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關懷要及時 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

關懷要及時 自殺不是「一」個人的事#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近年來自殺事件頻傳,除了感情狀況、疾病因素、社會環境與家庭糾紛外,經濟問題更是罪魁禍首之一,造成了許多憾事,讓人不禁懷疑,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臺南衛生局日前接獲一通求助電話,化名阿和的求助者表示,鄰居王伯伯54歲,因失業、離婚、妻兒離去及經濟壓力,經常心情不好而酗酒,幾回關心他時,他什麼都不說,只隱約地表示:「我是沒路用的人啦!什麼都沒了,活著做什麼!」每天都封閉自己,有時暗自流淚,從沒看到什麼朋友及親人來關心他,擔心他會想不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王伯伯可能就是自殺高風險個案,歷經失業、離婚等重大生活壓力,而不斷藉酒消愁,鬱卒,不願與他人互動,暗自哭泣,這都是自殺危險因子,經過及時轉介及衛生局介入關懷,目前王伯伯的狀況已穩定。根據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01年度臺南市共293人死於自殺,代表著造成293個破碎家庭,而每1位自殺死亡者至少影響6~8位親友,可見自殺是重要的公共議題,絕不僅是一、兩個人了斷的事。衛生局呼籲,民眾應認識「自殺警訊」及「自殺危險因子」來共同關心周遭的親友,「自殺警訊」有:藉由話語、文章、書信、日記等,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情緒憂鬱或激躁,覺得絕望、孤寂、無助;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沒有用、我的存在無意義、沒有人會在乎我、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等;突然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分送喜愛的東西等。「自殺危險因子」如最近經歷親人死亡、重大疾病、失業、離婚、過去曾有自殺行為等。衛生局鼓勵民眾,當朋友心理有打不開的結及遇到人生難關時,應積極尋求親友及社會資源等援助,根據統計自殺行為高達95%是一時衝動,如能對身處困境的人及時伸出援手,就有很機會能避免掉一樁憾事。

燒炭自殺風行盛? 恐與媒體報導有關

燒炭自殺風行盛? 恐與媒體報導有關#自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燒炭自殺已經在台灣風行超過10年,近三年來,台灣自殺死亡者中,大約30%使用燒炭。但根據最新表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的報告顯示,即使媒體報導燒炭自殺次數下降,但新的自殺方式仍會在社會上持續擴散,成為有意自殺者效法標的,造成燒炭自殺人數持續攀升,值得社會大眾高度警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陳映燁,分析媒體是否在台灣燒炭自殺的流行扮演一定的角色。陳映燁研究發現,燒炭自殺初發跡時(1998-2002年),媒體並沒有使用顯眼的版面(例如頭版、照片、圖片,或是超過半個版面)報導燒炭自殺,然而此時期燒炭自殺的報導則數與燒炭自殺的發生率成正相關。依據陳映燁的分析,在此時期,每一則燒炭自殺報導增加16%燒炭自殺率。相對而言,媒體也比較常報導燒炭自殺,比較少報導非燒炭自殺,每一例燒炭自殺增加了31%燒炭自殺的報導,但每一例非燒炭自殺只增加4%非燒炭自殺的報導。但當燒炭自殺到達一定量的時候,也就是在2002年以後(2002年燒炭自殺佔所有自殺的28%),雖然媒體報導燒炭自殺的量已經大幅下降,即使因為新聞新鮮度下降,然燒炭自殺依然繼續上升。媒體報導新的自殺方法可能造成此新方法的擴散,一旦新方法在這個社會「生根」,即使媒體減少其報導,仍無法阻擋其擴散,此研究彰顯媒體在燒炭自殺傳播所扮演的角色。在台灣,媒體對於燒炭自殺的推波助瀾是「滴水穿石」效果,也就是看似不顯眼的報導,但小小報導日積月累以後,也會形成某種「風潮」而導致自殺率上升,由此可見媒體報導「新方法」時要特別留意。

每週就有1名兒童因受虐而死 家扶:學齡前受虐比例高

每週就有1名兒童因受虐而死 家扶:學齡前受虐比例高#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近來新北市一名獨力撫養4歲幼子的未婚媽媽,因從事直銷無業績收入,積欠卡債又付不出房租,帶著兒子在租屋處燒炭身亡。她在遺書上寫著:「不忍心留下小孩子,只好把他一起帶走。」家扶基金會表示,根據101年度資料調查,每週就有1名兒童因為受虐而死亡,每個月都有父母剝奪基本生存權利的兒童,比例最高者為學齡前幼童。家扶基金會表示,這名還來不及長大4歲的孩子,在媽媽經濟不堪負荷,卡債+房租,接踵而至的問題壓垮未婚媽媽養育孩子的生存能力,只好把孩子帶走,家扶基金會分析,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兒童因身體虐待致死的案件,這些無辜不幸死亡的幼童平均年齡不超過6歲。而這些兒虐案件多半發生在單親家庭、高風險家庭或是年紀輕的小爸媽,因為家庭功能欠缺與親職教育不足,又逢經濟壓力、情感衝突等因素,擅自決定了孩子的生存權利。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孩子不能選擇他的家庭,攜子自殺源於經濟壓力者比率高達51%,且多伴隨有憂鬱症傾向。比對攜子自殺的受害者年齡層,比例最高者已由學齡前的嬰幼兒,轉變為國小學齡兒童。同時而學齡期的兒童少年,雖已漸漸懂事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但仍處於依賴父母的年紀,因此面臨生死危機時,孩子可能無法自保,而遭父母加害身亡,成為父母的陪葬犧牲品。家扶基金會董事長林柏榕對於無辜小生命的逝去,沉痛及遺憾的表示:今日未婚媽媽攜子燒炭2死新聞事件,僅是冰山的一角,我們期盼每一出生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享有憲法賦予的生存權利。林柏榕董事長再次強調,「孩子擁有生存的權利,不應被剝奪!」,為人父母者應把孩子的生存權還給孩子,愛孩子就不該帶走他、傷害他!遇到生活困境的家庭可尋求社福團體協助,可撥打家扶專線提供相關諮詢及協助,或撥1957專線求助。

台灣健康輸韓國 主因:慢性病防治

台灣健康輸韓國 主因:慢性病防治#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不管在經濟、體育領域,台灣南韓總是處於相互競爭局面,不過在健康方面,台灣近年則有落後韓國的現象。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就召開「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採用世界衛生組織之資料與年齡標準,南韓女性預期壽命在民國88年超越台灣,到99年已經比台灣女性長壽1.6歲(南韓84.1歲、台灣82.5歲);南韓男性預期壽命也在民國93年超越台灣,到99年已經比臺灣男性長壽1.1歲(南韓77.2歲、台灣76.1歲)。進一步分析,兩性合計十大死因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台灣除了腦中風比南韓低以外,其餘都比南韓高,問題就出在慢性病防治上。比較15年來這些主要死因死亡率在兩國的變化趨勢,可看出南韓在癌症、心臟病、中風、肝病(包括肝硬化與肝癌)的控制上,比台灣出色,死亡率下降速度高於台灣;不過,台灣在糖尿病、腎臟病與自殺的防治,則做得比南韓好,至於事故傷害防制則是兩國都很有成果。心臟疾病死亡率在台灣男女性皆高於南韓,近年差距更形擴大,而且,台灣男性心臟病死亡率在100年還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腦中風死亡率則一直是南韓高於台灣,原因與其飲食過鹹有關,但其死亡率下降速度也比台灣快,差距已經大為縮小。不過,台灣過去一直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腎臟病共同照護網與自殺防治計畫,防治成效也都比南韓好。台灣的糖尿病與腎臟病死亡率原本就比南韓高出許多,但15年來下降幅度超過南韓,已使兩者差距縮小;而自殺死亡率,原本南韓就高於台灣,且台灣在積極防治後,98年、99年均呈下降,但南韓十多年來大幅上升,民國99年南韓自殺死亡率將近台灣兩倍之高!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從發生到造成併發症、殘障或死亡,往往歷經數十年時間,除了要預防其發生,也必須對病人做很好的治療和保健,才能在近期內儘速降低其造成的殘障與死亡。南韓與台灣都有全民健保,民眾健康表現卻有不同,可見,除了具備保險的制度,還必須做好醫療品質,才能把資源用在對健康有益的關鍵上。國民健康局表示,透過本次「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讓各領域的專家提出建言,以減少四大慢性疾病危險因子及促進民眾健康。

健康領航員 幫助他人走出憂鬱

健康領航員 幫助他人走出憂鬱#自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日收看新聞、翻開報紙,免不了看到社會裡發生的不幸事件,而自殺事件就是其中的一項,根據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01年有293人死於自殺,每1人自殺死亡會影響6-8位親友,而自殺行為是受到疾病因素、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自殺原因當中,因家庭情感及男女感情因素佔最多。而發生自殺行為高達95%是一時衝動,如能對身處困境的人及時伸出援手,您就是珍愛生命守門人,您可以簡單的3個步驟「1問、2應、3轉介」來助人,「1問」是主動關心與積極傾聽,關心我們周遭的親友,懂得辨認自殺徵兆,並透過簡易的評估工具,評估當事者情緒狀態;「2應」是給予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對自殺高危險群做適當回應,包括提供傾聽與支持回應,說服當事人積極地延續生命;「3轉介」是指懂得尋求適當資源協助及轉介,根據居住地轉介醫療單位或心理諮商等資源。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共同關心市民心理健康,製作了全台首支「心靈低碳,大腦無塵」紀錄片,亦是全台首次以環保志工為主角,以紀錄片形式記錄社區環保志工分享投入社區服務的故事。2月25日於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辦理首映記者會,廣邀社區志工們一同觀賞這支別具意義的紀錄片,衛生局林聖哲局長邀請志工們齊心於社區裡散播人人都是珍愛生命守門人的理念,除了自己培養幸福生活的能力,更能成為社區心理健康促進重要的一份子,在社區中擔任健康領航員,熟悉社區資源,帶動社區進行心靈幸福的推展,進而降低憂鬱症及自殺的發生。

快樂不起來? 七成自殺人有憂鬱症

快樂不起來? 七成自殺人有憂鬱症#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快樂嗎?是否常常被困在憂鬱的痛苦當中?如果你是長期受憂鬱情緒影響的民眾,應該盡快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憂鬱症,以免讓憂鬱症情況日漸嚴重,導致自殺的意念產生!根據研究指出,自殺的人70%有憂鬱症,精神疾病者自殺機率更高達20%,因此憂鬱症則成為了民眾該預防的精神疾病。怎麼檢查自己是否有憂鬱症呢?台南市衛生局表示,憂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難免會悶悶不樂,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於嚴重、過久,無法拉回或失去控制,就要小心是否罹患憂鬱症,症狀大致上有以下幾點,憂鬱情緒、興趣與喜樂減少、體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疲累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斷、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若以上九項症狀中有五項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進一步協助與詢問,經過適當的治療病情是能得改善,也可即早治療,減少痛苦的時間。衛生局也指出,目前新型抗憂鬱的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也較輕微,使用初期偶有口乾或胃口降低情形,因每個人體質不同,若有任何不適還是需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時間應於病情獲得改善後,再持續服藥約十週然後再慢慢停藥,整個療程大約三到六個月左右,需視病情狀況而定,太早停藥有時會造成復發。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林聖哲局長呼籲,能夠適當轉念、正面思考、心胸寬闊地去面對事情非常重要。憂鬱症就像是「心感冒」一樣,平時多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多參加健康活動,就能減少復發的機率,呼籲市民朋友都能人生不憂鬱,生活更精采。

他好像一直走不出來欸! 當人低落時怎麼安慰?

他好像一直走不出來欸! 當人低落時怎麼安慰?#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農曆新年與西洋情人節紛紛到來,洋溢著家戶團聚或情侶互表愛慕的熱鬧氣氛,當大家沉浸在愉悅的假期時,也請多留意周遭是否有些親友看起來若有所思、悶悶不樂,同時也別忘了適時對這些親友表達關心問候與陪伴。臺北市101年共接獲約4342筆自殺通報資料,約有2200名為自殺企圖者,也就是說,平均每天約有12位民眾萌生自殺想法,而有6位民眾會有實際的自殺行為,而受到自殺企圖者輕生行為影響的民眾至少近兩萬位。根據臺北市101年自殺通報資料顯示,自殺企圖者輕生的主要因素以「情感/人際關係」為最多,佔63.2%,換句話說,人際間的相處往往是引發壓力的主因。由於人際關係為引發生活困境與危機的主要因素,且對於遭逢困境而陷入低潮的民眾來說,親友能否適切地對他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影響其是否願意求援,因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如何因應親友表達負面情緒做出一些說明與提醒,期盼大眾在面對親友表達情緒低落或涉及自殺想法的沉重話題時,能夠抱持適切的看待態度、採取有效的協助步驟。一、用理解的態度看待「想太多」的親友:對心情低落的人而言,叫他不要想太多反而像是一種指責。多去理解親友正受困擾而無法不多想的心情,給予陪伴並引導他作其他方向的思考。二、接納負面情緒的表達:生活陷入低潮時,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接納而不去否定親友主觀的痛苦感受。三、以陪伴代替評斷:尊重與不評價親友的意見或價值觀。四、專注傾聽:專心地傾聽能夠使情緒低落的親友明白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問題。五、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萬一親友心理困擾的問題過於複雜,協助他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

我國自殺率漸降 獨老人自殺率攀升!

我國自殺率漸降 獨老人自殺率攀升!#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年節將近,許多民眾正在開心圍爐團圓的時候,卻有一群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必須一個人過年節,而在這段時間裡,年節的喜氣更容易加重他們的孤獨感,對此,台南市衛生局呼籲,大家應多關心家中長者,共同關愛自己及關心周邊的長者,有空多陪伴及關懷,促進更和諧的家庭生活,營造溫馨祥和的社會風氣,大家都能過個溫暖的佳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台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共221,333人,占總人口數11.8%,而101年1月至11月自殺死亡人數292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達76人(佔所有自殺人數26.0%),較100年度26.3%略下降了0.3%。而76位自殺的長者,男性44人(佔57.9%),女性32人(佔42.1%)。而台灣自殺率,近年來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然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自殺死亡統計結果,惟65歲以上老年族群自殺死亡率增加,且自殺行為死意更堅定、致死性較高、事前也較少發出求援的警訊,而老人自殺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其中久病不癒、獨居失親、多重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及社會支持薄弱,都是憂鬱及自殺的危險因子。而為了降低老年人的自殺率,台南市衛生局持續推動「嘸鬱卒長者示範社區」,由100年度成立的6個社區至101年度增加為41個社區,結合社區關懷據點、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志工、里長及衛生所,訓練社區健康長者擔任關懷志工落實在地關懷,協助發現社區裡自殺高風險個案及憂鬱長者關懷服務,期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轉銜醫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