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

衛福部准2款戒酒藥物 擺脫酒精危害

衛福部准2款戒酒藥物 擺脫酒精危害#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酗酒會造成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紊亂,人感覺健忘、煩躁、情緒低落、精神緊張、手抖、抑鬱、胃腸性及功能減退、以及睡眠不佳、酒精肝也因此產生等,腎製造成失能或提早死亡。此外酒駕新制於2019年7月上路,包含加重罰鍰及同車連坐處罰,酒癮治療及加裝酒精鎖預計明年3月實施。酒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在飲後40分鐘內,血中酒精就會到達最高濃度,並逐漸抑制大腦皮質之 『抑制作用』,使人呈現失去自我控制的興奮狀態,進而到達暫時疏解壓力與不快的情緒。但只是暫時的,所以會一再地以喝酒來逃避現實。酒癮的定義當一個人對酒精產生依賴性,即可能已經染上酒癮。治療戒酒的方法:治療酒癮有許多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方法。常見非藥物的方法,包含鼓勵參加自助團體,協助酒癮者避免飲酒或是有效因應飲酒情境、處理心理問題、改善自尊、提升自我效能、提供家屬的正確的支持技巧,更能讓戒酒效果穩定。至於治療酒癮的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3種對於酒癮治療具有實證醫學基礎的藥物。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陳厚良醫師說明以下3種藥物可治療酒癮的機制。1)Naltrexone(那曲酮):是一種鴉片類藥物拮抗劑,可減少飲酒後的刺激與愉悅的效果,減少對酒精的渴求。主要作用機轉在於減低興奮感,阻斷成癮的神經傳導,歐美國家已經證實該藥物配合行為治療確實有效。2)Acamprosate(阿坎酸):可以減少酒精戒斷的不適與渴求,許多歐洲研究顯示,若合併心理治療,可以提高戒酒率。3)Disulfiram(雙硫崙):抑制乙醛去氫酶,導致飲酒後產生嫌惡反應,如:面潮紅、冒汗、噁心、嘔吐,增強酒精負向回饋作用,讓個案不輕易喝酒,提供強烈抑制使用酒精的制約力。 Naltrexone和Acamprosate兩項口服藥物 可輔助戒菸喝酒上癮與毒癮的共同點是有興奮的感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丁碩彥副院長指出,目前衛生福利部已准許37間醫療機構使用專案進口Naltrexone「那曲酮」 及Acamprosate「阿坎酸」兩項口服藥物。草屯療養院也在衛生福利部核准醫院中,可以用藥物治療幫助更多酒精使用疾患的個案。呼籲要戒酒成功,病人的意志力還是最有效的根本良方,但若有酒精使用困擾的個案及家屬,覺得僅靠意志力無法有效戒酒,可至成癮治療科諮詢適合的治療方法、擺脫酒精的危害。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

酒精影響寶寶大腦 哺乳應避酒精#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麻油雞等含酒食補,是常見月子餐菜色,但最新研究顯示:酒精會影響新生兒大腦發育,且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哺乳媽媽奶水,攝取酒精還會減少母奶產量,基於安全不只懷孕期間應完全避免酒精,且產後的哺乳媽媽不論剖腹產、自然產都應儘量減少酒精攝取。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打破「產婦坐月子用全酒料理補身」的傳統習俗,他引用多項醫學證據,建議哺乳媽媽們減少酒精攝取。警察實施酒測的新聞常見駕駛說詞「只是幾個小時前,跟朋友一起喝了碗燒酒雞湯,不知道為什麼會超過標準」,顯見含酒料理不管燒得再怎麼開,其實都有部份酒精殘留在湯裡。產婦媽媽喝下酒精料理再哺乳,小朋友就會在乳汁喝到酒精。2001年新生兒相關醫學期刊提出「哺乳母親的合理精攝取量」--喝下啤酒12盎司或葡萄酒5盎司或是高濃度蒸餾酒1.5盎司後,應該等2小時後才能哺乳。酒精會讓人腦縮小 人體無法代謝純酒精「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與臺灣共同合作的研究( Stand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顯示,高達74%的臺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以致無法代謝純酒精(乙醛),比率居全球之冠。」比較同年齡中『有喝酒的人』和『沒喝酒的人』的腦部核磁共振影像,發現前者的腦比後者萎縮約10∼20%。有喝酒者腦中充滿腦脊髓液的成對側腦室明顯變大,表示大腦整體縮小,因此,導致側腦室擴大。酒喝得越多,腦就會越快萎縮。 酒精經由哺乳傳給胎兒 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母奶裡酒精含量與哺乳媽媽血液中酒精含量接近,攝取酒精後30到60分鐘,母奶酒精含量到達最高。攝取酒精後哺乳,嬰兒喝奶量會下降20%,而且會讓嬰兒焦燥不安及睡不安穩。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攝取酒精,也應等2小時以上才哺乳或在攝取酒精前先餵奶,以減少影響嬰兒健康。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

用酒精擦澡助退燒?錯!反而阻礙散熱#酒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為,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並且掌握發燒3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第1階段) 「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第2階段) 「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的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退燒藥。第3階段) 「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闢謠專區)

代糖安全又健康?看清3大瘦身陷阱

代糖安全又健康?看清3大瘦身陷阱#酒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造脂肪/食品製造商已經開始推銷能滿足油脂美味又沒熱量負擔的產品了,代糖公司紐特(NutraSweet)推出一種叫做Simplesse的產品,它其實是一種能在舌頭上模擬出類似脂肪口感的蛋白質,因為受熱時它的質地會改變。寶橋開發出一種名為Olestra的產品,這是一種難以消化、不會被人體吸收,而且嚐起來像脂肪的蔗糖酯,它有比其他食品添加物安全嗎?現在仍有極大的爭議,因為有人堅持Olestra會導致癌症和肝病。偽脂肪可能是食品製造上的強心劑,但絕不是體重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些食品添加物不僅安全勘慮,還會加深對油膩食物口味的倚賴,讓你難以破除惡習。酒精中的額外熱量/酒類的名聲在醫學界愈來愈糟糕,許多研究發現,酒精會增加乳癌和新生兒缺陷的風險,還會造成其他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讓每天一、兩杯葡萄酒對心臟病有益的說法蒙上了一層陰影。至少對某些人而言,酒精會讓腰圍變粗。一杯180毫升的葡萄酒約含130卡的熱量,一罐啤酒約150卡,淡啤酒大約100卡,45毫升的小杯裝烈酒(一百度)熱量則是124卡。除此之外,酒精會暫時改變身體的化學性質,阻礙身體燃燒掉脂肪的能力。此外,對某些人來說,酒精並不能取代其他的熱量,假如你在晚餐前喝了一罐汽水,汽水中的150卡熱量會讓你在待會兒的晚飯時吃少一點,所以攝取的總熱量仍可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有些人會抱著「之後就少吃點東西」的心態喝酒,但有些人可不這麼想,就算在晚餐前喝了啤酒,他們也不會以少吃一點來抵銷啤酒的熱量,導致攝食的總熱量上,又加上一筆酒精的熱量。對酗酒的人而言,酒精的角色又不太一樣了,酗酒會讓人吃得比較少,因為有酗酒問題時,酒精會干擾身體調整進食習慣的正常機制,所以酗酒的人往往會因為沒正常進食而導致營養不良。甜食:脂肪的木馬程式/彩虹軟糖、口香糖和糖果都是一塊塊的單糖,完全不含纖維質。它們是熱量最密集的食物,在碳水化合物中就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如果你愛吃甜食,就可能會攝取到超出身體所需的熱量,但即使如此,糖分的熱量並沒有脂肪高,許多人誤以為體重的問題是因糖分而起,事實上卻是脂肪所造成。糖分時常扮演脂肪中的木馬程式。椰子奶油派可能很甜,但大多數的熱量不是來自糖分,而是脂肪──正確的數字是57%;哈根達斯冰淇淋中大約有50~70%的熱量來自脂肪;好先生巧克力棒(Mr. Goodbar)其實是大胖子巧克力棒,59%的熱量來源是脂肪;賀喜的焦糖花生脆皮巧克力棒有50%的熱量都是脂肪。但是,如果你的甜食是顆桃子的話,桃子裡只有2%是脂肪,蘋果則是6%。那人工甜味劑呢?紐特公司的代糖還有糖精在市面上都賣得很好,但真有心改變飲食習慣的話,化學甜味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許多人吃牛肉、雞肉、薯條,然後配一罐低卡汽水來稍微粉飾太平,但這樣做並不能改變油膩飲食所造成的傷害,用化學甜味劑取代一茶匙的糖可以讓你少攝取16卡熱量,但是僅僅兩公克脂肪所含的熱量就超過一茶匙的糖了。這不是在告訴你糖是健康的食物,重點在於如果你的目標是要長期維持體重,就不能把人工甜味劑當成替代品來使用;不要再吃那些油膩食物,要改吃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才對。正常來說,當身體知道營養已經足夠了就會停止進食,但人工甜味劑不會知會身體,叫它不要再吃了,所以吃了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食物和飲料後還會再吃些別的。有些科學研究顯示,阿斯巴甜零熱量的代糖其實會增加食欲,但有些研究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化學甜味劑也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甜精和糖精都被懷疑可能會致癌,有些研究認為紐特公司的代糖會造成頭痛和僵直陣攣型的癲癇發作,也有病例報告顯示兒童在喝了含有阿斯巴甜的飲料後出現異常行為。其他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阿斯巴甜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安全的──雖然毒物學家不這麼認為。但我們沒有必要親身試驗吧?兒童和懷孕的婦女尤其應該要避開。很難說合成甜味劑有什麼好處,它們大部分的好處是留給製造公司的股東,而不是消費者,體重過重的人是不可能從人工甜味劑那邊得到神奇解藥的。(本文摘自/史上最有感,扭轉疾病的新4大好食物/柿子文化出版)

男性注意!冬季進補、小酌恐解尿困難

男性注意!冬季進補、小酌恐解尿困難#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臨床發現,冬季因攝護腺肥大問題掛病號的患者,比例上比其他季節高出許多。攝護腺肥大患者常常在冬天症狀加重,甚至小便解不出來,其實與溫度變化、飲食、用藥都有關。冬天進補 酒精成份使攝護腺緊繃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碎石中心主任林德祺說明,攝護腺阻塞的原因分為結構性和動態性。結構性是攝護腺太大,擋住膀胱的出口,使排尿困難。而動態性則是攝護腺上的交感神經甲型受體過度興奮,讓攝護腺緊繃,導致解尿困難。天氣冷,身體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也讓攝護腺的甲型受體活性增加,導致攝護腺緊繃,解尿難度增加。加上膀胱敏感度增加、無法裝太多尿,容易引起頻尿與尿急。冬天進補或是聚餐時小酌,酒精成分易導致表皮血管擴脹、過度散熱,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使攝護腺緊繃、解尿困難。感冒藥成份麻黃鹼、抗組織胺 恐加重解尿問題冬天感冒病毒活躍,而感冒藥中的成分「麻黃鹼」會讓鼻子黏膜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減少流鼻涕,但也會讓攝護腺交感神經活化,導致緊繃。還有感冒藥中常含有抗組織胺,都會造成解尿困難。感冒藥易讓原本解尿困難的人,更加尿不出來。林德祺主任建議,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冬季如果要避免症狀加重,千萬不能憋尿,遇到聚餐時應少量飲酒。如果已經尿不出來,建議先暫緩感冒藥。若是民眾出現排尿障礙問題,建議至泌尿科門診進行相關檢查與診斷。

酒精防凍?擴張血管反而加速熱能流失

酒精防凍?擴張血管反而加速熱能流失#酒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問醫師:喝酒可以避免凍死嗎?問:假設有個人在夜晚掉進結冰的湖裡。他無法自行脫困,不過口袋裡有瓶白蘭地,於是整晚持續啜飲,翌日清晨活著獲救。請問酒精能幫助他活下來嗎?酒精有沒有防凍效果?有醫學根據嗎?答:抱歉,你筆下人物在劫難逃,而且他採取的行動只會加速死亡。且聽我解釋。皮膚是人體的散熱器。天氣炎熱時,皮膚裡的微血管擴張,流經皮膚的血量增加,將熱氣散至空氣中。這就是人覺得熱時臉色發紅的原因。汗水蒸發的過程中,由於液體變成氣體(蒸發)需要能量,便從體熱汲取,熱也因而流失。讓熱衰竭或中暑的人泡在水裡,並用毛巾或其他東西搧風,都是為了促進蒸發,讓患者過熱的身體降溫。氣候寒冷時盡量避開冷風 將體熱困在「繭」中​氣候寒冷時則完全相反,身體會試圖留住熱能。血液從皮膚被導向其他地方,確保從「散熱器」流失的熱能愈少愈好。這就是人感到冷時看起來比較蒼白的原因。暴露在嚴寒之中,保護自己不凍僵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身體蓋住,避開冷風(流動的空氣會帶走更多熱能),藉由搭蓋冰屋或某種地洞創造較暖和的空氣。將體熱困在「繭」中,散失的熱能就相對減少。但不能泡在水裡。水流或受害者在水裡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類似冷風,將大幅增加熱能散失。二戰期間,在北大西洋上空被擊落的飛行員,生還人數屈指可數。現在來談談白蘭地。有些人喝酒後臉會發紅,這是因為酒精擴張皮膚裡的血管,增加血流量,進而散失熱能。雖然喝紅酒比較明顯,不過只要是酒精都有相同效果。在寒冷的環境喝酒取暖是下下策。因此,酒精會加速熱流失,使人凍死。酒精在人體血流裡沒有防凍作用。根據你的情節,那名男子僅頸部以上露出寒冷的水面,而且大概會不斷揮動手腳避免滅頂。冰冷的水會迅速消耗體熱,短短10到20分鐘,甚至不到,他的身體就會失溫。若他不斷啜飲白蘭地或跌進湖裡之前已經喝醉,時間會大幅縮短。失溫症狀包括疲勞、虛弱、精神萎靡,以及意識模糊。他將漸漸失去力氣,肢體變得不協調,不再能掙扎求生,最終溺斃。你或許記得一則振奮人心的新聞,一名年輕女子從結冰的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獲救。當救難人員丟給她一條繩索,她連抓住的力氣都沒有,甚至沉入水底。幸好,一名英勇男子跳進水裡將她救起。除非你筆下人物也能遇到這樣的英雄,否則他將失溫,而後溺斃。這個人有可能生還嗎?機會不大。但急診室有句老話:「酒鬼殺不死。」這就是為什麼酒醉駕車肇事,死的總是被撞的家庭,酒鬼從來不會有事。人生有時沒什麼道理。(本文摘自/法醫.屍體.解剖室3/麥田出版)

渴癮戒不掉 重建心裡秩序很重要!

渴癮戒不掉 重建心裡秩序很重要!#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4歲的小王為了工作需要提神,透過朋友介紹開始服用安非他命,後來變成每幾天就要使用一次,到後來只要沒用就會產生緊張、疲倦、憂鬱的感覺,雖然也曾想過停止或減少,卻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物質成癮恐影響判斷力、造成身心威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羅時揚表示,長期使用酒精、毒品會造成「耐藥性」,需要使用更大的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不論是安非他命或是酒精只要服用幾次就會造成物質成癮,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社會功能、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威脅。一旦停止使用會產生種種不舒服的症狀,甚至有可能影響生理平衡就是「戒斷症候群」。透過醫療協助,處理戒斷期的身體症狀,可以減輕過程中的不適與避免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羅時揚心理師指出,一旦接觸類似的環境就會有重覆且強烈的渴癮(craving),這種難過的感覺會讓成癮者有很強的衝動想要再次使用該物質。心理成癮需要花許多的心力才能與之對抗。給予成癮者支持 學習壓力、情緒紓解技巧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增強不使用物質的動機, 學習如何避免與處理渴癮的認知行為技巧,以增加擺脫物質控制的武器、 學習壓力因應與情緒紓解技巧、 獲得情緒上的支持,並 嘗試找出自己物質成癮的原因。另外,周遭親友支持也相當重要,增加對成癮疾患的了解,讓我們給予適度的關心或是邀請他一起進行活動,都可以給予成癮者支持,讓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去脫離物質的控制。

加工果糖難代謝 恐增肝硬化風險!

加工果糖難代謝 恐增肝硬化風險!#酒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肝臟會比其他器官更容易受到糖的侵害呢?很可能是因為肝臟是人體中唯一能夠處理果糖的器官,而果糖正是現在許多含糖加工食品中使用的甜味劑。對肝臟而言,果糖就是最主要的問題所在;實際上,果糖攝取量大增,即為過去30年來我們改變的飲食習慣之一,並且它也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的盛行率同步成長。你覺得這是巧合嗎?我想恐怕不是這樣!被萃取加工的果糖會對肝臟造成威脅 單就營養層面來看,單醣的碳水化合物中,僅有牛奶裡的半乳糖和來自水果的天然果糖富有營養價值;至於澱粉類食物中的果糖和葡萄糖,由於它們同屬單醣,很快就會被身體代謝、利用,所以吃進這類碳水化合物時,血糖和胰島素的數值會迅速飆升。基本上,水果裡的果糖並不會對肝臟造成威脅,但是一旦它們被萃取出來,並添加在加工食品中時,就會產生極大問題。因為人體的消化系統不太能代謝加工過的果糖,所以你吃進的果糖全部都必須經由肝臟來代謝。相對於此,如果吃進的是葡萄糖,大概只有20%的葡萄糖需要經由肝臟代謝,其餘80%可由其他器官組織吸收。千杯不醉的蜜汁 反而對肝臟破壞力強雖然少量的攝取果糖對肝臟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然而一旦過量攝取果糖就會對肝臟細胞的粒線體造成極大的負荷。當我們攝取過量的果糖時,肝臟不會將它們轉換為葡萄糖儲存起來,反而會把它們轉化成脂肪酸,以三酸甘油酯的型式儲存在肝臟。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醫學院教授暨神經內分泌科醫師羅伯. 魯斯提(RobertLustig),在他的著作《雜食者的詛咒》(Fat Chance: Beating the OddsAgainst Sugar, Processed Food, Obesity, and Disease)中,曾將果糖喻為「千杯不醉的蜜汁」,就果糖對肝臟的破壞力來說,這真是個相當貼切的稱號。因為我們代謝果糖的途徑,就跟我們代謝葡萄酒、啤酒和烈酒等酒精(乙醇)的方式十分相似。有脂肪肝的人罹患糖尿病機率高5倍假如你經常吃進大量的果糖,肝臟就不得不將過量的果糖轉變為脂肪(三酸甘油酯),並且堆積在肝臟中。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持續不斷增長的脂肪便會導致肝臟細胞腫脹,甚至死亡。過量的三酸甘油酯不但會對肝臟造成大麻煩,例如: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還會流竄到人體的其他部位,對心臟和腦部的動脈產生影響,埋下胰島素阻抗的種子。在知道果糖對人體的這些負面影響後,再看到這篇南韓的研究成果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他們發現有脂肪肝的人,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是沒脂肪肝者的5倍。2009年,另一項巴西的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和脂肪肝之間的關係,當他們為180名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做腹部超音波後,竟發現有高69%的人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除了果糖本身會對肝臟造成直接性的傷害,大量攝取果糖對人體代謝造成的影響,也會間接提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率,也就是說,體脂肪含量增加、全身性發炎和胰島素阻抗,都是讓肝臟出現損傷的幫凶。(本文摘自/28天消除脂肪肝/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