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沙啞

【聽聲辨癌】聲音沙啞有三種,小心甲狀腺癌作祟!

【聽聲辨癌】聲音沙啞有三種,小心甲狀腺癌作祟!#聲音沙啞

50歲的陳小姐職業是音樂老師,近幾個月教完課後,總覺得喉嚨異物感很重,聲音也變得越來越沙啞!起初以為是使用過度的喉嚨不適 但症狀持續兩三個月都不見好轉,在指導同學發音上常常力不從心,決定到耳鼻喉科檢查一下。 耳鼻喉科理學檢查發現,她的前頸部有摸到一顆小腫塊,並且經鼻咽內視鏡發現她的單側聲帶麻痺,導致聲帶閉合不全。但要特別留意的是,單側的聲帶麻痺需要排除頸部腫瘤壓到喉返神經的可能性,因此安排了甲狀腺超音波及進一步細針穿刺檢查,竟然發現是甲狀腺癌!趕緊為她安排了手術切除處理,治療後陳小姐的喉部異物感、聲音沙啞及發聲困難的狀況才逐漸改善。 甲狀腺是位於我們前頸部的一個內分泌腺體,形狀像蝴蝶,是我們人體最大的的內分泌體,掌管著甲狀腺素的分泌,有為身體供應能量、調節多種荷爾蒙的功能,對於人體細胞的合成與代謝影響相當重大 甲狀腺異常,大致上可分為功能性與結構性的異常。功能性的異常可分為甲狀腺功能亢進與甲狀脉功能低下,診斷通常需以抽血的方式,基本上都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不一定要手術。 結構性異常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是很常見的疾病,有的結節外觀很明顯就可以看到,也容易觸摸得到,但也有的結節比較往內長而外觀不易察覺,但因壓迫到周圍結構而有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喘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要確定甲狀腺是否有長結節,必須以甲狀腺超音波來檢查。雖然甲狀腺結節大部份是良性,但為了分辨結節是良性或惡性,就會需要進一步以細針穿刺檢查來幫助診斷,若發現結節是惡性的甲狀腺腫瘤,就需要手術處理了。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好發族群為 20-50 歲的女性,以及有家族史者。根據108年癌症統許報告,台灣每 10 萬名女性中就有 3,582 人患有甲狀腺癌,是女性 10 大癌症發生率中排行第 4。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甲狀腺癌的治癒率高出許多,且預後良好,第一到第三期的10年存活率約為90-95%,第四期10年存活率仍約有50%。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癌症治療的不二法門,若未經追蹤治療,當癌細胞轉移至其他部位時,仍然會造成生命危險。 我們在發聲時,是由位於雙側甲狀腺後方的喉返神經,去支配喉部肌肉群及聲帶。若因甲狀腺結節或腫瘤壓到神經導致聲帶麻痺,不只會引起說話無力、發聲困難、聲音沙啞甚至容易嗆咳等症狀。 很多人都誤以為聲音沙啞都一樣,傻傻分不清,其實造成聲音沙啞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而所導致的症狀也就有所差異。第一種是聲帶長繭類的聲音沙啞,會有粗糙且容易破的沙啞聲;第二種是聲帶老化沒彈性導致的聲音沙啞,則是說話容易疲勞且不持久;第三種則是聲帶麻痺造成的聲音沙啞,說話會有氣音,無法大聲,且合併有喘和嗆咳。甲狀腺腫瘤壓迫便屬第三種的聲音沙啞,因此當發現有聲音沙啞時,千萬不要輕忽,需要積極就診進一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除了檢查及解決甲狀腺問題之外,聲音沙啞也可透過門診聲帶微創注射手術及語言吞嚥復健,能輕鬆又有效地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陳老師經過手術治療及門診語言訓練後,再度恢復她美妙的嗓音,帶著學生奪得全國合唱比賽的冠軍。

燒聲說不出話恐「聲帶長繭」!專家教「1招」免開刀:重新練習說話

燒聲說不出話恐「聲帶長繭」!專家教「1招」免開刀:重新練習說話#聲音沙啞

因工作需求長時間大聲講話,小心職業傷害造成聲帶長繭「失聲」。35歲蕭小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說話時間長,聲音常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經過檢查確診聲帶長繭,她接受嗓音復健後,並慢慢調整為「前置共鳴」的說話方式,1個月後漸能恢復正常發音。語言治療師提醒,日常可從4招來保養聲帶。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

台灣醫師開創喉植入新技術 全球專家盛讚#聲音沙啞

在馬來西亞國立醫院舉辦的2024年二月國際喉暨音聲手術研習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匯聚一堂,探討最新的喉部手術技術與治療方法。其中,來自台灣的國際外科院士何冠旻博士醫師引起廣泛關注,他發表的世界首創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為聲帶麻痺患者帶來新希望,讓他們的聲音變得宏亮,並且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   新技術帶來的改變 可調式喉植入技術的成功案例,如一名40歲男性患者,在接受甲狀腺手術後遭受聲帶麻痺的困擾,經常需要進行聲帶注射以維持語音品質。然而,這種治療方法不僅效果短暫,而且頻繁的治療讓患者感到疲憊。轉而接受可調式喉植入手術後,患者的聲音明顯改善,其開朗外向的個性也隨之恢復,展現了這項新技術對於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重大影響。   國際認可與未來展望 來自德國、印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的專家,在研習會上對何冠旻博士的技術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執刀由馬來西亞醫師負責,何醫師和馬偕醫院謝麗君主任協作帶教,謝主任是亞洲執行此手術案例最多的醫師,也是首位在國際知名期刊「喉鏡」發表此手術的長期追蹤成效,證明了其在臨床上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聲帶麻痺患者常面臨聲音沙啞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可調式喉植入技術不僅可以改善語音品質,還可以透過門診調整,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國際外科學會台灣總會理事長陳錦國醫師分享,此技術在去年歐洲的國際會議上已獲得外國專家的高度讚揚,治療效果良好,令人驚嘆。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為台灣帶來榮光,也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可與迴響,預示著未來對於聲帶麻痺患者治療方法的革新與進步。   何冠旻博士首創的喉植入技術不僅在國際上獲得認可,更為聲帶麻痺患者開啟了一條新的治療之路。透過這項創新的技術,患者能夠重拾自信與生活的品質,展望未來,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完善,將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聲音沙啞好不了竟是罹癌徵兆!醫揭「3類人」當心:發現時多已末期

聲音沙啞好不了竟是罹癌徵兆!醫揭「3類人」當心:發現時多已末期#聲音沙啞

沙啞一直好不了,竟是下咽癌警訊!台中一名63歲單身王姓男子,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到澄清醫院看診求助,經耳鼻喉科醫師發現王男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4期。

甲狀腺癌二線多重標靶治療,緩惡化也減副作用,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甲狀腺癌二線多重標靶治療,緩惡化也減副作用,提高病患生活品質#聲音沙啞

根據國健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甲狀腺癌每年新增個案數超過4千人,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早期甲狀腺癌患者症狀無明顯症狀,中晚期才會出現聲音沙啞、頸痛或喉嚨痛,因此也容易讓人忽略。 根據統計資料,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數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且通常好發於40~50幾歲中壯年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慧珍醫師說明,患者通常是健檢發現頸部出現硬塊(結節),或者是影響到吞嚥、甚至有壓迫感才會進一步診斷。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目前較確認的原因為輻射影響,碘攝取過多及不足的問題有被討論。 (圖/根據統計資料,甲狀腺癌的女性患者數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且通常好發於40~50幾歲中壯年族群) 逾九成為乳突癌、濾泡癌,一旦放射碘治療無效恐使生存期大幅下降僅剩3年!  蔡慧珍醫師說明,甲狀腺癌分為分化型的乳突癌、濾泡癌,佔超過90%,另有1%患者屬於髓質癌、1%患者屬於未分化癌。以比例較高的分化型的治療來說,通常會先以手術切除腫瘤,術後以放射碘131輔助治療,用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放射碘同時也可進行腫瘤的追蹤,若有復發、轉移則需依照患者情況給予不同治療劑量的放射碘治療。非分化癌同樣也盡可能先以手術治療,再搭配電療或化療。 蔡慧珍醫師表示,分化型的乳突癌、濾泡癌病程發展緩慢,且預後良好,在經過手術、放射碘治療之後,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多數可有效掌握病情,患者的10年存活率高達90~95%。 不過蔡慧珍醫師也提及,雖然手術及放射碘治療是甲狀腺癌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晚期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當中,仍有5~15%患者對放射碘治療無效,不僅預後較差,存活率也大幅降低, 10年存活率約為10%,患者平均生存期僅剩3至5年。針對放射線碘治療無效或不適用的晚期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則可選擇化療或標靶藥物,化療效果不佳,自有標靶藥物出現後已不常使用,其中標靶藥物不僅成效較佳、近期亦有新突破。 治療不再受限!新型二線多重標靶治療助穩控疾病、保有生活品質! 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一線標靶藥物有2種,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不少患者會發生疲勞、掉髮、高血壓、蛋白尿等副作用,但約15-20%患者因為難以忍受副作用而停藥。蔡慧珍強調,任意停藥會影響疾病的治療,遇有不是之副作用時,應該要馬上與醫師討論進而調整用藥;此外,現在亦有二線藥物可讓患者接續治療。 過往患者若一線治療失敗、或發生副作用時,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導致疾病加速惡化;然而,今年新型多重標靶藥物已通過甲狀腺癌晚期適應症,可作為二線治療使用,除了有效5倍延長、達到近一年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也被證實能降低疾病惡化風險近8成,副作用反應大多可控,讓患者有更多元的選擇。 蔡慧珍醫師提醒,多數的甲狀腺癌患者預後都很不錯,但也切勿輕忽其威脅性,平時應透過定期健檢來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如果患者在治療或用藥上有疑問,也可隨時與主治醫師、個管師討論,並積極治療、穩定服藥,即便面對癌症,同樣也能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重拾「甲」上人生。

下頷長腫瘤誤當雙下巴 顏面神經麻痺久治不癒是警訊

下頷長腫瘤誤當雙下巴 顏面神經麻痺久治不癒是警訊#聲音沙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會不自主從右嘴角流出,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2個月前惡化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院診療確診為下頷腺癌,因癌細胞擴散到顏面神經,引起痲痺及聲音沙啞等症狀。醫師表示,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 喝水不自主從嘴角流出 甚至聲音沙啞、嗆咳、吞嚥困難張男指出,他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沒有知覺就從右嘴角流出來,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成是「貝爾氏麻痺」治療,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就好,卻是一直無法復原,甚至還進行顏面復健,直到2個月前竟出現聲音沙啞、嗆咳、吞嚥有困難等狀況,才轉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 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內視鏡檢查發現患者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情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隨即再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造成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 許嘉方說,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但此起個案卻無法從下頷處摸出來,沒有很大,但卻早就擴散,這種腫瘤小卻已經擴散的情況比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四處流竄轉移,目前已經是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 下頷腺癌少見 但惡性比例高許嘉方指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民眾如果在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但如果像這起個案摸不出來,卻出現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了。 一般而言,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情況,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這時候就要警覺可能是其他問題所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可能是像此一個案的下頷腺癌,也可能是腮腺癌等顏面細胞癌,最好要趕快找耳鼻喉科就診為要。 許嘉方強調,在臨床上還曾出現過老人家的下頷腺腫瘤已經很大了,但患者比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後已很難治療。其實,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平時只要多加留意,通常可以發現,若有顏面神經麻痺,也一定要注意。

平時沒感覺 一破就要命的腹主動脈瘤

平時沒感覺 一破就要命的腹主動脈瘤#聲音沙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主動脈瘤是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當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毅暉指出,主動脈瘤就像氣球,越大越容易破裂;而主動脈瘤一旦破裂了,會導致大量出血,是極度危險的急症。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在還有生命跡象時抵達醫院,抵達醫院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撐過手術而死亡。主動脈瘤是如此致命,卻往往沒有明顯徵兆。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位於人體深處,摸不到也看不見,大部分患者在主動脈瘤破裂前沒有異常的感覺,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有症狀,通常是因為主動脈瘤太大而壓迫到附近的臟器,例如胸主動脈瘤壓迫到返喉神經,因此影響聲帶的功能,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把聲音沙啞跟主動脈瘤聯想在一起,所以非常容易忽略其嚴重性。主動脈瘤型態不同 破裂風險也不同吳毅暉醫師分析,主動脈瘤根據型態可以區分成梭狀(fusiform)及球囊狀(saccular)。梭狀主動脈瘤,呈現左右對稱的膨大,是常見的退化性主動脈瘤;球囊狀主動脈瘤是在血管的局部向外膨出,是所謂「不典型的主動脈瘤」,形成原因可能是感染、創傷,或是在手術的接合處產生的假性動脈瘤。吳毅暉醫師說明:「我們會根據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高低來決定治療方式,比如梭狀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在5到5.5公分以下,破裂風險相對較低,大多會先採藥物治療;而球囊狀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即使是尺寸較小,也會考慮介入治療。」藥物的選擇方面,原則上是使用降血壓藥物,尤其是「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希望可以減少心跳次數、降低血壓及減少心臟的收縮張力。假使仍然無法降低足夠的血壓,則需合併使用其他的降血壓藥物來做輔助。積極治療 預防主動脈瘤破裂如果評估起來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則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患者需要全身麻醉,醫師打開患者的腹腔,將腹主動脈瘤切掉,然後縫上人工血管;吳毅暉醫師說:「近15、20年越來越普及的『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是一個微創而且相對安全,也具有長期療效的治療方式。」吳毅暉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做法是從兩側腹股溝,把主動脈支架經由股動脈送入腹主動脈,利用X光確定位置後,將主動脈支架完整的釋放。如此一來,血液便會在主動脈支架內流動,不再衝擊主動脈瘤。術後患者的腹股溝只有很小的傷口。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較,傷口較小、失血量較少、手術時間也較短。因為傷口很小,患者可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且術後疼痛較少,復原速度快,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患者可以早一點下床、進食,甚至在術後2、3天,只要狀況許可,就能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從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發現,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30天的致死率比傳統開放式手術少了三分之一,因此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主流方式。」術前規劃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張力與主動脈壁間的摩擦力來固定,但因為血管壁的老化逐漸鬆弛,有時會出現支架位移、血液從支架縫隙內漏到瘤體等狀況,所以術後需要長期追蹤,以確定主動脈支架的穩定性。針對年輕的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做比較精確的縫合;至於年紀稍長的患者,因為通常還會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能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開放式手術,因此使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比較合理的選擇。過去,部分患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可能只有40%的患者符合解剖學的條件,能夠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但隨著科技進步及更加多元的醫療器材發展,現在大約70~80 % 的病人皆可有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吳毅暉醫師說:「從術前規劃、術中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經驗、合作無間、加上良好的術後照護以及長期的隨訪追蹤,我們可以確保病人的長期療效,並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吳毅暉醫師分享:「曾經有病患是在89歲時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恢復順利,活到90幾歲高齡。也有患者在70幾歲接受手術,已經追蹤了13、14年,到現在都還可以打高爾夫球。也有相當年輕的患者,因為罹患結締組織疾病而產生全身性的動脈瘤,我們分階段進行,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到腹主動脈,一步一步地進行修補與支架手術。這些都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讓大家看到的成果。」需要接受腹主動脈瘤篩檢嗎?吳毅暉醫師提醒,如果有主動脈瘤的病史,建議不要舉重物,因為舉重物可能讓血壓在短時間內從120 mmHg衝高到180mmHg,這短短幾秒內血壓突然地起伏,很容易衝擊主動脈瘤而造成破裂。長期來說,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我們的心臟搏動每分鐘大約70下,一整天下來心臟跳動就超過10萬下,也就是說,主動脈瘤一天會被因為心臟跳動而被敲打超過10萬下,血壓分別為120mmHg與160mmHg的風險高低就有相當大的差別。腹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0歲、男性、抽菸及家族病史等。吳毅暉醫師叮嚀,根據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 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建議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腹主動脈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主動脈瘤破裂。(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長期聲音沙啞、喉嚨卡小心喉癌作怪

長期聲音沙啞、喉嚨卡小心喉癌作怪#聲音沙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喉癌以聲門癌佔最大宗,常見以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為關鍵症狀。喉癌可早期發現,所以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癒後效果可不錯!苗栗一位65歲的王先生,三個月前開始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起初以為是感冒引起或是年紀大而聲音不宏亮了,因此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聲音越來越沙啞,因此到耳鼻喉科就診,經檢查發現竟是罹患「喉癌」。大千健康醫療體系舒康診所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表示,喉癌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7位,在頭頸癌部分佔第3位,僅次於口腔癌及鼻咽癌。通常好發在50歲以上的男性,造成的原因則是習慣性抽菸。聲音持續沙啞 小心是喉癌惹的禍喉癌治療前腫瘤的大小、位置的評估,對病人的治療方式及預後的影響很大,喉癌可分成聲門癌、聲門上癌與聲門下癌,其中以聲門癌較常見,早期的症狀就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另外可能還會有喉嚨異物感、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及咽喉疼痛等症狀,以聲門上癌最容易出現淋巴轉移的問題,第三類聲門下癌則屬於較少見的類型。所以也較易被早期發現,近來國內也有醫師使用雷射內視鏡手術將早期喉癌合併部分聲帶切除,亦可達到同樣的療效。醫師會用喉反射鏡或軟式纖維內視鏡 對咽喉進行檢查診斷一般而言,醫師會利用喉反射鏡或軟式纖維內視鏡對咽喉進行檢查,是由醫師用一支帶有長柄的小鏡子伸入嘴中,經由鏡子的反射,可以看見喉嚨腫瘤的位置及大小,有時需在喉嚨噴灑局部麻藥,如果不太容易看時,還可以用軟性纖維鏡看的更清楚。若懷疑有病變問題,則會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配合顯微鏡,來確認腫瘤侵犯部位及範圍,並進行病理切片檢查。治療方式包含有: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手術與放射線的合併治療。喉癌是可以早期發現的癌症,初期時不但可以治癒,且大部分的病人仍可保留喉部的功能。黃山崧醫師提醒,長期抽菸、喝酒的50歲以上男性,若出現聲音沙啞超過兩週,且在充分禁聲休息下仍不能恢復,甚至更嚴重者,建議盡早到耳鼻喉科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