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

吃美食當心高血脂 可吃燕麥、核桃降血脂

吃美食當心高血脂 可吃燕麥、核桃降血脂#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秋高氣爽,又到了秋蟹肥美的時節,饕客們最愛的蟹黃蟹膏,卻也是甜蜜負擔。蟹膏富含膽固醇,擁有高血脂疾病的民眾要如何享受美食又可以控制血脂呢?中醫師建議民眾,多吃燕麥、核桃,有助降血脂。血脂乃血漿或血清中的脂類統稱,高脂血症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它與動脈粥樣性硬化、糖尿病、脂肪肝、腎病等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中有重要地位,而日益引起人們重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吳修安表示,中醫認為高脂蛋白血症屬於「濁阻、痰濕、肥胖、濕熱」。高脂血症與肥胖有關,中醫認為,許多人喜歡嗜食肥甘,飲食不節為主要原因。臟腑功能失常,尤其是脾、腎、肝、心等臟關係十分密切。綜合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以及作息和飲食習慣,現在高血脂症以虛實夾雜居多,實證主要表現為濕濁、痰濁與血瘀。虛證則以肝、脾、腎的虛損為主。吳修安強調,中藥不建議單味藥物長期服用,要使用降血脂肪中藥,應尋求醫師意見,複方配伍後的療效更為顯著。建議降血脂可以服用的食物:燕麥的水溶性纖維減少腸道吸收膽固醇,改變血中脂肪酸濃度,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但是腸胃道虛弱的人,建議不宜三餐都只吃燕麥,以免有腹瀉的後遺症。其他食物如海帶、黑木耳、蘋果等,都有類似療效。 而核桃是200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宣布,在不增加熱量攝取的條件下,每天攝取1.5盎司的核桃,做為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素來源,不只不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同時具有降低罹患冠狀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心血管病變之保健功效。吳修安提醒,原味核桃對人體最好,但是核桃等食物較難消化,應該要配合細細咀嚼,才可以發揮核桃最大功效。

飲食油膩膩 小心高血脂找上你

飲食油膩膩 小心高血脂找上你#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台灣高血脂的盛行率逐年上升,因無症狀常被醫師歸類為無聲的疾病,多數的人平日身體大都無異狀,但抽血檢查結果卻高的嚇人,因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不當,高血脂症常常會提早報到,危害健康。 70多歲的許奶奶,參加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檢查出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過高,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公衛護士訪視時,奶奶表示平日愛吃肥豬肉、雞內臟而已,身體沒有不舒服,表示拒絕配合再次檢查,經多次苦口婆心的與她說明,並說明隔壁鄰居陸爺爺的故事(中風與心臟缺氧),奶奶終於答應去做檢查,檢查後再次訪視時,許奶奶表示,醫生告訴我要吃清淡點,多運動,不然會很容易中風,很感謝衛生所的關心。健康飲食、多運動、不喝酒、不抽菸及控制體重是控制高血脂的最好良方;飲食烹調宜改用清蒸、水煮或燻烤,減少用油炸或勾芡及少用糖,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內臟、烏魚子、蟹黃或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食用肉類時先把肥肉或皮去除;並少吃肉丸、獅子頭等含有肥肉的製品,少吃芶芡濃湯,可選擇清湯,食用較多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麥、黃豆、麥片、豆莢及全穀類食物,是避免三高的危害,更提醒定期抽血檢查,定保健康。

外食族少油膩低膽固醇 遠離高血脂!

外食族少油膩低膽固醇 遠離高血脂!#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脂是一種文明病,飲食生活習慣不當,高血脂症會提早報到,危害健康。血中的脂質含量過高,俗稱「血油太高」。現代人的飲食中經常吃入過量的膽固醇,又缺少纖維質的攝取,易造成肥胖產生高血脂。高血脂可能引發相關危險除了心血管疾病外,也與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當然和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有相關,所以高血脂症的控制不容輕忽。對高血脂患者而言,維持理想體重及適當飲食控制是很重要。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施麗香護理長提醒掌握以下幾個飲食原則,不僅可以協助控制體重,更能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增加身體的負荷。首先,最重要是避免攝取過度油膩的食物,外食族盡量挑選調理較不油膩的餐廳,少吃油炸或酥油類食物;在家做菜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或涼拌為佳。食用油的選擇最好使用植物油,如葡萄籽油、橄欖油、菜籽油等;建議多食用含纖維食物,如五榖雜糧、蔬果等食物可降低血脂肪。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蟹黃、蝦、魚卵等,若膽固醇過高,則每週以不超過攝取二~三個蛋黃為原則。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增加,可依個人喜好來選擇運動項目,包含有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時間30-40分鐘,運動次數每週2至3次,需持之以恆。另需謹慎控制自己抽煙及喝酒的習慣,因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都會破壞動脈管壁,造成膽固醇堆積,加重高血脂的情況。綜合以上建議,高血脂是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或延後發生,因其初期沒有徵狀,如果你是高危險群或年齡已達40歲以上,建議定期的健康檢查。

飲食不注意 小心高血脂找上門

飲食不注意 小心高血脂找上門#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高血脂盛行率比血壓及血糖高,「血脂症」因無症狀常被醫師歸類為無聲的疾病,但總是突然的因合併發症將親人活生生的從身邊帶走,詹大哥55歲剛要享受退休生活,某日胸部不適,就醫發現心臟血管3條阻塞,醫師告知罹患冠心症,自費裝了3支支架才從鬼門關前回來。形成高血脂的原因有,大魚大肉、喜好油膩、有殼海產食物;體型肥胖、體脂肪過高、過量飲酒、吸煙多煙、天生遺傳等,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台灣美食文化及節目普及、週休二日人人一本美食聖經四處尋寶,享受美食的同時更要注意身體健康。降低血脂肪的方法:健康飲食、多運動、不飲酒、不吸菸及控制體重;飲食烹調宜改用清蒸、水煮或燻烤,減少用油炸或勾芡及少用糖,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內臟、烏魚子、蟹黃或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食用肉類時先把肥肉或皮去除;並少吃含有肥肉的製品:如肉九、獅子頭或燕餃等,少喝酥皮、奶油等勾芡濃湯;可選擇青菜豆腐湯或紫菜湯等清湯,並應多選用纖維較多的蔬菜、水果、燕麥、黃豆、麥片、豆莢及全穀類食物,少吃甜食,飲酒也要有節制。

醫訊/健康管控血脂 高血脂掰掰

醫訊/健康管控血脂 高血脂掰掰#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不正當的飲食習慣,像是高油、高糖飲食,最容易造成血脂異常,血脂異常包括高膽固醇血症及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這些因素也使得慢性病的比例越來越多,近年來甚至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特別邀請心臟內科醫師賴超倫,教大家如何控制血脂、健康管控,甚至藉由健康的生活型態來調整,戰勝高血脂症。 講座時間:101年6月18日(一)上午10:00-11:30講座地點:新竹市前溪社區關懷據點(中華路一段380之1號1樓)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好的社區醫療照護就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開始!」依基隆市衛生局資料顯示,去年度10大死因當中,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就佔了七項,顯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為提供民眾更適切的醫療照護服務,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開辦「夜間」高血壓、高血脂門診,提供大基隆地區民眾下班後的醫療照護。許多人常常發現每次的身體健康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老是過高。汪建良醫師提到,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就是血液中的脂肪,一旦濃度過高就是高血脂了,高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也是動脈硬化的主因,可以說是心血管疾病隱形的推手。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汪建良醫師說:依美國文獻中也指出,每降低1mmol的膽固醇,可使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降低24%,相較於血糖及血壓,血脂控制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向高血脂宣戰!汪建良醫師將推動大基隆地區民眾控制血脂,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自6月起開辦夜間高血壓及高血脂門診,以嘉惠上班族民眾,給基隆民眾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此外,汪建良醫師也提到,民眾也應透過健康的飲食、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長期來維持正常的血脂防,提早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超級愛健康/三餐老是在外 小心你的血太油了!

超級愛健康/三餐老是在外 小心你的血太油了!#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大多選擇外食,但高熱量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不正常,以致於許多人已有高血脂而不知或不以為意。根據調查,台灣人高血脂率是百分之二十,等於平均每五個成人,就有一個人血太油,高血脂經常沒有任何症狀,卻是造成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高血脂是怎麼形成的,該怎麼預防血太油呢? 潘懷宗博士解釋,所謂的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當血液中流通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正常值時,稱為高血脂症。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值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過低時,又稱為血脂異常。因此高血脂症除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而大家常說的三高指的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而三酸甘油脂跟膽固醇的差別在於,這兩者都屬於血脂,即血液裡的脂肪,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升高。三酸甘油脂,是體內能量及體脂肪的來源。血脂肪不正常,指的是壞的膽固醇過多、好的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過多。常聽說高血脂患者需要一輩子吃藥控制血脂,對此,潘懷宗博士也說到,答案是肯定的,有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多重危險因素的病人,更須按時服藥控制血中膽固醇。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病人,不要隨意貿然停藥。有研究顯示,隨意停藥會影響血中發炎指數上升,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而許多人想說只要多吃水果,就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脂,其實是不一定的,因為吃錯時間不但無法降低膽固醇,吃太多反而可能讓血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飲食來源的膽固醇僅佔每日膽固醇總量的1/3,無法抑制體內合成的膽固醇!水果吃太多,一樣會轉為脂肪堆積在體內,要多加注意。其實高血脂最主要就是不健康的生活形態造成,包括總熱量攝取過多、缺乏運動兩大主因,外食族老是三餐在外,除了注意飲食,更要搭配正確運動,才能有效預防高血脂。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03

三餐老是在外 小心你的血太油了!

三餐老是在外 小心你的血太油了!#高血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大多選擇外食,但高熱量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不正常,以致於許多人已有高血脂而不知或不以為意。根據調查,台灣人高血脂率是百分之二十,等於平均每五個成人,就有一個人血太油,高血脂經常沒有任何症狀,卻是造成動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高血脂是怎麼形成的,該怎麼預防血太油呢? 潘懷宗博士解釋,所謂的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當血液中流通之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之濃度高於正常值時,稱為高血脂症。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值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過低時,又稱為血脂異常。因此高血脂症除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而大家常說的三高指的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而三酸甘油脂跟膽固醇的差別在於,這兩者都屬於血脂,即血液裡的脂肪,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升高。三酸甘油脂,是體內能量及體脂肪的來源。血脂肪不正常,指的是壞的膽固醇過多、好的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過多。常聽說高血脂患者需要一輩子吃藥控制血脂,對此,潘懷宗博士也說到,答案是肯定的,有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多重危險因素的病人,更須按時服藥控制血中膽固醇。長期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病人,不要隨意貿然停藥。有研究顯示,隨意停藥會影響血中發炎指數上升,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而許多人想說只要多吃水果,就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脂,其實是不一定的,因為吃錯時間不但無法降低膽固醇,吃太多反而可能讓血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飲食來源的膽固醇僅佔每日膽固醇總量的1/3,無法抑制體內合成的膽固醇!水果吃太多,一樣會轉為脂肪堆積在體內,要多加注意。高血脂最主要就是不健康的生活形態造成,包括總熱量攝取過多、缺乏運動兩大主因,外食族老是三餐在外,除了注意飲食,更要搭配正確運動,才能有效預防高血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