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威脅增 規律用藥可與病共存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威脅增 規律用藥可與病共存#貧血

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瞭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黃先生表示:「我已用藥治療10多年,從20幾歲的年輕小夥子成了4個孩子的爸,穩定服藥下,我的生活如常、家庭事業皆未受限制。」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四年就成長了1.5倍。10月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警覺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延誤治療將大幅衝擊存活時間。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持續使用,可使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穩定服藥為疾病控制的關鍵,病友切勿任意自行停藥。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難察覺,確診人數攀升,延誤治療死亡率增一成 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 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九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李啟誠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2,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然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一成。侯信安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提醒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 標靶藥雖助五年存活率、疾病緩解率達九成,然不規律用藥恐使死亡率增兩成 侯信安醫師表示,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發展已十分成熟,可以有效地阻斷癌症基因的活性,來抑制癌化的白血球增生,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九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九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五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醫師表示,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非絕症!持續穩定治療,血癌就像慢性病 現年42歲的黃先生,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治療至今已10多年,不僅已婚,更為4位孩子的父今,為家中的重要經濟支柱。黃先生分享,罹病前後對於生活的影響並不大,也能夠因應工作要到外地出差的需求,對生活的改變僅是多了每日服藥、定期回診而已。黃先生主治醫師李啟誠表示,由於黃先生對於治療依從性高,且維持穩定的治療,雖然他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整體疾病控制穩定,與常人並無不同。 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持續、規律的用藥為疾病控制的重要關鍵。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好好遵守用藥,也因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侯信安醫師表示,自己就曾遇過一名50歲男性患者,罹病初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雖然很快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卻因為自認疾病控制表現佳,且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決定自行停藥,也因此後續的兩、三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患者分子療效反應變差、疾病控制出現狀況,恐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在經過侯醫師分析隨意停藥的風險後,患者總算恢復規律用藥,並於數月後重新達到治療目標。侯醫師嘆,臨床上偶爾有患者治療穩定後,對於治療反而鬆懈、甚至自行減量停藥,好在這位患者停藥時間不長,恢復用藥時間也快,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失控惡化為急性白血病,得不償失。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穩定可控的關鍵在於「規律治療,勿擅自停藥」,維持深度的分子學反應,可減少惡化為急性期的風險,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李啟誠醫師與侯信安醫師共同表示,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若對於藥物的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切勿因感到不適而擅自停藥,才能與疾病長期和平共處。

「缺鐵性貧血」別只靠鐵劑!醫師教高鐵質蔬果「看顏色」這樣選

「缺鐵性貧血」別只靠鐵劑!醫師教高鐵質蔬果「看顏色」這樣選#貧血

42歲陳小姐近日胸悶,稍微活動就感覺全身不對勁,懷疑心臟出問題,而且每逢經期出血量極大,第2天用上10多片衛生棉還會滲漏。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劉子弘觀察其臉色蠟黃、眼結膜、指甲蒼白,抽血發現血紅素低下僅有7.8 g/dl(正常值約10.9~15.6 g/dl)、鐵蛋白明顯不足,而婦科超音波檢查結果則無明顯異常,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

化療引發貧血 造血針連打8周恐血管栓塞#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包著頭巾的患者來看診,臉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需要人攙扶,她慢慢地坐下來。「我是癌症患者,化療後出現骨髓抑制,貧血越來越嚴重、白血球也不足,打造血針改善不多。上個月回診時醫師說,紅血球生成素暫時不能打了,一方面是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怕繼續打會出現血管栓塞,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貧血嚴重時療程須暫緩 影響預後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會抑制骨髓細胞,讓骨髓造血能力變差;另外惡性腫瘤會讓身體出現慢性發炎,也會影響造血;癌症治療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營養吸收不足,也會影響造血;還有時常抽血追蹤檢驗,也會造成血色素流失過多,這都會讓腫瘤患者出現貧血。貧血是癌症發病的主要或相關症狀,也是癌症治療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當貧血太過嚴重時,必須暫緩或延後整個治療療程,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人體的紅血球生成素主要是由腎皮質部間質細胞來合成,是一種醣蛋白類的荷爾蒙,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的生成及分化,增加紅血球數量,簡單講就是幫助造血。當癌症患者出現貧血時,多會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但是,它的使用並不是無止盡的。根據研究顯示,長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可能帶來相關併發症,例如有可能會加速惡性腫瘤的生長,惡化癌症病情,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血壓增高,增加腦中風機率。所以,當使用6~8周後依舊貧血無改善,這時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種骨髓抑制的貧血,在中醫方面是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中醫調理助攻 癌友得以繼續療程中醫治療方面,明朝著名醫家汪綺石所著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本病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幾周的調理,患者精神改善了,貧血也減輕很多。她回診時高興地說:「腫瘤科說我的檢查數字已經合格了,可以繼續原先的療程了,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

一周減重7公斤?當心5大後遺症傷身#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減重門診執業以來,經常遇到初診的客人與我面談時,提及減重速度的期望,常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答案,例如一周想減重超過5公斤,甚至一周想減重超過7公斤的也大有人在。其實減重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或許有人真的在一周內減去5~7公斤,但那絕大部分應該是水分,而非體脂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周以減重0.5公斤至1公斤為宜。那如果減重過速,會對身體產生什麼不良的影響呢?減重的概念,簡單來說,若是吃進去的食物熱量小於身體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若是兩者相差越大,理論上就會降得越快;而根據研究,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周減重約0.5公斤。快速減重,常導致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後果,減重族不可不慎:1.營養不良導致貧血有些人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讓體重下降,會嘗試過度節食、不當的藥物減肥等方法來達到快速減重的目標。其實這樣的方法會因為身體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而造成營養不良,進而產生貧血的狀況,一旦貧血就容易產生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疲倦等症狀,進而導致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2.維生素不足導致身體多種機能失調快速減重容易造成體內必須的維生素不足,特別容易發生在過度節食造成營養失衡,引發原本正常飲食下不容易發生的維生素缺乏狀況。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反而不利減脂;缺少維生素C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使抵抗力下降。3.蛋白質不足造成骨質疏鬆或掉髮細胞形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當欲快速減重而營養失衡時,蛋白質容易攝取不足,尤其又以優質蛋白更為重要,優質蛋白不足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皮膚變得暗沉、無光澤,新陳代謝紊亂,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掉髮的問題,而且若是鈣質的攝取量也減少,會容易產生骨質疏鬆的問題。4.女性容易發生婦科問題快速減重會造成身體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體重短時間下降過快,容易產生婦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月經延遲,月經量變得稀少,甚至造成無月經,排卵異常甚至無法懷孕,也有的女性會產生月經不適症狀。5.皮下組織鬆弛快速減重導致體脂肪快速流失,皮下組織還來不及以彈性纖維組織修補失去的脂肪空間,或是非脂肪組織還未縮回被拉扯過的長度,就會造成皮下組織鬆弛的現象,其實就很像孕婦剛生產完後的腹部狀況一樣。要達到減重的目的,仍需按部就班,不要設定過度的期望,要訂定個人的減重計畫,包含每天攝取的總卡路里,三餐食物如何分配,作息正常(不要晚睡或是常睡眠不足),每天喝足夠的水量以保持基礎代謝旺盛,搭配適度運動不僅可加速熱量消耗,也有提升代謝,釋放生活壓力的作用,若能持之以恆,一周平均減0.5到1公斤絕非難事。(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陳弘聖醫師)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

熟女感冒猛咳 竟掉出10公分大子宮肌瘤#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陳小姐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每小時要上一次廁所,原以為是擔任教職需長期久站,太疲累所致,日前因感冒出現嚴重喘咳、反覆發燒症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住院治療期間,她如廁時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為子宮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大兩倍,經微創手術切除後,隔天順利出院。肌瘤太大壓迫膀胱、直腸 導致頻尿及便秘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50歲發病率高達30~40%。子宮肌瘤發生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依生長位置可分為生長於肌肉層中的「子宮肌肉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的「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的「漿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常見的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子宮肌瘤的治療,剛開始可嘗試藥物治療,如果無法使用藥物或治療無效者,即須施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根據腫瘤位置、數量及大小可選擇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嚴重會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女性如已出現肌瘤,視情況可先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再評估是否有侵入性治療的必要。但若出現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等,應儘早就醫勿輕忽。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男子上大號時肛門會腫痛流血,自嘲肛門是「玫瑰花盛開」,他以為痔瘡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失禁等問題,10年來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偏方,但敷了草藥之後,痔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成像芒果一樣腫脹,甚至發生表面潰爛情形,因為疼痛難忍才就醫,醫師施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後,隔天就出院,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為孕婦解決貧血煩惱 一併除原位癌腫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另有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媽咪血紅素只有3 g/dL,正常男性15 g/dL,女性12 g/dL,如果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沈名吟基於母嬰安全,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後,不只解決孕媽咪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媽咪貧血和腫瘤兩大問題,之後BABY也順利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減痛痔瘡微創手術 恢復嬰兒般光滑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進階改良的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而且藏在肛門之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讓患者從原本腫脹痔瘡,肛門可以恢復到像「嬰兒光滑的肛門」,而且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婦女攙扶著年約60歲的家人來看診,她說:「蔡醫師,我媽媽這幾年有貧血問題,覺得有點累、容易暈、容易喘,其他也沒有特別症狀,經過大醫院檢查,血液腫瘤科醫師說是骨髓分化不良造成的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個難纏的疾病,我詢問患者做過什麼治療?年輕婦女表示:「一開始打過紅血球生成素,也試過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去甲基化藥物、還有化療,沒有特別的進步,現在就是定期輸血,還有吃排鐵劑……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長期不明原因貧血 恐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種骨髓造血病變,有兩個主要的臨床問題,包括因血球偏低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血液功能不足,以及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新診斷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的患者,一般好發於70歲以上老人,但近年來50-60歲的年齡層也有增加趨勢。這個疾病以前並無有效藥物治療,而且因為容易轉變為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所以又被稱為「前白血病」,致死率高,平均存活期約為2年。大部分患者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不舒服,最常見的就是疲倦、頭暈。根據統計,其中九成剛開始會表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約一半的患者則表現白血球低下,所以並沒有特別引人注意的症狀。直到因為長期不明原因的貧血,經過骨髓檢查並觀察血球型態,加上鐵質染色以查出是否有環狀含鐵顆粒之有核紅血球之存在,並配合染色體之分析,才能真正診斷出來,有時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中醫調理半年 患者不用定期輸血中醫方面,本病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治療方面,明朝.汪綺石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於後世影響深遠。對於本病的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有一次回診時她說:「蔡醫師,媽媽的檢查數字改善很多,血液科醫師也說現在不用輸血了,原來中醫的調理這麼神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