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

這些動作好傷「膝」 當心膝關節退化纏身

這些動作好傷「膝」 當心膝關節退化纏身#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常久坐不動、翹二郎腿、穿高跟鞋等動作?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因為膝蓋是承載全身重量的關節,如果經常習慣使用不對的動作,這些錯誤動作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膝蓋,當你發現下樓梯時,膝蓋會無力、痠痛,可要當心,這可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4大族群 膝關節容易退化1)久坐不動/久坐不動而容易造成肥胖,使得膝關節必須承受龐大的重量。2)上下樓梯/不管是上樓梯,或是下樓梯,膝蓋都必須要承載體重並使力,才得以順利完成動作,因此若工作內容經常上下樓梯的人,也容易關節退化,尤其是下樓梯這個動作,膝蓋負擔又更大。3)翹二郎腿/翹二郎腿、盤腿、跪坐的人,則是因為兩腿膝蓋的壓力無法平均分散,容易造成膝關節的壓力過大,長久下來膝關節就容易退化。4)穿高跟鞋/時常穿高跟鞋,因為身體的重量會往前,臀部翹起,支撐關節的髕骨會往後頂,容易造成膝蓋軟骨的過度摩擦,久而久之容易因為軟骨磨損而疼痛。復健運動+補充葡萄糖胺 初期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針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武俊傑醫師說道,情況不嚴重的病患,通常會建議做一些復健運動,來強化大腿肌力,分散膝關節的壓力,同時也建議他們,對於年齡大於四十歲的患者,可以適時補充葡萄糖胺,因為葡萄糖胺是組成關節軟骨的主要成分,透過葡萄糖胺的攝取,有助軟骨分泌關節液,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補充的攝取量通常建議依照包裝盒上的建議量來攝取,成人一天大約是1000至1500毫克,持續服用約2-3個月,大部分病患都能得到緩解。至於比較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醫師說明,除了還是要復健運動外,在治療方面會建議患者施打玻尿酸來潤滑關節。喝牛奶顧膝?醫:與膝關節根本兩回事日前,新聞報導指出,一名女子為了緩解膝關節退化,藉由每天喝牛奶的方式來顧膝。對此,武俊傑醫師說明,喝牛奶是補鈣,可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而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是因關節軟骨的磨損,兩者並無直接關聯。提醒民眾,若要透過保健品來達到顧膝的作用,應是選擇葡萄糖胺等來補充才較適當,惟仍應視疾病及個人關節磨損程度而定。強化腿部肌肉 在家也能做最後,武俊傑醫師提醒,要預防膝關節的退化,首要工作便是加強腿部的肌肉,來分散膝關節承載的壓力,運動方式分為強化大腿以及小腿前後側的肌肉。1)大腿前側/挺直坐在椅子上,將右腿往前伸直腳尖往自己身體方向用力,會感覺到大腿一陣緊繃,大約維持10秒再放下,重複做20回,再換另一隻腳;如此便能同時訓練到大腿前側肌肉。2)大腿後側/俯臥一側大小腿平放對側整隻腿往後抬高約離地五公分,維持10秒鐘再放下,重複做20回,再換另一隻腳;如此便能同時訓練到大腿後側肌肉。3)小腿後側/這個部位比較難練,建議可用彈力帶,一邊綁著小腿,一邊則固定起來,使用小腿的力量用力往後伸,每次一樣維持10秒鐘,重複做20回再換腳,如此便能訓練小腿後側的肌肉。4)小腿前側/仍使用彈力帶,膝關節伸直,固定側改至於腳尖處,腳尖用力往身體側勾以拉緊彈力帶,重覆次數及時間同前。

針灸+中藥治療兼保養 延緩關節退化

針灸+中藥治療兼保養 延緩關節退化#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臨床發現,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年輕族群有逐步增加趨勢。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老化因素,肥胖與運動傷害,也是導致膝蓋提早退化原因之一,尤其在天氣氣溫變化大時,疼痛感會加劇,這是關節內軟骨出現磨損的警訊!尤以長期負重的膝關節最容易出現此問題,通常會有行走困難、膝蓋痠疼無力等現象,嚴重者甚至關節腫脹變形。「退化性膝關節炎」在中醫被認為是因人體陽氣不足與衛外不固,以致外在的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所致,常使膝關節附近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中醫治療此類病症通常運用針灸與中藥雙管齊下方式,有治療兼保養功效,延緩關節老化速率,在逐漸退化的過程中適時地扮演「踩煞車」的角色。關節痠疼上身  祛風茶飲止痛活血衛福部臺南醫院鄧佳明醫師表示,在陽陵泉、犢鼻、足三里與鶴頂等穴位針灸,能舒筋活絡、強健腰腿又可祛風除濕、通利關節;加上近年來研究發現「電針」可以有效刺激關節潤滑液增生,並且鬆弛緊繃痠痛的軟組織,進一步改善患者的下肢活動與步態行走功能;輔以中藥治療,例如當歸拈痛湯、獨活寄生湯或疏經活血湯等,可收補益肝腎、強壯筋骨與活血定痛功效。鄧佳明醫師也建議病患,少作蹲跪動作,不過度登爬階梯,肥胖者需減重,以防止關節更加磨損。另外,提供一道祛風茶飲,平時飲用,對於關節痠疼有緩解效果:●祛風茶/川芎與白芷各10克,加入約500cc水至煮沸即可,時時飲用;有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等功效。

樂閱讀/雙腳提早退化的現代人

樂閱讀/雙腳提早退化的現代人#關節退化

許多人一小段路也要搭車,一、兩層樓也要搭電梯,不運動的結果,疾病就悄悄地產生。美國心臟病權威懷特博士(Paul D. White)說:「對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交通事故,而是以車代步。」除了年紀增長會使關節退化,現代人以車代步更使退化的狀況加速。以往人們的交通大多是利用走路,所以即使到老年,雙腳大都還相當靈活;現代人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搭乘捷運、公車,上下樓則有電梯或電扶梯,用腳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倒是我們的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因此,手越來越靈巧,腳卻越來越衰弱。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在電腦前,回家後又習慣癱在沙發上,雙腳自然會提早退化。腳部退化與身體狀況的因果關係/除了少走路外,造成腳部退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一般人的狀況多半是惡性循環,怎麼說呢?譬如當一個人開始覺得雙腳無力時,隨後出現靜脈曲張,表示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而且腳部的顏色逐漸變深,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雙腳無力的現象,不多時即往上身延伸,最後導致全身無力,動作不靈;平日則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便秘、頭痛、胸悶胃脹、筋骨痠痛,接著更不想外出活動,腿部、甚至整個身體都會退化,這就是其中的因果關係。此外,從事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籃球、滑雪之類激烈運動的人士,或腳部曾遭受車禍等外力撞擊的人,有可能造成韌帶受傷、軟骨缺損,也很容易變成退化性關節炎,自然而然降低活動的頻率。但是不運動,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久病臥床的人,一旦下床時,上肢都仍保有原先的肌力,但是大都無法站立、行走,必須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恆心,持續復健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腳部的健康,然後才進一步強健身體。多走路、多運動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現代的上班族工作繁重,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缺乏運動;此外,許多人迷上電腦遊戲,也經常久坐不動,這些生活型態都對腳部的健康極為不利,而且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兩、三年前,我發現自己在上下樓梯時,腳步變得沉重,下樓時腳步重重的踩著樓梯發出巨響,家人在睡覺時常常被我吵醒。不只如此,在蹲下時也覺得困難,而且上身漸漸開始動作不靈活。我感到非常震驚,自己練了半輩子的功夫,竟然也會陷入「雙腳無力」的困境。原本我只是對於老年人不良於行的問題相當關心,現在這個問題居然出現在自己身上,更加速了我研究強化腳部功法的決心和行動。我翻遍了古代的練功書,潛心研讀,研創出功法之後,每天努力練習,以體驗其效果,大約過了半年的時間,我雙腳的力量便逐漸恢復,身體動作也回復靈活。由於親身體驗腳部由弱轉強的變化,我認為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只要針對「腳部失去能量」的關鍵給予鍛鍊,腳部便能重獲健康。因此,我決心大力推廣這個功法,鼓勵大家多走路、多運動,延緩身體老化,找回自己的健康。【注意腳部退化的警訊】偶爾走快一點、走久一點後,腿部肌肉會痠痛好幾天;或覺得雙腳冰冷、經常抽筋,在下蹲、跳躍、上下樓梯時發生困難,那就是腳部開始退化的警訊。(本文作者/湛若水)(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姿勢不良關節易退化 恐需開刀治療

姿勢不良關節易退化 恐需開刀治療#關節退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長時間都固定頭頸的姿勢來做事。更多人常整天盯著電腦,下班往沙發或床上一坐,看電視也姿勢不良。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謝榮豪醫師表示,姿勢不良容易好發頸椎退化。因此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便慢慢因為這些職業病或壞習慣而產生。其症狀包括頸肩痠痛,活動受限,上肢痠麻痛,更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肌肉無力、步態遲緩或者癱瘓,此時就需要手術的治療了。有效的手術除了可以減輕症狀,能達到神經減壓的好效果。但是往往有些病人卻抱怨 「手術後整個脖子變得好僵硬!活動嚴重受限、不靈活!」。這是因為傳統神經減壓手術後是同時施以骨融合手術,會讓原本可以活動的椎間盤軟骨關節變得像骨頭一樣硬梆梆,雖然達到穩定性,但卻喪失部分活動性,開刀的節數越長,不適感就越明顯。經廣泛且嚴密的研究與測試,2000年在歐洲的比利時施行世界上第一例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累積十年來的經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的好處包括:1.盡量保持手術區域頸椎的正常活動,包括前屈後仰、側彎以及維持正常脊椎弧度和椎間盤高度,不至於發生頸椎前屈畸形。可以提昇術後的生活品質,早日回復正常生活。2.減少傳統骨融合內固定手術後鄰近脊椎的加速退化,導致日後可能病變甚至需再次手術。3.術後不需長期配戴保護頸圈(約1~7天):傳統骨融合手術後通常需戴頸圈 2~3個月,造成生活以及外觀上的不便。所以如果謹慎挑選病人,不但可以治療椎間盤壓迫神經的病痛,還可以擁有上列的好處。任何手術或器材沒有絕對完美的設計,尤其對於不適合施行的病人,更要小心避免。絕對禁忌的情形包括:1.腫瘤。2.感染。3.外傷造成骨折或構造不穩定。4.骨頭本身代謝性病變或嚴重骨質疏鬆。相對不適合的情形包括:1.頸椎退化嚴重:例如嚴重骨質增生、椎間盤和關節已經骨化硬化、頸椎弧度已經呈現變形。2.超過兩節以上的人工椎間盤置換術。3.對金屬植入物過敏。除此,因為健保不給付,價格相對昂貴。並且有可能因為異位性骨化(精細的手術技巧和慎選病人可以減少此項干擾),造成一年後約有將近兩成病人不能保有人工椎間盤的活動度。這是需高度顯微手術技巧的手術,除了要做到徹底的神經減壓,也需更細膩的置入準備與定位。失之毫釐就可能差之千米。因此當然要選擇學有專精、經嚴密訓練的神經外科醫師,透過仔細病史詢問、身體和神經學檢查、影像判定,排除種種上述不適合情形的病人,有良好的醫病溝通下,才適合施行此種手術。

骨刺是關節病變現象 並非疾病

骨刺是關節病變現象 並非疾病#關節退化

林新醫院骨科主任廖宜賢指出,當人體的關節隨著長時間的使用,而逐漸開始產生關節退化、老化的現象,此時,在關節邊緣的骨端,也會因老化而會出現增生現象,形成所謂的骨贅,加上附著其上的肌腱及靱帶發生鈣化、骨化。這些改變,在X光片下就會形成突出的骨頭結構,就是俗稱的「骨刺」。因此基本上,骨刺是關節退化的自然產生的一種現象,但因為經過坊間過度誇大與資訊不夠透明,造成許多人對骨刺深感畏懼,甚至於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及金錢,去接受無謂的檢查及治療。廖宜賢醫師說,骨刺常發生在身體負重較大或活動較多的關節,如頸椎、腰椎、手部、髖關節(骨輪)、膝關節等部位。這些關節經過長時間的使用,當年紀變大,關節便開始出現老化、退化,產生骨刺。除了年齡變大,關節老化會產生骨刺外;關節本身的疾病,關節的外傷病史,過度的使用或是長期的關節的壓力,都會造成關節的老化加速,提早骨刺形成。因此,骨刺本身是關節病變的一種現象,而並非一種疾病,也不需專門針對骨刺來做冶療。但在臨床上,必須根據病人的症狀,加上仔細的理學和影像學檢查,才能做出確切的診斷,並給予病人適當有效的治療。

女頸椎間盤突出 動手術致鄰近骨關節退化

女頸椎間盤突出 動手術致鄰近骨關節退化#關節退化

一位中年女性導遊因長期揹負行李,苦於頸脖僵痛、兩側上肢痠痛無力多年,經檢查後發現罹患退行性第四、第五頸椎椎間盤脫出。病患起初以藥物與復健等保守治療處置,但症狀反覆,一直未有起色。約在四年前,病患接受建議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椎間盤,行骨融合手術後,並以支架與金屬板固定第四、第五頸椎,手術後恢復良好,重回職場工作。兩年後,病患又感覺相同症狀出現,尤其是在肩胛處。追蹤影像檢查結果發現,原手術部位移植骨業已融合,達成手術目標,但在手術部位向上、向下鄰近部位椎體與椎間盤處,相較於手術前的呈像,卻有退行性變化。診斷是退行性第五、第六,第六、第七頸椎椎間盤脫出,對照病患臨床症狀,亦符合該影像上的發現,即所謂「鄰近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解釋,脊椎骨關節系統在生命自然過程中,會因反覆機械力作用磨損、加諸脊椎骨關節系統亦因應力性反應,產生種種結構上細微改變,結果就造成退行性變化,也間接造成包含於其解剖構造內的神經系統壓迫。延伸閱讀「精確介紹鄰近症候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1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