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更年期小便疼痛排不出 恐泌尿道感染

更年期小便疼痛排不出 恐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林小姐52歲,最近經常泌尿道感染發炎,發作時非常痛苦,想尿又尿不出來,頻頻上廁所,且非常疼痛,半夜無法入眠,近半年已發作3至4次,每次都要吃抗生素1到2週,吃到連胃也不舒服,覺得再這樣下去實在受不了,因此前往中醫科尋求協助,希望調理身體,看是否可以不要經常發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徐維偵指出,其實像林小姐這樣的婦女並不少,女性在45歲以後大部分開始出現更年期症候群的症狀,如:失眠、潮熱、盜汗、心悸、憂鬱或易怒、陰道乾澀疼痛、尿頻或失禁。徐維偵醫師說,除了身心煎熬,與家人的關係也出現危機,小孩長大了不在身邊或開始有自己想法不聽父母意見,與先生之間因情緒不好易產生摩擦,加上房事疼痛及泌尿道感染頻頻發作,更年期如果症狀嚴重,有如女性黑暗期,但如果能有耐心的持續調理,等更年期過了便可以海闊天空,身心自在。為什麼更年期會容易泌尿道感染呢?徐維偵解釋,因為更年期時,女性動情素分泌減少,造成陰道摺皺扁平,陰道上皮萎縮,容易造成創傷及細菌生長,使得陰道搔癢及白帶分泌,即所謂老年陰道炎。同時,因上皮萎縮失去彈性,使得陰道入口狹窄,造成性交不快。而泌尿道因為膀胱、尿道、陰道在胚胎上,都是由泌尿生殖腔演化而來。因此動情素對於維持膀胱三角及尿道上皮細胞,有重要影響。停經造成這些細胞萎縮,臨床上會有尿急、頻尿、失禁,也容易受陰道或肛門的細菌感染而發炎。徐維偵醫師建議婦女朋友,平時少吃辛辣食物,以免火熱耗傷陰液、更竭腎陰,多食用黃豆類製品,補充植物性荷爾蒙,排便後或房事前後盡可能以清水沖洗會陰部,保持清潔乾燥通風,穿著棉質透氣寬鬆的內褲,以避免細菌滋生,如此則可以平安快樂度過更年期。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泌尿道感染

林先生的兩歲女兒連續兩天吃不下且有發燒現象,連忙送到醫院,做過檢查後,診斷是尿道感染,阮綜合醫院小兒科蔡金燕醫師表示,泌尿道系統感染其實是小兒科相當常見的疾病,但由於無法正確表達不舒服,導致初期難以察覺,其實不明原因發燒是孩子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警訊。不過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蔡金燕醫師解釋,最常見的是細菌由排尿口上行至泌尿道,因寶寶的屁屁都泡在尿布裡,家長若不注意清潔與定期更換尿布,細菌會沿著排尿口往上感染泌尿道。對成人來說,一旦泌尿道染可能吃吃抗生素就沒事,但對兒童卻要考慮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腎傷害。因此,在治療上首要除症狀緩解及病因治療,再者須預防復發,第三則是矯正可能合併的先天異常。臨床經驗顯示,發生在愈小兒童的泌尿道感染,合併先天性構造異常的機率愈大,造成腎臟傷害的機率也愈高。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排尿、維持電解質平衡、水分穩定、控制血壓並穩定鈣質以及維他命D代謝、造血等功能的重要角色,預防孩子泌尿道感染,家長不可不慎!所以,如何在早期診斷及治療以避免不必要的腎傷害,才是最大的重點。各種年齡層泌尿道感染可能出現症狀1.新生兒:發燒、低溫、厭食、生長遲緩、黃疸、敗血症。2.嬰兒:不明熱、生長遲緩、異味尿和不安。3.學齡前幼兒:腹痛、嘔吐、異味尿、發燒、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 4.學齡兒童:表現出比較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如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發燒、肋脅下疼痛或血尿。

夏日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 細菌、黴菌恐侵入

夏日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 細菌、黴菌恐侵入#泌尿道感染

近日高溫不斷,發生熱疾病患者暴增,其中一部分患者是泌尿道感染,因天氣炎熱,水分流失速度快,加上水分補充不足,導致泌尿道受到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入,造成感染發炎。泌尿道感染早期症狀會有頻尿、尿急、解尿困難、發燒、排尿有灼燒不適感,有時腹部兩側和腎臟會疼痛。有些泌尿道發炎者出現小便有異味、混濁或有血尿情形,甚至冒汗、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醫師體醒,如出現以上症狀應盡快到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單純的泌尿道感染,是指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若是感染、向上蔓延,侵襲到腎臟本身的組織,則會併發腎盂腎炎。醫師建議,預防尿道感染,除了一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切記不要憋尿,時常排尿,細菌自然會被沖離排尿系統。另外洗澡以淋浴方式較佳,儘量避免泡浴及盆浴,可減少感染。˙常憋尿 當心排尿肌肉鬆弛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

防範腦中風合併症 照護人員須知事項#泌尿道感染

台灣近二十多年來,腦血管疾病雖偶而下降到第三位,但大多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高血壓的防治得宜,會讓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有略為下降的趨勢。罹患腦中風後,最怕一些合併症的發生,如智力退化、憂鬱症、褥瘡;攣縮、肺炎;泌尿道感染;大小便失禁;深層靜脈栓塞,要防範以上合併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五樓內科病房 - 張玲瑜護理長表示,在照護上要特別注意以下措施:■ 預防吸入性肺炎至少為病患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扣擊。若病人有吞嚥困難插胃管以利進食,還要注意採安全吞嚥法,勿用吸管喝水,應使用小湯匙慢慢餟食等。必要時仍須抽痰(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 預防泌尿道感染要避免尿管阻塞或逆流,適當固定導尿管,預防扭轉導致阻塞及拉扯造成出血或是感染。尿管若有感染或阻塞時需馬上更換,使用尿布者應常更換保持乾躁。■ 預防褥瘡張玲瑜護理長提醒,除了至少每2小時翻身一次,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執行背部按摩。此外,床單、衣服需拉平整;骨頭突出處應避免直接壓迫,需墊軟墊或經濟許可使用氣墊床。■ 預防關節或肢體僵硬一天可執行多次全關節運動。假若疾病較輕微,可在他人或助行輔助器協助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用枕頭、足托板、手握捲軸、軟球等,協助身體維持正確姿勢。■ 預防便秘給予病人定食、定餐、定量的均衡高纖飲食,如胚芽米、全麥麵包、高纖蔬果等。適當地使用軟便劑,安排定時排便習慣。張玲瑜護理長說,居家照護則需注意,要按時服用藥物、控制血壓或血糖值、禁吃補品、穿著較寬鬆之衣服、要注意保暖、需有人在旁陪伴、搬動病人時應注意避免拉扯無力肢體。如果發生失語症的情形,除了早期配合接受語言治療外,宜盡量鼓勵病人說話。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泌尿道感染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症狀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解尿前感覺急迫,合併尿失禁或者沒有合併尿失禁。通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在歐洲六個國家調查,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一般大眾,約有16.6%有膀胱過動症狀。在亞洲女性調查,約有53%有膀胱過動症狀。在臺灣,約有18.6%女性有膀胱過動症狀。然而,53%有膀胱過動症狀的亞洲女性,卻只有21%病人會尋求醫療幫助。可見大多數有此症狀病人都不知道、或不想尋求醫療幫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姿吟表示,在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為頻尿(約佔85%),其次為急尿(約佔54%)。造成膀胱過動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抽菸、神經性疾病,以及骨盆鬆弛等等。林姿吟說,膀胱過動症就像鼻竇炎或關節炎一樣常見,同時它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林姿吟說,關於膀胱過動症治療可分為兩方面,包括: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兩者治療成效都顯示對膀胱過動症有極大改善。行為療法包括:按照時間上廁所、骨盆底肌肉訓練及運動、生理回饋治療急迫感抑制訓練,以及飲食控制等。她指出,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亦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為不論藥物或行為療法,都是經由不同機轉發生作用,所以合併兩者,可提高治療成效,使婦女不再受頻尿所苦,更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泌尿道感染

每到教師節這個時節,都讓人不禁想起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陣陣感恩之心湧上心頭。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郭守仁認為,教育及醫療二者密不可分,醫療有照顧教師健康的責任,教師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他們的專業、愛心及執行力能夠淋漓盡致的投注在教育上,讓台灣的教育更好。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洋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就教師健康問題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的健康問題潛藏著許多容易被忽略的危機,分析結果他們承受了哪些職業傷害,並提醒老師們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七大問題。 (一) 聲音沙啞或聲帶結節:這是教師們最常見的問題,長時間再課堂上說話,一天6、7節課下來,聲音都啞了,為避免過度使用聲帶,只好盡量用腹部發聲。建議教師們將說話音量放低、速度放慢、多喝溫開水、避免刺激性飲食、抽菸及喝酒。 (二) 慢性咳嗽:因長期大量的吸入筆灰,加上自身若有過敏、氣喘、抽菸或上呼吸道的感染,對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炎症的發生有非常不良的引響。 (三) 久站:教師們因配合教學活動,得長期站立,常使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曲張,尤其女性教師常穿過緊束褲導致血液回流不良或較少運動,更應注意,再此建議老師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在下班後也偶爾會躺在床上或地板上,把腳抬高10~20分鐘,或在上課時能台上台下的走動。 (四) 腸胃道功能紊亂:主要是由於飲食不規律所造成,加上強烈而持續的身心緊張,特別容易導致胃液增加,引發消化性潰瘍。 (五) 肩頸及下背酸痛:由於長時間改作業或打電腦,以及經常的抬高手臂寫黑板,教師們最常發生筋膜症候群的部位不外乎肩膀、頸部、下背或腰部等地方;建議您:除了急性期的休息外,局部的熱敷也能改善及減輕疼痛的症狀喔! (六) 泌尿道感染:許多老師因學校廁所距離教室太遠、下課休息時間太短暫、為了準備上課資料或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經常沒有時間喝水和上廁所,而常有憋尿的習慣,倘若加上水份攝取量不足,就很容易導致尿道或膀胱發炎。 (七) 工作上的心理壓力:現在孩子生得少,近幾年,流浪老師滿街跑,一向讓人覺得師德崇高的教師,也面臨了生計上的問題;現職老師也得面對教改變革、能否如期退休等問題;新聞媒體又經常上演家長控訴老師的負面的報導,在「尊師重道」觀念式微之下,無形中帶給教師極大的壓力,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倍增,建議教師們除了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假日到戶外走走也有利於情緒與壓力的抒發,如果壓力已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應及早尋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醫生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意見和輔導。  今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健檢中心與中醫部推出『教師健康九九專案』,針對教師的健康的問題,在西醫的部份安排了全套的血液、尿液檢測、上腹部超音波、X光檢測、腸胃內視鏡檢查,中醫師的部份則安排了心率變異檢測儀、聞診儀、微循環檢測儀、舌診等四種檢查,結合中、西醫醫師與不同的診斷的儀器,送給辛苦的老師身心靈最佳的關懷。參與這次彰基『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的彰化師範大學張惠博校長指出,醫療及教育都是對愛的實踐,而且教師的健康形象很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專業知能及愛心傳給下一代。張惠博更是贊同彰基此次『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以完整的醫療體系,將醫療專業及博愛精神完全發揮出來,彰基可以說是愛的代名詞。 有鑑於目前社會隨著時代變遷,學生的權利愈來愈受社會重視,老師的健康問題,卻被繁重的課程與教改問題給淹沒,一般人多以為老師這個工作是鐵飯碗、工作內容單純、又有寒暑假可放,但是根據統計資料,老師這個職業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還多, 辛苦的 老師們長年累月堅守教育工作的崗位,為了培育優秀的下一代,默默耕耘辛勤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歲月,除了工作性質帶來的職業傷病,其背負的精神壓力,更非外人能理解,想要教育好下一代,當然得讓老師的身心更健康。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泌尿道感染

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割包皮是一種儀式,早在埃及壁畫中便可看到割包皮的圖相。在非洲許多民族中,割包皮更是每個男童不可避免的成年禮。一位以色列醫師說,依猶太習俗,嬰兒出生後第八天,皆由教士拉比為他行割禮,成為上帝的選民;反而醫師幾乎都沒有執行過割包皮手術。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猶太人移居美國,同時也將新生兒割包皮的觀念帶到了美國;反而造就了新生兒割包皮的風潮。又隨著戰後美國世界影響力的擴張及國人赴美進修人數增加,割包皮在台灣也成為了流行。但對父母親來說,一想到家中的男童,最常考慮的問題就是「究竟該不該割包皮呢」?為恭紀念醫院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解釋,「包莖」是專指男性陰莖前端包於龜頭外面的皮開口窄小,使得將包皮向後拉時仍不能將龜頭露出而言。「包皮」原有保護陰莖龜頭的作用,在平時,龜頭應包在包皮內,在勃起時因陰莖變長,而將龜頭露出;但如包皮開口太窄,或因曾發炎而引起結疤,則成為包莖。包莖因為有包皮將龜頭完全包在內,所以包皮內的腺體分泌物及尿垢等容易堆積在包皮內,造成感染及刺激,嚴重的更可能造成化膿性的感染及結疤,甚至造成排尿時包皮如氣球般膨脹或勃起困難等,不但龜頭不能露出,無法清洗,也容易藏污納垢,則應積極的予以治療。朱志純醫師表示,對三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併發感染或排尿阻塞,是不須要治療的;但對大於三歲的男孩來說,如果包皮仍不能被拉退後而露出龜頭,就不能再視為正常,而須要積極治療了。在傳統上,治療包莖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手術,因為手術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龜頭後方,以環形切口將多餘的包皮完全或部分切除,所以一般皆以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或割包皮來稱呼這一項手術。 其實,包皮環切術是一項十分古老的手術;因其不但分布廣,且除了用金屬刀具以外,近代仍有些部落以石刀來進行這項手術,這可能意味著這項手術可能溯源至鐵器時代以前。這項手術代表傳統或宗教儀式的意味很重,如有些回教徒在結婚前執行手術,猶太男嬰於出生後第八天進行手術;有時也代表著成年禮或團體認同,如成年禮等等,而於青春期前、青春期、及結婚後等時間進行。除了上述的理由以外,割包皮在醫療上也有一席之地,因為在手術後不再有包皮將龜頭包住,於是局部清洗及衛生照顧便成為很容易的事情了。從生理觀來看,包皮環切術切除了包在陰莖龜頭上的包皮,使龜頭露出、容易清洗,也能保持衛生,使包皮垢不易堆積造成發炎或發出異味。在美國,曾推行新生兒包皮環切術,但近年來己漸漸減少;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呼籲民眾不必為男童行預防性的包皮環切術,因為割包皮的好處,只要能加強個人衛生教育,注意局部清洗,也可達到。話雖如此,但對許多兒童來說,包莖情況很普遍,往往包皮根本不能被拉退而露出龜頭,而讓維持清潔成為空話,父母親們也只能求助於外科醫師,希望能以包皮環切術來解決問題。朱志純醫師指出,其實以醫療上的理由來說,有必要行包皮環切術的男童比率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皆是因為方便清洗、避免感染、及性行為持久等理由而要求醫師為其行手術。的確,曾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性得到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遠較未割包皮者為低,但是只要能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洗,則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性行為方面,更是臆測之說並無根據。而包皮上特有的腺體對龜頭有保護的作用,能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切除包皮,也就永久喪失了這項保護。再說兒童接受包皮環切術與成人不同。一來兒童心理尚未成熟,不能配合手術,所以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二來,手術後局部傷口照顧不易,換藥對兒童來說也容易造成驚恐,對兒童、親屬及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一件殘忍的事;手術後也可能有出血、腫大、疼痛、傷口發炎等併發症,也可能因結疤,形成續發性包莖等情況,所以近年來,除非必要,醫師也不太積極為患者進行包皮環切手術了。朱志純醫師表示,在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下,發現將包莖的治療從手術改成用外用藥膏,結果效果很好(該結果發表於1999年的泌尿醫學雜誌(Journal of Urology))。類固醇軟膏,是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對皮膚抗發炎作用及減少疤痕的作用已廣為醫界所知,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它也是治療兒童包莖的最佳用藥。朱志純醫師說,只要將藥膏適當地塗抹在包莖處,大約一週左右便有很好的效果,窄縮的包皮會漸漸放鬆,龜頭也就可露出了。局部藥膏治療對包莖的治療效極佳,正如一般使用類固醇藥物一般,也有它的限制,即在包皮急性發炎期間或局部有開放性傷口時皆不宜使用。另外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副作用發生,但是也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當然,在部分群體中,因為傳統儀式或團體認同的理由而必須接受包皮環切術的,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對於為了保持個人衛生及患有併發症的病理性包莖患者,則是可免則免,畢竟能以非手術的方法到達相同的目的,父母也不一定要讓孩子接受一刀之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