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秋冬換季期,正式進入呼吸道疾病高峰期,但今年各種病毒大爆發,一有咳嗽發燒流鼻水症狀,都搞不清楚是流感、新冠還是感冒,到底這3者差異在哪?該如何分辨?《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呼吸道疾病特色表」,教你如何分辨流感、感冒、新冠肺炎。同時,只要多補充7種營養素並利用飲食小撇步,就有機會加速恢復體力。
目前正值秋冬換季期,正式進入呼吸道疾病高峰期,但今年各種病毒大爆發,一有咳嗽發燒流鼻水症狀,都搞不清楚是流感、新冠還是感冒,到底這3者差異在哪?該如何分辨?《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呼吸道疾病特色表」,教你如何分辨流感、感冒、新冠肺炎。同時,只要多補充7種營養素並利用飲食小撇步,就有機會加速恢復體力。
疾管署自10月11日起,開放全民施打COVID-19最新XBB.1.5疫苗,身為全球許多製藥、生物技術公司和臨床研究組織認可之供應商的裕利醫藥,在秋冬疫情可能帶來另一波高峰之時,特別安排員工疫苗施打活動,除了保護員工免於疾病威脅,也保護其家人降低感染危害。
COVID-19疫情從未遠離,隨著COVID-19病毒株不斷變種,加上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者增,醫學中心更不乏COVID-19的重症病人,但民眾卻對疫情習以為常,放鬆警戒,令人擔憂。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解封後出國旅遊人數大增,近期呼吸道感染病患都呈「報復性成長」,且門診呼吸道感染病患當中,約1~2成都是歐美旅遊回國;由於COVID-19民眾自我篩檢比例降低,隱藏了實際確診數字。吳至行醫師說明,觀察周遭親友就能知道二次確診已經很普遍,只是染疫9成以上多為極輕症,因此忽略警訊,但其實醫學中心的重症病患仍屢見不鮮。 25%民眾染疫後罹患「長新冠」,身心狀態皆受影響 不僅如此,吳至行醫師表示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染疫後還是會常覺得不舒服,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門診至少有2~5%是因為長新冠不適就醫,常見症狀包含呼吸不順暢、腦霧、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情緒波動等,有些人會持續3個月之久甚至更長。 吳至行醫師強調,由於目前對於COVID-19的瞭解有限,長新冠後遺症可能在未來幾年都無法消除,但他認為不見得是病毒本身造成,有可能是抗病毒藥物,或者是隔離、染疫重症後帶來心理上的雙重影響。 吳至行醫師門診就有一名40幾歲任職高科技產業的患者,染疫後常覺得呼吸短促、無力,進一步了解發現他家中有老人確診後重症導致失能,需被他人長期照護。他因此對染疫有很大的焦慮感,只要有一點異樣就馬上快篩,連公司要安排外派出差,他都因為擔憂染疫而卻步,此狀態已經影響到他的工作發展,甚至已經影響心理健康。 年長者、慢性病患、常出國者都建議補打疫苗 吳至行醫師解釋,面對疫情儘管要有和平共存的心態,但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再次感染,被動防護最好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特別是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除了施打疫苗,更要遵照醫囑持續服用慢性疾病藥物,更需規律作息,吃飽穿暖、補充營養、持續運動。 他也提醒民眾,目前已有最新的COVID-19疫苗施打計畫,由於病毒不斷變異,只要是離上次施打疫苗超過3個月者,都建議補充施打,不只是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想出國者更建議要打疫苗再出遊。施打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項差不多,如果有發燒,急性疾病如冠心症、腦部或心血管相關疾病等病情不穩定者建議先避免,若有服用特殊藥物如,抗凝血等血液循環相關藥物,建議先諮詢主治醫師。 吳至行醫師強調,施打疫苗不僅能減少長新冠症狀,也會降低病毒殘存體內的影響,可以預防重症,也能縮短罹病的恢復期,降低對染疫後的病程不確定性的恐懼感,建議民眾都要完整接種3劑以上疫苗,保護自己也同時保護家人。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秋冬季節到來,正式進入呼吸道疾病高峰期,今年除了流感,還有腹瀉疫情、新冠肺炎等3大病毒一起大爆發!民眾除了多注意自身健康,也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不過今年跟往年不同,流感疫苗廠牌款式多,到底疫苗廠牌該怎麼挑?公費、自費流感疫苗差在哪?常見流感疫苗副作用又有哪些?《優活健康網》整理「2024流感疫苗懶人包」讓民眾一文看懂!
近期門診發現除了COVID-19,社區中也有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正在流行。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易出現多重感染的狀況,恐導致重症進加護病房、戴呼吸器,甚至死亡風險都提升1~2倍,若又加上細菌感染,傷害將會更大。 只要感染1種,更容易引發其他發病機會 馬偕兒童醫院邱南昌醫師表示,近期在孩童身上就發現不少多重感染案例。由於COVID-19 臨床症狀目前多為上呼吸道症狀像咳嗽、喉痛、流鼻水、發燒、全身痠痛等,與流感症狀相似,因此一定要靠篩檢才會知道是感染哪種病毒。邱南昌醫師建議,有症狀又缺乏接觸史時還是篩檢確認是否為COVID-19或流感,對後續治療較有幫助。而據臨床案例觀察,若感染了其中一種呼吸道病毒,免疫力會降低,引發多重感染機率更高。 邱南昌醫師說明,雖然COVID-19症狀相較於2、3年前轉較為輕症,但對於高危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與心肺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機會發展到重症必須進入加護病房的狀況。 疾管署已宣布最新的XBB.1.5疫苗從9月26日起開打,並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邱南昌醫師特別提醒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定要盡快接種疫苗。他說明,COVID-19 病毒株不斷變異,無法預料後續反撲嚴重程度,建議可與流感疫苗一起施打,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他建議也可以一起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或間隔任何時間施打,為的就是避免高危險族群感染後引起嚴重的重症。 病毒變異疫苗效果保護力漸降,應補充最新XBB.1.5 邱南昌醫師強調,即便是今年3、4月時有打COVID-19雙價疫苗,經過4~6個月、隨病毒變異和抗體衰退,疫苗效果已降低很多、已剩不到2成的保護力。目前距離上次施打也已快半年,建議除了年長者等高危險群,一般大眾也都能補充施打XBB.1.5疫苗。 許多民眾擔心施打COVID-19疫苗會導致一些身體不適的副作用,邱南昌醫師說明,打疫苗的不適不見得是副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從大規模統計來看,嚴重過敏多會在半小內發生,但發生率相當低。以目前的疫苗來說,多是局部的紅腫熱痛反應,冰敷即可改善,如果有發燒反應,大約3天內就可緩解,不要過度擔心。 邱南昌醫師強調,呼吸道病毒疾病是透過飛沫途徑傳染,所以在人多的環境就需要特別留意。他建議年長者,除了要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選擇通風良好處所外,維持好的心情也很重要。至於一般民眾,若是到陌生環境或是人多的場合,建議還是要考慮配戴口罩降低感染病毒疾病的機會。 (圖/馬偕兒童醫院 邱南昌醫師)
天氣轉涼,除了呼吸道感染疾病逐漸升溫,COVID-19疫情其實也並未減弱,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教授提醒,近期門診因呼吸道問題就診的孩童增加2成,當中不乏COVID-19確診者,內科處理吸呼道疾病患者也同樣變多,民眾對疫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開始進入秋冬後,黃立民教授表示,民眾在室內機會增多,隨著病毒量變多傳染力也會增加,加上秋冬感冒人數增加,勢必可能因為共病的狀況加重病情。過去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直都是高風險族群,他表示屆時感染者一定會變多,呼籲年長者在秋冬季節有3支疫苗一定要打,即COVID-19、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本土病毒株99%為XBB,免疫逃脫反應強 根據疾管署消息指出,近期統計本土檢出病毒株99%為XBB,黃立民教授提醒,從民眾確診狀況觀察,症狀的嚴重度是穩定但也沒有變輕微,病毒致病力是差不多的;從持續感染情形來看,XBB的特點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隨著病毒不斷演進,之前打的疫苗已經沒有效果。 黃立民教授說明,食藥署日前已核准莫德納XBB.1.5疫苗的輸入,建議年長或慢性病患第一次回診就與流感一起施打,如果是有在服用免疫調節藥物者如關節炎、濕疹等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要調整藥量以免干擾免疫反應。他也提醒,COVID-19並未降溫,以兒童門診來說,仍舊有確診孩童併發嚴重肺炎甚至要進加護病房的案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併發腦炎的案例降低,這與病毒株特性有相當大的關係。 積極接種疫苗6月內防重症達9成 黃立民教授說明,積極接種COVID-19疫苗,在6個月內預防重症可高達8~9成。XBB病毒演進方向是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再次感染機率提高,這也是為何要繼續打疫苗的原因。 他特別提醒年長者、慢性病患或身體較為虛弱的族群,盡量能夠維持6個月內有施打疫苗,以這次COVID-19疫苗來說,離上次施打若已經超過半年,今年冬天就要再補充。由於年長者免疫反應較為耗能,平時要先多補充足夠營養,保健食品如益生菌就可促使免疫力的正常反應,另外更要規律作息、培養運動,更要戒除菸酒。 黃立民教授呼籲民眾,門診治療感染COVID-19的情形仍舊持續,只要是到陌生環境或者人多的地方,不管是戴口罩或者勤洗手的習慣千萬不要鬆懈。 (圖/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黃立民教授)
解封後第一個暑假將結束,緊接著中秋與雙十連假到來,全民瘋出國熱潮不斷,而新冠肺炎病毒株亦持續變異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串聯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四大學會與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合作舉辦『旅途愜意 防疫要記』衛教快閃展覽,同步在桃園國際機場設有防疫衛教資訊,提醒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開心出遊的同時,更要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立即加入『疾時新聞-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官方Line@,防疫訊息不漏接。 疾管署示警 XBB變異株入侵台灣 何大一研究:疫苗保護力對XBB下降近50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表示,繼Omicron BA.4/BA.5後,XBB已成為目前亞洲主流病毒株,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在台灣XBB變異株已佔94%;發明「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國際病毒學權威,何大一博士發表在頂尖期刊《Cell》的研究顯示,因XBB變異株與原始株基因變異程度相差甚遠,疫苗產生的抗體中和力下降近50倍,即便打了三劑疫苗保護力恐近乎失效。 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威脅更勝民眾聞之色變的肺癌,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布去(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十大死因中COVID-19高居第三名,死亡人數達14,667人,超越肺癌死亡人數的10,053人。王鶴健醫師語重心長提及,近日收治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原先癌症已獲得標靶藥物穩定控制,不料卻染上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合併肺纖維化,反而受困加護病房離不開呼吸器。『難以預防的肺癌你會怕,可以預防的新冠肺炎更該怕,別讓可預防的新冠肺炎變成遺憾。』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孫文榮秘書長提醒,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除了65歲以上長者,也包含具慢性病者(如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等)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之民眾,提醒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開心出遊的同時,也須牢記防疫三步驟「有症狀、快篩檢、早就醫」幫助安全渡過後疫情時代。 沒有天選之人或無敵星星!曾感染Omicron BA.1/BA.2者 無法預防XBB二次感染 曾感染過COVID-19是否就能避免二次中獎?王鶴健醫師指出新加坡研究評估初次感染對 Omicron BA.4/BA.5和XBB再次感染之免疫保護力,結果發現感染過Omicron之前的變異株(如Alpha或Delta)無法降低BA.4/BA.5及XBB 再次感染風險;而即便感染過BA.2,對於預防XBB再次感染保護力也只有51%。新的變異株也讓許多過去三年未曾染疫的天選之人破功。 王鶴健醫師表示台灣應持續對於再次感染進行監測,以避免第一次感染嚴重族群再感染,發生中重症及死亡風險。王復德醫師也提醒民眾仍需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 不確定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疾刻加入「疾時新聞」官方Line 衛福部統計處近日公告去(2022)年死於COVID-19的國人,年紀65歲以上約佔8成63,有鑑於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推出「疾時新聞」官方Line帳號,可透過「新冠重症風險計算器」幫助民眾了解自身是否為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若快篩陽性或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者,也可透過「就醫地圖」一指找到住家附近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院所,取得醫療協助。 出國行程在走 防疫觀念也要有!返家後「三招」防堵新冠變異株侵門踏戶 孫文榮醫師表示,最近門診臨床經驗發現,每週皆有多位返國後確診的個案,疾管署近期週報顯示境外移入病例XBB相關變異株檢出率高達97.9%;WHO世界衛生組織亦表示XBB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近期造成多國病例增加,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83.2%1。 孫文榮醫師提醒國人,出國前後應有正確的防疫觀念,建議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事先查詢旅遊目的地疫情資訊。旅途中,若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入境時若出現身體不適應主動通報檢疫人員,並於就醫時說明旅遊史。返家後三招打斷家中病毒傳播鏈,「進門即消毒、隨時勤洗手、咳嗽掩口鼻」保護家中65歲以上長者及小孩健康。
雖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趨緩許多,但還是不少人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困擾。60歲的陳女士就是一案例,今年7月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不僅持續咳嗽、痰多、走路喘的症狀,甚至還喪失了嗅覺,所幸經過中醫師以中藥調理及穴道按摩,陳女士1週後就恢復9成的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