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

兒子3歲半仍不會說話⋯工程師爸離職照顧自閉兒:沒有比他更重要的事

兒子3歲半仍不會說話⋯工程師爸離職照顧自閉兒:沒有比他更重要的事#自閉症

2021年總統教育獎得主蔡昭偉,曾為營造公司工程師,因重度自閉兒的情緒障礙,常引起家人間的對立,家庭瀕臨破碎;歷經許多掙扎後,決定辭去工作,一肩扛起教育責任,專心致力研究自閉症。他也於《一路上,有我陪你》一書中,分享自閉症小孩與父親共同的成長故事,引導大眾認識自閉症,懂得如何與自閉兒相處。以下為原書摘文: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幼托園所持續停課,4歲小羽自停課在家,因無處消耗體力和探索學習,每天都挑戰父母忍耐極限,親子衝突戲碼天天上演,爸媽崩潰怒蓋「罰站樓」。復健科醫師建議,以認知/知覺功能為基礎,輔以感覺動作,善用家中物品和發揮創意,能促進親子互動學習,讓彼此關係更緊密。生活失去目標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因減班、停課和限制外出,對於家有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孩子(發展遲緩、過動)的家長是一大挑戰。由於孩童缺乏社交和戶外活動,使得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身體感官系統接收到的訊息,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恐慌等負面情緒,因而影響彼此的耐心,使得孩子不受控時,大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也是每當疫情趨緩,民眾都亟欲出門遊玩的原因。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則指出,成熟的知覺/認知功能,會發展出合適的情緒行為,有助互動和學習。但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小朋友,如發展遲緩、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這部分的功能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在互動過程中失去耐心,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行為。加上生活失去目標時,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施益湋建議,可透過親子DIY遊戲幫助大腦重新啟動,運用「任務導向理論」和善用時間作息表,讓孩子藉著好奇心,藉由遊戲探索環境事物。當管控情緒的前額葉將注意力放在活動目標上,情緒行為就會趨於穩定。手作故事書或透過影子和光玩遊戲,有助情緒行為穩定舉例來說,家長可與小朋友一同手作故事書或日記本,運用紙張或不織布,將家中的小物、飾品、報紙和雜誌等,用剪、撕、黏的方式完成立體書,或是透過影子和光的特性,製作影子畫、光影手電筒、手影小劇場等。讓遊戲和生活環境元素結合,引導孩子發揮創意,決定當天的作息和遊戲活動,將遊戲任務回歸孩子,就能於疫情緊繃時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周立偉提醒,親子互動是彼此互相了解與學習的過程,以初心、一致、學習面對衝突與情緒。善用情緒彩虹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透過色彩的協助,搭配DIY遊戲,就能幫助孩童學習情緒表達,可達到親子雙向互動的效果。

研究:助緩解童自閉症狀新突破

研究:助緩解童自閉症狀新突破#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全球自閉症人數逐年攀升,隨著診斷方法的進步,國內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數15年來激增3倍。自閉症目前仍無法經由開刀或吃藥治癒,早期療育方法是改善病童發展障礙最主要的醫療方法,但對於病患的情緒管理跟精神健康的幫助仍有限。近年有國際研究發表,發現特定精神益生菌在自閉症動物實驗可改善實驗動物的自閉症行為與調控腦內激素。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蔡英傑領導益生菌研究團隊與台灣自閉症醫療團隊合作進行植物乳桿菌改善自閉症孩童行為效果研究,發現可改善自閉症受試者焦慮、過動衝動與對立反抗行為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台灣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 僅早期療育能減輕程度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障礙,目前並無有效藥物或治療方法,只能藉由早期療育來減輕障礙程度。根據美國疾管局的統計資料,自閉症的盛行率從2006年每110個孩子中有一位自閉症患者,到2014年增加為每5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在台灣,目前大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蔡英傑教授表示,腸道如同人體中第二個大腦,某些益生菌進入腸道後可以改變大腦激素分泌,對於神經心理疾病有顯著影響,讓自閉症、類憂鬱症狀得到緩解,好的益生菌也能同時幫助腸道健康、改善腸胃不適,對自閉症童的身心症狀都有正面幫助。實驗結果發現 受試者自閉症行為獲改善蔡英傑教授領軍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團隊與自閉症醫療團隊,使用精神益生菌菌株進行臨床試驗,研究80名7至15歲男童進行28天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受試男童每天服用2顆益生菌或安慰劑膠囊。實驗結果發現,服用益生菌膠囊的自閉症受試男童多項自閉症相關行為獲得改善,尤其是過動、不專注、及對立反抗等行為改善最為顯著。研究結果亦顯示,在受試者中,較年輕(7至12歲)受試者的行為具有更顯著改善效果,本項研究成果日前也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輔助食品非藥物 自閉症病童及早進行持續專業醫療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遲緩,無法靠一般醫療方式如開刀或吃藥就治癒,只能藉由早期療育減輕障礙程度。臨床上發現自閉症童也常常發現伴隨著腸道不適症狀。蔡英傑教授解釋,已經有許多學術研究證實腸道、腸道菌與大腦間的神經調控其實是三點一線、互有影響,因此人體內的腸道其實如同第二個大腦,對於身心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臨床研究顯示雖有助於舒緩部份自閉症症狀,但仍只能作為輔助食品並非藥物,病童越早且持續接受專業醫療最重要。本研究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幫助自閉症孩子快樂成長學習,幫助更多受到身心症所苦的廣大患者。

自閉症孩子 高達7成合併情緒障礙

自閉症孩子 高達7成合併情緒障礙#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瑋瑋上了小學就頻頻跟同學有衝突。國小一年級的瑋瑋,生起氣來像火山爆發,小則大聲吼叫,大則動手打同學,這樣的情緒讓同學們不想跟瑋瑋做朋友,也影響上課學習。瑋瑋脾氣來得快,走得慢,一件不順其意的小事就可以生氣,在家裡瑋瑋也被弟弟妹妹激怒。瑋瑋媽光處理瑋瑋的情緒,早已精疲力竭,更遑論瑋瑋還有其他學習問題,上課容易分心、寫考卷總是粗心大意。瑋瑋媽常常感嘆,情緒問題成了瑋瑋的絆腳石。情緒障礙的孩子相較其他孩子,有更大的風險會造成學校人際適應差、學習低成就及更大的親職壓力,甚至可以做為未來情感疾患的預測因子,不可不慎。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如果這些情緒及相對應的行為已顯著影響到學校,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時,就變成應該正視的情緒障礙問題。情緒障礙恐只是冰山一角 潛藏其他問題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佳蓉表示,情緒障礙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很常見的主訴。不適切的情緒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評估底下成因才能給予適切治療。據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有4成左右同時合併情緒問題,自閉症類群疾患更有7成會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兒童的焦慮、憂鬱、衝動相關疾患都可能表現出明顯的易怒情緒。羅素‧巴克雷博士的研究中,將孩子情緒行為分為3類:(1)衝動性高,情緒後調節力也差,這些孩子對刺激的閾值低,情緒強度強,且往往還沒覺察情緒就已出現衝動行為;(2)衝動性尚可,但情緒調節力差,需要長時間才能再度回到穩定;(3)情緒起伏大,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這些孩子雖然發脾氣時間短暫,但要小心情緒下的不當行為。了解孩子情緒行為的困難點,更能針對問題點介入。可用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協助李佳蓉醫師表示,情緒障礙的孩子,宜使用多層面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等。嚴重情緒障礙少單一出現,常併有其他兒童神經發展或是情緒疾患。藥物可調整腦中神經傳導物質,改善腦功能,也可讓行為治療及親職技巧能事半功倍。行為治療可使用個人或團體方式,協助覺察情緒並採用適切的方式表達。其中人際互動團體更是孩子行為治療常使用的方式,藉由創造動態的互動環境,更直接的演練情緒覺察及控制技巧。親職技巧則是指導父母親分析孩子的情緒行為,使用同理語言,減少對立並促進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

孩子焦慮無法開口 是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焦慮無法開口 是選擇性緘默症?#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亞斯伯格症現已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光譜之中。區分孩子是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雖然意義不大,但也不失為一種了解孩子身心特質、表現及能力的方式。究竟是自閉症,還是亞斯伯格症?區分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也能讓我們重新調整對孩子在各方面的期待,例如理解能力、學科能力或目標等。同時,也能做為要將孩子安置於特教班、資源班或普通班的考量標準。我們可以把孩子視為一道光譜,並觀察孩子落在光譜的哪一端。例如,假設泛自閉症光譜從數值零至一,代表極輕微至極嚴重,那麼,孩子是落在靠近零的○‧二四、○‧三六,趨於中間的○‧五七,或是靠近一的○‧七九、○‧八八。若從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核心問題來區分,亞斯伯格症孩子的語言發展,明顯比自閉症孩子優異許多。在認知程度上,也是如此。我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做為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的鑑別判斷指標:在老師未針對任何考試、評量、作業、分數進行調整的前提下,如果孩子的國語、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學科表現,仍能維持在一般水準以上,那麼這類型的孩子往往以亞斯伯格症居多。此外,如果孩子有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智力測驗分數也落在一般水準以上,那麼孩子為亞斯伯格症的可能性也較高。亞斯伯格症與選擇性緘默症的鑑別指標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時也會被誤認為「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的核心問題是,孩子在家裡說話沒有問題,但是在其他應該開口說話的情境中(例如班級裡),他們會因為焦慮而無法順利開口。雖然有些亞斯伯格症孩子也會像選擇性緘默症一樣,不開口說話,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就是選擇性緘默症。‧社會能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社會能力上的障礙,不像亞斯伯格症那麼明顯;他依然能察言觀色,懂得觀察對方的眼神、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及行為舉止所要傳達的社會性線索。而亞斯兒在社會線索上,則容易發生誤解的現象。‧興趣、嗜好的固著性雖然有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也有固執性格,但是在興趣、嗜好與活動上,較沒有亞斯伯格症那麼明顯的固著性,也較不會出現刻板、侷限或重複的行為。他們依然可以與同儕互動,遊戲時也有一定的水準與反應,只是過程中容易維持緘默、不說話。亞斯伯格症孩子的社會能力及固著性問題,很明顯是跨情境的。無論是在家裡、學校、安親班,或是在戶外,他們所顯現出來的模式都是相當類似的。亞斯伯格症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多半能侃侃而談,且說出來的內容極為豐富,但有時說話音量會不自覺地過大,或是不管對方是否願意聽或聽不聽得懂。這一點很明顯不會出現在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身上。‧情緒反應亞斯伯格症孩子容易讓周圍的人覺得怪異,其情緒反應也容易讓人無法招架;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則讓人因為他的沉默不語而感到好奇,同時,也容易被人忽略其壓抑的情緒。(本文摘自/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寶瓶文化)

教養自閉孩子 停止護著說話很重要

教養自閉孩子 停止護著說話很重要#自閉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孩子有沒有可能是自閉症?是不是永遠不會好?幾歲才會講話?長大了誰來照顧他?這些問題,是不是總是造成困擾,甚至煩惱到快抓狂或掉眼淚?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醫學的進步也能夠期待的,很難有人可以直接了當地對孩子的未來做出斷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成孩子學習榜樣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職能治療師張世穎表示,現實條件、教養方式、療育計畫、安置環境、社會資源、支持系統,甚至是心理建設,做好了多少準備?別急,一樣一樣來。讓自己從低谷往上看,未來就一路往上走。孩子的行為多是學習而來的。可能是電視裡的卡通人物、連續劇演員,但最直接也最有影響力的,是身邊的家人。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做事方式、解決問題的態度,無形中都在建立孩子的行為模式。教養孩子方式一致 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孩子生氣時丟玩具、愛抱怨他人、動手打人、常常看來髒兮兮。請退一步思考,會不會跟家長、親人有關係? 行為控制或是社會規範概念,經常透過一連串的行為約束或增強、削弱等過程才能達成。張世穎職能治療師表示,在這過程中,所有與孩子接觸的人都使用一致的教養方式或策略,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怕孩子犯錯時,永遠有人護著說話,就不會真的有學習自我控制的機會。接下來,就是堅持度的問題,家長需要比孩子更堅持。縱然知易行難,前幾次撐過去,以後就輕鬆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