂冠宇說,對於恐慌症的處治,心理治療搭配藥物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李小姐經過幾年的掙扎後決定求助於身心科,除了服用抗焦慮藥物,也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她學會應用放鬆技巧應付突如其來的身體症狀,逐步挑戰原本因擔心而不敢做的事情。當發現自己所擔心的身體症狀不是那麼不可處理,理解緊張及壓力是導致身體症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時,她開始找回信心,建立起信心的良性循環。從原本需要友人開車陪同前來心理治療,到後來能自行開車前來,甚至已經逐漸返回學校工作。因為進步良好,同步進行的藥物治療也開始逐漸減量。

怎麼會暈眩到感覺快死了?小心是「恐慌症」發作!

怎麼會暈眩到感覺快死了?小心是「恐慌症」發作!#恐慌症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若無法適度紓解壓力,突然產生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是罹患恐慌症。代謝型態公司專業心理師王淳表示,當恐慌症發作時,患者會覺得頭暈、胸悶、感覺好像快要死掉,「以藥物與心理治療著手,才可治標又治本。」根據自律神經醫學會指出,恐慌症會伴隨許多身體上的症狀,如胸悶、心跳加快、手腳會麻,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喘不過氣、頭痛、頭暈、噁心、肚子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似乎從頭到腳都不舒服。自律神經醫學會說,當恐慌症發作時,有些患者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有時症狀看起來像是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等疾病,以至於許多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有這些疾病而就醫,不過檢查後並無異樣。心理師王淳指出,有恐慌症的人,通常都是壓力太大、且自律神經失調導致,恐慌症發作時,患者會覺得胸悶、呼吸不順、血壓升高、喉嚨有異物感,在發作的10幾、20分鐘過程,感覺快要死掉。王淳說,要治療恐慌症,除了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相當重要,才可以治標又治本;他說,有時患有憂鬱症的人,也會伴隨恐慌症的出現,「憂鬱症的治療,除了藥物與心理治療,均衡的營養也很重要。」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說,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失調就是兩者作用失衡,導致焦慮緊張、生理不適,包括失眠、恐慌、憂慮與焦慮等症狀。她表示,據調查,全世界的人在其一輩子中,約有15%~30%的人有過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曾心怡指出,造成自律神失調主因為先天性格與環境壓力,環境壓力包括工作、家庭、生活等;對於自律神經失調,除了藥物治療外,重要的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症狀類似心臟病 其實是「恐慌症」˙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該如何紓解 現代人的通病「恐慌症」

男性更年期 醫師籲:不可不慎

男性更年期 醫師籲:不可不慎#恐慌症

42歲的江姓公務員於今年2月開始出現心悸、呼吸不順、時常感到驚恐、體力下降、性慾全失、工作表現不佳等症狀,連續看了神經內科、內分泌科及風濕免疫科、胸腔科及心臟科等,不但做了各項檢查都找不到病因,在科與科之間流浪,還吃了許多完全無療效的藥物,症狀一直都沒有起色,讓江先生由於灰心而更加重症狀,2個月體重直落10公斤,而讓他最苦惱的是自己的性慾全失。患者上網尋找自己症狀後,到精神科就診,經醫師詳細評估,診斷為睪固酮缺乏症候群合併恐慌症,同時合併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身心上的不適,在開給藥物治療3天後,王先生體力逐漸回復,原本驚恐的症狀也逐漸消失。精神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睪固酮缺乏症候群TDS(Testosterone 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於男性因年齡逐漸增長,睪丸活性下降,造成睪固酮分泌不足所引發的疾病,俗稱「男性更年期」,可以經由生理評估-驗血測出總睪固酮濃度、以及TDS心理評估表得知是否罹患此項疾病。楊聰財醫師說,TDS在身心上皆有症狀,生理的症狀包括體力及耐力下降、容易打瞌睡、時常感到疲倦,以及性慾銳減及勃起困難等,而心理的症狀包括憂鬱、焦慮、生活覺得無趣、注意力及記憶力變差等等,建議35歲以上男性可以每半年至一年自己填寫TDS心理評估表,藉由近期對於生活中的自我感覺勾選表中所述項目,如發現符合項目高於標準,就該盡早就醫診治,以確保生活品質維持良好。耕莘護理學院講師、兩性生理專家魏兆玟老師補充,睪固酮濃度低下時,時常伴有性慾降低及勃起功能障礙的問題,多半的男性會對於這樣的症狀羞於啟齒,而避諱就醫診治,甚至自行服用未經醫師開立的藥品及食品,不但傷了荷包又傷身,魏老師建議身為親密伴侶的女性應該適度提醒男性是否該做相關的檢查或治療,陪伴男方度過治療的階段,而男性也不妨暫時放下自尊心,接納伴侶的陪同,畢竟未來當女性面臨更年期時,更加需要男性的體諒及支持,讓親密關係及婚姻長遠且更加美好。延伸閱讀「TDS心理評估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770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恐慌症

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維持不易,然而若不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保健,其由於口腔衛生問題所衍生的身體不適及情緒問題,對於身心障礙人士本身以及照護者而言,都會是極大的困擾。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牙科何曼麗主任表示,針對身心障礙人士,為了保持口腔領域的清潔,透過口內各器官的健康管理,與培育、維持、恢復其口腔機能的方式來提昇身心障礙者健康照護品質。何曼麗解釋,口腔保健對於有身心障礙的人士而言,不只口腔的型態與機能健全成長,促進全身的成長與發育,使他更加健康外,還具有以下的意義:防止因蛀牙疼痛之類的口腔疾病所引發的異常行為(恐慌症狀、自殘與傷害他人的行為等),讓患者能以安穩的情緒生活。藉由保持外觀的清潔感與去除口臭的方式,來改善患者的人際關係,讓他的社會生活更加圓潤。透過每次飯後刷牙的習慣,讓患者掌握生活的韻律,進而確立規律生活的步調。透過維持靜止狀態的方式,來培育其忍耐力與自制力。可改善患者口腔內的過度敏感與麻痹等異常感覺。透過口腔保健,來幫助患者建立與他人的基本信賴關係與親密行為。每天刷牙的習慣能訓練患者的手指細微動作,以及眼睛與手部的協調動作之類的機能,並且讓他掌握身體的概念。而且還能讓患者累積辨識物品或動作的經驗,對其學習與發育上有正面影響。何曼麗說明,當身心障礙人士無法自理口腔衛生時,須由照護者在患者後方,患者採坐姿,先使患者對異物不產生排斥,即所謂去敏感法,從遠至近,由外而內,循序漸近,提高生活品質達到口腔清潔的目的。延伸閱讀「身心障礙者口腔衛生照護方式」圖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3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恐慌症

五都大選是今年的頭條大事,我們大台中做為重要選區,戰況更是激烈,街頭巷尾不分晝夜都瀰漫著濃濃的選舉味。不過身心科醫師要提醒大家,大選期間過度的激情恐怕將影響身心健康,光是最近幾星期,光田醫院大甲及沙鹿兩院區身心科就暴增將近2~3成因「選舉症候群」來看醫生的民眾。光田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日前院內就接獲民眾參加選舉造勢活動或看政論新聞時,突然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冷汗直冒的情況,連忙就醫後,才發現是連日來熱衷選情,情緒過度激動導致原本輕微的恐慌症突然發作。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選舉的效應會造成無形的壓力,還有許多民眾選戰期間出現了失眠、焦慮、脾氣莫名暴躁、暴力傾向等現象。而原本就有躁鬱症、恐慌症或焦慮症的患者更要小心,因為選舉期間激動的情緒及過重的得失心都可能會誘發病情或是使症狀惡化。醫師也解釋,個人在支持某候選人時,潛意識已對候選人產生認同感,加上支持民眾的情緒天天都跟著選情起起伏伏,這種過度亢奮及過度失落的情緒反應多少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特別是當期待落空,本身期望無法被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憤怒、拒絕承認事實、悲傷等負面情緒產生;若無適時紓解,則可能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事件。為避免選舉所造成的持續情緒刺激,最好的方法便是暫時把電視關掉,出外走一走透個氣,讓自己暫時遠離有關選舉的一切。另外也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休閒娛樂,例如唱歌、運動等活動,都可以有效宣洩不滿情緒與攻擊力。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的情緒已經影響生活及周遭親友,應即時到醫院身心科,接受專業醫師的諮詢與幫助。面臨壓力時,身心科醫師建議可以先使用五字訣,來紓解壓力:放:放鬆、深呼吸(採用腹式呼吸)。離:暫離現場(例如離開室內到戶外走走)。紓:紓解情緒(運動或嗜好)。轉:轉換心境(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正:正向思考(肯定自己)。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恐慌症

偶爾會聽到患者提到他(或她)會感到恐慌,指的是一陣強烈的焦慮、害怕,常伴隨有擔心即將死去的感受,也常合併有胸悶、呼吸困難、發抖、心悸、暈眩、喉嚨哽塞、害怕會發狂等症狀,醫學上把這樣的現象定義為恐慌發作。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許恆嘉醫師指出,事實上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簡單的說,有恐慌發作的經驗未必一定代表有恐慌症。恐慌症的核心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的恐慌發作、後續的擔心再一次發作或後遺症、或有相關的行為改變等。恐慌症有時會伴隨有懼曠症,許恆嘉醫師表示,所謂的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患者通常也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該場合,比較好一些的情況患者可以勉強忍受,有時候有認識的人陪著也會感到稍微舒服一些。特別的是,有懼曠症不一定伴隨有恐慌症,原因是恐慌症必須要有未預期的發作。恐慌症有時也會合併有憂鬱症,研究顯示這樣的個案自殺的比例較單獨僅有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比例來的高,因此評估恐慌症患者必須同時評估其是否具有憂鬱的傾向。許恆嘉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的部分。一般而言,藥物對某些個案的幫助是很大的,這些藥物如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等,原則上由於神經系統的穩定需要一段時間,故按時且持續的服藥是需要的,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時服用〞藥物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對需要長途旅行的患者來說。除藥物治療外,若能結合認知及行為治療是最佳的組合。認知的方面,部分患者在對恐慌發作有正確認知並提供其再保證之後即有相當大的改善。大多數的患者總是擔心恐慌發作會使人失去控制或心臟病發,而認知的調整(改變思考的方向)可以幫助患者採用正面的思考模式來看待恐慌症。行為治療則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讓患者一次次的再度經驗恐慌發作的情況,並配合認知治療使其逐漸去瞭解、熟悉、接受甚或突破的一種治療模式。

症狀類似心臟病 其實是「恐慌症」

症狀類似心臟病 其實是「恐慌症」#恐慌症

張先生(化名)35歲,已婚,從事金融業。過去身體健康,沒有重大的疾病史。最近半年,受到經濟景氣影響,他對工作產生危機感,擔心裁員問題,於是更努力在工作上求表現。三個月前,他開始感覺到胸悶、心悸,有時候伴隨手抖的情形。起先他不以為意,但有一天,張先生開車要去拜訪客戶,邊開車邊想著工作上的問題,覺得開始煩躁起來。過了十分鐘,突然間他心跳加速、胸口緊繃,接著呼吸急促、冒汗、手腳發麻,他感到十分害怕,以為自己得了心臟病,根本無法開車。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詹仁輝醫師表示,該案例的狀況是典型的恐慌症患者。恐慌症在精神科門診中並不少見,據統計,其盛行率在3%左右,女性多於男性,通常在30歲左右發病。患者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出現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冒汗、手抖、發麻、頭暈等症狀,有的患者甚至會有快死掉的感覺。這些症狀,會讓人以為是心臟或胸腔的疾病。在恐慌發作初期,多數患者痛苦害怕,都會趕快去掛急診,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讓患者感到困惑,覺得「我症狀這麼嚴重,居然檢查是沒病?」,有一半以上的恐慌症患者,同時會有懼曠症。所謂「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害怕處在不容易逃離或求救的情境,如張先生就害怕開車,擔心再度發作。有些人會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車站、大賣場,甚至不敢搭乘公車或飛機。這種恐懼感,會影響到病患的能力與生活品質,部份病患因此併發憂鬱症或酒精濫用。詹仁輝醫師指出,當病患出現恐慌症狀時,必需先排除是身體疾病所造成,有一些疾病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如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心臟瓣膜問題、心肌缺血、呼吸道疾病等等。恐慌症的病因,與腦部掌管情緒的區域,如杏仁核、藍核等構造功能失調有關。患者的腦部,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分泌不全也是病因之一。詹仁輝醫師表示,在治療上,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要雙管其下。目前藥物上以抗憂鬱劑為主,輔以短期的鎮定藥物,可以緩解恐慌症狀,配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教育病患對疾病之認知,打怕恐懼的循環,並學習深呼吸、肌肉放鬆等方法。恐慌症並不容易根治,必需在病患與醫師的充分合作下,才能達到減輕症狀並恢復工作能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