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

對酒精過敏?自製乾洗手液別忘加入它

對酒精過敏?自製乾洗手液別忘加入它#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導致人心惶惶,慢性病患者不得已得到醫院回診、領取連續處方箋,或民眾前往醫院就診、陪同家人看病時,除了戴口罩預防感染外,院方設置的乾洗手區,也能提供民眾多一層防護!但對於乾洗手會皮膚過敏的民眾,是否有其他替代、預防方式?進醫院前、離開醫院後、探病前後務必洗手彰基感染預防暨控制中心組長賴惠雯表示,一般民眾進到醫院的執行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最主要的洗手時機就是進醫院前和離開醫院後,探病前後也要執行酒精性乾洗手的手部衛生。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林昭仁醫師進一步指出,出門在外沒有辦法有方便的濕洗手,要注意洗手的幾個時機,譬如來醫院接觸到生病的人之前、回家後,我們最好都要洗手,吃飯之前或上完廁所之後也最好洗手。這段非常時機,也建議還是不要親小朋友,口沫還是帶有病毒。自製乾洗手液時加入乳液 有助減少過敏目前坊間流行一些自製乾洗手液的方法,重點在酒精濃度,最好是75%,以達到最好殺菌效果,有些市售藥用酒精濃度高達90%,殺菌效果反而不好。對酒精過敏的人,在自製乾洗手液時加入乳液,可以減少過敏的情形。林昭仁表示,WHO建議乾洗手仍然不能取代施洗手,不管乾洗手、濕洗手,最重要的是搓揉的動作。濕洗手搓揉之後,把細菌沖掉。乾洗手的部分,搓揉要長達20秒才能有破壞病毒的效果;也同時建議我們以拱手代替握手比較合適。

酒精買不到?自製消毒液正確打掃防疫

酒精買不到?自製消毒液正確打掃防疫#酒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勢洶洶,台灣各地口罩、酒精甚至抗菌濕紙巾皆開始缺貨,但你知道嗎?其實正確的打掃法,跟洗手、漱口一樣重要!日本醫療級專家松本忠男便提醒,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打掃方式,例如「用抹布來回擦拭」、「酒精能消毒諾羅病毒」、「抗菌紙巾可殺菌」等,有可能越掃越不乾淨,反而容易生病。醫院工作超過30年的醫療級專家松本忠男,撰寫了《健康掃除力:醫療級專家教你30個不生病的居家清潔妙方!》一書,他致力研究如何打造「更衛生、舒適」的環境,除了引用論文、科學理論數據,更融入他數十年來豐富的打掃經驗,NHK、TBS等日本各大電視台皆爭相邀請他上節目傳授掃除祕訣。對抗病毒:擦拭方式、消毒劑比例、抗菌濕紙巾成份都很重要《健康掃除力》提到,若要消毒環境,重點在布巾要「朝同一方向擦拭」。若像是汽車雨刷那樣來回擦拭,那麼附著在布巾末梢的細菌以及病毒,可能會再次附著在打掃處,反倒越擦越髒。松本忠男也特別強調,不是所有病毒都可以用酒精殺死。許多病毒都被稱之為「包膜」的脂質膜所覆蓋,例如流感和德國麻疹;但也有少數如腸病毒、諾羅病毒沒有包膜的類型。針對酒精起不了效用、沒包膜的病毒來說,有更強力殺菌效果的次氯酸鈉(家庭用漂白劑)則非常有效。可以將家庭用氯系漂白劑稀釋為0.02%,以布巾的同一面朝同方向消毒擦拭。衛福部2月1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鼓勵民眾可以用含氯漂白水來調製消毒劑,做為居家環境、物品消毒用。松本忠男提醒,含氯消毒液的氯氣濃度會隨時間降低,應該使用前再做稀釋,而不是做好一大桶放著;且因濃度低,妥善使用就不會對人體有害。而75%酒精在台灣已經大缺貨,同樣引發搶購潮的「抗菌濕紙巾」,松本忠男則提醒,其酒精含量可能不到30%,不具有殺菌效果。他說,不要想著「有加酒精就安心」,得注意有無添加除菌成分。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55.1%降為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17.2%降為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酒精、檳榔、香菸 為頭頸癌三大危險因子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四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 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兩人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情形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其他國際研究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透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能讓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進而減少自身的飲酒行為,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和肝內膽管癌則位列全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指出,每天攝取40克酒精,連續一週就可能出現脂肪肝的現象,連續5年到10年就可能變成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60歲的許先生平時有酗酒習慣,時常因胃痛至急診就醫,出院後也沒有按照醫囑定期回門診追蹤。半年前開始,許先生的眼白變黃,肚子逐漸變大,腳也有水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硬化及大量腹水,進一步住院治療,醫師抽吸腹水並分析,確診為肝硬化引起之腹水,經由利尿劑與藥物治療終於順利出院,此後,許先生痛定思痛,改掉酗酒的壞習慣,並定期於門診追蹤,規律服藥,讓其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40克酒精 等於100g威士忌飲酒過度,超出肝臟的代謝能力,首先受到損傷的便是肝臟,脂肪肝是最早出現的徵兆,只需豪飲幾天便可以形成,長時間積累就會導致「纖維化」,變成酒精性肝病,最終發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40克的酒精大約是多少量呢?啤酒的酒精濃度約4-5%,100g的啤酒就是約4-5g酒精,威士忌這類烈酒的酒精濃度約40%,100g威士忌大約就有40g酒精,已達每日攝取量的上限。戒酒和治療B肝C肝 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早期的脂肪肝是可逆的,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酒,長期酗酒使得肝臟病變,亦會引起胃炎、胰臟炎及神經病變,因一時貪杯而導致長期健康受損,實在得不償失。除了酒精之外,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也是台灣常見的慢性肝炎原因,建議相關患者至醫院進一步評估,並定期接受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儘早治療,方能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

衛福部准2款戒酒藥物 擺脫酒精危害

衛福部准2款戒酒藥物 擺脫酒精危害#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酗酒會造成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紊亂,人感覺健忘、煩躁、情緒低落、精神緊張、手抖、抑鬱、胃腸性及功能減退、以及睡眠不佳、酒精肝也因此產生等,腎製造成失能或提早死亡。此外酒駕新制於2019年7月上路,包含加重罰鍰及同車連坐處罰,酒癮治療及加裝酒精鎖預計明年3月實施。酒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在飲後40分鐘內,血中酒精就會到達最高濃度,並逐漸抑制大腦皮質之 『抑制作用』,使人呈現失去自我控制的興奮狀態,進而到達暫時疏解壓力與不快的情緒。但只是暫時的,所以會一再地以喝酒來逃避現實。酒癮的定義當一個人對酒精產生依賴性,即可能已經染上酒癮。治療戒酒的方法:治療酒癮有許多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方法。常見非藥物的方法,包含鼓勵參加自助團體,協助酒癮者避免飲酒或是有效因應飲酒情境、處理心理問題、改善自尊、提升自我效能、提供家屬的正確的支持技巧,更能讓戒酒效果穩定。至於治療酒癮的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3種對於酒癮治療具有實證醫學基礎的藥物。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陳厚良醫師說明以下3種藥物可治療酒癮的機制。1)Naltrexone(那曲酮):是一種鴉片類藥物拮抗劑,可減少飲酒後的刺激與愉悅的效果,減少對酒精的渴求。主要作用機轉在於減低興奮感,阻斷成癮的神經傳導,歐美國家已經證實該藥物配合行為治療確實有效。2)Acamprosate(阿坎酸):可以減少酒精戒斷的不適與渴求,許多歐洲研究顯示,若合併心理治療,可以提高戒酒率。3)Disulfiram(雙硫崙):抑制乙醛去氫酶,導致飲酒後產生嫌惡反應,如:面潮紅、冒汗、噁心、嘔吐,增強酒精負向回饋作用,讓個案不輕易喝酒,提供強烈抑制使用酒精的制約力。 Naltrexone和Acamprosate兩項口服藥物 可輔助戒菸喝酒上癮與毒癮的共同點是有興奮的感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丁碩彥副院長指出,目前衛生福利部已准許37間醫療機構使用專案進口Naltrexone「那曲酮」 及Acamprosate「阿坎酸」兩項口服藥物。草屯療養院也在衛生福利部核准醫院中,可以用藥物治療幫助更多酒精使用疾患的個案。呼籲要戒酒成功,病人的意志力還是最有效的根本良方,但若有酒精使用困擾的個案及家屬,覺得僅靠意志力無法有效戒酒,可至成癮治療科諮詢適合的治療方法、擺脫酒精的危害。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麻油雞等含酒食補,是常見月子餐菜色,但最新研究顯示:酒精會影響新生兒大腦發育,且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哺乳媽媽奶水,攝取酒精還會減少母奶產量,基於安全不只懷孕期間應完全避免酒精,且產後的哺乳媽媽不論剖腹產、自然產都應儘量減少酒精攝取。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打破「產婦坐月子用全酒料理補身」的傳統習俗,他引用多項醫學證據,建議哺乳媽媽們減少酒精攝取。警察實施酒測的新聞常見駕駛說詞「只是幾個小時前,跟朋友一起喝了碗燒酒雞湯,不知道為什麼會超過標準」,顯見含酒料理不管燒得再怎麼開,其實都有部份酒精殘留在湯裡。產婦媽媽喝下酒精料理再哺乳,小朋友就會在乳汁喝到酒精。2001年新生兒相關醫學期刊提出「哺乳母親的合理精攝取量」--喝下啤酒12盎司或葡萄酒5盎司或是高濃度蒸餾酒1.5盎司後,應該等2小時後才能哺乳。酒精會讓人腦縮小 人體無法代謝純酒精「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與臺灣共同合作的研究( Stand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顯示,高達74%的臺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以致無法代謝純酒精(乙醛),比率居全球之冠。」比較同年齡中『有喝酒的人』和『沒喝酒的人』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發現前者的腦比後者萎縮約10∼20%。有喝酒者腦中充滿腦脊髓液的成對側腦室明顯變大,表示大腦整體縮小,因此,導致側腦室擴大。酒喝得越多,腦就會越快萎縮。 酒精經由哺乳傳給胎兒 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母奶裡酒精含量與哺乳媽媽血液中酒精含量接近,攝取酒精後30到60分鐘,母奶酒精含量到達最高。攝取酒精後哺乳,嬰兒喝奶量會下降20%,而且會讓嬰兒焦燥不安及睡不安穩。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攝取酒精,也應等2小時以上才哺乳或在攝取酒精前先餵奶,以減少影響嬰兒健康。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酒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為,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並且掌握發燒3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第1階段) 「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第2階段) 「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的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退燒藥。第3階段) 「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闢謠專區)

代糖安全又健康?看清3大瘦身陷阱

代糖安全又健康?看清3大瘦身陷阱#酒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造脂肪/食品製造商已經開始推銷能滿足油脂美味又沒熱量負擔的產品了,代糖公司紐特(NutraSweet)推出一種叫做Simplesse的產品,它其實是一種能在舌頭上模擬出類似脂肪口感的蛋白質,因為受熱時它的質地會改變。寶橋開發出一種名為Olestra的產品,這是一種難以消化、不會被人體吸收,而且嚐起來像脂肪的蔗糖酯,它有比其他食品添加物安全嗎?現在仍有極大的爭議,因為有人堅持Olestra會導致癌症和肝病。偽脂肪可能是食品製造上的強心劑,但絕不是體重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食品添加物不僅安全勘慮,還會加深對油膩食物口味的倚賴,讓你難以破除惡習。酒精中的額外熱量/酒類的名聲在醫學界愈來愈糟糕,許多研究發現,酒精會增加乳癌和新生兒缺陷的風險,還會造成其他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讓每天一、兩杯葡萄酒對心臟病有益的說法蒙上了一層陰影。至少對某些人而言,酒精會讓腰圍變粗。一杯180毫升的葡萄酒約含130卡的熱量,一罐啤酒約150卡,淡啤酒大約100卡,45毫升的小杯裝烈酒(一百度)熱量則是124卡。除此之外,酒精會暫時改變身體的化學性質,阻礙身體燃燒掉脂肪的能力。此外,對某些人來說,酒精並不能取代其他的熱量,假如你在晚餐前喝了一罐汽水,汽水中的150卡熱量會讓你在待會兒的晚飯時吃少一點,所以攝取的總熱量仍可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有些人會抱著「之後就少吃點東西」的心態喝酒,但有些人可不這麼想,就算在晚餐前喝了啤酒,他們也不會以少吃一點來抵銷啤酒的熱量,導致攝食的總熱量上,又加上一筆酒精的熱量。對酗酒的人而言,酒精的角色又不太一樣了,酗酒會讓人吃得比較少,因為有酗酒問題時,酒精會干擾身體調整進食習慣的正常機制,所以酗酒的人往往會因為沒正常進食而導致營養不良。甜食:脂肪的木馬程式/彩虹軟糖、口香糖和糖果都是一塊塊的單糖,完全不含纖維質。它們是熱量最密集的食物,在碳水化合物中就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如果你愛吃甜食,就可能會攝取到超出身體所需的熱量,但即使如此,糖分的熱量並沒有脂肪高,許多人誤以為體重的問題是因糖分而起,事實上卻是脂肪所造成。糖分時常扮演脂肪中的木馬程式。椰子奶油派可能很甜,但大多數的熱量不是來自糖分,而是脂肪──正確的數字是57%;哈根達斯冰淇淋中大約有50~70%的熱量來自脂肪;好先生巧克力棒(Mr. Goodbar)其實是大胖子巧克力棒,59%的熱量來源是脂肪;賀喜的焦糖花生脆皮巧克力棒有50%的熱量都是脂肪。但是,如果你的甜食是顆桃子的話,桃子裡只有2%是脂肪,蘋果則是6%。那人工甜味劑呢?紐特公司的代糖還有糖精在市面上都賣得很好,但真有心改變飲食習慣的話,化學甜味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許多人吃牛肉、雞肉、薯條,然後配一罐低卡汽水來稍微粉飾太平,但這樣做並不能改變油膩飲食所造成的傷害,用化學甜味劑取代一茶匙的糖可以讓你少攝取16卡熱量,但是僅僅兩公克脂肪所含的熱量就超過一茶匙的糖了。這不是在告訴你糖是健康的食物,重點在於如果你的目標是要長期維持體重,就不能把人工甜味劑當成替代品來使用;不要再吃那些油膩食物,要改吃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才對。正常來說,當身體知道營養已經足夠了就會停止進食,但人工甜味劑不會知會身體,叫它不要再吃了,所以吃了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食物和飲料後還會再吃些別的。有些科學研究顯示,阿斯巴甜零熱量的代糖其實會增加食欲,但有些研究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化學甜味劑也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甜精和糖精都被懷疑可能會致癌,有些研究認為紐特公司的代糖會造成頭痛和僵直陣攣型的癲癇發作,也有病例報告顯示兒童在喝了含有阿斯巴甜的飲料後出現異常行為。其他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阿斯巴甜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安全的──雖然毒物學家不這麼認為。但我們沒有必要親身試驗吧?兒童和懷孕的婦女尤其應該要避開。很難說合成甜味劑有什麼好處,它們大部分的好處是留給製造公司的股東,而不是消費者,體重過重的人是不可能從人工甜味劑那邊得到神奇解藥的。(本文摘自/史上最有感,扭轉疾病的新4大好食物/柿子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