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歲女性去西藏旅遊時,有事先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至3000公尺高時,出現噁心、想吐、喘的症狀且無法移動。隔天情況改善便繼續行程,上升至4400公尺時,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無效果,撤退至3800公尺才感覺改善。返台後至門診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8 gm/dl(女性正常值為11.0~16.0 gm/dl),鐵蛋白7.3 ng/ml(正常為20-300 ng/ml),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高海拔地區大氣壓力較低 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指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體內的循環系統(心、血液、血紅素)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當在高海拔地區時,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氣減少,血紅素可以結合的氧氣較少,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貧血者至高海拔地區後 身體可獲氧氣比健康者更少登山後頭暈缺氧竟與貧血有關?周明文提到,貧血者的血紅素較少,在高海拔地區空氣中的氧氣也減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又比健康者更少,導致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甚至高山症。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倘持續惡化,即有生命危險。到高海拔地區一定會發生高山症?周明文說明,高山症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於個人體質及登高的速度。心肺疾病及貧血,都是高山症的危險因子,有危險因子表示風險增高,但不一定有因果關係,這些人至高海拔缺氧的環境,有可能更容易出現身體缺氧的症狀。高山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其他的方法包括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前往高海拔前,服用適當藥物,或是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都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缺鐵性貧血才需補充鐵劑 勿自行購買服用周明文表示,貧血者去高海拔地區,可能會有較高的風險。貧血的種類有許多種,應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常見的症狀是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有月經的女性、成長快速的嬰兒、小孩以及青少年、素食者,較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只有缺鐵性貧血才需要補充鐵劑,切勿自行任意購買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最後周明文提醒,許多人有貧血而不自知,倘有規劃攀登高山或是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者,特別是女性,應先確認自己有無貧血。有貧血問題欲前往高山或高海拔地區,應先諮詢醫師評估風險,最好能在治療改善後再出發,降低缺氧的可能。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大腸癌家族史且5年前曾做過大腸鏡檢查正常的65歲女性,半年前糞便潛血陰性,兩個月前發現貧血,最近兩周出現右下腹劇痛,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三期」。55歲男性,右腎臟癌接受手術切除十年,有長期輕度貧血,出現右上腹痛持續三個月且體重減輕達六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76歲男性,三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並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糞便潛血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二期」。78歲女性,長期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安排接受手術治療。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四個案例均有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兩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觀察常見症狀 定期篩檢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已是第二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邱展賢說,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為第三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 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從調整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做起!邱展賢提到,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加工肉品及高油脂食物,並戒菸酒;同時培養運動習慣,加強體重控制,避免過重。另外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多加運用,對於沒有不適症狀的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這些習慣導致成為高風險族群邱展賢醫師提醒,一等親有大腸癌或息肉,本人有大腸息肉,有家族性息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適當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35歲劉先生常出現疲倦、貧血症狀,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勞累而不以為意,不料一個月前突然昏倒送醫,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由於其症狀不易察覺,以及有些病人會抗拒抽骨髓的檢查,因此常延誤治療。就連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也因此疾病病逝,享壽65歲。初期症狀:貧血、虛弱、倦怠感大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明立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因染色體老化或突變,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如果幹細胞的基因持續突變,不成熟的芽細胞將持續增加,最後有20~40%的病人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故以往也稱之為白血病前期。早期的症狀輕微,如:貧血、虛弱、倦怠感等,常不易察覺,且不少民眾會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延誤診斷。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有2-3成的機會惡化成血癌,甚至有病人尚未惡化就因敗血症而離世。目前治療方式有三種:1)支持性照護:給予適當輸血,避免貧血造成體力衰退或血小板下降出血。若因白血球過低而引發感染時,需用抗生素治療以免敗血症危及生命。2)低強度治療:給予去甲基化藥物治療。3)高強度治療:高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早期發現、正確診斷黃明立主任表示,目前衛福部及健保署已核准皮下注射的甲基化藥物,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初期不明顯,但若出現前述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務必及早就醫並配合相關檢查,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降低造血罷工的衝擊。

海洋性貧血 台灣帶因者佔人口約6%

海洋性貧血 台灣帶因者佔人口約6%#貧血

(健康生活網記者吳晏槿/綜合報導)一名31歲女性懷第一胎,夫妻的基因檢測後同為甲型海洋性貧血帶因者,東南亞型。做完胎兒羊水的基因檢測後,確診為甲型海洋性貧血重症,超音波可明顯看出胎兒水腫、心包膜積水,經同意後終止妊娠。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表示,海洋性貧血是一種染色體隱性基因遺傳疾病,若從父母遺傳到越多個異常基因,孩子的臨床症狀越嚴重。建議若是夫妻雙方為海洋性貧血帶因者,胎兒需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海洋性貧血帶因者的特徵是血液常規檢查(CBC/total cell counts)會發現小球性貧血,但缺鐵性貧血病人也一樣會有小球性貧血。因此無法單以血液檢測辨別這兩者,需檢驗血液中鐵質是否過高或過低情形,若狀況像缺鐵性貧血者可先補鐵劑一段時間,再重驗血液常規檢查。若仍懷疑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須進一步接受血紅素分析或基因檢測來確診。彭依婷醫師認為,台灣為海洋性貧血基因盛行地區,目前產檢已提供全面篩檢及相關的補助,若確診經諮詢同意後可終止妊娠。而孕前或婚前作檢測,可讓父母對此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降低心理負擔和作更適合雙方的懷孕計畫。

疲倦、學習能力下降 小心缺鐵性貧血

疲倦、學習能力下降 小心缺鐵性貧血#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16歲女學生,最近幾星期活動時容易心悸、呼吸困難,常感到頭暈及疲倦,身體檢查發現皮膚、眼結膜、指甲床顏色較為蒼白,媽媽陪同就診表示,除了上述症狀,女兒的學業成績也退步。血液檢查顯示血色素濃度為9.6 g/dl(正常值11.6-16),血中鐵質偏低,身體鐵值指數-鐵蛋白5.8 ng/ml(正常值10-200),糞便檢驗潛血陰性,無慢性出血的現象。平時飲食正常,有適量攝取含鐵質的肉類,診斷罹患缺鐵性貧血,給予口服鐵劑治療。經過一個月治療後,血色素上升為11.3 g/dl,頭暈及疲倦的症狀已改善。缺鐵性貧血發生 導致認知與學習能力下降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形成紅血球細胞內的血紅素需要鐵,缺鐵性貧血是因缺鐵引發血液中血紅素濃度偏低的情形。當身體中鐵含量不夠生理的需求,或是鐵的存量不足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學習?何一成醫師說明,血紅素的功能是把氧氣輸送到身體各器官與組織,充分的氧氣使細胞代謝養份產生能量,才能執行各項功能。研究指出,當血紅素偏低會使認知功能與學習能力下降,同時適量鐵質對腦神經功能也是重要的,身體倘缺乏鐵質引起貧血會使認知功能與學習能力下降,補充鐵質後,學習的成果會有進步的情形。鐵質別自行亂補充 鐵過量仍會造成身體損傷如何發覺可能缺鐵貧血?何一成醫師表示,虛弱(累)、疲倦、頭暈、呼吸急促(喘)、心跳加快、臉色蒼白、運動能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等,都是缺鐵性貧血常見症狀。治療方面,在排除腸胃道慢性出血後,可先適量調整飲食,補充含鐵食物,如牛肉、豬肉、豬血、豬肝、文蛤、紫菜、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用餐前後避免同時食用含有單寧酸會妨礙鐵吸收的食物,如:咖啡、茶、奶茶等;視情況在醫師指示下補充鐵劑。最後何一成醫師提醒,缺鐵性貧血對身體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果懷疑可能缺鐵,應尋求醫師診斷治療。但是鐵質也要適量,體內鐵過量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對學習並沒有幫助,切勿自行購買鐵劑補充,以免體內鐵過量,對身體造成傷害。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

血糖控制不佳?恐是貧血影響血糖值#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性糖尿病患者,最近一年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追蹤時血糖值為126 mg/dl(控制目標為80-130 mg/dl),但糖化血紅素明顯增高達8%(控制目標為5至7%)。原來患者最近幾個月痔瘡經常出血,已接受治療,但常感到頭暈虛弱,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蒼白,檢驗發現缺鐵性貧血。經服用鐵劑、配合糖尿病治療,血糖值逐漸改善。有貧血問題時 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而糖化血色素是檢測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聯結的百分率,糖化血色素可反映出最近1至3個月的葡萄糖濃度,有貧血問題時,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等,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貧血缺鐵血糖值跟著升!醫學研究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干擾糖化血紅素的數值檢查,使糖化血紅素數值升高。若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糖化血紅素也會被高估,這2種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新生成,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有較多時間聯結,檢驗數值上升。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 應妥善診斷糖化血紅素也有被低估的時候,何一成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存活時間,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較少時間聯結,因此在檢測糖化血紅素時,數值會比血糖真實情況低。由於貧血會影響糖化血紅素數值,若糖尿病患或血糖值偏高者,疑似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應妥善診斷,才能正確判讀血糖值。有先天性的貧血如海洋性貧血,也應在就醫時一併告知醫師。養成自我定時量測血糖的習慣,就醫時供醫師參考與糖化血紅素數值對照,才能準確評估血糖變化。

經血多、貧血 就醫驚見碩大子宮肌瘤

經血多、貧血 就醫驚見碩大子宮肌瘤#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5歲婦女已育有3位子女,多年來經血過多,每月的月經長達10至20天,月經期間頭暈不舒服。就醫發現子宮肌瘤竟大到滑進子宮內頸,塞滿整個子宮頸,原本被認為需切除整個子宮,拜子宮鏡的銳眼,不但成功摘除碩大的子宮肌瘤,完整保留下子宮,也解決了經血過量及貧血的問題。肌瘤塞滿子宮頸 子宮鏡輔助取出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謝昌興表示,抽血檢查發現該患者血色素過低,有貧血現象,與不正常的經血量有關。超音波檢查更發現子宮肌瘤原本長在子宮體,但因肌瘤根部有點長,使整個肌瘤滑進子宮內頸,因子宮頸的腔道關係,將肌瘤擠壓成長條形狀,看起來像一條香腸塞滿了子宮頸內。這樣帶根的子宮肌瘤較特別,從診斷到手術切除都有子宮鏡輔助,深入子宮從肌瘤的根部切除,再將碩大的肌瘤組織從陰道完整取出。該肌瘤經化驗屬良性,最重要的是保留住患者的子宮。陰道異常出血、經痛要當心 恐是子宮肌瘤作祟子宮肌瘤的生成原因,至今仍不清楚。臨床醫學統計,婦女一生中高達20%至25%機率罹患子宮肌瘤,也就是4個人中就會有1位可能存有子宮肌瘤。而30歲到50歲的婦女發病率為30%至50%,且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謝昌興醫師呼籲,約50至70%子宮肌瘤患者,因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較少在早期就被發現;大部分患者是因為陰道異常出血、經痛、腹部有下墜感、殘尿感、貧血等症狀,婦產科診查時才發現子宮肌瘤存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