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

擺脫老年失智恐懼

擺脫老年失智恐懼#阿茲海默

台灣已走向高齡化社會,「抗老」成為熱門風潮,越來越多的人不但在體力、外型上想留住青春腳步,更期望大腦也能常保新鮮,擺脫老年失智的恐懼。失智症(癡呆症)是因為腦細胞退化,造成記憶力及其它神經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臺安醫院神經內科 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失智症最多的原因為阿茲海默症(毒性物質—類澱粉斑沉積於腦部,約50-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引起,約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合併腦中風,約10%)及其它疾病引起(如巴金森氏症、水腦症、梅毒、愛滋病、憂鬱症引起,約10%)。現今65歲以上人口約2.5~5%有失智症,因此估計台灣有五萬到十萬的失智人口。其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約每增加五歲即增加一倍,所以8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20%有失智症。黃尚本醫師表示,近來不少研究顯示,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且小中風也會使失智症的症狀加重。因此控制這些疾病、清淡飲食等,乃是預防之道。多動腦、算術(如買東西、算錢),多作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持愉悅心情,擴大社交網絡,多與親朋好友談天,遠離憂鬱症,使大腦永保活力。

光照療法:一個初步的回顧

光照療法:一個初步的回顧#阿茲海默

前言:光照療法的現況有關光照療法的醫學文獻,目前不斷累積當中,以醫學資料庫MedLine進行搜索,光照療法的文獻有435篇,其中研究光照療法對季節性憂鬱症,或一般憂鬱症療效的文章已達176篇之多,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研究亦有21篇。光照治療同時也是美國睡眠醫學會在治療失眠問題的治療準則中的推薦療法之一。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早在19年前就撥下經費對光照療法進行一連串研究。在幾乎所有的精神醫學教科書中,光照療法也是列為治療季節性憂鬱症的首選療法。台灣最早在5年前由現任台北榮總精神部主任的蘇東平醫師由美國引進,目前有10家以上醫學中心及醫院精神部(如台北榮總,振興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已採用光照療法做為治療憂鬱症及失眠病患。在法國,國家保險已開始給付光照治療。光照療法的適應症範圍以較嚴格的標準檢視目前的醫學文獻所提出的証據,目前光照療法的適應症範圍為:效果最好,超過藥物(抗憂鬱劑),可當作主要治療方式:季節性憂鬱症。效果不錯,但沒有藥物(安眠藥)副作用,可當作安眠藥的替代治療方式:延遲型睡眠障礙,及早睡型睡眠障礙。可能有部份療效,建議當作輔助療法,(合併藥物使用):失智症患者的睡眠障礙及認知功改善,重度憂鬱症,暴食症,及廣泛性焦慮症。給一般人可能遇到的情況,非治療性使用:時差,及輪班工作引起之生理周期及睡眠問題。對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的研究1998年,在 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專輯中共有三篇文章肯定了光照治療的效果,自此光照治療由另類治療轉而為正統醫療所接受。在安慰劑對照組的實驗中,光照治療對SAD(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有明顯的療效。另外,負離子亦有相同的功能。早上的光照治療,效果比傍晚的好。抗憂鬱劑被証明對憂鬱症有治療效果,然而,Meta-Analysis的結果顯示其治療效果和安慰劑差異並不大。因此,光照治療能証明效果勝過安慰劑,可說是意義非凡,因為,相較於抗憂鬱劑的副作用(如Serotonin Syndrome, Sexual dysfunction等),光照療法十分安全。在另一個五個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中,光照療法對SAD的治癒率為50% (n=20) 比 百憂解 的25%, (n=20)明顯有效 (P =.10),也勝過安慰劑的28% (n=32)。美國睡眠障礙協會的推薦美國睡眠障礙協會(American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ion)推薦光照療法於以下的情況:1、和生理周期紊亂有關的睡眠障礙(circadian-related sleep disorders),老人及阿茲海默症(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時差(jet lag)以及輪班工作(shift work),相關研究也証實其療效。對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近年來的研究在有研究指出憂鬱症狀和光照不足有關,因此有學者開始以光照治療給一般憂鬱症使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醫學部的Dr. Kripke 在回顧文獻資料後認為,對非季節性憂鬱症的患者,光照治療在一個星期內就有12-35%的療效,因此他建議每個憂鬱症患者,在藥物之外,都應使用光照療法。另一個有趣的觀察結果是,嚴重憂鬱症的患者,如果住在陽光充足的病房中,住院日較短。2003年最新的研究,發表在「臨床精神醫學」指出,接受抗憂鬱劑治療的重度憂鬱症患者,當合併使用光照治療後,憂鬱症改善的程度比只吃抗憂鬱劑的患者來的更明顯,療效也出現的更快。睡眠障礙光照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延後型睡眠障礙(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並提高白天的清醒程度,對日夜顛倒型睡眠的患者幫助很大。暴食症在對照組實驗中,對暴食症的患者,光照治療能有效的減輕其憂鬱的程度,以及暴食的頻率和嚴重度。經前症候群在對照組實驗中,光照治療也能改善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失智症及日落症候群(Sun Down syndrome)2001年維也納大學精神部証實,光照治療可有效改善失智症患者的智力。不論是中風或是阿滋海默症的患者,經由對照組研究發現,傍晚一次(5點到7點),給予3000照度的光照療法,能改善智力評估分數(MMSE)及睡眠狀態。光照療法的安全性2002的研究,光照治療因副作用少,病人順從性高,治療中止的情況較藥物少,因此,哈佛大學目前正進行光照治療對懷孕的憂鬱症婦女的研究。雖然缺乏精確的對照組研究,但光照治療卻早就被全世界使用在新生兒黃膽的治療上,可見其安全性。

面對失智老人的認知與照顧

面對失智老人的認知與照顧#阿茲海默

老年失智最常見的類型是阿茲海默症,一種因腦神經病變造成嚴重神經壞死、持續變化與生功能惡化的疾病。由於它會影響罹病者的智能與行為表現,因此家人在認知與照護上有很大的挑戰,也需要配合病程的變化而調整照顧模式。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江維鏞醫師指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經診斷後之預估生命期約為3-8年,對於早期的病患,照顧之首要工作是評估病人的獨立程度-包括自我照顧(ADL)與生活機能(IADL)兩部份。在不影響病患與他人的安全前提下,儘可能讓病患自己執行原先的活動,再依據病程的變化,逐步協助病患放棄獨立的生活。在自己的限度內建立生活常規是很重要的事,可以減少病患的混淆。江維鏞醫師表示,照顧者要做好照顧的工作,有以下幾點關鍵要素必須注意:1. 以成人方式對待他;2. 認真看待他的感受與興趣;3. 認真看待他的過去與特性;4. 當他最好的朋友,展現對人的尊重;5. 要有彈性;6. 不要批評他與自己。到了病患疾病的中期,最大的難題是病患的行為改變所造成的問題,這是疾病的一部份,不是故意,也沒有惡意。常見的行為問題,包括隱瞞與否認、記憶喪失、頑固、黃昏症候群、亂打電話、強迫行為、睡眠、藏(掉)東西、游走、不當性行為、辱駡、緊跟你…等,照顧者要特別注意。至於應如何來處理失智老人行為所引發的問題?首先,瞭解任何與病患行為問題可能有相關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其次,要注意的是,不良的溝通模式也是引發病患行為問題的原因,譬如快速談話、非面對面接觸、複雜的內容、指責的語氣等,對於上述情事妥善處理的方式有許多,方式之一則是先加入病人的〝真實〞世界,認同感受,再用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此外,照顧者也可配合運用「限制、重新評估、重新考慮、改道、安慰與回顧」等原則及方式來處理。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

認識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

在腦神經內科的門診和住院服務中,常可發現一些步態蹣跚、智能減退、活動遲緩或手腳顫抖的中老年病患,或拖曳腳步或坐輪椅來尋求醫師診治,其中有許多病人是被診斷為「神經退化性疾病」。  發生時是在不知不覺之際,通常以老年人好發,由於患者在發病期間會逐漸與社會隔離,再加上目前相關的醫藥知識匱乏不足,所以社會大眾很少了解和注意。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神經退化病患也日益增加,對家屬、患者和社會大眾而言,無論是經濟、心裡和生活形態的衝擊、著實是難以估計和承擔的。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病變在大腦皮質及海馬迴區的神經細胞,乙醯膽鹼量減少,其記憶、思考等認知功能減退,但因手腳等運動功能不受影響,才會有失智老人走失的情況。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因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量減少,因而有休息性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  詹弘廷醫師指出這兩種疾病一是以智力減退為主,一是以行動不便為主,本來是互不相干的。但是醫療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我們的壽命逐漸延長,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也不例外。台東基督教醫院位居全台最老化的台東社區(民國93年老人人口比率達12%,年長之慢性病盛行率為85%, 2004全縣人口240,373),因此如何面對神經退化疾病,建立連結社區的健康照護網路是個刻不容緩的工作。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

做好營養保健,預防老人痴呆#阿茲海默

器官的老化是造成老人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預防性的照護工作若能完善,便可延後疾病的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的程度,也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以老人痴呆為例,大部份的老人痴呆現象是因腦血管阻塞使得部份腦細胞壞死所造成的,而只有少部份人是屬於「阿茲海默症」。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明原因腦細胞壞死的疾病,病因和治療方法至今還在研究階段,但最近荷蘭的一項免疫學研究卻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容易併發心肌梗塞。換言之,以往以為不太相關的阿茲海默症和腦血管性癡呆,兩者竟然都和動脈硬化有關。   台東基督教醫院張靜芬營養師指出,經年歲的累積,腦血管受鹽分、生活壓力(包含:緊張、煩惱、過勞等)、抽煙、膽固醇、高血壓或高血糖等的傷害,致使發生動脈硬化,就像臉上的皺紋或白頭髮的發生一樣,是無法避免的。到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患有腦動脈硬化。但是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或抽煙者,卻會提早老化的過程,甚至在三、四十歲左右就可能發生腦動脈硬化。隨著閉塞血管的不同,病狀也不一樣。有些病人是手腳麻痺無法行動,例如:腦中風;有些則影響到記憶或發生失語。張營養師表示,預防腦動脈硬化最好及早從四、五十歲腦血管還沒有硬化或只有輕度硬化者就開始注意。首先,調整生活和飲食習慣,盡量減少生活壓力、戒煙、控制體重在理想的範圍是必要的。在飲食方面則要採用低鹽分、低膽固醇飲食,並多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因高鹽分飲食致使血壓升高,而過多的血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沈附,這兩者都是動脈硬化的肇因:   一、多選用新鮮食材,少用加工、醃漬品,也盡量減少鹽或糖的使用,多搭配蔥、薑、蒜、醋、洋蔥、番茄等天然甘味辛香料的食材來調味,一方面可獲得膳食纖維,內容還可以豐富而多變。   二、多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並預防便祕。便祕時容易引起血壓突然升高,增加動脈硬化或中風的危機。以雜糧粗食來代替精緻白米或白麵,並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就可以滿足高纖維飲食的需求。  三、動物性油脂和膽固醇都會增加血中膽固醇質,應限量食用,可以多選擇魚類來滿足蛋白質的需求。魚類和肉類的脂肪是不同的,因魚類含較少的膽固醇和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管發炎和血栓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