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天冷長輩防跌倒 這2件事要注意!

天冷長輩防跌倒 這2件事要注意!#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藝人施易男的母親「小明明」近日因不慎跌倒致死,事實上,跌倒是台灣老人致死率的第2名,因為天氣突然轉變造成低血壓,根據國民健康屬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6長者自述曾發生跌倒情形,若跌倒時周邊無人可協助,恐會導致更嚴重的結果,因此降低傷害程度是預防老人跌倒的主要方向。65歲以上老人曾跌倒比率為16.5%因長輩週邊血液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較緩,較易因姿勢改變容易重心不穩或低血壓,增加跌倒的風險,根據健康署102年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發生跌倒比率為16.5%。防跌倒 2件事要注意長者最近一次發生跌倒地點,有56.3%發生在住處內。在住處內最常發生跌倒的前二個地點,第1位為在家具旁佔23.7%,第2位為浴室、淋浴間或廁所等佔12.3%,因此長輩居家預防跌倒要注意下列事項:1) 動作放慢 /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提醒服用多種藥物者,若出現頭暈、肌力減弱、步履不穩等狀況,需要與醫師討論以降低跌倒風險。2) 居家照明 /長輩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地面要維持乾燥,浴廁要能防滑有扶手。樓梯要裝欄杆及防滑扶手,樓梯坡度要適中,階梯面要寬闊,高度不能太高,階緣設置止滑條,且階梯面與階高面的顏色應呈對比。

常穿細高跟 神經損傷易骨折!

常穿細高跟 神經損傷易骨折!#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蔡依林又在演唱會時跪地重摔!原因都是所穿的細跟高跟鞋惹禍;所幸只是皮肉傷,她都能立即調整好後繼續表演。骨科醫師指出,門診中有不少人因為跌倒來就醫,輕者只是皮肉外傷,嚴重者也有可能造成骨折或神經損傷,由於穿細跟高跟鞋最容易造成跌倒,所以最好是選擇寬底高跟鞋,才比較安全!細跟高跟鞋不符合人體工學 蔡依林日前在大陸酷狗音樂節演唱會時,突然跌倒膝蓋跪地,原來是右腳穿的細跟高跟鞋踩到另一隻腳的鞋帶,不慎跌倒,但她仍面帶微笑持續唱歌,過程讓人捏把冷汗,她之前在吉隆坡戶外開唱,當天大雨不斷,也因穿著細跟高跟鞋摔倒,她索性脫掉鞋子赤腳唱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骨科主任陳興源表示,穿著細跟高跟鞋最容易造成跌倒,因為那不符合人體工學,所以如果要減少跌倒受傷,最好別穿細跟高跟鞋,如果非穿高跟鞋不可,就選擇鞋子跟部較寬大的。腳內八會更加容易跌倒受傷穿細跟高跟鞋出現跌倒的機會真的很高,陳興源主任指出,有很多模特兒走秀時,也常因為所穿著的高跟鞋太高而跌倒,像這麼專業的人都會跌倒,更何況一般人;而穿高跟鞋跌倒嚴重時會骨折或神經損傷,輕微就是韌帶拉傷扭傷,也有人會合併出現這些狀況,要非常小心。 此外,如果腳先天構造上有內八,或是年紀大了關節磨損也會造成腳內八出現,都更容易跌倒受傷;陳興源主任進一步指出,若腳有內八,包括張力與肌力都會比較差,假如穿高跟鞋就會更增加跌倒機會。輔具矯正變形、改善平均受力陳興源主任建議,若是腳有內八這方面問題,可以進一步就醫診治,有些可以用輔具矯正變形,使走路時受力比較平均來改善,但若是已造成病態,影響到走路功能,且有越來越嚴重現象,則可透過手術來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逾60歲婦女 小心粉碎性骨折

逾60歲婦女 小心粉碎性骨折#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一位35歲女士日前騎腳踏車時不慎摔倒,右上肢直接撞擊地面,造成手肘嚴重疼痛及變形,經醫師診斷是右側遠端肱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即以兩塊鎖定式鋼板從手臂橈側及尺側夾擊固定,患者於術後第10天開始自主關節活動訓練,第8週時已全無疼痛感。每10萬人中有5.7人 常見於60歲以上婦女柳營奇美醫院骨科醫師余重毅表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遠端肱骨骨折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5.7人,其好犯族群呈現雙峰年齡分佈,最常見的為60歲以上的婦女,大多是從站立的高度中跌倒,另一族群是年輕成人,多因是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或工傷事故等高能傷害所引起的。遠段肱骨骨折 常伴隨複雜損傷由於遠端肱骨骨折通常伴隨複雜損傷,可能的情況有骨折粉碎、關節面破裂、軟骨或軟組織損傷,老年人的骨質疏鬆更可能讓骨折的情形更嚴重,因此,絕大多數身體健康允許的患者都會建議手術處理,但對於極端骨質疏鬆,或原先已存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則可能須考慮全肘關節置換。術前影像檢查 可提供足夠視野余重毅醫師表示,目前的手術發展已十分成熟,術前的影像檢查,如X光攝影或是電腦斷層掃描來確定斷裂模式,以利提供手術方式的預想建立,考慮的重點除了骨折型態、關節影響程度以及相關軟組織損傷,最理想的方法應提供足夠的手術視野,以允許骨折處的解剖復位(Anatomical reduction)。

常跌倒 過敏藥物恐為兇手!

常跌倒 過敏藥物恐為兇手!#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10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3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歲以上長者更高。再次跌倒比沒有跌倒的人高3.8倍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過敏藥物、肌肉鬆弛劑 恐為跌倒嫌犯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

老人跌倒 4環境因素要小心#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環境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傷到腿部、肩膀、髖部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 需石膏固定8週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療。手術2週內能起床的病人 恢復機會高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年人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免疫力降低,且容易感染,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增加骨折危險一般人都很怕胖,尤其是年輕小姐,只要說好像臉圓了點,她就會立刻噘起嘴,滿臉不高興,但是老人家來看門診時,如果對他說:「最近看起來好像瘦了。」長輩們反而就很警覺,擔心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不是刻意減肥,老年人的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同時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需加以注意,根據2010年《國際內科醫學期刊》中,一篇來自歐洲的研究報告顯示,分析6654位超過60歲的長者、追蹤了7年以上的資料,發現每年體重減輕超過1公斤以上的人,死亡率較體重穩定者高了6成。老人體重減輕 1/4找不到原因造成老年人體重減輕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憂鬱症、癌症(以肺癌及腸胃癌居多)、心臟病、功能性胃腸病、藥物副作用等,其他還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高以及吃得少等因素,但是還有1/4找不到原因。半年內體重下降5% 需進一步檢查60歲以後,由於肌肉逐漸減少的緣故,每年可能會有大約0.5%的體重下降,但若在半年內,體重下降了超過5%,就是有意義的體重減輕,需要進一步檢查來評估體重下降的原因,大致是從最常見的胃口不佳、吞嚥困難、慢性疾病、情緒、代謝異常、癌症、藥物和飲食習慣來著手,病史是最重要的依據,接下來的身體及實驗室檢查就是根據病史資料來著手,找出原因後,再對症治療。老年人常有許多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評估體重為何減輕本來就不容易,如果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更加困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體重改變是很常見的,雖然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為記憶不好,吃過了以為沒吃而重複吃飯,以致體重增加外,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是體重減輕。(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跌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骨質疏鬆在初期時,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大部分都是在提重物或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患者才會注意到。但是有些人從外表還是可以發現到一些徵象,例如身高變矮,走路會彎腰駝背,沒有辦法挺起胸來,或脊柱側彎與關節變形,然後合併有持續性的背痛與腰痛,如果有這些徵兆,就要特別小心。跌倒易引起 大腿的髖關節、骨盆受傷老年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的用手去支撐身體,這時手部的腕骨與前臂的橈骨就有可能會發生骨折。而且跌倒也很容易引起大腿的髖關節、骨盆,或是大腿骨受傷而動彈不得。另外,在彎腰提重物,甚至是滑倒時,胸椎與腰椎也會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變形,這時就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在跌倒所產生的骨折中,有百分之二十會與脊椎骨的骨折有關,而百分之八十是屬於非脊椎骨的骨折。由於年長者常常會有身體其他方面的疾病,所以發生骨折後,有時沒有辦法用開刀處理,這時骨折就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很高的風險。年紀越大 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以「髖關節骨折」來說,男性髖關節骨折的發生率大約是女性的二點二倍,而且年紀越大,發生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發生髖關節骨折後,如果能夠越早開刀,身體復原的情況會越好,但是假如因為心肺功能不佳,不能開刀,後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會變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除了日常生活會受影響,也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翻身,容易併發褥瘡、肺栓塞、肺擴張不全、肺炎與泌尿道的感染,存活率也會降低。之前的研究,發現在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死亡率是同年齡男性死亡率的四點六倍,而女性則是二點八倍。男性髖關節骨折死亡率 比女性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折後所併發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到骨折後好幾年。例如髖關節骨折仍然會影響病人在十二年後的死亡率,而且男性在發生髖關節骨折後的死亡率,無論在任何年齡層都比女性來得高。所以年長的男性是禁不起跌的,在生活上要更加小心。(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

「老」是摔跤 逾75歲易骨鬆#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0歲的老奶奶,因長期骨質疏鬆,不小心跌倒後造成脊椎部位壓迫性骨折,傳統的手術,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時間長,對老年人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後透過經皮椎體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傷口僅有針孔小,復原情況佳,成功解除了老奶奶的病痛。逾65歲婦女 50%以上有骨質疏鬆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龔煥文表示,隨著高齡人口逐漸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統計,65歲以上婦女50%以上有骨質疏鬆問題,而75歲以後更高達90%,骨質疏鬆症沒有症狀,一般人不易察覺,如果摔倒或跌跤則容易產生骨折,好發部位除了手腕、髖關節之外就是脊椎位置。爆裂性骨折 下肢麻痛、癱瘓脊椎壓迫性骨折在急性期會產生劇烈疼痛,主要症狀是背痛,倘若壓迫至神經,則稱為爆裂性骨折,會造成神經學症狀,包括下肢麻痛、無力、癱瘓,大小便無法控制等症狀。傳統的保守治療方式為臥床休息,約需3個月以上,骨折處癒合後,疼痛才會緩解,但被壓扁的椎體無法恢復,可能造成酸痛後遺症。傳統手術失血多、併發症多龔煥文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疼痛或骨折狀況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使用螺釘做長節的固定與脊椎融合,缺點是傷口大、失血多、手術時間長、對年紀大或身體不好的老人負擔較重,術後的併發症也較多。經皮椎體成型術 傷口小經皮椎體成型術的手術時間非常短,骨水泥只要10分鐘就會完全硬化,大多數患者手術完畢,麻醉消退後,即能感受到疼痛減輕,效果十分良好,有的患者術後甚至可以直接回家休息,微創手術能有效減輕疼痛,併發症少,傷口僅有針孔小,後續復原情況佳,是目前治療壓迫性骨折的最好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