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全台每年50餘萬老年人 因跌倒而受傷

全台每年50餘萬老年人 因跌倒而受傷#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年人行動不便,若在爬樓梯,或是洗澡時,不慎跌倒,很可能會造成重大傷害,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指出,跌倒是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死因,每年有將近50萬名老人跌倒,超過半數是在自家跌倒。而家中最常發生跌倒的地方為客廳、臥室及浴廁。防老年人跌倒 可尋求居家職能治療師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常聽見的居家職能治療師到府服務,除了提供長輩的個別性設計復健活動,如平衡訓練、站立活動、粗動作活動,以維持長輩本身的肌耐力及肢體步態平衡,來增進個案的移動能力,進而增加日常活動能力。另外,也可以到宅評估服務,建議長輩居家無障礙環境之改善,家中照明設備、無障礙樓地板、扶手、防滑設施等,可以幫助社區中失能長輩儘可能獨立生活,教導家屬居家照顧技能,減少老年人失足跌倒的意外發生。而衛生局目前居家專業人員服務,除了職能治療師外,還提供物理治療師、護理師、醫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藥師等,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長照中心評估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需他人協助之失能長輩,皆可向北市長照中心申請服務及補助,每次最高補助為低收入戶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補助90%,一般戶補助70%。民眾如有需要可撥打長期照護諮詢服務專線。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跌倒

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十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分之一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 歲以上長者更高。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為什麼老人容易跌倒?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環境也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受傷部位/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老人骨折,儘快治療,儘早恢復活動/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 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 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醫訊/如何預防跌倒

醫訊/如何預防跌倒#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歲增長身體逐漸老化,銀髮族容易骨質疏鬆,加上行動慢、肢體協調差及其他慢性疾病,只要些許的外傷就容易使老人骨折,令家屬分外擔憂。為此,新店慈濟醫院舉辦「預防跌倒」衛教活動,邀請該單位黃怡菁護理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預防跌倒時間:102年9月12日(四)下午14:30~15:00地點:醫院(新北新店區建國路289號,捷運綠線大坪林站4號出口有醫院接駁車)10B病房團體衛教室洽詢:02-6628 9779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公佈事故傷害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其中老人的事故傷害,又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台南市辦理「高齡友善城市-老人防跌」健康講座,提升長者對預防跌倒的認知以減少長者跌倒機率。國民健康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老人的跌倒盛行率,從1999年的18.7%,增加到2005年的20.5%,也就是說,平均每五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尤其年紀越大,跌倒的頻率就越增加。年長者容易跌倒,大約有五成以上是個人因素,其次還有四成是因為環境因素,而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併發症,不僅增加醫療支出,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活動當天亦邀請郭綜合醫院免費為民眾量血壓、測體脂等項目,希望大家能獲得正確的防跌知識,以降低老人跌倒事件發生,講座結束後另有獎徵答活動,誠摯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心!老人家一跌倒,非同小可。家住北港鎮高齡九十五歲的蘇黃魚阿嬤,8號在家跌倒造成「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由北港附設醫院骨科何堃淵醫師緊急為病患進行「骨內鋼釘固定手術」。何醫師指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人常見的損傷,平均年齡略高於股骨頸骨折患者,股骨粗隆部血液供應豐富,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所以進行鋼釘固定手術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固定。但若處理不當,易發生髖內翻。而蘇黃魚阿嬤只生一名女兒,年輕時由她一名女子獨力撐起一整個家庭,女性強軔性格表現無遺,一直到95歲她仍在下田進行勞務拔花生。阿嬤有三個外孫女及兩個孫子,但孫子皆相繼過世。現在由她的獨生女和她一起居住在北港鎮,當天晚上阿嬤只是起個身想要喝水,沒想到一個顛簸就摔倒了,在樓下的女兒趕緊將老母親送往北港媽祖醫院就醫。何堃淵說,蘇黃魚阿嬤術後4天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下床,後續只需要配合復健治療就可解除長期臥床的危機,為了避免二次骨折,醫師也提醒家中有長輩者應特別注意保持光線暢通明亮,浴室要加裝防滑墊,以避免二次跌倒造成不可彌補之遺憾。

巴金森症致動作障礙 打太極可改善

巴金森症致動作障礙 打太極可改善#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與臺灣動作障礙學會舉辦「2013世界巴金森日活動」,近五十位來自臺灣各地的巴金森病病友與家屬齊聚花蓮慈院,除了向詹姆士‧巴金森醫師致敬之外,病友們也親手彩繪屬於自己的鬱金香花。西元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研究特定症狀的動作障礙,發現了巴金森病,使後人得以了解病因與開創治療方法,因此就以巴金森來作疾病名稱,也以詹姆士‧巴金森的生日(4月10日)定為「世界巴金森之日」。罹患巴金森症常造成生活上許多不便,其中以跌倒在統計中被認為最嚴重,花蓮慈院神經外科蔡昇宗醫師表示,巴金森的治療方式長久以來沒有很大的突破。直至去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將195名巴金森病患者分成「太極」、「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三組,結果無論是在方向的控制或是動作協調上,「太極」的效果都最好。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醫師表示,「太極」是一種緩和、穩定的運動方式,目前也有研究指出,練習太極可以顯著減少患者跌倒的次數,這對巴金森病友的生活品質來說,是很大的幫助。雖然目前巴金森病還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現行的治療方式都是針對症狀的改善,但陳新源呼籲,病人還是得勇敢接受治療,不論是吃藥、手術或輔助的運動,需要病友及家屬的全力配合,透過這次的活動,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對巴金森病有更正確的認識。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署立台中醫院骨科洪宗賢醫師表示,隨著社會高齡化,許多老人醫學問題日漸顯著。小兒醫學不等於縮小的成人,那老人醫學更不僅是年紀變大的成人。人類仍無法完全了解老化的機制,但老化的問題卻無時無刻在發生。許多高齡居家及活動產生的意外創傷也層出不窮。就有一名九十五歲的李婆婆,因為右大腿越來越腫痛,家屬帶她到醫院急診就醫,結果顯示右股骨下端骨折,家屬則表示不記得病患有明顯跌倒病史,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骨折?還有另一名九十二歲的婆婆因不小心跌倒,導致左側髖部骨折,送到附近醫院醫師表示因年紀太大,心臟瓣膜有問題等等,不適合開刀,給予止痛就好。但病患疼痛難耐,止痛藥根本無法止痛,家屬不知該如何?署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說,診間最常發現長輩們因居家意外,如跌倒,而造成生活品質受限,手術風險卻又會令家屬擔心而怯步,甚至放棄。長輩只好臥床無法行動。有鑑於此,台中醫院特設有超高齡骨鬆特別門診。李孟智也特別提醒,超高齡老人常見骨折部位,像是腰椎骨折(輕微跌坐)、手腕骨折(拉單槓,倒退走)、肩部及髖部及腳踝骨折(絆倒)、高能量撞擊更常伴隨生命器官的損害及多處骨折(車禍)。而醫院對超高齡骨折病患的治療目標,希望能夠減輕病患的疼痛,恢復原有的生活舒適感、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避免永久失能、減輕原有患疾的負擔,並避免惡化、避免臥床照護的併發症。讓老年人也能享有該有的生活品質。(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