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貧血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貧血大多與缺鐵有關,鐵在體內維持良好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攝取的鐵,只有約1/10能吸收。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至2毫克的鐵,腸道上皮脫落每天會排出1至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至4000毫克,沒有其他代謝機制。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說明,體內的鐵3/4用於造血及少量酵素,剩下1/4以鐵蛋白形式儲存。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及女性懷孕時,或是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及鐵質吸收受食物藥物影響減少,或是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都會造成缺鐵。缺鐵性貧血中 6至12%患腸胃道癌症若體內鐵不足,無法正常造血,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6至12%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同時患腸胃道癌症,大多是大腸癌。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原因才治本。生育期女性缺鐵性貧血多因月經血液流失,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曹書儀主任表示,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以及缺鐵性貧血。定期糞便篩檢可早期發現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缺鐵性貧血患者,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應做內視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做大腸鏡檢查。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楊先生腹痛頻繁5、6年,始終沒有好好處理或檢查,某次腹痛嚴重掛急診,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炎。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已被腫瘤阻塞,連大腸鏡都無法通過。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開刀後正追蹤病情。大腸癌初期症狀少 常誤認為腸胃炎或便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楊先生經檢查疑似大腸憩室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大幅緩解。但由於約1%至2%左右病人,在電腦斷層下大腸憩室炎和大腸癌難以區分,提醒患者1個月後應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發生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是出血及腹痛,以致常被誤認為痔瘡發作、腸胃炎或是便秘,導致沒有積極治療,但當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腹痛腹脹,便血等等,就有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增加纖維攝取、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腹痛患者服用藥物後多半能緩解腹痛,但後續需大腸鏡檢查。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就認為腸胃道沒問題,不再配合回診後續追蹤,使得臨床上許多大腸癌患者,多半因沒有遵照醫囑配合回診,導致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到末期。林敬淳醫師說明,大腸癌發生與家族史、飲食和腸道反覆性發炎有關,若是家中具大腸癌病史,一旦腸道發炎應檢查。日常飲食應增加纖維攝取,促進腸道蠕動,並適度攝取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的食物。50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大便習慣改變,更要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早期揪出大腸癌。

搞錯了!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

搞錯了!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貧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現在人們能從電視和廣播等新聞媒體,接觸到大量的醫學資訊,卻不清楚一些常見的代表性常識。其中,居於首位的是貧血。門診病人有暈眩症狀時,大多數會表示「出現貧血」。貧血狀態時會出現皮膚蒼白、疲勞感其實貧血不是症狀,而是疾病名,血液負責的機能是供給人體組織代謝活動必要的氧,而貧血指的是血液內紅血球或血紅素量偏低。臨床上,貧血的定義為女性的血紅素濃度未滿12公克/分升(g/dl,以下單位省略),男性未滿13,孕婦未滿11。若為貧血狀態,全身氧氣供給不足,會出現多種症狀。代表症狀有皮膚蒼白、疲勞感、心搏過快的心悸、胸部痛症、呼吸困難、食慾不振、暈眩症等。如果血紅素濃度只是稍微減少,不會出現症狀,血紅素濃度大幅降低至10以下時,才會出現暈眩症。而誘發暈眩症的原因各式各樣,有耳疾、暫時性的血壓下降、藥物、不安、低血糖、脫水、過勞等,因此,將暈眩症說成貧血並非正確的表達用語。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另一個人們常會搞錯的醫學常識,是將膝蓋痛症視為是骨質疏鬆症所致。我常碰到病人因膝蓋疼痛,便想要做骨質疏鬆症的檢查。膝蓋疼痛的原因,可能是骨關節炎,指的是構成骨與骨之間相接關節的軟骨,逐漸消蝕、經歷退化性變化,接著使骨骼和韌帶等產生損傷,導致浮腫痛症。骨質疏鬆症與關節無關,是構成骨骼的無機質和鈣流失,造成骨量與密度下降,只要稍微碰撞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病人有骨質疏鬆症時,本身並無特別的症狀。膝蓋若有痛症,不是做骨質疏鬆症的檢查,而是做膝蓋關節部位的X光攝影,了解是否為骨關節炎或其他疾病,必要時應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攝取乳製品、綠色蔬菜、魚類就能獲取鈣鈣是構成骨骼或牙齒的重要無機質,尤其為了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適當的攝取鈣質就顯得極為重要。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Clinical Endocrinologist,簡稱AACE)在《閉經後骨質疏鬆症準則》中提出,正常成人的一日建議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50歲以上則至1200毫克。韓國營養協會的成人一日建議鈣攝取量為700毫克(臺灣衛福部建議成人一日攝取量為1000毫克),但依據2013年國民健康營養調查,男性實際攝取量僅76%,女性僅66%,皆低於此基準(臺灣人的鈣攝取量皆低於標準)。基本上,只要攝取足夠富含鈣質的食物,如乳製品(牛奶或起司)、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蕪菁葉、青花菜等)、魚類等,就能獲得鈣了。閉經後容易骨質疏鬆.為了診斷骨質疏鬆症,需進行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法(DEXA) 檢查。脊椎和股關節處的骨密度經過測定,若是低於30歲女性的骨密度一定程度(T值介於-1.0至-2.5之間)為骨量減少;更低的話(T值為負2.5以下)就是骨質疏鬆症。女性在進入閉經期之後,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濃度劇降,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本文摘自/先戒了維他命再說/大是文化)

停經後貧血 沒想到竟是大腸癌徵兆!

停經後貧血 沒想到竟是大腸癌徵兆!#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女性因貧血就醫,初步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在醫師詳細的問診後,發現婦女已經停經,並且有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蕭聖諺表示,一開始以為患者是單純貧血,後經檢查卻發現是因為大腸癌引起的貧血。雖然患者經手術後已經恢復健康,但醫師提醒,若沒有找到源頭只是單純治療貧血,可能會錯失癌症治療的時機。月經週期長、缺乏營養素都可能引起貧血 蕭聖諺醫師表示,貧血是血液腫瘤科醫師門診最常遇到的良性疾病,不同的種族及年紀還是會有些微差距。許多患者多是月經週期長或經血量大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但年紀大的長者貧血較常是因為慢性病或營養素的缺乏所引起。4大族群可以進行免費四癌篩檢另外,年紀大的患者有貧血問題更不可以輕忽,因貧血往往是巨大疾病發病前第一個出現的問題。蕭聖諺醫師提醒,造成貧血的因素很多,在平時我們應該多留意身體上出現的各種徵兆,尤其是腫瘤方面。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四癌篩檢,符合以下資格的民眾如有貧血相關的問題,也可找血液腫瘤科醫師諮詢,及早發現問題的所在: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年接受1次。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其中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都建議須接受大腸鏡的檢查。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1次。 

長期腹脹胃口差 小心骨髓增生性疾病

長期腹脹胃口差 小心骨髓增生性疾病#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十歲的王先生,日前常常感到疲倦、貧血、胃口不好,注意力與記憶力越來越差,渾身感到不對勁,但究竟哪裡怪,王先生就是說不上來。直到不適感越來越嚴重,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血液中的白血球、血小板數值偏高,脾臟竟然是一般人的五倍大。「一驗之下,他體內白血球數超過兩萬/uL,血小板數超過四十五萬/uL,血紅素濃度卻低於八g/dl。」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經由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王先生罹患「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疾病 必須健康檢查才會發現王銘崇醫師指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是指血中幹細胞變異,使骨髓製造過多白血球、紅血球或血小板,造成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骨髓纖維化等病症,因為病程進展緩慢,確診前常有一段無症狀期,患者容易誤認為是其他疾病,確診困難。目前「骨髓纖維化」致病原因仍不明,王銘崇醫師說,多是後天骨髓造血細胞產生基因突變導致連鎖反應,多數二十歲以上便發病,但臨床上都是待四、五十歲症狀明確才確診,「這一類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前期幾乎不會有症狀,必須要經由健康檢查才會發現。」且由於骨髓不斷製造白血球及血小板,骨髓瘋狂製造血球導致「過熱」,有三成罹患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骨髓會逐漸纖維化,脾臟或肝臟便代為造血,以致臟器腫大進而壓迫胃,造成腹脹。患者常因此感到疲勞、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骨頭疼痛、發燒,也容易因胃口差而體重減輕。五成機率恐演變成血癌 需要定期追蹤王銘崇醫師指出,骨髓纖維化患者有高達五成機率可能演變成血癌。所幸,王先生經半年口服藥物治療後,血小板數已恢復至正常值,白血球數降到一萬/uL,血紅素濃度回增至九g/dl,腫大的脾臟則縮小五成,體重也在三個月內增加了四公斤。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追蹤,才能有效控制,除了定期回診外,患者可以透過「自我檢測量表」,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王銘崇醫師提醒,若長期有疲勞、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得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症狀。」為讓更多民眾瞭解骨髓增生性疾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及高雄榮民總醫院將於九月九日舉辦衛教講座,期盼傳遞更多骨髓增生性疾病資訊,讓民眾能夠了解骨髓增生性疾病之病症,建立正確觀念,及早至血液科做詳細檢查並且治療!有興趣的民眾請搜詢「髓」心所「遇」 共享美好時光,報名參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老年人貧血、皮膚癢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診間一位瘦小的阿公,因為牙口不好總是食慾不振,皮膚也因為經常癢得無法入睡而四處求診,但始終沒有改善。最後在家醫科醫師建議抽血檢查後,才發現貧血症狀嚴重,且血小板數值異常;進一步轉介至血液科檢查後,發現阿公的脾臟已經腫大到深入骨盆腔內,醫師隨即安排骨髓穿刺檢查,確診為骨髓纖維化患者。長期貧血、食欲不振、皮膚癢非正常老化現象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指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的造血功能紊亂疾病,國內統計,約每十萬人中就有一名患者,症狀包括貧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經常令患者全身不舒服,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脾臟會腫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若不積極治療,最後可能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謝佩穎醫師進一步說明,骨髓纖維化因病程發展較慢,多數患者都曾四處求診後才從各科轉介至血液科,而皮膚癢及貧血又是老年人常有的症狀,極容易被忽略,謝醫師建議,若有類似症狀,尤其是有皮膚難耐的癢、治療效果不好時,應高度懷疑有其他內科疾病,要儘早血液科抽血做進一步的檢驗。骨髓移植風險高可透過口服藥物治療 縮小脾臟體積、改善症狀謝佩穎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要完全根治,只能求助骨髓幹細胞移植,但這類病患以65歲老年人居多,風險較高,也因骨髓纖維化屬於造血細胞有問題,移植成功率不高。因此,除非是較年輕且體力仍佳的病患,才會做移植的建議,對年齡過大或平日生活功能不好的患者,臨床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已有口服標靶藥物可治療骨髓纖維化,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口服標靶藥物與過去的治療方式相比,可降低死亡風險達65%,且67%病人體積可以縮小超過35%以上,可延長病患存活期,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若長期使用還可減少患者輸血的頻率。」謝佩穎醫師說,案例中的阿公在使用藥物治療三、四個月後,脾臟體積大幅縮小,也改善貧血、食慾不振的症狀。定期回診、填寫自我檢測表 以利醫師評估謝佩穎醫師提醒,患者除了定期回診外,也可以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表」自我提醒,詳細記錄症狀包括: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以利醫師評估治療方針。謝醫師也呼籲,因骨髓纖維化常見10大症狀並無特異性,當身體長期感到貧血、食慾不振,因提高警覺,切勿認為是身體老化所造成。

一走路就喘吁吁 慢性貧血竟致肺高壓

一走路就喘吁吁 慢性貧血竟致肺高壓#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走路就喘吁吁可不是老了!近年來常被提及的肺阻塞(COPD)可能隨時入侵你的生活,潛在造成肺高壓的病因很多,甚至連慢性貧血都有可能是病因!一名中年婦女經常感到容易喘,只要走幾步路就會容易產生頭暈,甚至時常伴隨虛弱無力症狀,四處求醫都無法改善,到大醫院看診,才確認是因為貧血導致肺高壓,經由對症治療,才改善她的病況。患者就醫時眼瞼蒼白、血紅素只有一般人的一半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懿哲表示,該名慢性貧血婦人曾經有子宮肌瘤病史,以致經常會有出血症狀,來就醫時眼瞼非常蒼白,血紅素只有5gm/dl,女性正常血紅素值為11~16gm/dl,由於慢性貧血也會造成肺高壓,致使她往往一走路就會喘吁吁。肺高壓有5大原因 之前也曾有過患者因為爬樓梯發病猝死的案例,吳懿哲醫師指出,肺高壓發生原因有5大類,只要肺部動脈壓力過大,就可能出現不適病況,可介入藥物治療的以第一類肺動脈高壓為主,而且有健保給付。至於肺動脈本身病變、原發性先天性心臟病、紅斑性狼瘡、愛滋病、肝硬化、門脈高壓、結締組織疾病等也會造成肺高壓,除了藥物之外,透過手術治療也是另項選擇。診斷黃金標準是要準確檢測肺動脈壓力吳懿哲醫師進一步指出,肺高壓的診斷黃金標準是要準確檢測肺動脈壓力,必須用心導管從靜脈進入到肺動脈,通常心臟超音波只能篩檢肺動脈收縮壓,而肺動脈高壓要確診必要檢查肺動脈的平均壓;所以,如果心臟超音波肺動脈收縮壓檢查發現大於50,會進一步安排肺動脈平均壓導管檢查,若是平均壓大於等於25就可確診。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每2至5名女性 罹患子宮肌瘤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國內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子宮肌瘤有3種 黏膜下肌瘤症狀明顯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肌層內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其中以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黏膜下肌瘤則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而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4大狀況 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若出現經血量過多、痛經、貧血、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傳統黃體素副作用多 新型口服藥大幅改善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4-6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持續使用1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子宮肌瘤別怕 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