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

過年飲食要注意!多吃海帶、香菇、玉米可助降脂

過年飲食要注意!多吃海帶、香菇、玉米可助降脂#高血脂

過年大吃大喝,容易引發高血脂症,嘉義醫院中醫師蔡郁玟表示,年菜中加入洋蔥、海帶、香菇、葱、大蒜、芹菜、辣椒、黃瓜、茄子、玉米、豆腐等食材,都助於降低血脂,佐料中加入醋、檸檬、蕃茄,也有類似的功效。嘉義醫院中醫師蔡郁玟指出,高血脂會引起高血壓,嚴重時患者可能中風或心血管阻塞,過年期間民眾往往吃太好,又要熬夜守歲、打牌,四處遊玩,搞得身體疲憊,有高血脂症(血中膽固醇、三酸肝油酯超過標準值)的人,特別要注意過年期間的飲食。建議年菜中,加入洋蔥、海帶、香菇、葱、大蒜、芹菜、辣椒、黃瓜、茄子、玉米、豆腐的食材,食用這些食品可降低血脂,另外,白米飯加入燕麥、喬麥一起吃,功效更好,以醋、檸檬、蕃茄調製的佐料,也有類似的功效;另外,山楂、澤瀉、何首烏、大黃、決明子、丹參、紅麴等中藥材,也有降油脂、膽固醇的效果,可以請教中醫師的用法,一起溶入年菜中。蔡郁玟中醫師表示,民眾也可以常捏耳朵中間及上方的凹陷處,有助於身體代謝血脂,針灸耳朵上面的内分泌、皮質下、神門、交感這幾個穴道, 及身體上的肝、脾、胃、大腸、中脘、氣海、豐隆、足三里、天樞、三陰交、曲池、太衝等穴道,都可用來治療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患者,大多會有胸悶、心悸、心絞痛、手麻、腳麻、頭痛、頭昏、等症狀,蔡郁玟指出,患者舌頭可能較紅、舌苔看起來黃、厚又油膩,更嚴重時舌頭會出現瘀斑,有上述症狀者,要趕緊治療,避免中風或心血管阻塞。延伸閱讀「何謂高血脂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837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高血脂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平均一週有半數以上採外食,容易選擇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長期下來小心健康拉警報。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一週平均外食高達11餐(約佔總餐數的54.0%),而且有3成(31.6%)每天喝含糖飲料,2成(21.0%)每天吃零食,15.4%的青少年每天吃宵夜,15.9%每天吃油膩食物,包括鹽酥雞、薯條、炸雞等,13.8%每天吃太鹹及醃漬的食物。該局以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飲食型態為範例,例如早餐吃日式飯糰和豆漿(480大卡),午餐吃漢堡、薯條和可樂(940大卡),晚餐吃小碗牛肉麵和珍珠奶茶(1,020大卡),再加上1碗泡麵當宵夜(435大卡),一天攝取總熱量竟高達2,875大卡。該攝取熱量與19歲、身高157公分、體重51公斤的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為2,050大卡相較,等於一天多吃進了825大卡,必須散步6.3小時、或騎腳踏車4.5小時、或快步走3.6小時、或爬樓梯2.9小時或跑步2.3小時才能消耗完。青少年如果沒有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消耗過多的熱量,連續1個月下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3.2公斤體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15至24歲的青少年樣本共259份(佔17.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局呼籲,在炎炎夏日口渴時盡量選擇喝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添加物與過多的熱量,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及2份水果,補充足夠的蔬果份量,以降低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補充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方面,15至24歲青少年BMI平均為21.0(標準差3.12),71.4%的BMI介於18.5至23.9的標準範圍間,16.9%的BMI過低(<18.5),11.8%的BMI過高(>=24)。延伸閱讀「BIM比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846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高血脂

98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十二行政區辦理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篩檢,血壓篩檢11萬430人,血糖篩檢11萬125人,血膽固醇篩檢10萬9,832人,經確診為高血壓4,617人,糖尿病515人,高血脂2,061人。現今「型男靚妹」上班族為符合「三高」(職位高、薪水高、社會地位高)的社會期待,卻忽略了身體「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嚴重性。因此,在這辛苦工作的背後,是否犧牲了個人的健康,過去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根據行政案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18歲以上國人營養健康調查資料研究發現,12年來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男性從13%升到25%,女性則從26%跳到31%,代謝症候群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公告「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最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高血壓及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亦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而預防代謝症候群,首要在於避免腹部肥胖及體重過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定期量腰圍、天天做「瘦腰」運動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為了呼籲民眾重視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同時建立正確的代謝症候群疾病防治觀念,希望「型男靚妹」上班族記住四大口訣:「天天量血壓,健康一路發」。「腰圍上限八九十,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活力,血糖126不要來」。「控制血糖血壓、腎利人生」,為自身的健康把關。延伸閱讀「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高血脂

一位50多歲男性最近2、3個月來因有視力模糊的情形,即便是閉目養神了一陣子,仍然是看不清楚,於是至該院眼科檢查,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然而病人卻不知他本身罹患有糖尿病。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胡裕昇主任表示,在他的門診中發現,每月幾乎都會有病患是因為視力模糊或是有飛蚊症狀來眼科就醫,檢查後才被發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引起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出血,或是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有了水腫,這代表了糖尿病發病至少有兩、三年了。胡裕昇主任表示,少數的糖尿病患者會忽略了身體的警訊,也沒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針對40歲以上的投保民眾所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空腹血糖的檢查),往往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才驚覺事態嚴重來求醫,才經由眼科醫師才診斷出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仍然是目前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生產力的青壯年中,是造成非外傷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很多糖尿病病人只注意血糖的控制,而忽略身體其他狀況,病人往往在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此時眼底往往已是嚴重的黃斑部水腫、或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病人須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或是玻璃體手術,才可能回復部份視力。胡裕昇主任呼籲民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病人是可以避免手術,而且可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因此每年定期一次在眼科追蹤檢查非常重要。民眾可多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即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可享一次免費成人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來早期發現糖尿病。在糖尿病的診斷確立後,即應至眼科,由醫師確認是否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病人視力喪失的風險,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高血脂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估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一億七千萬人左右罹患糖尿病,而在過去廿五年全球患者增加一倍左右。2002年國民健康局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15歲以上高血糖的盛行率為7.47%,而依中央健保局2003年健保就醫資料統計:目前臺灣地區糖尿病患就醫人數已達80萬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萍和表示,臨床上觀察到的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以典型吃多、喝多、尿多,這三多症狀為主表現的已經不多見了。這是因為大多數中老年的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通常罹患疾病多年而不自知,早期的三多症狀早已消失,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或者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的。另外,還有些患者已經服用西藥的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在血糖尿糖上控制理想,但是為了尋求另外的方式治療而來中醫求治。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容易倦怠、不耐操勞、虛胖無力、食後易睡、容易感冒等正氣虛弱的表現,陳萍和醫師指出,這說明儘管吃再多的飲食,營養精微進入人體,都沒有被人體充分使用,而排出體外,這在中醫的觀點是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的氣虛證,因此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常會有合併慢性血管、神經病變,這時表現肢體疼痛、麻木、皮膚顏色變深、心前區疼痛,痛處固定不移、面色晦暗、婦女閉經或者經量稀少、黑紫血塊、舌質淡黯或有瘀斑,表現為中醫所謂的瘀血症候,此時治療應該兼顧活血化瘀。陳萍和醫師建議,對於已經在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在飲食控制的前提下,服用中藥時先不要停服西藥,而是逐步減量控制病情。糖尿病發病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先天稟賦體質有關之外(也就是遺傳),還與過食肥甘,過度飲酒,情志失調的關係密切。平常飲食禁忌,糖尿病飲食原則以均衡的飲食內容、定時定量、少油、少糖、少鹽、多蔬菜, 除了這些一般營養師建議之外,中醫建議辛辣的食物少碰,這是因為辛溫之品會助熱傷陰,更不利於血糖控制。此外,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避免憂慮、惱怒、失眠等不良情緒的影響,更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高血脂

常在看診時請問病人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許多人的回答有,但隨即補上一句,「可是他們是年紀大了以後才發生的,這算遺傳嗎?」許多人誤以為所謂家族性指的是先天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家族史,而且比常在幼年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更為顯著。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馬文雅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同時有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細胞功能不良的情形,這種代謝異常早在疾病診斷前十年甚至更早就已存在,可能與基因遺傳或肥胖有關。當產生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胰島素降血糖的效果較差時,身體會代償性的分泌更多胰島素,此時雖然血糖正常,但容易出現饑餓感,往往在餐後3-4小時便覺餓得發抖,若因而導致過度進食,體重增加,則會進一步使胰島素阻抗情形加重,長此以往,當胰臟無力負擔胰島素分泌時,血糖才開始上升。之前曾有研究發現,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在糖尿病診斷之初,僅存50%,之後每年下降2-5%,這也是長期罹患糖尿病患者總是有藥越吃越多,甚至需要打胰島素來控制的原因。馬文雅醫師表示,臨床上診斷糖尿病,乃是空腹8小時血糖超過126mg/dl(正常為100)或是口服75克耐糖試驗後兩小時血糖超過200mg/dl(正常為140)。至於介於兩者之間則稱作「前糖尿病」,這些病人若能提早發現並採取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代謝便有機會恢復正常,反之若未加以注意,日後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大增。馬文雅醫師說,常有病人問她,糖尿病會不會好,根據上述疾病發展的過程,糖尿病發病時已經喪失一定程度的胰臟功能,只能透過治療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普遍認為高血糖本身會進一步破壞胰島細胞,因此控制血糖是最基本的治療,然而對於糖尿病不可逆的進展,醫界也期待找到治療藥物。目前某些新藥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可以延緩胰臟功能惡化,似乎帶來一線曙光,然而在人體是否能有保存胰臟功能的效果仍待研究;理論上,罹病時間越短,殘留胰島細胞功能越多者應有較佳效果。在更多藥物問世之前,早期診斷並加以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馬醫師提醒,如果您的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與其擔心自己是否也將步上後塵,不如早點接受檢查,必定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高血脂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於98年5月30日(星期六)至9月26日(星期六)假警察廣播電臺地下一樓演講廳辦理5場次「『禍藏糖心』-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健康促進預防宣導講座」,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依據統計,糖尿病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佔全部死亡人數的6.61%。根據研究,約有80%糖尿病病患至少合併一種併發症,如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其中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本次講座邀集國內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以「認識糖尿病─診斷與治療」、「健康的糖尿病飲食」、「糖尿病的預防策略」、「多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現代人的體重控制」等不同議題為主題,進行糖尿病防治衛教宣導講座,讓參加活動的糖尿病人建立正確的飲食、運動、醫療等健康生活型態。每場次預計120個名額,民眾可事先電話預約免費報名。報名專線: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02)2599-4236分機17陳小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顧好三「腰」 糖尿病不上身

顧好三「腰」 糖尿病不上身#高血脂

糖尿病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慢性疾病, 近年來越來越盛行, 主要是因為現代人普遍不重視預防保健,尤其是三腰的保養。 所謂的三腰,其實是指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等其他慢性病都需要重視的:腰尺,腰圍及腰子。■ 腰尺功能損壞 一堆慢性病上身腰尺,就是胰臟,尤其是其中的胰島細胞,它分泌的胰島素,幾乎主宰了血糖控制的好壞。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內分泌科 - 陳世爵主任指出,先天基因的因素固然是很大的致病因, 但是隨著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情緒壓力、酗酒等,也造成越來越多足以提早破壞胰島細胞功能的狀況發生,導致糖分、脂肪等代謝不良,進而引起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甚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腰尺細細扁扁的沒甚麼重要性,不好好改進生活習慣,不出幾年,它就會無聲無息的損壞了,到時候一堆慢性病及併發症就會找上您。■ 腰圍越大易罹患糖尿病腰圍, 就是指肥胖度,很多文獻都指出無論男女, 腰圍越大 ,不只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罹病率高, 而且也與癌症有關。另外,陳醫生建議,提早注意或減少腰圍的尺寸, 對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應該有絕對的幫助。目前, 國人成年男性的腰圍應該不能超過90公分 ,女性的腰圍不能超過80公分,如果超過或接近了,最好是經過營養師以正確控制高糖高脂飲食,及透過運動教練加強運動強度或加長運動時間,來達成減重減腰圍的目標。 如果仍然超過太多, 也可以經由醫師評估後處方合法的減肥藥或食品配方。■ 腰子病變極可能成洗腎病人最後談到腰子,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腎臟 ,很多原因及疾病都會造成腎臟病變,糖尿病是尿毒洗腎的最常見原因,據統計國內目前的洗腎病人中約有四分之一是糖尿病引起的,而在美國則已高達百分之四十。由於國人糖尿病日漸增加,糖尿病腎病變也愈來愈普遍。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也常導致病人的死亡。不旦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花費許多醫療資源。■ 三腰確實與代謝疾病密切相關陳醫師表示,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的腎病變,是按照權威學者丹麥之Dr. C.E. Mogensen分類,可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期(高過濾及肥大期)、第二期(靜止期)、第三期(腎病變初始期或持續微白蛋白尿期)、第四期(腎病變明顯期)、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或尿毒症期)。第二型糖尿病腎病變則只分四期:第一期正常尿蛋白期 ( ACR<30 )、第二期微蛋白尿期 ( ACR 30-300 )、第三期巨蛋白尿期 ( ACR >300 )、第四期末期腎病變 ( GFR < 15 )。綜合上述, 可以知道三腰 ( 腰尺、 腰圍 、腰子 ) 確實跟很多的代謝疾病密切相關, 而且三腰彼此間也互相影響 、互相輔助、 互為表裡, 要能兼顧三者 真的需要很多方共同合作。 例如專業糖尿病及腎臟病護理衛教及營養衛教, 給予生活上及飲食上諮詢輔導介入, 還有家庭社區醫學科 、糖尿病科及腎臟科醫師等的共同醫療照護 ,才能給病人完整健全的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