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食物中毒

為維護市民及學童食用盒餐之衛生安全及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本市餐盒食品業之盒餐進行抽驗。97年下半年共抽驗24家,抽驗結果均符合規定。本次抽驗全程採取無預警方式突擊抽查,並以生產線上亂數抽查、餐盒不離眼方式稽查,且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作為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為(1)微生物限量: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最確數(標準:1,000MPN/g以下)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最確數(標準:陰性);(2)性狀:鏡檢有無黴絲。本次共抽驗24家餐盒食品業,其中6件衛生標準不符合規定,經令業者限期改善期屆後,再次前往複抽結果皆符合規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衛生指標菌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抽驗餐盒食品檢驗衛生指標菌時,係以模擬供餐時間、不破壞原菌相之形態,及供餐之常溫狀態下於製備完成起3小時以內送至該局檢驗室進行檢驗,避免引發爭議。同時呼籲學校午餐供應廠商及製作人員應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確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原則,按部就班謹慎操作,另辦理外購午餐之學校,於學童食用前應確實做好餐盒的衛生保存措施,以防範食物腐敗,避免食物中毒發生。各機關學校團體訂購餐盒時,可認明通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自主管理「OK」標章認證之食品業者,才能吃得衛生、健康、有保障! 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結果除適時發布新聞外並公布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歡迎查詢,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政府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及食品資訊網查詢相關訊息。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

天氣濕熱好生細菌 應慎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對於食品安全的問題你最擔心什麼?每隔一陣子,媒體就會報導哪裡有黑心食品,或者哪裡又發現有不合格農藥檢出的農漁養殖產品。這些消息常常弄得大家開始疑心,自己是不是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了很多有毒的東西或甚至是致癌的東西。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想知道所吃的食品安不安全或有沒有毒,就要先了解有哪些「物質」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食物當中,然後再探討它的「含量」是否足以傷害身體。張營養師舉例說明,我們對加了太多糖的食品形容說「甜得要命」,或加太多鹽的食品形容說「鹹死人了」,表示即使是像糖、鹽這些日常調味品,含量太多時對身體也是有「害」的,甚至對糖、鹽代謝不良的人是有可能會致命的。當然,食品安全專家和食品衛生單位所注意的範圍,並不是糖和鹽的用量問題,而是在防範食品病原菌的污染,食品添加物的使用規範,以及農藥殘留量的檢測。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大約有四千例左右的食物中毒事件通報,一般相信沒有通報的食物中毒應超過十倍以上。張營養師指出,食品中毒多由細菌、毒素、化學物質的污染所引起。食物一旦受到細菌的污染,雖然因為菌數少不會馬上致病,但若又在不當的條件下存放長一點時間,細菌在濕熱的環境中快速繁殖,達到致病的菌數,通常這並不是肉眼所能察覺到的危險,吃了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防範未然,不要將有毒的東西吃下肚,就是要多注意個人和環境的衛生,避免熟食遭到生食的沾染,並且冷藏和加熱都要到達足夠的溫度以抑菌或滅菌。例如:家中的剩餘食物應盡速放入冷藏,而不要置於室溫過久,以免細菌的滋生;而剩菜從冷藏取出再利用時,也要充分加熱達到80℃以上殺菌,才可有效的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預防食品受到毒素或化學物質的污染得從食品檢驗把關,例如:衛生局在賣場抽驗之後,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含致癌(肝癌)的黃麴毒素超過標準值,要求全面下架,並追溯來源。花生、黃豆、玉米、五穀雜糧、中藥材等食材在濕熱的環境中存放一段時間,就容易長黴菌並釋出黃麴毒素。張營養師提醒民眾,由於高溫烹調的方法無法將黃麴毒素去除,消費者必須從採購就開始提高警覺,選用真空包裝產品。買回家後也要將這些乾料食材存放在冰箱或低溫、乾燥處,一旦有發霉的疑慮,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來防止食入黃麴毒素。

預防夏日常見疾病

預防夏日常見疾病#食物中毒

炎炎夏日,許多疾病隨之而來,除了令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外,還有許多疾病也是不可輕忽的,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翁麗緻醫師,為了提供民眾做好預防之道,特別針對夏天常見的疾病像是食物中毒、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加以說明。首先,夏日高溫由於食物保存不易,因此經常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常見食物中毒的原因包括,調理食物前沒有徹底清洗乾淨、食物冷藏保存不正確,冷凍溫度不夠,導致細菌滋生、或是食物調理後,沒有立即食用,放置室溫下太久,以致細菌滋生。導致食用已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例如:受污染的肉類或蛋類。另外加熱處理不當也是很常見,例如:需煮沸的食物沒煮沸。翁麗緻醫生指出,食物中毒可能會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等症狀,甚至會傳染給別人。所以妥善的調理食物,保持廚房、廚具和餐具的清潔,做好食物儘快食用,讓細菌沒辦法在食物上滋生,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才是防止食物中毒的好方法。其次是「登革熱」。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嚴重時,甚至有致死的危險。目前尚無特效藥,只能用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所以最好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至於「流行性感冒」,翁麗緻醫生表示流感種類很多,可經由病人的口水、分泌物等途徑傳播病毒。感染可能會有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保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在感冒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常洗手、多喝水、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預防夏日疾病注意事情】‧「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式洗手。‧養成常洗手、多喝水的好習慣。‧充份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烹調食物前,先徹底洗淨雙手,調理過程及廚房、廚具和餐具都要保持清潔。‧做好食物儘快食用,不放置過久。保存食物時,避免因為保溫或冷藏不當,造成食物腐敗。‧家中裝設紗窗、紗門,注意家中及周圍環境,消除蚊蟲孳生場所。‧腸病毒或感冒流行期間,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可幫孩子戴上口罩。‧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避免病菌有機會在家中停留。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食物中毒

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食物中毒

每個人都有「腹瀉」的經驗,有時候「拉肚子」只會引起個人輕微的不適;但在重要場合裡頻跑廁所,或因腹瀉過急,拉在褲子上,導致臭味四溢的情形,卻常會令人側目,甚至引發公憤。而在廁所裡腹瀉不止,衛生紙已用罄,但屁屁仍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也常讓很多人沒齒難忘!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引起急性腹瀉(症狀持續的時間小於7天)最常見的原因是細菌或病毒的感染食物中毒以及藥物;而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飲食、藥物、腫瘤、感染、壓力、自體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異常、放射線傷害及吸收不良等等。腹瀉其實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它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環,能將體内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有害毒素排出體外,以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它同時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在告知人們自己的腸胃系統出了狀況。大部份輕度或中度的腹瀉都會在12至24小時內逐漸緩解,漸至佳境。但最重而持續的腹瀉卻會導致水份、養份及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脫水甚至休克、死亡。有些人發生腹瀉的時候,就立即服用強力止瀉劑,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智之舉」,因為過強的止瀉劑會導致胃腸不蠕動,表面上雖然症狀消失了,但粉飾太平、閉門留寇的結果,可能使細菌及其毒素長久滯留體內,引發更嚴重的後果。當急性腹瀉發生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吃固態的食物,以讓腸胃道作適當的休息。不妨可以先喝一些冷或微熱的白開水、運動飲料或清湯,以補充一些水份及電解質。記得先不要服用市面上的止瀉成藥,以便讓自己的消化系統自行排除一些有害的細菌及毒素。在經過半天之後,如果腹瀉已略為緩解,可以吃一些白稀飯或鹹粥,而配些清淡的小菜,如醬瓜、花生、肉鬆等食物。在吃稀飯一天之後,如果腹瀉已逐漸緩解,便可以恢復的一般飲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前,應避免攝取牛奶、酒、咖啡、濃茶、辛辣調味品、冷飲及過於油膩的食物。此外,當急性腹瀉伴除有下列情形時,應該儘速看醫生:一、 糞便中帶有血或黏液。二、 發燒或超過攝氏38度。三、 持續嘔吐,導致無法進食。四、 腹瀉持續3天以上,(三歲以下的幼童腹瀉持續24小時以上)。五、 一群最近共同用過餐的人同時發生腹瀉。而所有的慢性腹瀉的患者都應該至少看一次醫生,以正本溯源,了解腹瀉的原因,並排除大腸癌、潰瘍性大腸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胰臟炎、內分泌腫瘤、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可能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