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攜手臺中榮總 共築兒童防疫網 結合醫療與藝術「秋冬防疫特攻隊」化身院內溫暖風景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攜手臺中榮總 共築兒童防疫網 結合醫療與藝術「秋冬防疫特攻隊」化身院內溫暖風景#新冠病毒

「秋冬防疫特攻隊」由近15,000位學童中遴選出的20位優秀學童組成。他們參加了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語日報聯合舉辦的「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將自身的防疫理念轉化為創意畫作,展現其對健康與防疫的想像。為了支持這群防疫小尖兵,臺中榮民總醫院特別響應巡迴畫展,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誠摯邀請民眾前往觀賞,一同走進孩子們畫筆下的防疫世界。 臺中榮總力挺兒童防疫教育 攜手「秋冬防疫特攻隊」傳遞防疫觀念 「秋冬病毒防疫特攻隊創意競賽」巡迴畫展今日(12日)正式在臺中榮總展出。此次畫展精選20幅優秀學童創意畫作,展現童趣的筆觸與豐富的想像力,將防疫觀念轉化為生動的視覺作品,傳遞健康與防疫的重要性。 臺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科主任黃芳亮醫師表示,在歷任院長推動下,醫療團隊秉持臺中榮總「愛心、品質、創新、當責」的核心價值,不僅提供優質的兒童醫療服務,更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並積極推動醫療與藝術的結合,打造人文關懷的療癒環境,讓藝術創意成為繁忙醫療環境中的一抹溫暖風景。期盼本次攜手「秋冬防疫特攻隊」,透過孩子們充滿創意與色彩的畫作,能為醫護人員帶來療癒的力量,也讓病友及家屬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醫籲兒童接種疫苗主動防疫 降低病毒擴散至家庭與社區的風險 臺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科主任黃芳亮醫師指出,學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場所,學生之間的近距離頻繁接觸,使傳染病更容易擴散,因此孩童往往被列為第一波優先接種疫苗的對象。疫苗接種是最主動且直接的防疫措施,不僅有助於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重症風險,還能降低病毒在校園內的傳播機率,進而防止疫情擴散至家庭與社區,為孩子與社會大眾構築更堅實的健康防護網。 此外,孩童若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除了出現常見的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部分感染新冠嚴重者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嚴重併發症,影響的範圍不僅有肺部,而是影響全身器官,即使康復仍可能留下長新冠。黃芳亮主任分享,中榮兒醫團隊在疫情期間就治療數個感染新冠的MIS-C兒童個案,如一位四歲男孩感染新冠後第三週,高燒39度5天,合併嘔吐、活力與食慾下降,經檢查頸部淋巴腺腫大、結膜紅腫、肝脾腫大、肝臟指數上升,診斷為MIS-C,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後才漸漸退燒。經家人描述孩童經觀察,半年後活動力與食慾才逐漸恢復正常,不排除是長新冠的影響所致。 學會攜手各醫院共築兒童防疫網 鼓勵學校與家庭一同關心兒童防疫 防疫不僅是個人的責任,更關乎整體社會的安全。學會積極與各醫院合作,希望從而帶動學校與家庭對兒童防疫的重視,為孩子打造更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醫師表示,感謝學童熱情參與此次繪畫競賽,投稿作品的創意與品質令人驚艷,不僅展現了孩子們對防疫的理解與想像,也讓評審老師們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才華。他期待,這些充滿童趣與創意的畫作,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防疫的重視,並誠摯邀請民眾前來觀賞,一同感受孩子們筆下的防疫世界。 此外,邱政洵理事長特別呼籲,家長應積極關注孩童的健康防護,並及早安排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為孩子建立堅實的免疫屏障,有效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疫苗接種與良好的防疫習慣,不僅能保護個人健康,也能減少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共同守護每一位孩子的安全與未來。 圖/「秋冬防疫特攻隊」前往臺中榮總,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圖片提供_ 臺中榮總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支持「秋冬防疫特攻隊」,特別響應巡迴畫展,即日起至3月31日,於臺中榮總婦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作品。圖片提供_ 臺中榮總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新冠病毒

面對天氣轉涼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雙夾擊,兒童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兒科醫師表示,疫苗仍舊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之一。但目前不少家長仍對接種兒童新冠疫苗存有疑慮,本文特別邀請到專家替家長解惑。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黃玉成主治醫師表示,儘管近期的新冠病毒株導致兒童重症的比例與前幾年相比較低,但從美國的經驗或是台灣臨床上來看仍舊都還是有住院個案;特別要注意的1歲以下幼兒較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以國外統計數據來說,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或死亡的個案,1歲以下兒童較其他18歲以下兒童多4倍,因此不能忽略其影響力,尤其是免疫力差的孩童風險更高,更不可以輕忽風險。 近期新冠感染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傳播力更強 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兒童染新冠的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哮吼等,有些也會有腸胃道症狀,由於症狀類似流感,因此家長可能會疏忽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的重症比率與流感差不多,但對成人來說,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於流感,因此家中如果有65歲以上的長輩,要特別注意兒童與長輩交叉感染問題。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施打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比率,黃玉成醫師說明,從疫情最嚴重時就已看出接種疫苗的效果。因此在門診時通常會從減少併發症的角度,以客觀數據協助家長評估是否讓孩子打疫苗。黃玉成醫師提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通常都會詢問如何提高免疫力,或者有什麼偏方,但事實上打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新冠疫苗可與流感、肺炎鏈球菌共同施打 有些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或是安全性問題,黃玉成醫師提到,目前臨床幾乎沒有觀察到小朋友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數有些過敏蕁麻疹的情況,但主要也不是疫苗引起;之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心肌炎,若在2週內發生比較可能是疫苗的問題,但在青少年至中壯年身上較常見,比較不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目前民眾陸續都在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玉成醫師表示,從實證上並未看到同時施打多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是互相影響,因此一起施打這些疫苗、幫助共同預防疾病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黃玉成醫師也提醒,除了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還是要落實日常自我防疫措施,包含勤洗手、少熬夜、營養均衡等,特別是學校與社區都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場域,一定要提醒孩童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小嬰兒。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兒童染疫風險不容小覷,本文透過小兒科醫師暨公衛專家黃立民教授的觀點,針對家長最關心的疫苗問題及秋冬疾病預防提供專業解答,共同為孩子打造健康有效的防疫之道。 台大醫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表現為呼吸道症狀,與成人相似,但肺炎發生率較低並不代表沒有風險。黃立民醫師說明,小兒染疫會有2、3種成人少見的情況,第一種就是比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造成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哮吼,讓小朋友有喘、呼吸困難情況,會嚴重到需要到住院。 腦炎、MIS-C仍舊有出現住院個案 黃立民主治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的兩種嚴重併發症值得關注,一是腦炎,尤其是壞死性腦炎,病情進展迅速,可能導致腦壓升高,危及生命並留下嚴重後遺症;二是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會影響多個器官,造成腸胃炎、皮疹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許多人誤以為是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才有這樣的重症,但黃立民醫師強調,即使疫情趨緩,肺炎、腦炎和MIS-C等併發症的病例仍會出現,特別是3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感染風險更高。 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能降低腦炎、MIS-C併發症機率,但若之前曾施打疫苗,到現在都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要盡快接種最新JN.1病毒株疫苗更新抗體。針對疫苗的安全性疑慮,黃立民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在全球已施打超過幾10億劑,也累積很多安全數據資料,家長要相信專業判斷,而新的疫苗在劑量上已經減半,副作用比例相信也會降低。他也強調,未來新冠病毒發展恐怕是3~6個月就變種,看起來病毒還會持續流行甚至反覆感染,不能把每一次感染當作賭博心態或覺得本身沒有慢性病就不會太嚴重。施打疫苗減少感染機會,才是避免重症的正確觀念,特別是有慢性疾病的孩童更需要疫苗來加強保護。 孩童是病毒感染源頭,恐引起家庭感染 黃立民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其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兒童是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他們排出病毒的量和時間都比成人長,因此很容易在學校、安親班等場所引起群聚感染。若家中成員免疫力較弱,如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感染風險更高。因此,為全家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最佳方式。 黃立民醫師呼籲,秋冬是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家長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的日常,有時間就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益生菌,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加上施打最新JN.1疫苗,才是抵禦疾病的最佳準備。

無法避免與病毒共存!為幼兒建立防護罩,醫籲補打新冠疫苗,提醒「二寶家庭」更要留心

無法避免與病毒共存!為幼兒建立防護罩,醫籲補打新冠疫苗,提醒「二寶家庭」更要留心#新冠病毒

與病毒共存已是全民重要健康課題,面對秋冬來臨呼吸道疾病的多種流行,家中幼兒的健康更需要家長們留意,特別是目前已經有最新新冠疫苗,但家長對於幼兒的疫苗接種仍有疑慮,兒科醫師如何解答?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科教授/長庚大學、清華大學專教師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監事徐任甫醫師表示,面對新冠疫情,幼兒感染的症狀與成人相比漸有顯著差異,且症狀相對不明顯,使得診斷更加困難。 兒童症狀不典型常誤認為一般感冒 徐任甫醫師說明,成人感染新冠病毒通常有較為明顯的症狀如高燒、咳嗽等,但小朋友的表現常較輕微,如低燒、食慾下降、輕微咳嗽、呼吸急促等,這些不典型症狀反而容易讓家長忽略以為只是一般感冒。另一方面,由於市面上大部分的快篩試劑是針對成人設計,因此在兒童身上可能出現較高的偽陰性率。因此,醫師在判斷兒童感染時更需依賴臨床症狀觀察進行治療。 徐任甫醫師強調,新冠病毒在兒童身上特別容易傳播,加上停留時間很長,如果孩童沒有完全恢復健康便回到托兒所或學校,就會增加群體感染風險。此外,由於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感染新冠後更容易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類免疫反應異常的情況,一開始的症狀可能類似感冒,但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如發燒、皮疹、腹瀉、腹痛甚至是呼吸困難。因此,家長若發現兒童出現不尋常的發燒或腹瀉、皮膚出疹、呼吸急促等症狀,且有與家庭染疫過的成員有接觸史,應及早告知醫師才能獲得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新冠與流感防護相同應持續補打最新疫苗 徐任甫醫師也提醒,新冠病毒就在我們的身邊,且病毒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小兒科專家也認為在兒童第一次與新冠病毒觸前,最好用疫苗來保護,對孩子來講是比較健康的選擇。今年新冠病毒的嚴重併發症較前兩年少,主要與有接種疫苗有關,但新冠病毒變異快,就跟流感疫苗要更新一樣,必須補打最新疫苗才能持續有防護。部分家長對疫苗有疑慮,徐任甫醫師說明,今年孩童新冠疫苗劑量減少也有調整配方,安全性和副作用反應都在合理範圍,疫苗接種後的反應普遍較輕微;如果家長有疑問,應多向兒科醫師諮詢,避免只憑親朋好友的經驗判斷。徐任甫醫師也強調,隨著疫情的變化起伏,忽視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可能導致病毒再度反撲,尤其更要提醒有慢性病的孩子,由於免疫力較弱,感染風險更高,更應盡快接種。 隨著秋冬季節到來,呼吸道疾病包括流感、新冠等感染都可能持續增加,加上天氣涼待在室內空間的機會更多,對主要透過飛沫、接觸傳染的呼吸道疾病的防範意識尤為重要。徐任甫醫師更特別提醒,如果家中有二寶,哥哥或姊姊回家一定要先洗手、清潔口腔甚至是洗頭洗澡,之後才能接觸寶寶,以保護還無法施打疫苗的嬰幼兒。另一方面,建議定期清潔消毒室內環境,並盡量減少帶幼兒前往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除了保持日常良好習慣,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仍舊是CP值最高的疾病預防方法。

新冠病毒影響仍不容小覷,兒醫警告:4歲以下染疫後住院率高,建議早日施打疫苗提高免疫力

新冠病毒影響仍不容小覷,兒醫警告:4歲以下染疫後住院率高,建議早日施打疫苗提高免疫力#新冠病毒

10月新冠疫苗已開打,小兒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仍有3~5%兒童新冠中重症案例,較常併發哮吼、肺炎或腦炎,提醒若孩子一開始出現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狀,後來發現轉為呼吸急促、費力、嘔吐,甚至有抽搐的狀況恐怕就是轉重症警訊,一定就要馬上送醫。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感染科陳文發主治醫師表示,18歲以下孩童感染新冠表現多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如咳嗽、鼻水、鼻塞,有些表現為腹瀉、嘔吐、發燒、倦怠等,與流感或其他感染較難區分,建議以快篩來判斷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但門診發現家長對篩檢新冠的意願較低,連施打新冠疫苗也有點猶豫,令人擔憂。 不論急症或長新冠影響都不能輕忽 陳文發醫師強調,6個月~4歲的孩子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比例仍舊不低,特別是小小孩表達能力差不易一開始就察覺,且因為氣管內徑比較小,免疫力也不成熟,更容易影響下呼吸道如肺部,不少孩子感染第一天只有發燒和輕微流鼻水,第二天就轉聲音沙啞和嚴重咳嗽症狀,甚至發生呼吸窘迫現象,仍有3~5%孩童會轉中重症像是哮吼、肺炎等,必須住院治療。 另外,如果孩子除了呼吸道症狀外,又有反覆發燒、持續嘔吐,就要特別注意,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腦部感染,若出現抽搐、意識不清或無法走路則可能已影響中樞神經。另外,如果小寶寶有明顯腸胃道症狀如嘔吐或腹瀉、尿液變少、活力不佳等,可能會合併脫水,都一定要立即就醫。 陳文發醫師也提到,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引起急症,染疫看似痊癒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及長新冠問題也值得注意。他解釋,MIS-C常影響心血管系統併發休克,病童常會住到加護病房,臨床上與川崎症相像但平均年紀較大、腸胃症狀較多,實驗室檢查也有些微不同,診斷對兒科醫師是一項挑戰;而兒童長新冠較難明確診斷定義,但臨床上陳文發醫師追蹤一些因新冠住院的孩子發現,家長回饋染疫之後孩子體質發生了一些變化,比方說有些小孩開始很容易長蕁麻疹,甚至2、3歲的孩子出現掉髮,或者是久咳不癒、過去穩定控制的哮喘也發作;有些青少年則是變得很容易累、睡不好,甚至影響認知功能導致成績受到影響,這些都可能與病毒感染後,影響身體各個器官及系統,如神經、呼吸道、免疫系統等有關。 陳文發醫師強調,這些狀況雖然不見得是新冠病毒造成的直接影響,但必須理解的是,新冠病毒與過去一般感冒病毒可能有點不一樣,成人或孩子一旦染疫之後的恢復期,對生活品質可能仍會有明顯的影響。 兒童更易攜帶新冠病毒、延長傳播,家中有老人幼兒要提高警覺 陳文發醫師也提到,兒童在病毒傳播力上不僅強,且攜帶及排放病毒時間也相當長,一個攜帶新冠病毒的兒童會傳染給5~7個左右的接觸者,而且兒童有15~40%為無症狀感染者,但無症狀並不表示完全無傳染力,日常更是難以察覺及防範。這表示兒童對於社區群體感染影響仍大。如果家中有年長者或是小小孩,更一定要透過施打疫苗來做好防護。疫苗不僅能降低中重症風險及住院率,也能降低病毒傳播機率,是相當重要的防疫作法。 近期比較多案例都是孩子在學校染疫,以為是普通感冒,結果自己沒有事,同住的長輩阿公阿嬤被傳染後變得相當嚴重;或者是家長托嬰給褓母,結果小寶寶被褓母家人傳染的案例。陳文發醫師分享,3年前新冠疫情相當嚴重的時候,有一位3歲女童死亡個案,急診就醫時高燒超過41度昏倒,因併發腦炎,病情進展惡化相當快,不到5小時就死亡不治,可惜的是本來媽媽都已經預約要施打疫苗卻來不及,非常遺憾。 陳文發醫師呼籲,以目前新冠病毒發展的態勢來看病毒短期內都不會消失,儘管重症個案趨緩,但對健康仍有威脅,特別是4歲以下與65歲以上長者,或是有慢性疾病者,一定更要特別加強免疫力避免感染,鼓勵盡快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有任何疑慮就與醫師多溝通,一起為健康做最好防護。  

小心!兒童新冠肺炎今年仍有腦炎重症死亡個案,醫提醒:未接種過疫苗的孩童更要提高警覺

小心!兒童新冠肺炎今年仍有腦炎重症死亡個案,醫提醒:未接種過疫苗的孩童更要提高警覺#新冠病毒

隨著新冠病毒快速變異,之前施打的疫苗已經沒有效力,10月開打的最新JN.1新冠疫苗便是針對現在流行的病毒株。小兒科醫師提醒,如果之前都沒有打過疫苗的1、2歲小小孩,身上是完全沒有抗體的,一定要盡快施打最新疫苗來做好防護。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沈靜芬主治醫師表示,儘管新冠朝向類流感化的症狀發展,但還是常合併有嚴重呼吸道症狀與高燒,特別對免疫系統低下患者或年長者的影響更大。目前兒童雖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後主要住院族群,但最怕的是只要併發成重症(像是肺炎與腦炎),病程惡化進展相當快速;特別是腦炎更是最恐怖的併發症,不僅惡化速度快到可能來不及治療,痊癒後還可能會留下神經後遺症、甚至有成為植物人的風險。 兒童新冠重症雖少見,但一發生就惡化迅速恐留下遺憾 沈靜芬醫師說明,今年6月有一名2歲腦炎的個案,一開始也是單純發燒與呼吸道症狀,後來卻出現意識障礙、抽搐,檢查後發現有腦炎合併腦部水腫,在5小時內迅速惡化,雖然隨即進入加護病房治療,但最後仍不治。沈靜芬醫師強調,雖然這樣的案例是比較罕見的狀況,但危險的是腦炎的早期症狀常不具特異性,一旦症狀開始惡化、疾病進展快速,死亡率相當高。她也提醒,對特殊族群像是有心肺系統疾病、腦性麻痺、長期臥床及有慢性疾病的孩子來說,因為肺功能本來就不好,一旦感疫更容易轉為肺炎、支氣管炎等,甚至要使用到抽痰器,也會對原來的身體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 沈靜芬醫師提到,小朋友在學校群體生活,就是新冠病毒主要傳播的場域。很多家長以為感染新冠病毒不太嚴重,覺得孩子不太需要打疫苗,但事實上病毒株一直在突變,就跟流感病毒每年都流行不同病毒株一樣,加上新冠病毒的傳染力與嚴重度與流感不相上下,甚至更嚴重。沈靜芬醫師提醒,儘管新冠病毒有在弱化,但學齡孩童很容易把病毒帶回給家傳染給免疫力較差的長者或是幼兒,嚴重還會造成併發症,不可輕忽。 新冠疫苗安全性無須擔憂,最新疫苗可防護新病毒株 沈靜芬醫師也補充,新冠病毒變異得很快速,疫苗甚至快要跟不上,但最新的JN.1新冠疫苗對目前流行的病毒株防護力是足夠的,建議盡快施打,對預防重症至少能達到9成效果。針對家長對於疫苗的擔憂,沈靜芬醫師表示,過去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注射部位疼痛,這次的新疫苗同樣也是mRNA疫苗,成分與之前沒有太大差異,但隨著疫苗改良劑量有降低,相信副作用也會比以往少。從臨床數據來看,疫苗的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施打後有發燒情形,只要好好休息、多喝水,通常不太會有反覆發燒狀況,且在48小時內就會消退。 沈靜芬醫師呼籲,因為病毒漸漸走入社區,疾病表現也不太一樣,若有打過疫苗或感染過,整體來看確實有減少重症機率,但染疫仍舊會讓孩子受盡苦頭,至少要休息3、4週才能恢復,因此建議要施打最新新冠疫苗,更特別提醒許多從未打過疫苗的小小孩一定要接種疫苗,讓孩子都能得到完整防護。

新冠疫情常態化!臺大醫:疫苗才是最佳防護罩,長新冠不容小覷

新冠疫情常態化!臺大醫:疫苗才是最佳防護罩,長新冠不容小覷#新冠病毒

根據臺灣大學所開設的「醫學與生活」課程隨機調查發現,7成大學生都有染疫經歷,臺大醫師認為,這代表新冠病毒感染已經常態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儘管年輕一代不是屬於高危險族群,但根據衛福部公布112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新冠病毒感染仍排名第六,對年長者、幼兒、慢性病患者來說,新冠病毒引發的重症仍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暨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盤松青醫師表示,從病毒演化角度來說,目前的JN.1病毒株會慢慢取代舊的病毒株,可能朝傳播力更強的態勢發展,國內與國外的疫情發展看起來是一致的。盤松青醫師提到,病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變異,儘管感染新冠病毒對多數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影響不大,但年長者、幼兒、慢性疾病患者仍是重症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112年有8千多位民眾因為新冠併發重症死亡。 新冠病毒株變異快速,最新疫苗才有防護力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10月開始接種的新冠疫苗便是針對最新的JN.1病毒株提供防護,盤松青醫師說明,病毒從XBB演化到JN.1,民眾沒有太大的感覺,但能確定的是XBB與JN.1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株,即便之前接種過疫苗或者染疫過,3個月後抗體也會慢慢消失,這也是建議民眾要接種最新疫苗的原因。因此,除了65歲以上年長者,像是幼兒、孕婦、慢性疾病、重大傷病、孕婦等第一波公費疫苗接種族群,都建議盡快接種疫苗,也建議其他的民眾在11月以後,把握政府提供的疫苗資源,盡快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 有些民眾認為確診新冠後都只是輕症,痊癒就沒事,盤松青醫師解釋,病毒感染本來就很容易誘發全身性發炎,像現在常提到的長新冠如喘、腦霧等問題都與發炎機制有關,特別是如果本來就有肺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染疫更是加重對身體的負擔。此外,特別提醒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正在治療中的慢性病或是癌症患者等,一定要提前接種新冠疫苗來避免重症風險,若在治療中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影響到治療計畫,更可能有疾病惡化的風險。 三代同堂建議全家都接種疫苗保護老人、小孩 面對接種疫苗的疑慮,盤松青醫師強調,目前多數民眾都有接種新冠疫苗的經驗,部分的人會有發燒、局部疼痛等狀況,至於心肌炎主要是發生在年輕男性身上,機率小於萬分之一,其實感染新冠後發生心肌炎的機率更高,因此建議民眾對接種疫苗可以不用太過擔心。 盤松青醫師也呼籲,新冠與流感發展的態勢會有點類似,就是可能成為常態性的傳染疾病,雖然目前的防疫政策相較於疫情一開始已放寬很多,但她仍建議如果有呼吸道疾病或者是免疫力較弱者,在公共場合還是要隨時戴上口罩,手部清潔習慣也要維持。另外,雖然現行的疫苗接種政策與剛開始朝向群體免疫的策略較不同,但仍然建議家中有三代同堂者,如果沒有特殊疫苗過敏史,建議全家人都一起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對於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幼兒會是較有效的方式。

秋冬新冠、流感雙重威脅!醫籲:新冠病毒像間諜 伺機攻擊各個器官 千萬不可輕忽!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風險

秋冬新冠、流感雙重威脅!醫籲:新冠病毒像間諜 伺機攻擊各個器官 千萬不可輕忽!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風險#新冠病毒

許多人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再具威脅,但事實上新冠病毒尚未消失,從家醫科及耳鼻喉科門診量來看,疫情並未降溫;而同時間,原本以秋冬兩季為流行期的流感病毒也來攪局,今年夏季,已出現為數不少的病例數。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指出,過去三年新冠病毒肆虐,流感病毒因「免疫負債」而造成現今病毒十分活躍;且疫情結束後,國人頻繁出國也可能將南半球的流感病毒帶回國內,導致病毒已經一年四季都存在。他提醒,民眾應盡早接種流感與最新JN.1新冠疫苗,以提早獲得保護力。 流感+新冠 兩病毒加乘  加重長輩疾病嚴重度 黃振國理事長分享從9月初開始,就在10名疑似病患中篩檢出4名A型流感患者,顯示流感病毒的威脅早已來臨。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是新冠與流感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主要是因免疫功能較弱,難以有效抵禦病毒入侵,若同時有兩種以上病毒感染,加上本身伴隨的慢性疾病,多重影響下更容易增加疾病的嚴重度。 黃振國理事長表示,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雖然都會造成呼吸道感染,但新冠病毒的影響範圍更廣泛,「新冠病毒就像間諜般,會隱藏在各器官中,伺機攻擊心臟、肺臟等,甚至影響大腦導致有腦霧現象。」而流感多侷限在上呼吸道,但嚴重時仍可能導致心肌炎、肺炎等,也一樣不能輕忽。 病毒變異速度快 施打疫苗仍是防疫重點 針對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民眾會擔心現有疫苗是否有足夠保護力?對此黃振國理事長強調,病毒變異快速確實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臨床的確有不少重複感染的案例,儘管如此,仍建議民眾要持續施打疫苗,「因為這次病毒的變異程度更大,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能提供一定的保護力,減少重症的發生。」 坊間也有民眾擔心疫苗的副作用而不敢接種,黃振國理事長表示現今疫苗研發技術已經更加成熟,臨床試驗更充足且經持續監測後,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比例與嚴重程度都比過去低。他建議民眾可在身體狀況良好、選擇適當的時間並與醫師溝通自身狀況後施打疫苗,避免將其他病症與疫苗副作用相混淆。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醫界普遍預測新冠疫情下一波高峰將在秋冬報到,黃振國呼籲,接種疫苗仍是預防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要心存僥倖,畢竟病毒變異難以預測,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不相同,應積極評估自身風險,透過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與家人,才是最佳防疫策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