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十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分之一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 歲以上長者更高。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為什麼老人容易跌倒?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環境也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受傷部位/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老人骨折,儘快治療,儘早恢復活動/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 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 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