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有人想自殺!僅近4成民眾願關心他們

有人想自殺!僅近4成民眾願關心他們#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身邊有輕生念頭的親人或朋友嗎?那你得要加倍關心他的情況!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的調查指出,發現若民眾遇到身邊有人有輕生念頭,僅有近四成的民眾,願意和他們聊一聊,顯見民眾對於自殺防治的觀念仍較為薄弱。根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8858諮詢專線在101到102年總計3,281通求助電話個案顯示,65%是本人主動來電求助的,有35%高達1,098通是擔心或已經發現有自殺風險者的親友,來電諮詢「該怎麼辦」。另一份調查,則有高達86%受訪民眾表示「不認為只有專業人員可以防治自殺」,卻僅有37.9%受訪者表示願意和身旁有自殺傾向的親友「談一談對自殺的想法」。顯示民眾想幫忙又猶豫的矛盾心情。防治自殺口訣 解除輕生危機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呼籲,當民眾出現自殺想法時,周遭的親友第一時間提供關懷與心理支持,就有機會降低風險。前述的1,098位民眾來電諮詢中,有825位(占75%)在專線諮詢處理方式後,就可以透過親友主動關懷,協助瞭解當事人並舒緩其壓力,也讓自己鬆了一口氣。因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面對親友表達負面情緒時,除了主動詢問和回應外,也要掌握「3不」口訣:1)「不」要打斷他們的表達/通常我們會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以「先不要想這麼多…」、「想開點就好…」、「不要再說這些…」或「等一下再說…」等話,試圖打斷對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唯有聆聽、接納而不去打斷其宣洩心中的痛苦感受,才能夠使對方因為感覺被了解而願意吐露心聲,並了解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或行動準備。2)「不」要簡化他們的處境/為了儘快使他們情緒緩和下來,我們會以「別想就沒事了…」、「其實沒那麼嚴重…」、「這些事不是這樣看…」或是「你想多了…」等來回應他們,其實這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在這種時候認同他們的辛苦與煩惱很重要,並且同時讓他們知道我們是一直陪伴著的,才是更有意義的。3)「不」要評斷他們的苦楚/當我們試著回應他們的感覺時,請記得不要以自己為標準,以「如果我是你,我就…」、「我比你更慘…」、「其實有人比你更…」等話嘗試告訴他們已經比你好了,但這些可能造成他們更大的愧疚!其實每個人面對壓力與困難不同,感受也是不同,我們不需要試圖以「比較」來說服他們,而是用溫暖的回應來表達我們對他們感受的重視,並鼓舞他正面的希望與想法即可。

北市百餘青年自殺 多為感情因素所致

北市百餘青年自殺 多為感情因素所致#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102年所接獲的3,722件次自殺未遂或高風險轉介案件中, 17歲以下青少年占了134件,其中有高達82.8%的青少年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的困擾所致,「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及「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分佔第2、3名,且有64.2%的青少年其實是同時受到兩種以上的原因所困擾。進一步分析這群青少年的感情或人際關係困擾時可發現,12~17歲青少年多以家人相處困難為首,感情問題次之;而12歲以下則以同儕人際困擾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表示,青少年往往忽略自己有解決困難的能力,而過度地用情緒支配自己,甚至衝動地採用激烈的方式來解決暫時的問題。對此,柯書林臨床心理師說,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也呼籲家長應保持「3心、2意」來面對家中多愁的青少年:1)「耐心」聆聽孩子聲音父母可透過平日的家庭親子互動,瞭解兒女在學業表現及校園人際互動上面臨的壓力,既能達到陪孩子說情緒,又能協助孩子學習面對情緒挫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經驗傳承及協助孩子認識自我的「獨特」與「限制」。2)「細心」觀察孩子情緒不要因為忙碌而忽略兒女的異常情緒反應,若發現兒女出現情緒不穩定或其他異常行為時,宜適時的關心、傾聽與陪伴,別只顧說教!必要時尋求校園輔導體系及專業醫療團隊之協助。3)「用心」培養孩子承擔能力陪伴兒女思考挫折發生的原因,學會欣賞兒女的優點,而非一味的要求兒女當完美小孩!當父母接納青少年次文化的生活、表達方式,就能與孩子一起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4)「在意」孩子的小小改變別吝於讚美兒女,練習放大兒女的正向行為,嘗試在兒女生活及學業表現上的小小改變,給予熱情的稱讚及反應,如親親他/她們的臉頰、給他/她們一個大大的擁抱等。5)陪伴孩子「創意」思考注重家庭氣氛的經營,利用生活小智慧陪伴兒女進行創意思考,既然增進家庭親子互動,亦能增加生活的樂趣,放手讓兒女嘗試、創作,能幫助父母緩解生活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

青少年想不開 逾8成「為情所困」所致

青少年想不開 逾8成「為情所困」所致#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102年所接獲的3,722件次自殺未遂或高風險轉介案件中,17歲(含)以下青少年占了134件,而其中有高達82.8%的青少年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的困擾所致,而「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及「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分佔第2、3名,且有64.2%的青少年其實是同時受到兩種以上的原因所困擾。謹記「3心2意」 陪伴青少年不怕愁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劉越萍處長表示,進一步分析這群青少年的感情或人際關係困擾時可發現,12至17歲青少年多以家人相處困難為首,感情問題次之;而12歲以下則以同儕人際困擾為主。而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關懷訪視的經驗裡,青少年面對難以解決的壓力時,多不敢主動向家人、師長甚至專業人員求助,卻時常與同儕朋友們傾訴心事,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有人願意多瞭解自己的感受、不適。因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呼籲家長應保持「3心、2意」來面對家中多愁的青少年:●1心/「耐心」聆聽孩子聲音父母可透過平日的家庭親子互動,瞭解兒女在學業表現及校園人際互動上面臨的壓力,既能達到陪孩子說情緒,又能協助孩子學習面對情緒挫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經驗傳承及協助孩子認識自我的「獨特」與「限制」。●2心/「細心」觀察孩子情緒不要因為忙碌而忽略兒女的異常情緒反應,若發現兒女出現情緒不穩定或其他異常行為時,宜適時的關心、傾聽與陪伴,別只顧說教!必要時尋求校園輔導體系及專業醫療團隊之協助。●3心/「用心」培養孩子承擔能力陪伴兒女思考挫折發生的原因,學會欣賞兒女的優點,而非一味的要求兒女當完美小孩!當父母接納青少年次文化的生活、表達方式,就能與孩子一起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1意/「在意」孩子的小小改變別吝於讚美兒女,練習放大兒女的正向行為,嘗試在兒女生活及學業表現上的小小改變,給予熱情的稱讚及反應,如:親親他/她們的臉頰、給他/她們一個大大的擁抱等。●2意/陪伴孩子「創意」思考注重家庭氣氛的經營,利用生活小智慧陪伴兒女進行創意思考,既然增進家庭親子互動,亦能增加生活的樂趣,放手讓兒女嘗試、創作,能幫助父母緩解生活壓力,讓孩子快樂成長!

八種正向思考 珍惜生命防自殺

八種正向思考 珍惜生命防自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的的自殺死亡率卻逐年攀升,在民國82年,每10萬人口之中有6.24人自殺死亡,到了民國92年每十萬人口攀升至14.16人,這些年來自殺現象日益嚴重,要如何避免呢? 人們遇到挫折、困難時,當下的情緒,多少會影響我們面對事情的方法與態度,當遇到任何事情時,我們應該學著去面對,而不是逃避,基隆市衛生局建議八種正向思考的方法:1)以包容的心來看待身邊的人、事、物。 2)盡量不說批判及攻擊性的言論。 3)仔細觀查生活的週遭,並懂得以感謝的心來面對。 4)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如聽音樂、閱讀、打坐冥想等。 5)不斷提醒自己:任何危機都可能成為一種轉機。 6)多一點付出、少一點期待;凡事做而不求。 7)克服恐懼的心理、成為生命的勇者。 8)適時安排旅遊,多接近大自然。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呼籲,現今的生活忙碌、多重角色,讓大家處於高壓的環境,除了適度的放鬆紓壓,更重要的是要以正向思考面對周遭人事物,就會發現其中的成長與改變,讓我們攜手一起找到人生指南針,正向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亂找陌生人上床砰砰!往後恐較易自殺

亂找陌生人上床砰砰!往後恐較易自殺#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擁有美好的性生活,是促進情侶或夫妻之間感情加溫的最佳方法,但是,如果縱慾過度至是找陌生人隨意上床,認為這樣才會有刺激感,根據美國的研究,床亂上一通的人,往後的自殺率恐怕比一般人來得高!年輕時亂嘿咻 長大後自殺率增兩成這份研究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研究人員經由訪問全美一萬名青少年男女,發現,不分性別,年輕體力旺盛無可宣洩,專找陌生人上床砰砰的人,日後出現自殺念頭的風險機會將暴增。另外,研究人員也指出,看似平凡無奇的每一段隨便的性生活中,其實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巨大,導致青少年的精神狀態比一般人脆弱,且自殺風險將會增比一般人增加近兩成之多。

男自殺手段猛烈 死亡率較女性高!

男自殺手段猛烈 死亡率較女性高!#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人生要活得精采,必經大風大浪,且不排除遍體麟傷,我們都知道,什麼叫做暴風雨過後,草原的盡頭,總會出現炫目的彩虹,讓人露出一抹微笑,但在這狂風狂浪之中,有些人選擇棄掉這生命的舟身,丟棄人世中的一切,徒留遺憾與悲痛。尤其是扛下家中,大部分責任的男性,如遇到困難與不可挽回的錯誤,又加上少少與人敞開心房說出心事,導致中年男子的自殺死亡率,往往都居高不下!男自殺意圖較女性少 但死亡率較高根據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分析101年所服務的4,342案資料發現,自殺風險者女性是男性的1.8倍;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01年臺北市主要死因統計資料卻顯示,自殺死亡者有6成2是男性,其自殺死亡率是女性的1.6倍。這是挺值得人們注意的一個數字,雖然男性的自殺念頭,較女性少,但如真的要步入自殺的路途,往往都會使出激烈的手段結束生命,因此,可以看見數據裡的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來得高出許多。中年男壓力大 無處可宣洩另外,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訪視1千多名45-64歲的男性自殺風險個案時發現,中年男性主要的自殺原因以家庭問題、憂鬱傾向及失業經濟因素為多,顯示許多臺灣男性承受來自家庭、工作與經濟的多重且龐大的壓力。這些投入工作的男性往往容易忽略家人,久而久之家人關係便易顯得疏離,而無法在情緒低落或遭遇挫折時,及時獲得家人的關懷與支持。心理師柯書林也表示,中年是男人事業的頂峰,同時又面臨「上孝父母,下教子女」的壓力和對衰老的恐懼,因此更易出現心理問題。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男性因為顧慮顏面問題,僅有極少數的中年男性會在第一時間尋求協助,因此當壓力累積到無法承受時,多已瀕臨崩潰,很容易釀成遺憾。所以提醒男性朋友,若遇到困境,可以多與他人訴說心理上的負擔,第一時間找尋協助,相信會獲得許多不同的力量,幫助走出困境。

中年男子防自殺 口訣ABC生命露曙光!

中年男子防自殺 口訣ABC生命露曙光!#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男性到了中年,除了得面對來自上一代、配偶以及下一代的家庭經濟與照顧壓力,此時若遭遇工作瓶頸,也較難有機會轉換職涯,復因中年男性生理、健康開始衰退,但各種責任卻似乎愈加沉重,對未來容易產生徬徨與迷惑,但往往無法提起向親友傾訴的勇氣。心理師柯書林表示,台灣男性因為顧慮顏面問題,僅有極少數的中年男性會在第一時間尋求協助,因此當壓力累積到無法承受時,多已瀕臨崩潰,很容易釀成遺憾。柯心理師以同樣身為中年男性的角色給正邁入中年風暴的男性,建議熟記ABC口訣,適時照顧自己,調整步伐續向前。熟記口訣ABC 跟自殺說掰掰 ● A﹣Accept:接受現實並開始照顧自己不妨承認隨著身體健康與體能大不如前,自己無法獨自承受更多的負擔與壓力!開始學習嘗試為自己而活,從留意日常飲食營養均衡、培養好習慣及保持運動習慣做起,拒絕無法承擔的事並傾聽內在的聲音與需要,學習好好照顧自己內心的小孩。● B﹣Believe:相信自我價值多數中年男性已為家庭、職場奉獻了大半輩子,留給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常常迷網在中年的十字路口!但誰說在太陽下山前,風景就該不美?請試著相信自己一路堅持的能力與價值,嘗試探索自己的人生或完成其他尚未實現的個人目標。誰說不能在心靈上尋求更大更深的突破呢?● C﹣Call help:尋求瞭解與支持等待門鈴響不如主動開門迎接!多數男性通常較好強、愛面子,請不要害怕對家人表達自己的憂慮與無助,接受他們給予的安慰與協助,讓家人知道超人也有需要照顧與關心的時候。若您發現自己出現易怒、憂鬱、緊張等負面情緒,或是持續有疲累、過勞、失眠的困擾,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想法,建議尋求心理專業人員或醫師的協助。 

老人自殺居各年齡層之冠

老人自殺居各年齡層之冠#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自殺行為在不同年齡層,有其不同的特性,65歲以上人口的自殺死亡率,近十年高居各年齡層之冠,老人自殺存在多種影響因素,隨著台灣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銀髮族自殺問題需要你我更多的關心。 九成銀髮族曾在自殺前一個月內至醫院就診 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自殺身亡者中,在其自殺身亡前曾有就醫行為,其中有近89.2%在自殺死亡前一個月內,曾至醫院診所就診,就診科別以內科為主,其次為家醫科及不分科。面對病患身體病情也應關心情緒問題面對病人身體不適的問題,也記得關心其情緒困擾的問題,應予1問2應3轉介的方式,關心病患是否出現自殺警訊,如焦慮不安、無助、絕望等情緒困擾,適度關懷陪伴並用心傾聽,可以協助病患紓解情緒困擾,及早發現自殺的危險,就有機會即時介入,減少遺憾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