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

老人須知 保命防「跌」4大要點#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交通事故,第二位則是老人跌倒(落),老人跌倒後對心理與生理均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機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應多加小心防範,在下床或起身時動作要緩慢,先在床邊稍坐片刻,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跌倒。備妥隨身藥物 避免錯失服藥時間寒冷或陰雨天氣儘量避免外出,外出時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及防滑鞋、攜帶雨具、手杖、手電筒等,清晨或夜晚光線不足時,可在衣物外貼上反光標誌,慢性病人應備妥隨身藥物才出門,以免錯失服藥時間,導致急性發作,上、下車前要先確認車子已停妥,開車門前要注意來車,過馬路時,要注意燈號秒差,留些餘裕的時間,公車靠站時,也不可倉促逼近、追趕。行走時避開積水處、陡坡、碎石處郊外旅遊要有家人或同伴隨行,注意踏青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即應折返,而在居家環境則要注意照明以及防滑等,以下為老人防跌4大要點:1)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照明/居家活動範圍內保持適當亮度,如設置床邊小燈,至廁所通道設夜間壁燈,並備妥緊急備用照明,也要注意電燈開關處的識別亮度。2)平常行徑路線清除障礙物/清除動線上障礙物(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動線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條或泡綿。3)居家地板維持乾燥與防滑/地面維持乾燥,避免潮濕與光滑,長者臥室可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以預防跌傷。4)浴廁要能防滑有扶手/浴室設置的止滑墊要鋪滿整個浴室,在馬桶及浴缸旁加裝扶手,門檻前要設止滑的腳踏墊,以吸收水滴,並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可在浴室內擺放不積水且防滑的椅子,讓長輩隨時使用。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跌倒竟骨折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一名61歲男性,半夜與朋友喝了小酒後返家,在家門口跌倒,後背疼痛難耐,緊急就醫,手腳有擦傷,後背非常疼痛,經X光檢查,看到腰椎關節已黏合,形成竹竿型的脊椎,在第1腰椎的椎體上,有一條細細的裂縫,是所謂的橫斷型脊椎骨折 (又稱Chance骨折)。臀部兩側發炎 蔓延胸、頸椎人類是直立的動物,一節一節的脊椎,是為了保障身體的柔軟度和碰撞時的緩衝,竹竿型的脊椎是僵直性脊椎炎造成的,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患者體內會產生抗體來對抗自體的組織,並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的破壞。一開始是位於臀部兩側的關節開始發炎,隨之由腰椎往上蔓延到胸椎、頸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方向的骨刺,嚴重者整個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因此輕微的跌倒,就會造成橫斷型骨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世光表示,在骨科來說,這是非常難治療的骨折。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僵直性脊椎炎的臨床表現很多,在骨骼系統上主要是侵犯脊椎、肩、膝、足踝及髖關節,另外肌腱與骨頭連接處會出現發炎、骨質疏鬆、椎間板炎、關節固著等情形,在骨骼外的表現,則有眼睛虹膜炎、葡萄膜炎,心臟方面則有心瓣膜炎、心傳導系統障礙、大動脈瓣膜炎,另有肺上部間質性肺炎、脊髓馬尾部炎、全身性疲倦無力。多做伸展運動 不長時間彎腰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可鼓勵病人多做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儘量避免後期進入竹竿型脊椎,注意背部保健,充分休息、睡硬床墊、熱敷、多深呼吸,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例如坐車、種田、從事園藝工作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需要定期就醫治療,不要等到像整個脊椎變成一根竹竿,要再來治療就來不及了。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天氣多變化氣溫驟降時,長者活動力降低,血液循環變差,身體容易出現僵硬的情形,許多有慢性關節炎的病人,症狀會更加明顯,會出現早上起床關節不舒服、關節疼痛等情況。加上老人家錯誤的起床方式容易發生跌倒;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10分鐘長者起床操」,不但可以改善僵硬,減緩肌肉流失,同時也降低跌倒危險。跌倒、落枕、閃到腰,是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所導致的症狀。花蓮慈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祐如說,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包括未側躺坐起、直接平躺起身,坐站時將重心放於一側、單手撐起身體等姿勢,容易使腰椎承受過大壓力,發生閃到腰、跌倒等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防寒又健身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了「十分鐘長者起床操」,這10個招式包括腰椎旋轉運動、抬腿運動、抬臀運動、起身運動、頸部伸展運動、抬手運動、膝伸直運動、坐站運動、腿部後踢運動、墊腳運動。而透過簡單的肢體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維持一定的身體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更重要的是,教導長者正確的起身姿勢,避免跌倒、閃到腰、無法下床等狀況發生。而李祐如也提醒,每個動作建議可重複三到六次。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切勿憋氣,有任何的不適,都應立刻停止並休息,諮詢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而「十分鐘長者起床操」的示範影片,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臉書粉絲專頁「花蓮慈濟醫院」觀看。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

逾4成老人在家中跌倒 浴室、樓梯最危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隨著少子化的衝擊,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友善的環境儼然成為重要課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亡第二大主因,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盛行率達20.5%,其中有25%在跌倒後受傷。老年人在自宅跌倒的比例約為44%,地點以客廳、臥室與浴室廁所最多,因此要預防老年人跌倒,須先確保居家環境安全。居家檢核少見止滑貼片、小夜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入65歲以上高齡者家中進行居家檢核,發現一般住戶的樓梯很少會貼止滑貼條,且浴室也很少有止滑貼片,針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易增加跌倒風險,環境評估後也依照住家需求,給予防滑貼片、小夜燈及防滑貼條,協助住家環境改善。老人跌倒原因除外在環境安全因素外,也包括內在身體因素,如體適能的衰退、下肢功能的退化等。 衛生局呼籲,跌倒意外傷害,不僅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健康照護服務之使用率及成本也隨之增加,甚至增加死亡之機率,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為了避免高齡者跌倒,自家住戶應做好居家檢核,檢視自己住家有無跌倒風險處,自我改善並詢求協助,讓長者擁有舒適及安全的居家環境。

慣用單側看東西!童懶惰眼上身害他常跌倒

慣用單側看東西!童懶惰眼上身害他常跌倒#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活潑好動的小安,因常常無緣無故跌倒,父母懷疑是腳部骨骼生長異常導致,但骨科檢查卻一切正常,醫師建議至眼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小安罹患弱視,左眼裸視1.2,右眼裸視卻只有0.2。經配戴矯正器、強迫使用右眼後,才讓視力在小學三年級時恢復正常。100兒童3人弱視 視覺功能不健全是主因依據衛生福利單位對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發現,台灣每100位兒童就有3個是弱視,像小安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鄭涵之醫師提到,弱視又稱懶惰眼,主要是因大腦的視覺功能發育不健全。若眼球組織無病變,但單眼或兩眼視力無法以眼鏡矯正到0.8以上者,即稱為弱視,造成的原因包括:1) 兩眼屈光性/嬰幼兒時期因高度近視、遠視或散光的影響,未及早配鏡矯正,阻礙視力正常發育而形成弱視。2) 兩眼不等視/孩子兩眼有視差,一眼完全正常,另一眼有度數,在兩眼競爭下,幼兒比較喜歡使用視力好的眼睛,視力差的眼睛因久不使用,漸漸造成弱視。此類弱視最難早期發現。3) 斜視/是造成弱視的原因之一,分為內、外、上、下斜視。無論是哪一種斜視,孩子雙眼無法同時注視同一物品,日久抑制成固定,導致斜視眼視力逐漸下降,形成抑制性弱視。4) 剝奪性/先天眼瞼下垂、先天性白內障、角膜混濁等,會阻礙光線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影像,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成弱視。3~6歲為黃金治療期鄭涵之醫師提醒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生活行為,當孩子出現經常側頭或瞇眼看東西、常抱怨看不清楚、經常撞到桌椅或跌倒、眼睛出現飄移渙散或是眼球會震顫等狀況,務必盡速至眼科檢查,大部分的弱視可經由配戴眼鏡、強迫使用弱視眼或是手術治療,但必須確認弱視的形成原因和嚴重程度,才能對症治療。孩子的視力在6歲以前都持續在成長發育,鄭涵之醫師說,弱視治療的黃金期是3到6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掌握黃金治療期,鼓勵並支持孩子持之以恆治療,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可治癒弱視。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失眠好痛苦!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一旦睡眠不足,容易影響情緒及生活,還會使做事情效率降低,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問題,選擇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然而,若長期使用沒有經過醫師處方的藥物,當心藥物成癮,無法自拔,且容易造成跌倒、骨折的風險。自行買藥、調劑量 起床跌倒風險高73歲的陳奶奶,近一個多月覺得難入睡,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早上也特別早醒,若利用白天補眠,晚上就更不用睡了,聽鄰居介紹藥局有賣安眠藥,就去買了幾顆,睡前吃一粒沒有馬上睡著,就又吞了第二粒,導致清晨起床時手腳無力,一下床就摔個四腳朝天,造成髖骨骨折。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4年委託研究結果推估,我國269萬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而非經醫師處方、自行購買與自已加量等不適當用藥,以及服用鎮靜安眠藥(BZDs、Z-drugs)後副作用影響,有較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高齡族群使用安眠藥問題最嚴重另根據我國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02年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為25至44歲年齡族群的3倍,45至64歲年齡族群的1.5倍,再再顯示我國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問題嚴重。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臨床上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簡稱BZD)及Z-drug,常用於安眠、鎮靜及抗焦慮等症狀,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嗜睡及反應力下降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藥物依賴及成癮之情形。以高齡族群而言,可能引起跌倒或產生骨折等意外,醫師於開立處方箋時要謹慎,民眾服用藥物時更要小心。食藥署呼籲,失眠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原因複雜,若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等問題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應循專業醫師診治,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以及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且服用藥品後應做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隱性肌餓體力差 害老翁一年跌倒送醫百次

隱性肌餓體力差 害老翁一年跌倒送醫百次#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長期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容易導致隱性肌餓;伊甸基金會表示,因長期關心偏鄉身障、長者,發現許多台灣弱勢族群沒有完整營養的支撐,健康每況愈下,除體力不佳外,免疫力也跟著下降,就曾有獨居老人因此在家中跌倒不下百次。中風翁三餐罐頭果腹 嚴重營養不足伊甸基金會專案督導呂惠萱指出,曾有一名62歲罹患中風顏面神經失調的盧先生,平時一人獨居,經常為求方便,以罐頭類或八寶粥作為三餐食物,雖然有填飽肚子,但是體內嚴重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身體必須的營養素,存在隱性飢餓現象,導致體力不佳,經常在家如廁、進廚房走動時跌倒,曾經一年之內因為跌倒送醫一百多次,連醫師對於盧先生的營養狀況都感到憂心。在社工員介入提供居家服務後,初步改善食物營養攝取的情形,並輔以補充綜合維他命的方式,完整補充每天所需的營養,盧先生的健康狀況漸獲改善。偏食也會造成隱性肌餓除了三餐不均衡,導致營養缺乏外,也會因為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下降,而出現營養素無法完全吸收的情形,呂惠萱說,飲食調整與綜合維他命的補充是相輔相成的,就算是一般人都有可能因為偏食而存在隱性肌餓風險,遑論是長者們。缺乏完整飲食來源 尤其維生素易被忽略伊甸基金會居家照顧服務員陳秋慧表示,像盧先生這樣的弱勢族群常因家庭、交通、經濟等因素,而沒有辦法攝取均衡六大類食物,多半以保存類的罐頭食品或是麵包果腹解決,缺乏多元完整的飲食來源,尤其完全忽略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長期隱性飢餓卻不自知!營養師指出,三餐主食若以罐頭類食品果腹,將會造成隱性飢餓、營養攝取不足,有些受助戶又因年紀關係,腸胃對於食物吸收功能不佳,就算三餐有感到飽足感,但事實上吸收到的營養素卻是不完整的,不僅造成生理代謝無法正常運作,長期攝取不足產生體力不佳、保護力下降等情形。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的外觀看起來身形瘦弱、皮膚皺皺的、骨頭形狀明顯,看起來沒有什麼肌肉,就像皮包骨似的,這些恐都是肌少症的表徵。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文獻指出8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容易增加跌倒、骨折等風險。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   半數長者有肌少症周建文醫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減弱、身體功能的表現變差,在45歲以後,肌肉量每十年減少百分之6,以60至70歲長者約有5~13%有肌少症,80歲以上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通常是老化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除老化外,飲食不正常、長期臥床、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肌少症,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日常生活功能減損的風險,甚至導致身心障礙。周醫師也說,對於肌少症無須太過緊張、恐慌,肌少症為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可使用簡易的評估工具,如手指握力可以評估肌力,6分鐘步行測驗可評估身體功能表現,肌肉的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因此建議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有助於延後肌少症進行,養成規律的運動及賀爾蒙療效亦有助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