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

疫情升高當心衰弱症敲門 專家:少動恐加速關節退化#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根據內政部最新資訊,108年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80.9歲,女性更達到84.2歲,高齡人口、失能人口也雙雙呈現增加趨勢,面對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等疾病而退化失能的至親,一旦選擇辭去工作專心照料,就得面臨失去收入又要負擔高昂醫療花費的困境,「照顧貧窮化」的難題近在眼前。疫情再度拉警報,在全民防疫的趨勢下,卻也衍生出長者的衰弱問題。疫情期間固然應提防病毒上身,避免感染,卻也導致長者們大大減少出門活動的意願,一旦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的下降。阿瘦足健康醫學團隊鄭融物理治療師提醒,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素質、免疫力都會因為衰老而退化,尤其中高年齡層的族群通常在冬天時活動量較少,加上疫情的影響,更應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加衰弱。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真相:少動反而傷關節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鄭融指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笑說,這其實是很多民眾都有的迷思,「很多人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預防勝於治療!為關節補充營養,「動起來」比吃更重要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說,「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他也分享了一則真實案例,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對於很多民眾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如何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步態不穩磨損膝關節軟骨!建立運動習慣要從穿對鞋開始對於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從健走開始建立運動習慣,可說是最安全低風險的入門選項。不過鄭融指出,不論從事哪種運動,在開始前一定要先選鞋,矯正步態再開始運動,「因為足部關節的構造精巧,機械性高,如果沒有穿對鞋,導致足部關節擺放的位置不正確,只要歪掉1毫米,這些無法靠肌肉代償的誤差,就會透過槓桿原理往上放大到膝關節,變成5毫米,也因為膝關節構造最怕關節左右或前後晃動產生的橫向水平力量摩擦,一旦穿錯鞋、步態不穩,膝關節承受全身重量加上晃動造成的摩擦,就會加速軟骨磨損。」選對鞋,合腳絕對是重點。台灣常見歐美品牌的鞋款,鞋型窄長,並不適合腳型寬短的台灣人,就曾有人為了特定鞋款而選購大2號的鞋子,結果馬上反映在膝關節上,「穿著過長的鞋子跑步,就像是穿著長長的蛙鞋一樣,為了避免腳尖踢到地板,膝蓋、腳踝都會以較大角度彎曲,久而久之膝關節就會提早退化,這名穿著大2號鞋子的案例,也在跑了幾百公里後就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換成其他符合腳型的鞋款之後,狀況明顯有所好轉。」運動入門鞋挑選4撇步,動態足壓量測挑出最實穿好鞋關節不適、運動傷害是許多人中斷運動的主因,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入門鞋款,可以從根本降低風險,讓運動習慣維持更久,真正達到健身效果。鄭融強調,一雙好的運動入門鞋款,必須注重楦型、前楦、護跟及鞋墊的設計。楦型要合腳:為父母或自己選擇第一雙運動鞋,比較直觀的選鞋方式,建議從台灣本土品牌的運動鞋入手。以阿瘦皮鞋推出的「萬步健康鞋」為例,阿瘦皮鞋就是以全台門市「動態足壓量測」累積的20多萬筆大數據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台灣人腳型的楦型。前楦頭翹起:平常少運動而想開始運動的人,通常會有阿基里斯腱跟小腿過緊的現象,前楦頭翹起可以降低對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的拉扯。護跟要夠硬:走路時足跟是全身的第一個著力點,只要有點晃動或歪斜,身體就會牽一髮動全身,護跟夠硬才能有效限制跟骨晃動,不妨用手壓壓看。鞋墊能緩衝:中高齡族群腳後跟的脂肪墊經常有過薄的問題,足跟容易直接撞擊地板,引發足底筋膜炎、跟骨痛,以「萬步健康鞋」搭配的鞋墊為例,後踝環狀包覆可以集中脂肪墊,填滿護跟和腳跟之間的空隙,讓腳跟鞋子間的關係更緊密貼合不晃動。針對台灣人走路時壓力容易集中在前掌造成疼痛,「萬步健康鞋」鞋墊也以前掌隆起的設計,貼合橫向足弓,分散前掌壓力,讓前掌推進更省力有效率,還有降低拇趾外翻的作用。而對於剛開始運動的人來說,最怕的還有買鞋試穿時沒問題,開始運動之後卻總是腳痛、膝蓋痛,鄭融建議在選鞋時先接受「動態足壓量測」,相對於市面上靜態站著量測,或是脫鞋走路的量測方式,「動態足壓量測」模擬的是腳在鞋子裡的動態行為,包括加速、減速、轉彎、扭轉等最容易造成足部疼痛的行為,加以紀錄分析並將步態分成正常、內偏、外偏等類型。以阿瘦皮鞋全新登場的「萬步健康氣墊鞋」為例,護跟夠硬、鞋底與鞋身外側強度夠,搭配雙效氣墊、專利奈米抗菌皮革及輕量大底,只要不是極端內偏或外偏的步態都能適用,如果是極端內偏、外偏的步態,只要搭配能夠進一步據個人分析結果條件就能客製化適用的鞋墊,進而達到矯正步態的效果。

痛到不會笑 9旬嬤換膝關節重新趴趴走

痛到不會笑 9旬嬤換膝關節重新趴趴走#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6歲劉奶奶自主生活能力強,總是笑口常開,子孫們暱稱她陽光阿嬤,直到最近左膝關節嚴重退化,痛到猶如骨頭炸裂,「幾乎快忘了怎麼笑」,讓子女十分不捨,奶奶不想坐輪椅造成子女照顧負擔,決定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劉奶奶開心說:「又可以四處趴趴造!」 活潑樂觀、獨立自主的劉奶奶從15歲開始工作,一直到70歲退休,曾種過田、在工地挑重物、賣蔬菜水果,60歲於鐵路局退休後仍閒不下來,又至銀行、信用合作社等機關協助煮大鍋飯,直到所有孩子成家立業,才卸下重擔。 餘生不願坐輪椅 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不過劉奶奶65歲時開始感到雙膝痠痛,但不影響她工作、參與社區唱歌、舞蹈等活動,直到兩年前右膝痛到受不了,才決定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黃揆洲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除了行走自如,日常生活也不需子女協助。   只是另一邊左膝狀況也不佳,奶奶透露經常痛到笑不出來,在逐漸難耐疼痛,以及不想造成子女照顧負擔考量下,她不希望餘生以輪椅代步,因此經評估身體狀況許可後,再度尋求醫師協助,決定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 術後劉奶奶恢復良好,繼續四處走動串門子,保持腿部一定的肌肉量,延續自給自足的養生生活,讓家人感動:「家有健康獨立的長輩,是兒孫們的福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黃揆洲指出,膝退化關節炎是一種逐漸惡化的關節疾病,與老化、體質、關節受傷和過度使用有關,當關節面軟骨因嚴重磨損破壞,使得硬骨直接摩擦,往往導致疼痛、功能受限和行走不便。 選擇與疼痛共處 生活品質大幅下降黃揆洲表示,三年半來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中,85~90歲佔5%,90歲以上約佔2%,這些患者術後功能大多可以恢復,病痛也大多減緩。因此對於這些超高齡長者,術前只要詳細評估身體狀況,麻醉手術前特別小心,大多數均有不錯的結果。唯有對這些超高齡患者,兩側同時置換風險較多,必須仔細評估,可加速恢復狀況。 黃揆洲提醒,門診時常見到許多長輩飽受膝關節炎所苦,仍遲遲不敢接受手術治療,除了擔心年事已高,也害怕無法承受術後疼痛,便選擇與疼痛共處,往往使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但現今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發展日新月異,建議患有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長者,可赴醫評估治療,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品質。

骨刺知多少?引發關節退化4大原因

骨刺知多少?引發關節退化4大原因#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覺得脖子好痠,好想按摩!」、「手指常覺得痠麻,不曉得是怎麼搞的!」、「老是腰痠背痛,該不會是坐骨神經出問題吧?」很多人都有這些困擾,其實這些症狀可能都是「骨刺」惹的禍。大部分的骨刺沒有引起症狀,很多人因為嚴重痠痛來看醫師,檢查發現有骨刺後,就以為是骨刺才造成這麼大的問題,但其實,大多數是因為局部過度使用。骨刺是骨頭上長了刺刺尖尖的東西嗎?長庚醫院骨科教授陳文哲說,其實所謂的「骨刺」指的是關節退化,在X光檢查中,可以看到退化的部位有骨質增生的現象,不是長得像刺,而是退化的部位骨質增厚。像我們經常低著頭、彎著腰,身體覺得頸椎的厚度強度不夠,身體反應讓骨質增生,但卻對軟組織、神經血管造成了壓迫,而這種退化,在膝蓋、髖關節不稱為骨刺,而是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骨刺一定會引起症狀?因為常聽說長骨刺引起坐骨神經痛,或是因為壓迫到神經引起麻痺惑癱瘓等可怕的後遺症,讓大家聞骨刺色變。不過陳文哲說,大部分的骨刺沒有引起症狀,很多人因為嚴重痠痛來看醫師,檢查發現有骨刺後,就以為是骨刺才造成這麼大的問題,但其實,大多數是因為局部過度使用。例如一直低著頭滑手機,頭的重量有五到七公斤,我們的頸椎撐不了這個重量,使得頸部周遭的肌肉、筋肌膜、韌帶等軟組織過度使用,而產生了疲勞性的痠痛,甚至是筋肌膜症候群等。又例如搬重物直接彎著腰就去搬,腰椎的骨髂和關節沒辦法承受那麼重的重量,使得腰部周遭的肌肉、筋肌膜和韌帶等一樣過度負荷,也容易拉傷,引起了腰痠背痛。不過畢竟長骨刺就表示骨關節有退化,關節退化的原因為以下四點:1)因為年齡老化的關係2)因為此部位長期使用3)曾受過傷或是姿勢不當4)長時間做重度勞動等陳文哲說,大約有九成的患者,經過服用藥物或穿背架,復健並改善正確的姿勢後,都不用開刀,除非是引起嚴重的症狀,而藥物無法改善時,才需要以手術治療。(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女士婚後生了3個小孩,體重從90公斤上升到130公斤,平常忙於家務鮮少外出,體重也慢慢飆升至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高達63,屬於「超級超級肥胖」。由於患者痛風常常發作,加上雙膝嚴重疼痛,至醫院就診時,膝關節已有重度退化的現象,加上血壓及血糖數值超標,於是接受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術後體重減少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情形已有顯著緩解。媽媽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 分段累積活動量根據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PMBSS)統計,平均每1500人之中就有一人接受過微創減重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2個以上的合併症,就是病態性肥胖。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創新,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除了能有效改善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外,更可以減少長期與肥胖相關疾患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雖然媽媽平時可抽空做運動,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提供媽媽們提供3招運動妙方,邀媽媽一起樂運動:1) 和媽媽一起「快樂動」透過家人團聚增加一起運動的機會,把握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原則,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或免費開放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紓解平日辛勞,增加親子情感。2) 日常生活愛「健走」媽媽可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其他例如整理庭院、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也有助於健康。健走時只要遵守「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口角,就能輕鬆將健走融入生活中!3) 預作暖身樂運動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行醫30餘年, 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如同人體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早在2002年(Kanamiya T)及2003年(Koshino T),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2006年,Aigner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內側磨擦現象是破壞平衡的原因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軟骨跟身體的任何組織一樣,在正常情況下,有破壞也有修復,處於動態的新陳代謝平衡。我發現,內側皺襞造成的「內側摩擦現象」是破壞這平衡的重要因素。摩擦次數過多就會誤認為是退化「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軍官O形腿 關節退化害的!

軍官O形腿 關節退化害的!#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5歲許老先生為職業軍官退伍,長年飽受膝痛所苦,連腳踏車都無法騎,前幾年不僅無法上下樓梯,走路也開始出現「0形腿」,吃止痛藥不見效,3年前因寸步難行就醫,剛開始打玻尿酸稍有改善,但不到半年膝蓋又開始疼痛,後來接受「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術後立即可以下床,隔日就出院,2周後就騎著單車趴趴走,甚至到澳洲爬山。每10個老年人 有7個受膝關節炎之苦老年人膝蓋問題雖不會馬上致命,卻會慢性影響生活品質,並與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並列為造成老人失能的前4大疾病,據統計,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老年人,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帶來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的限制,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台北中山醫院骨科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經過多年的使用,造成軟骨磨損、滑囊發炎及增生,高達85%的患者膝關節疼痛,問診後發現超過90%患者會自行吃止痛藥,另外也有超過50%成老人家,誤以為補鈣可以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 降軟組織破壞吳濬哲醫師表示,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擔心「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傷口大、開刀危險性高,加上顧慮術後會增加子女或家人照顧的負擔而選擇放棄手術,而目前「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只針對部分磨損、壞損的關節做磨除,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拉扯和破壞。

防退化 葡萄糖胺、軟骨素沒效!

防退化 葡萄糖胺、軟骨素沒效!#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30年來,在商場上屹立不搖的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相關產品引發很多有趣的社會現象:相關單位在藥品與營養補充製劑歸類上的舉棋不定、醫師面對它的複雜心理、民眾對用與不用的疑惑、相關製劑在國內如火如荼的廣告戰、在大賣場所見成堆促銷的產品、子女在購回以表孝心後的心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有些保健文宣還刻意強調35歲的年輕女性為好發族群,高度建議提早使用這些關節軟骨營養補充製劑。沒有證據顯示葡萄糖胺能減緩退化事實上,在葡萄糖胺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效方面,有幾篇可信度相當高的研究報告:第一篇是刊登在美國《家庭醫師》雜誌的綜論性文章 ,作者提到,葡萄糖胺是美國使用最多的營養補充製劑之一,目前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它能減緩或阻止關節「退化」,卻也沒有嚴重副作用的報告。因此,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主導之大型研究計畫的結果出爐前,醫師並沒有理由反對它的使用。較適合的原則是:讓病人嘗試服用2個月,之後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繼續使用,醫師的責任是觀察治療效果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實驗證實 保健食品無法減緩關節退化沒想到,N I H大型研究計畫的第一篇報告2個月後就出爐了,結果竟是:無法證明接受葡萄糖胺、軟骨素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等治療方式,能減緩膝關節的「退化」。這篇 N I H 的報告,是針對葡萄糖胺的臨床使用療效大型研究計畫的首篇研究結果。由位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猶他州立大學醫學院主導,聯合九家醫學中心的一群學者,針對572名患有第2或第3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患,隨機分成5組,分別施予不同的治療方式(第1組:每天服用葡萄糖胺1500毫克;第2組:每天服用軟骨素(Chondroitin )1200毫克;第3組:合併服用以上2種製劑;第4組:每天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Celebrex200毫克;第5組:使用安慰劑Placebo 當對照組)。對照組關節腔間隙平均減少了0.166毫米治療滿2年後,比較治療前後的關節腔間隙變化情形。結果顯示,第5組(即對照組)的關節腔間隙平均減少了0.166毫米,相較之下,並未發現任何一組治療方式得到比對照組較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於中度「退化」的膝關節,並無證據顯示接受前面所提各種方式治療2年的過程中,能減緩關節的「退化」。2年後,同一系列的另一篇報告也出爐了,這次是針對662位病患,同樣隨機分成如上所述的5組。治療滿2年後,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後的疼痛及功能改善程度。結果發現,與使用安慰劑的第5組比較,前4組都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療效。對軟骨增生都沒有統計學上效果同年,瑞士伯恩大學發表另一篇結論類似的報告在針對3803名病患的使用結果做了分析後發現,與安慰劑比較,無論是葡萄糖胺、軟骨素、或是其混和製劑,對關節疼痛及軟骨增生都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治療效果。因此,他們建議醫療專業人員及醫療保險提供者停止使用或補助這方面的治療。其實,葡萄糖胺及相關口服營養補充製劑(如軟骨素)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除了傳統的「吃啥補啥」的心理作用外,主要是這些產品具有類似消炎止痛藥物的速效,可抗發炎以緩解疼痛症狀,能在短短幾天就讓使用者感受到效果。不過,迄今仍無足可採信的研究報告證實長期服用這些營養補充製劑,能改變膝關節持續「退化」的自然病程。(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隨著年齡老化,不論是身體內在機能、外在皮膚等都會漸漸改變;其中最常見的便為膝關節受損,由於其承受重量是體重數倍多,很容易造成關節內側軟骨磨損產生疼痛不適,導致日常活動功能銳減。內側脛骨關節面易磨損 長期變O型腿一名66歲女士,因長期感到膝蓋痠痛、不適;整理家務更是難耐,動幾下就疼痛不已;過去幾年,她都必須倚賴止痛藥緩解;但是這不僅無法法控制痠痛,還會不斷復發。直到難以忍受才決定就醫,經診斷發現,原來是膝蓋關節退化所致。對此,雙和醫院骨科醫師翁佩韋表示,由於內側脛骨關節面接近人體中心且較易磨損,因此很容易造成內翻;長期下來,還可能變成O型腿並加速惡化內側軟骨磨損、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早、中期退化 不建議更換人工關節而相信一般人聽到膝蓋關節退化,都會直接聯想需要更換人工關節;但其實,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雖算成熟手術,但仍需考量失血過多和術後發生靜脈栓塞、傷口感染的風險。因此,若是早、中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太建議直接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翁佩韋醫師說,這位女士正因為仍於早期左腳膝關節退化,因此建議做高位脛骨截骨術,將磨損關節修復好,且不用換上金屬關節面也能正常運作;開刀至今5個月,膝蓋已不再酸痛且無須依靠止痛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