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關節退化

如果有關節炎或全身性的慢性疼痛該怎麼辦?醫師表示,除了開刀、用藥和復健,正確教導病人保養自己,更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談的不該只是膝蓋,人老了全身性的關節都有退化的可能,包含可怕的脊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如果您是長期需要運用大量勞力工作,時常要負重、爬樓梯,或者是曾經遭受過外傷或骨折,對於關節韌帶的健康,更需額外注重提前保養。 隨著治療方式的多元,慢性疼痛治療方式不該是只靠吃止痛藥和打類固醇解決,或是直接建議病人手術換除關節等。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文彬表示,對於慢性疼痛患者,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懷,需深入了解病患的生活作息和飲食,探討慢性疼痛造成的原因,朝向多元治療。例如除了給予用藥、注射,會教導病人甚麼姿勢要避免,在家如何進行自我復健運動,及正確的保健品補充,更能有效改善病患慢性疼痛的不適。 UC-II誘發免疫機轉、有效降低發炎反應 市面上關節保養產品成分相當多,從葡萄糖胺、軟骨素到近年相當熱門的UC-II,究竟有沒有效果?吳文彬醫師說明,關節保養不是「缺什麼補什麼」,以往還沒有發現UC-II時,民眾多以像是維骨力或者是軟骨素來補充,但後來發現對改善關節不適效果並不明顯。 而UC-II是一種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是與軟骨、韌帶較有關聯,非變性的概念是不會因水解機制抑制UC-II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因此其結構能夠誘發免疫機轉,真正有效降低發炎狀態。 也因此,民眾現在到骨科門診詢問如何補充保健品,醫師多會建議是以補充UC-II為主,UC-II的調節免疫機轉,甚至也可運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 薑黃+穀胱甘肽+B群,更能活化UC-II 除了關節炎外,慢性疼痛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通病,吳文彬強調,這些關節肌腱造成的慢性疼痛,在口服藥物和復健治療無效下,可以以再生注射(自體血小板PRP、羊膜)的方式進行治療。在進行再生治療同時,也會建議搭配正確的保健食品,增加自我修復的能力。以UC-II來說,僅是身體所需的單一成分,不見得足量補充就能完全被人體吸收,可以增加穀胱甘肽的酵素酶來活化UC-II,或是能夠搭配薑黃給予抗發炎,還是輔以B群加以修復神經系統,治療將更有加乘效果。 吳文彬建議,關節退化是老化必經階段,慢性疼痛也不再是以止痛為主要目的,門診不少病患,提早透過使用保健食品搭配PRP注射的療程,不僅可降低疼痛,更可達到養生。只要正確治療,任何慢性疼痛就能得到控制和遠離,讓年老不擔憂。 (圖/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吳文彬醫師)

疫情生意差 闆娘心慌慌 醫呼籲:別讓更年期困擾妳

疫情生意差 闆娘心慌慌 醫呼籲:別讓更年期困擾妳#關節退化

因應國際婦女節,雙和醫院呼籲女性朋友在工作及家庭忙碌之餘,也得關心自己身體,特別是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朋友。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蘇茗軒指出,更年期症狀常被忽略,近來診間遇到一名年約50歲老闆娘,因疫情影響家中生意,情緒相對低落,白天常與家人發生爭執,心悸、胸悶都令她困擾不已,夜間盜汗、淺眠更讓她無法好好休息恢復體力;雖然擔心荷爾蒙療法,但與她充分討論,並接受短期荷爾蒙補充後,回診時滿心的神采飛揚溢於言表。 更年期是女性的必經階段 根據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婦女由有生育能力過渡到無生育能力的狀態,是女性朋友的必經階段;由於雌激素降低,引起腦部下視丘血管舒縮中心不穩定,導致失眠、盜汗、熱潮紅、心悸等;而缺乏女性賀爾蒙,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及反覆泌尿道感染也層出不窮。蘇茗軒醫師表示,雖然並非每位女性皆會出現,但比例上四到六成女性都有程度不一的更年期症候群。此外,雌激素降低也會影響脂肪代謝,許多女性也會發現怎麼少吃了,體重還是不斷增加。 蘇茗軒醫師指出,根據研究,台灣平均停經年齡為50歲左右,但其實許多女性約45歲開始就有更年期症狀,由於這段期間生活重心容易放在工作上,另一半也忙於事業,而子女也正處於青春期,是需要更多關懷的階段,因此出現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並不難理解。種種因素導致女性朋友忽略自我身體狀況,隱忍更年期症狀帶來的不適,少數人甚至患上憂鬱症,讓自己與家人都困擾不已。 蘇茗軒醫師指出,當更年期出現症狀時,同時也是讓忙碌的妳可以稍微停下腳步,來審視自己的健康程度,可以關心自己是否吃得健康、有沒有規律運動、今年健檢有無紅字;另外,在工作之餘,對家人的陪伴、關懷是否足夠?更年期不該是妳困擾駐足的地方,而是人生中必經的一段旅程。 緩解更年期 補充荷爾蒙 要緩解更年期症候群,若無荷爾蒙使用禁忌,荷爾蒙補充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除改善症狀外,荷爾蒙補充也能減緩骨質流失、預防關節退化,保護心血管、降低大腸癌發生;另外搭配規律運動,可同時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代謝問題,也可改善睡眠品質、低落心情,增進夫妻性福。希望目前受到更年期症候群困擾的女性朋友,在疫情逐漸解封時,在工作忙碌之餘,也要多愛自己,迎接人生的下一階段。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

手肘痠痛難根治,原因竟有6種!先看關節痛哪側「中醫針灸有解」#關節退化

許多患者常抱怨有手肘痛問題,但做過許多復健治療後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根治。中醫師就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常常是因為過度的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喜愛運動、年約40歲的男子,最近總覺得膝蓋內側疼痛,擔心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就診後發現是鵝掌肌腱炎。膝蓋關節由骨頭、韌帶、肌腱等串連而成,若出現疼痛,應就醫對症下藥,改善不適。常見於單車騎士及路跑選手部立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蘇煜華指出,鵝掌肌腱炎是內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鵝掌肌不是一條單一肌肉,是由三條肌肉的遠端肌腱所構成,分別為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此三者的遠端肌腱最後會共同匯集,附著在脛骨平台內下側。鵝掌肌腱炎常見於路跑選手及自行車車友,因為膝關節彎屈次數過多加上小腿向內旋轉次數過多,這兩種因素會導致鵝足肌腱過度使用,促使鵝掌肌腱下的滑囊發炎。部分患者睡覺平躺膝蓋伸直也會痛蘇煜華表示,內側膝痛是最主要的臨床症狀,特別是當久坐或久蹲後,要站起來時會瞬間發生疼痛,站起來走一段時間疼痛會減緩或消失。膝關節無力甚至有時會有軟腳之感覺。膝蓋內側局部腫脹,因為嚴重疼痛造成膝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而上下樓梯也容易引起疼痛,通常下樓梯比上樓梯痛,部分患者晚上睡覺平躺膝蓋伸直時也會痛。建議患者在急性發炎期(局部紅腫熱痛)冰敷及適時休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非類固醇鎮痛消炎藥,並安排物理治療,例如超音波、雷射、TENS等,也可能視狀況局部注射類固醇、增生注射療法,當上述治療效果有限時,則可考慮震波治療或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

20歲就換人工髖關節 年輕人也可能股骨頭壞死

20歲就換人工髖關節 年輕人也可能股骨頭壞死#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活動度很大,當髖關節受損時,行動會受到限制,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洪誌鴻醫師指出,髖關節受損時,最常見的表現是活動角度會受限且沒辦法負重。「當膝關節出問題時,患者的膝關節不太能彎曲,但是可以坐或站。」洪誌鴻醫師說,「但當髖關節出問題時,就很麻煩,由於髖關節旋轉角度受限,使得患者無論坐或站都很不方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嚴重。」髖關節受損最常見的原因是年紀大導致關節退化、軟骨磨損,另外還有創傷和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是由髖臼與股骨頭所構成,股骨頭像顆圓球,裝在髖臼裡。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變差,股骨頭可能壞死。壞死之後的股骨頭會漸漸被身體分解、吸收,而漸漸變軟、崩塌,無法支撐體重。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包括飲酒過量、長期服用類固醇、紅斑性狼瘡、潛水夫病、骨折等,但是也有部分患者無法找到明確的原因。洪誌鴻醫師說,「年輕人也可能出現股骨頭壞死,我曾經替二、三十歲的患者換過人工髖關節。」髖關節受損 不能單靠止痛藥髖關節受損時的治療方式有藥物、復健、手術。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容易疼痛,所以會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復健的部分主要針對功能性問題,例如髖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沾黏,可以利用復健幫助關節伸展。如果髖關節的結構出現變化,骨頭明顯損壞或崩塌,關節無法順利滾動,就要考慮動手術換人工髖關節。「部分患者常會問說,能不能吃止痛藥,勉強能過日子就好?」洪誌鴻醫師說明,「千萬別以為吃吃止痛藥就好,因為股骨頭受損變形後,若在髖臼裡轉動,會持續磨損、造成破壞。髖臼的骨頭其實很薄,如果一直磨、一直磨,就會越磨越深,可能影響未來手術的進行,甚至磨穿骨頭。患者最好能與醫師好好討論,若須手術不能拖,要及早接受治療。」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大,其周圍被層層肌肉所圍繞。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會先將肌肉切斷,然後把附著在骨頭上的軟組織剔乾淨,露出骨頭,接著將髖關節裡的股骨頭脫臼出來。截斷損壞的股骨頭,並替換人工股骨頭後,再裝入髖臼裡。最後需要一一縫合截斷的肌肉,把傷口關起來。洪誌鴻醫師說,「截斷這些肌肉,對患者而言是種傷害,術後疼痛比較厲害。」近年來發展出來的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是在皮膚劃開看到肌肉後,不要直接切斷肌肉,而是把肌肉撥開,利用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之間的縫隙,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盡量減少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傷害。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疼痛較少、恢復較快和傳統手術相比較,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傷口較小、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後需輸血的比例較低,且術後疼痛較輕、恢復期較短、住院天數較少,行走步態也較為穩定。洪誌鴻醫師解釋,因為患者術後能夠較早下床活動,可以開始進行復健,也能預防因為長期臥床所衍生的併發症,諸如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褥瘡、肺炎等。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可能導致肺栓塞,讓患者忽然喘不過氣,是相當致命的併發症。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側躺,因為另一隻腳處於彎曲的狀態,換上人工關節後,不容易比較雙腳的長度,術後可能出現長短腳;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讓患者平躺,較容易評估雙腳的長度。除了需要進行骨移植或病態性肥胖的患者,絕大部分病人都可以使用前側入路來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有人可能出現大腿前側麻木的現象,但一段時間後會漸漸恢復。「我昨天剛替一名83歲的患者做前側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麻醉恢復之後,就開始下床活動。」洪誌鴻醫師分享,「今天早上查房,患者自己說,『好像沒什麼事,可以回家了!』」「部分患者會因為擔心術後疼痛而遲遲不願意接受手術,但一直延誤治療,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洪誌鴻醫師說,「例如損壞的髖關節若持續磨損,骨頭磨掉了,患者就會出現長短腳。另外是髖臼的部分,若磨損嚴重,也會影響手術進行。因為術中需要用器械將髖臼打磨成一個真圓,才有辦法裝入髖臼杯。患者髖臼越圓,就能在損失最少骨頭的狀況下完成;當患者的髖臼磨損嚴重,便需要磨掉更多骨頭,髖臼也較容易鬆脫,這些都是拖太久、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綠皮香蕉燉雞腳治骨痛?小心血脂飆高

綠皮香蕉燉雞腳治骨痛?小心血脂飆高#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網路上相傳一帖食譜,將綠皮香蕉與雞腳一起燉煮後食用,「本來拿拐杖,後來喝了一陣子這湯,然後沒再拿拐杖了」。南投一名67歲的林姓婦女覺得「骨輪」容易痛,因此按照食譜料理並且每天食用,持續兩周,但覺得成效若有似無,膝關節仍隱隱作痛,媳婦看不下去帶她就醫,確診為退化性關節炎,在藥物治療並避免勞動後,改善症狀。關節退化初期 運動及強化肌肉可預防退化關節退化初期常見症狀包含不靈活及僵硬感,這種早期症狀一般可以藉由適當的運動及肌肉強化等方式預防惡化。但當關節破壞至一定程度,身體無法自我修復就會造成關節疼痛,需要長期服藥才能進行一般的活動時,就建議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須接受手術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表示,香蕉色香味俱全,營養價值高,綠皮香蕉含有抗性澱粉,有穩定血糖、促進大腸蠕動、降低膽固醇等好處,也含維生素C及鉀鎂磷等礦物質,但綠皮香蕉在燉煮過後,水溶性維生素易被破壞,抗性澱粉也會流失,僅剩微量鉀鎂等礦物質。營養師:雞腳中所含動物膠不等於膠原蛋白 另外,提到膠原蛋白大多數人就會聯想到雞腳、豬腳等食物,蔡秀雯表示,上述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結構是由大分子組成,不過人體僅能攝取小分子的膠原蛋白。且雞腳中所含的動物膠,就是我們常見於製作果凍的明膠,並不等於膠原蛋白。不過雞腳含有蛋白質,消化吸收後會轉換成胺基酸被身體吸收,胺基酸是膠原蛋白的原料之一。不過由於雞腳也含有飽和脂肪酸,血脂肪過高的患者,需要控制攝取量,避免造成身體負擔,平常攝取的蛋、奶、豆、魚、肉類等含有蛋白質之食物,就有足夠的胺基酸來源。姑且不論綠皮香蕉燉雞腳是否美味,看起來這道料裡對於「顧筋骨」也許沒有直接的成效,民眾若身體不適應該還是要找醫師諮詢、討論專業意見,避免補骨不成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