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被稱之為癌王,其連續數十年位居好發癌症之冠。耕莘醫院血液腫瘤科歐偉仁主任說明,由於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察覺異常到醫院檢查時,往往已發展至晚期。所幸今日已有多元標靶藥物可選擇,鼓勵患者在治療前依照醫囑進行RAS基因檢測,以利醫師打造精準治療療程。 華人常吃加工肉品增腸癌風險 確診患者逾半數屬中、晚期 以化療合併標靶為主力 歐偉仁主任表示,在芝加哥的醫學年會中有學者提出,以華人為多的東亞,大腸直腸癌發生比率越來越高,但中亞地區則對較低,推測東亞地區可能因為較常食用加工肉品、人工添加劑,導致大腸直腸癌罹癌風險上升。 歐偉仁主任說明,依照臨床經驗來看,新確診大腸直腸癌病患中,第一期與第二期較少,第三期則佔到一半,第四期也高達30%。整體而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其中,針對晚期或轉移患者,建議採納化療合併標靶的治療。為了確保治療成效,在啟動治療前需要進行致癌基因檢測,例如RAS、BRAF、與MSI等,才能精準用藥發揮最佳效用。 健保已涵蓋重要基因檢測項目 RAS無突變者化療加標靶平均存活近3年、手術切除後更可拼治癒 歐偉仁主任指出,以基因分型統計,約30至40%大腸直腸癌患者,屬於RAS變異;約60至70%病患屬於RAS野生型(基因未突變),在健保給付協助下,重要的致癌基因型別都有被納入檢測。鼓勵患者依照醫囑進行對應之基因檢測,以利打造客製化療程。 歐偉仁主任強調,大腸直腸癌發生轉移,在肝臟與肺臟最常見。若原發部位或轉移部位的腫瘤較大,建議透過化療與標靶藥物,縮小原發與轉移部位腫瘤,以增加手術切除的可能性,爭取更佳預後,晚期大腸直腸癌病患仍有治癒希望。 歐偉仁主任補充,針對大腸直腸癌的標靶治療,是否發生RAS突變是擬定療程的關鍵。發生突變者,目前會給予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VEGF);如果是RAS野生型(基因未突變)病患,則會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後者有望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拉長至10至13個月,平均存活期超過30個月,如果能開刀存活期則更長、甚至有望爭取治癒。 規律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 發現疑似症狀立刻就醫不遲疑 歐偉仁主任呼籲,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治療效果就越好,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是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資格,如果具有家族史或高危險群,最好自行提早10年安排規律檢查,如果男性發生缺鐵性貧血,或不分性別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腹痛等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