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

追劇過勞致手麻?副木緩腕隧道症候群

追劇過勞致手麻?副木緩腕隧道症候群#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時間使用電腦打字、使用滑鼠、滑手機、上網聊天、購物,再加上姿勢不良及過度疲勞,導致手麻及下背疼痛等問題,誤以為是血液循環不佳,卻不知此為神經病變引起的「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可簡單自我檢查「腕隧道症候群」是常見的神經病變。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教你簡單方法自我檢查。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李信賢表示,神經傳導檢查也可偵測出正中神經通過腕隧道時傳遞速度變慢。臨床上有位50歲陳女士從早到晚洗鍋盤,又迷上手機追劇,某日騎機車回家,發覺催油門時右手手指麻木、睡覺時也會因手麻而醒來、拿東西時又常抓不住而掉落,因害怕要手術而不敢就醫,直到左手也出現症狀才就醫求助。常甩手 是腕隧道症候群病人共同特徵手麻原因包括:腦部病灶、頸部脊髓病灶、頸椎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受壓迫、周邊神經受傷,腕隧道症候群屬於周邊神經受壓迫。陳女士腕隧道內部壓力壓迫正中神經而手指麻木,甚至無力握住任何物品,此類壓迫好發於工人、家庭主婦和手機玩家,病人大多手腕活動量大、手需長期抓握東西,因手腕過度彎曲、屈背或用力抓握都會增加腕隧道壓力,時間一久神經就會受傷。而李信賢醫師表示,常甩手是腕隧道症候群病人共同特徵。正確配戴手腕副木 六成病人3個月內會痊癒李醫師依陳女士手腕結構,訂製一雙手腕副木在夜間配戴。兩周後回診,陳女士的手竟然不麻了。李醫師解釋,夜間配戴副木是目前醫療文獻推薦的首選治療方式:原理是手腕副木將手腕固定在正中央,使正中神經承受壓力最小,就能讓神經自行修復,約有六成病人三個月內會痊癒。治療方式從口服藥物到體外震波治療 嚴重可手術李信賢醫師提醒,腕隧道症候群病人要減少手腕使用量,避免長時間抓握東西。除配戴手腕副木,口服類固醇與局部類固醇注射皆能有效改善症狀,物理治療則可選用超音波與雷射,以及目前最新研究顯示的「體外震波治療」也是不錯的選擇。腕隧道治療要趁早,如保守療法效果不彰時,以手術切開橫腕韌是最終的治療方法。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臨床常見的手麻,最容易被想到的診斷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等,但還有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多數民眾對它相當陌生的「胸廓出口症候群」。此類患者常出現頸部、肩部、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或無力等神經症狀,若壓迫到血管則會出現水腫、冰冷、蒼白等情形,任何需要抬高或持續使用手臂的活動都會使症狀誘發或加重,如梳頭髮、抱提重物、開車、或長時間打電腦等,另外也常在半夜或清晨睡夢中出現症狀。神經遭壓迫造成手麻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表示,所謂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簡稱TOS),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為神經(臂神經叢)或血管(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根據壓迫的種類可分為神經源性、動脈性和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其中又以神經源性最常見,占9成以上。「胸廓出口」是指臂神經叢及鎖骨下動、靜脈會穿過胸口三個較為狹窄的區域,然後到達並支配手臂,這三個區域分別為:斜角肌三角(scalene triangle)、肋骨鎖骨間隙(costoclavicular space)、胸小肌間隙(pectoralis minor space),其中以斜角肌三角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發生的位置。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為肌肉異常及外傷,包括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過度緊繃,或是第一肋骨、鎖骨骨折,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以及重複性動作造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好發於常需舉手或抬手過頭的族群如運動員、低頭族、電腦族、車禍患者等。先天因素如頸肋、第一肋骨異常、第七頸椎結構異常等則占少數原因。中醫治療方式多元 舒緩肌肉改善疼痛許醫師說,胸廓出口症候群的中醫治療,可用針灸、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許多方式來改善。1.「針灸」利用針灸具有鎮痛的作用,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穴、頸夾脊、肩井穴、天鼎穴、中府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條口穴等。2.「拔罐」拔罐則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必要時加上「傷科推拿」,針對痛點、頸椎橫突、斜角肌群、胸小肌、及鄰近肌群等部位進行點按、提拿、滾揉來做鬆解,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3.「熱敷」、「中藥薰洗」中藥薰洗和熱敷可促進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並有助於肌肉的放鬆。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反覆發作者,或體質虛弱、年長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許益彰醫師強調,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在保守治療下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但由於此疾病跟重複性的工作型態、習慣性的錯誤姿勢有關,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想要有效改善,平常可配合伸展、加強肌力鍛鍊運動、頭頸部及肩部姿勢的矯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減輕疼痛不適、加速復原以及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

常手麻腳麻 小心是糖尿病神經病變

常手麻腳麻 小心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2014至2017年統計資料,目前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約佔50%的糖尿病患者。65歲患有糖尿病的陳伯伯就醫時表示,這2年手麻腳麻越來越嚴重,現在寫字時除非眼睛看著筆,不然筆從手上掉了都不知道;腳感覺麻麻的,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不知地板在哪裡!這就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表現可以分為:1.正性症狀:麻刺、疼痛或異痛感,晚上感覺尤其明顯。2.負性症狀:以感覺變差為主(痛覺及溫覺)。通常病患抱怨會從腳尖或手指尖開始,慢慢地往上延伸,研究顯示49%患者以感覺變差為表現、34%病患感覺到疼痛,而約有一半的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尚未出現症狀,需靠神經檢查來提早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可分為5大類1.兩邊對稱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為最常出現的類型,感覺異常的分佈就像戴著手套、穿著褲襪,病患會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而影響睡眠或生活品質,甚至因為感覺變差容易受傷而不自知,嚴重時若影響到力氣則容易因步態不穩而跌倒。2.自主神經病變:是常見表現之一,可能影響包括:姿勢性低血壓而容易頭暈、影響心律可能導致死亡率增加、便秘、腹瀉、性功能障礙、小便困難、流汗減少。3.顱神經病變:通常影響動眼神經,表現為眼睛周圍疼痛、複視、眼瞼下垂,但是瞳孔功能正常。4.神經根或神經叢病變:多發生於單側胸椎或腰椎神經,其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感覺異常或嚴重疼痛,甚至合併肌肉無力症狀。5.肢體的單一神經病變:常見影響為手指及手掌麻木或無力、垂足(腳板下垂抬不起來)。「飲食」+「運動」有效控制血糖1.飲食控醣類:醣類的食用量是影響血糖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特別重視「醣類(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以及維持高纖、少糖、少油、少鹽、不過量攝取脂肪以及蛋白質為飲食原則。每日食用肉類的份量,不應超過兩個手掌大。2.中強度有氧運動加肌力訓練: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促進游離脂肪酸的代謝。呂雅雲建議糖尿病患飯後1~2小時運動是比較合適的時段,可以先暖身5分鐘再做運動,可降低餐後血糖高峰,還可避免運動時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重點在於良好的血糖控制、手腳的保護(定時檢視手腳是否有傷口、戴手套/穿襪子來保暖)。神經病變造成的疼痛不適感,可以藉由醫師處方抗癲癇藥或抗憂鬱劑來改善症狀。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擔心截肢,只要從這些地方就可早期發現、早期避免!若家中糖尿病長輩經常抱怨手腳麻、刺痛,甚至有蟲爬感,當心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上身!以為快中風 檢查才發現是周邊神經病變72歲的徐文宗先生約在6年前開始,腳趾、手指開始發麻,感覺像腳底隔個東西,無法「腳踏實地」,原本以為自己是「血路不通」快中風了,到院檢查才確診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他也呼籲其他糖友,一旦出現腳或手有疼痛症狀時,千萬不要忍耐,要適時向醫師反應,才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為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麻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DPNP臨床症狀通常表現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觸電般疼痛及蟲爬感等症狀。這些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行動能力。杜思德理事長表示,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位有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老先生因為疼痛無法正常坐著,必須雙膝跪在軟墊上、雙腳腳掌騰空,並用雙手俯撐在桌上,每晚更是輾轉難眠,讓他暴瘦十多公斤。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遠離截肢威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好發於四肢末端。高達5成的糖尿病患者將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台灣疼痛醫學會程廣義理事長指出,約有12.5%的糖尿病患者未曾向醫師提及疼痛症狀,39%患者的疼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周邊神經痛讓患者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如何幫助患者有效止痛是醫界的重要課題之一,糖友切勿再默默忍痛。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及早接受正確診斷及治療,遠離截肢的威脅。

菜夾不起來 椎間凸出害的!

菜夾不起來 椎間凸出害的!#手麻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手麻不管它,小病恐成大麻煩!40歲的陳先生平時從事冷氣工程,經常搬運重物,有天發現手腳出現麻痛症狀,慢慢變成行動不方便、頭頸部劇痛,症狀越趨嚴重,後來手越來越不聽使喚,竟連菜都夾不起來、下樓需家人攙扶,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依靠他人,到診斷頸椎的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積極復健中。左腳無法伸直 甚至變形無力另一年約80歲的曾先生,車禍後左腳痠痛已持續好幾年,近期發現左腳無法伸直,甚至變形無力,走路都一跛一跛的,走路須要倚靠拐杖,在家人陪同下至門診求助,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更換人工膝關節後,術後2天曾先生便能夠自行爬樓梯。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梁文雄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為關節軟骨的磨損,患者會出現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發炎腫大等症狀。南投縣老年人口比率排名全台第三,南投醫院去年便有近300例膝關節換置術之案例,其中高齡80歲以上高達32例。民眾應破除「越貴越好」的醫療迷思梁文雄醫師表示,某些民眾認為醫療器材越貴越有效果,其實選擇健保全額給付之醫材,也能有不錯的品質,民眾應破除「越貴越好」的醫療迷思,自費或高價位的醫材不一定適合自己,某些患者甚至在置換昂貴的自費醫材後,身體反而不習慣。洪弘昌院長表示,手術的成功大大改善了其生活品質,不僅減少患者手術的疼痛,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傷口復原速度也相較之前快,手腳麻痛不要忽略,小病恐成大麻煩,民眾有出現走路吃力狀況應盡快就醫。 

手麻像針扎 長骨刺當肌肉痠痛

手麻像針扎 長骨刺當肌肉痠痛#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的陳先生從事電腦工作,習慣躺在床上看書,2年前莫名開始出現上肩胛疼痛,去年開始左上臂發麻往下至左手大拇指及食指,最後麻痛感延伸至右手及腰部,看了多家醫院檢查都說是肌肉痠痛,像針扎的麻痛感讓他無法入睡,甚至左腳已逐漸萎縮,到醫院檢查,發現是頸椎椎間盤壓迫神經,即長骨刺,手術後終於擺脫病痛。動作超過30秒後 左上臂開始腫脹長時間使用電腦、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不知不覺引發現代人常見的頸椎病,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先生有一天發現自己同一個動作超過30秒後,左手上臂就會開始腫脹,延伸到食指,每次痛起來像是被針扎到,今年開始走路也出現平衡問題,經診查確定頸椎第6、7節之間的椎間盤嚴重壓迫脊髓神經。頸椎椎盤突出 初期時感覺像落枕陳金城醫師指出,大部分頸椎椎盤突出的病人,在初期時感覺像落枕,為頸椎肌肉發炎反應,多在一個禮拜內會好,開始出現麻痛症狀時,可能是脊髓或神經根的壓迫,如果是腫瘤或骨頭移位,推拿時就會有風險,建議在治療前先查明病因,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初期經由復健、藥物治療,8成以上的患者都能得到緩解。一樣的姿勢維持過久 易磨損軟骨椎間盤功能主要承受重力及彎曲動作,若脊椎在長期不當的受力下,容易導致脊椎椎間盤老化,甚至脊椎環破掉,而使得內容物跑出壓迫神經,若一樣的姿勢維持過久也易過度磨損軟骨,導致軟骨變薄,所以最好相同的姿勢不要過久,特別是不當的彎曲要注意,建議1個小時就要起身活動筋骨。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

頭暈手好麻 原來動脈狹窄!#手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謝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還有抽菸的習慣,最近3個月開始有左手提重物或姿勢改變時容易頭暈,左手抬高就會手麻、無力等現象,經門診檢查發現病人兩手血壓差異很大,左手血壓比右手血壓低約40mmHg,左手脈搏十分微弱,檢查發現,病人的左鎖骨下動脈嚴重狹窄,安排住院治療並置放支架後症狀完全改善。血壓超過15mmHg 小心血管疾病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成偉表示,一般血壓量測時,2手血壓本會略有不同,但若2手血壓超過15mmHg,便要小心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阻塞就是一個常見的原因,他說,這樣的疾病常發生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的病人,男生發生率多於女性,左側發生率高於右側。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鎖骨下動脈的狹窄或阻塞,除了會造成患側血壓較低及脈搏較弱外,由於供應手臂血流不足,病人也會有患側手部活動時容易無力、手麻等現象,鎖骨下動脈阻塞也常會影響椎動脈,造成椎動脈血流逆向供給手臂的情形,椎動脈血液原本為供應腦部血流,出現逆向血流後使得患側往大腦的血流量不足,引起頭暈、患側無力、手麻症狀。高血壓、高血脂 應加強控制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以導管方式放置支架,黃成偉醫師指出,根本的病因還在,病人治療後仍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更要加強控制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及戒菸,以防止其他血管也發生阻塞並維持治療的效果。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

脖子健康度檢測!有這6大類症狀需提高警覺#手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脖子出現不適,症狀不一定出現在脖子。有些以為與脖子無關的症狀,或發生在非脖子部位的疼痛,都很可能是脖子引起。請大家做一次脖子故障度檢測,確認頸部的健康狀態。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務必前往骨科檢查;勾選到★★標示的症狀,請立刻前往骨科進行詳細檢查。□ 最近扣襯衫釦子時感覺有些困難,甚至無法扣釦子。□ 想用指尖夾起硬幣等小東西卻無法完成。(★)□ 雙手無法施力。□ 字跡不像以前那樣端正。□ 吃飯時無法好好拿筷子,或感覺不太會拿筷子。(★)□ 不扶把手就無法上下樓梯。(★★)□ 走路時總覺得腳步虛浮。□ 碰觸肌膚時感覺遲鈍。(★)□ 脖子痛到晚上睡不著。(★)□ 即使在家靜養,脖子還是持續疼痛超過四天。(★)□ 長時間感覺手腳麻痹。(★★)脖子僵硬會引發的症狀當脖子出問題,有時會在身體各處引發不同的症狀。請詳閱後續列表,出現與自身狀況相符者,請圈起來做記號。如果每個項目皆圈出一個以上的記號,且在沒有特殊原因的狀況下,該症狀持續好幾天,問題可能就出在脖子上。1)出現在「頭部」的症狀:頭部沉重/頭痛(鈍痛)/後腦勺產生鈍痛/頭痛暈眩/重聽/耳鳴/眼睛疲勞/視線模糊/曾經被診斷出罹患難治性緊張型頭痛。2)出現在「頸部」的症狀:脖子肌肉僵硬/脖子後方疼痛/脖子根部疼痛/脖子無法轉動/脖子一動就痛/脖子到肩膀的肌肉疼痛/下巴抬起困難或無法抬起/脖子或喉嚨附近感覺怪怪的/難以低頭或無法低頭。3)出現在「肩膀、背部到胸部」的症狀:肩膀肌肉僵硬/肩膀疼痛/肩膀到上手臂疼痛/肩胛骨下側疼痛/肩胛骨內側疼痛/背部肌肉緊繃/手臂根部疼痛/上胸部疼痛/乳房疼痛/背肌疼痛(背痛)。4)出現在「手臂、手指」的症狀:上手臂抬起困難/手臂無法施力/手臂一動就痛/上手臂疼痛/下手臂疼痛/手臂無來由地感覺麻痹/手臂沉重/手臂到指尖疼痛/手部感覺遲鈍/手指無來由地感覺麻痹、刺痛/無法握住汽車方向盤/感覺握力變差。5)出現在「腰部、腿部」的症狀:腰痛/大腿到趾尖麻痹、刺痛/足部(大腿)抬起困難。6)出現在「全身感覺」的症狀:無來由地意識模糊/感覺失神/感覺噁心/專注力下降/身體虛浮/容易疲累/水腫/身體左右邊的感覺不同/手腳冰冷/失眠/情緒低落/更年期障礙。(本文摘自/改善脖子僵硬,身體90%的疼痛都會消失/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