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

嬰兒期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接種

嬰兒期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接種#小兒麻痺

感 染*易生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胃腸道感染。*週歲前慢性肺疾病早產兒:易罹患細支氣管炎或肺炎。*罹病機會:早產兒較足月兒多。*住院機率:出生後出院的第一年早產兒為足月兒兩倍。*避免至公共場所。*家中禁煙,避免吸入二手煙。*按時預防接種。*罹病時儘速就醫。疝 氣一、 腹股溝疝氣 發生率 一般而言為1%早產兒約5%出生體重 ?1000公克早產兒:高達30%出生體重 < 2500公克早產兒:為足月兒的10倍出生體重 < 1500公克早產兒:為足月兒的20倍 危險性 1/3發生嵌頓(incaceration),多於出生後10個月內一經發現即應外科手術治療二、 臍疝氣早產兒發生率高。極少嵌頓。多於兩歲前自然消失,部份可遲至三至五歲。未自然消失,可考慮外科手術。隱睪症─未降可能形成睪丸癌胚胎期七個月大時睪丸開始下降。胚胎期九個月大時95%睪丸降至陰囊。早產兒至足月時約26%睪丸降至陰囊;週歲時94%睪丸降至陰囊。一至二歲仍未降,應以外科手術治療。雙側隱睪應考慮染色體檢查。血管瘤早產兒發生率較高。出生後數月內長大較快,約至週歲時長到最大,後漸萎縮,多於五歲前消褪。部位明顯,面積較大,有礙外表或影響視力、聽力或呼吸等生理功能等,宜轉皮膚科治療。預防接種─為控制或根除傳染病流行重要的一環早產兒也須預防接種以避免嚴重的傳染病:(一)卡介苗(BCG):為預防粟粒型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接種時間為足月兒─出生後滿24小時或早產兒─體重>2500公克(體重過輕,免疫力不全,副作用較大)。接種禁忌:(1)高燒(2)嚴重疾病及免疫不全(3)出生時伴有嚴重先天性疾病嚴重濕疹。副作用為:(1)接種後10-14天─紅色結節 (2)接種後4-6週─化膿或潰瘍 (3)接種後2-3月─癒合結疤 (4)局部淋巴腺炎(與疫苗菌株有關)─少數(10%) (5)骨髓炎;漸進散播性疾病─罕見。(二)B型肝炎疫苗:接種時間:出生3-5天後,體重>2200公克,接種第一劑肝炎疫苗。或早產兒一個月後,不論體重,均接種第一劑肝炎疫苗。接種禁忌:(1)先天畸型,嚴重內臟機能障礙 (2)呼吸困難、心臟機能不全 (3)嚴重黃疸 (4)昏迷或抽痙。(三)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DPT):接種時間:基礎劑─出生後二、四和六個月各一劑,加強劑─十八個月大。早產兒與足月兒接種時間相同,產生的免疫力一樣。早產兒不必因體重不足延緩接種或減少劑量。接種禁忌:(1)高燒 (2)嚴重疾病 (3)明顯營養不良 (4)嚴重心、腎、肝臟疾病 (5)早產兒有腦室出血或腦部病變則須待穩定後接種 (6)腎上腺皮質素治療中。注意事項:(1)接種後輕揉較不會有硬塊,破傷風抗體產生較佳,發燒比例略高 (2)若中斷間隔未超過六個月均為有效。(四)小兒麻痺疫苗(polio):接種時間:出生後二、四、六和十八個月各一劑口服小兒痲痺疫苗(二滴)。早產兒二個月大仍住院時,應注射沙克疫苗,否則等至出院時給予口服疫苗。接種禁忌:(1)高燒 (2)類固醇治療中 (3)腸炎、腹瀉。注意事項:腹瀉時─接種無效因(1)服用的疫苗會被排泄掉。(2)引起腹瀉的病毒會干擾疫苗的吸收。(3)但服用一小時後腹瀉,可能為疫苗引起,不必補服。(4)口服疫苗時,吐了出來,可補服一劑。(5)服用疫苗後,不慎於半小時內進食,不需補服。副作用很少:麻痺─遠低於自然感染率(發生率約三百萬至五百萬分之一)。(五)麻疹(Measles),日本腦炎疫苗(Jap. B encephalitis) ,和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接種時間、劑量、與注意事項早產兒與足月兒相同(九個月大時早產兒體重已與足月兒相近)。麻疹和德國麻疹接種禁忌: (1)高燒。(2)嚴重疾病。(3)免疫不全。(4)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治療中。(5)孕婦。日本腦炎接種禁忌:(1)高燒。(2)嚴重急性疾病。麻疹副作用:(1)發燒(5-15%)─接種後5-6天,持續1-2天 (2)紅疹(5% )─接種後20天,持續2-4天 (3)腦炎或腦病變─極少(低於百萬分之一)。德國麻疹副作用:(1)發燒、紅疹、淋巴腺炎─接種後5-12天 (2)嬰兒少見,年紀愈大愈多。日本腦炎副作用:(1)偶有發燒、頭痛、局部腫脹(<1%),持續2-3天 (2)神經學症狀和死亡─極少。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注意事項:(1)與B型肝炎疫苗應間隔一個月 (2)與三合一疫苗(DTP或DTaP)間隔至少三週(因DTP可能加強JBE之腦組織抗原性)。(六)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劑量與用法:年齡2-14個月,劑量0.5ml,2個月後再接受0.5ml ,當最初的二劑量在12個月大前完成接種,必須於年齡12至15個月間追加一劑量。年齡≧15個月單一0.5ml劑量。**PedvaxHIB可併用DTP及OPV、MMR (不同注射位置與針筒)副作用(48小時內):(1)局部反應(0.4%):腫/變硬、痛、紅斑。(2)全身反應(0.3%):發疹、發燒、蕁麻疹。(七)水痘疫苗:接種時間:12個月至13歲接種一劑。接種注意事項:(1)可與MMR疫苗同時接種(採不同針筒在不同部位接種,若未同時接種,則應間隔一個月)。(2)需要時,可與DTP、Polio、HBV、Hib等疫苗同時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3)13歲生日後須接種兩劑疫苗,間隔4至8週。(4)大於18歲者先做血清檢驗再決定是否注射疫苗。接種禁忌:(1)嚴重發燒。(2)淋巴球<1200/mm3或缺乏細胞免疫反應能力。(3)對Neomycin全身過敏。(4)Aspirin(應間隔6週)。(5)孕婦、哺乳。副作用:(1)局部反應 <1%。(2)水泡樣紅疹 <4%。(3)輕度發燒 4-5%。(資料提供:奇美醫院小兒科主任 陳德人醫師)

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

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小兒麻痺

在1980年代陸續開始有大規的模調查報告,發現一群小兒麻痺患者,在成人期間又再度發生容易疲倦、肌肉疼痛、肌肉無力等現象,於是「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這個名詞再次受到矚目。究竟這種現象是小兒麻痺病毒復發?新的病毒感染?還是身體老化過程?以後者看法居多,也就是小兒麻痺患者生活中,因能使用的肌肉力量與耐力有限,故提早造成神經及肌肉系統老化所致。產生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過程是漸進的,大部分患者在體能方面,曾經有二、三十年的穩定狀態,卻逐漸感覺到肌肉無力,伴隨有全身疲勞、肌肉關節痛、耐力不佳和生活機能減退…等現象,常常以為是一陣子感冒或者運動過度造成;事實上,觀察整個過程,他的能力不斷在下降中,並非感冒或運動過度這種經短暫休息後可以復原的病症。追究其因,在孩童期脊髓內負責控制運動的神經元(也就是小兒麻痺病毒所破壞的目標)壞死後,殘存的神經元以及健康側的神經元,必須支應身體整體正常生活所需的活動,因此在加倍勞務下,神經及肌肉系統產生退化或死亡,故而功能顯現衰退。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 林雪驥醫師表示,臨床上的核心症狀不外乎容易疲倦、肌肉疼痛、肌肉無力,所以會造成體力減退、活動能力(坐、站姿勢或者走路、行動)變差、關節疼痛、肌肉萎縮、呼吸機能衰退、次發性心神問題,甚者行動能力變成倚賴輪椅或滯留家中,在工作上大受影響,對其生命而言,倍感威脅。因此,尋求醫師得到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建議,才能避免其惡化。臨床上,尚無具體可以改善神經細胞退化的藥物,頂多針對疼痛、發炎做症狀上的控制。對曾患有小兒麻痺的成年人,檢討其工作與生活狀態,給予適切的運動計劃,讓神經及肌肉系統保存在最佳能力狀態,提供患者的生活需要。透過專業團隊諮詢,可以幫助患者不致太早掉入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泥淖中。《可參考的原則》‧選擇適度的運動型態及訂定運動量‧避免變胖‧注意坐及站的姿態‧適度使用支架(行動輔具)減輕身體負荷‧節省工作時體力的消耗‧增進心肺功能鍛鍊。如果已經具備典型的症狀,也應及早就醫預防總是勝於治療,我們國家在小兒麻痺的預防工作上,成效斐然,除了民國六十年之前這一批已罹患者之外,鮮有新例。因此,針對這一群四、五十歲以上,即將面對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朋友們,如能在健康檢查時、或者醫學報導上,及早告知這一點,儘早開始正確地作防範,咸信對增進他們的生活品質,以及保有快樂的心情,持續發展事業上,大有助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