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解決惱人頻尿 藥物加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泌尿道感染

膀胱過動症是一種症狀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解尿前感覺急迫,合併尿失禁或者沒有合併尿失禁。通常有頻尿及夜尿症狀,在歐洲六個國家調查,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一般大眾,約有16.6%有膀胱過動症狀。在亞洲女性調查,約有53%有膀胱過動症狀。在臺灣,約有18.6%女性有膀胱過動症狀。然而,53%有膀胱過動症狀的亞洲女性,卻只有21%病人會尋求醫療幫助。可見大多數有此症狀病人都不知道、或不想尋求醫療幫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姿吟表示,在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常見為頻尿(約佔85%),其次為急尿(約佔54%)。造成膀胱過動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抽菸、神經性疾病,以及骨盆鬆弛等等。林姿吟說,膀胱過動症就像鼻竇炎或關節炎一樣常見,同時它也會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林姿吟說,關於膀胱過動症治療可分為兩方面,包括:行為療法及藥物治療,兩者治療成效都顯示對膀胱過動症有極大改善。行為療法包括:按照時間上廁所、骨盆底肌肉訓練及運動、生理回饋治療急迫感抑制訓練,以及飲食控制等。她指出,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治療亦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為不論藥物或行為療法,都是經由不同機轉發生作用,所以合併兩者,可提高治療成效,使婦女不再受頻尿所苦,更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

提升教師健康力 不容忽視七大問題#泌尿道感染

每到教師節這個時節,都讓人不禁想起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陣陣感恩之心湧上心頭。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郭守仁認為,教育及醫療二者密不可分,醫療有照顧教師健康的責任,教師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他們的專業、愛心及執行力能夠淋漓盡致的投注在教育上,讓台灣的教育更好。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洋源醫師表示,近年來就教師健康問題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們的健康問題潛藏著許多容易被忽略的危機,分析結果他們承受了哪些職業傷害,並提醒老師們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七大問題。 (一) 聲音沙啞或聲帶結節:這是教師們最常見的問題,長時間再課堂上說話,一天6、7節課下來,聲音都啞了,為避免過度使用聲帶,只好盡量用腹部發聲。建議教師們將說話音量放低、速度放慢、多喝溫開水、避免刺激性飲食、抽菸及喝酒。 (二) 慢性咳嗽:因長期大量的吸入筆灰,加上自身若有過敏、氣喘、抽菸或上呼吸道的感染,對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炎症的發生有非常不良的引響。 (三) 久站:教師們因配合教學活動,得長期站立,常使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曲張,尤其女性教師常穿過緊束褲導致血液回流不良或較少運動,更應注意,再此建議老師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在下班後也偶爾會躺在床上或地板上,把腳抬高10~20分鐘,或在上課時能台上台下的走動。 (四) 腸胃道功能紊亂:主要是由於飲食不規律所造成,加上強烈而持續的身心緊張,特別容易導致胃液增加,引發消化性潰瘍。 (五) 肩頸及下背酸痛:由於長時間改作業或打電腦,以及經常的抬高手臂寫黑板,教師們最常發生筋膜症候群的部位不外乎肩膀、頸部、下背或腰部等地方;建議您:除了急性期的休息外,局部的熱敷也能改善及減輕疼痛的症狀喔! (六) 泌尿道感染:許多老師因學校廁所距離教室太遠、下課休息時間太短暫、為了準備上課資料或處理學生的突發狀況,經常沒有時間喝水和上廁所,而常有憋尿的習慣,倘若加上水份攝取量不足,就很容易導致尿道或膀胱發炎。 (七) 工作上的心理壓力:現在孩子生得少,近幾年,流浪老師滿街跑,一向讓人覺得師德崇高的教師,也面臨了生計上的問題;現職老師也得面對教改變革、能否如期退休等問題;新聞媒體又經常上演家長控訴老師的負面的報導,在「尊師重道」觀念式微之下,無形中帶給教師極大的壓力,導致教師工作壓力倍增,建議教師們除了與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假日到戶外走走也有利於情緒與壓力的抒發,如果壓力已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應及早尋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醫生及職業治療師等專業意見和輔導。  今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健檢中心與中醫部推出『教師健康九九專案』,針對教師的健康的問題,在西醫的部份安排了全套的血液、尿液檢測、上腹部超音波、X光檢測、腸胃內視鏡檢查,中醫師的部份則安排了心率變異檢測儀、聞診儀、微循環檢測儀、舌診等四種檢查,結合中、西醫醫師與不同的診斷的儀器,送給辛苦的老師身心靈最佳的關懷。參與這次彰基『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的彰化師範大學張惠博校長指出,醫療及教育都是對愛的實踐,而且教師的健康形象很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將專業知能及愛心傳給下一代。張惠博更是贊同彰基此次『提升教師健康力』專案,以完整的醫療體系,將醫療專業及博愛精神完全發揮出來,彰基可以說是愛的代名詞。 有鑑於目前社會隨著時代變遷,學生的權利愈來愈受社會重視,老師的健康問題,卻被繁重的課程與教改問題給淹沒,一般人多以為老師這個工作是鐵飯碗、工作內容單純、又有寒暑假可放,但是根據統計資料,老師這個職業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可能比一般的上班族還多, 辛苦的 老師們長年累月堅守教育工作的崗位,為了培育優秀的下一代,默默耕耘辛勤努力,付出自己的青春歲月,除了工作性質帶來的職業傷病,其背負的精神壓力,更非外人能理解,想要教育好下一代,當然得讓老師的身心更健康。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

兒童包莖可不割包皮嗎?#泌尿道感染

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割包皮是一種儀式,早在埃及壁畫中便可看到割包皮的圖相。在非洲許多民族中,割包皮更是每個男童不可避免的成年禮。一位以色列醫師說,依猶太習俗,嬰兒出生後第八天,皆由教士拉比為他行割禮,成為上帝的選民;反而醫師幾乎都沒有執行過割包皮手術。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猶太人移居美國,同時也將新生兒割包皮的觀念帶到了美國;反而造就了新生兒割包皮的風潮。又隨著戰後美國世界影響力的擴張及國人赴美進修人數增加,割包皮在台灣也成為了流行。但對父母親來說,一想到家中的男童,最常考慮的問題就是「究竟該不該割包皮呢」?為恭紀念醫院小兒外科朱志純醫師解釋,「包莖」是專指男性陰莖前端包於龜頭外面的皮開口窄小,使得將包皮向後拉時仍不能將龜頭露出而言。「包皮」原有保護陰莖龜頭的作用,在平時,龜頭應包在包皮內,在勃起時因陰莖變長,而將龜頭露出;但如包皮開口太窄,或因曾發炎而引起結疤,則成為包莖。包莖因為有包皮將龜頭完全包在內,所以包皮內的腺體分泌物及尿垢等容易堆積在包皮內,造成感染及刺激,嚴重的更可能造成化膿性的感染及結疤,甚至造成排尿時包皮如氣球般膨脹或勃起困難等,不但龜頭不能露出,無法清洗,也容易藏污納垢,則應積極的予以治療。朱志純醫師表示,對三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併發感染或排尿阻塞,是不須要治療的;但對大於三歲的男孩來說,如果包皮仍不能被拉退後而露出龜頭,就不能再視為正常,而須要積極治療了。在傳統上,治療包莖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手術,因為手術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龜頭後方,以環形切口將多餘的包皮完全或部分切除,所以一般皆以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或割包皮來稱呼這一項手術。 其實,包皮環切術是一項十分古老的手術;因其不但分布廣,且除了用金屬刀具以外,近代仍有些部落以石刀來進行這項手術,這可能意味著這項手術可能溯源至鐵器時代以前。這項手術代表傳統或宗教儀式的意味很重,如有些回教徒在結婚前執行手術,猶太男嬰於出生後第八天進行手術;有時也代表著成年禮或團體認同,如成年禮等等,而於青春期前、青春期、及結婚後等時間進行。除了上述的理由以外,割包皮在醫療上也有一席之地,因為在手術後不再有包皮將龜頭包住,於是局部清洗及衛生照顧便成為很容易的事情了。從生理觀來看,包皮環切術切除了包在陰莖龜頭上的包皮,使龜頭露出、容易清洗,也能保持衛生,使包皮垢不易堆積造成發炎或發出異味。在美國,曾推行新生兒包皮環切術,但近年來己漸漸減少;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呼籲民眾不必為男童行預防性的包皮環切術,因為割包皮的好處,只要能加強個人衛生教育,注意局部清洗,也可達到。話雖如此,但對許多兒童來說,包莖情況很普遍,往往包皮根本不能被拉退而露出龜頭,而讓維持清潔成為空話,父母親們也只能求助於外科醫師,希望能以包皮環切術來解決問題。朱志純醫師指出,其實以醫療上的理由來說,有必要行包皮環切術的男童比率不到百分之一,其餘皆是因為方便清洗、避免感染、及性行為持久等理由而要求醫師為其行手術。的確,曾接受包皮環切術的男性得到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遠較未割包皮者為低,但是只要能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洗,則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性行為方面,更是臆測之說並無根據。而包皮上特有的腺體對龜頭有保護的作用,能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切除包皮,也就永久喪失了這項保護。再說兒童接受包皮環切術與成人不同。一來兒童心理尚未成熟,不能配合手術,所以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二來,手術後局部傷口照顧不易,換藥對兒童來說也容易造成驚恐,對兒童、親屬及醫護人員來說,都是一件殘忍的事;手術後也可能有出血、腫大、疼痛、傷口發炎等併發症,也可能因結疤,形成續發性包莖等情況,所以近年來,除非必要,醫師也不太積極為患者進行包皮環切手術了。朱志純醫師表示,在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下,發現將包莖的治療從手術改成用外用藥膏,結果效果很好(該結果發表於1999年的泌尿醫學雜誌(Journal of Urology))。類固醇軟膏,是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對皮膚抗發炎作用及減少疤痕的作用已廣為醫界所知,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它也是治療兒童包莖的最佳用藥。朱志純醫師說,只要將藥膏適當地塗抹在包莖處,大約一週左右便有很好的效果,窄縮的包皮會漸漸放鬆,龜頭也就可露出了。局部藥膏治療對包莖的治療效極佳,正如一般使用類固醇藥物一般,也有它的限制,即在包皮急性發炎期間或局部有開放性傷口時皆不宜使用。另外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副作用發生,但是也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當然,在部分群體中,因為傳統儀式或團體認同的理由而必須接受包皮環切術的,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對於為了保持個人衛生及患有併發症的病理性包莖患者,則是可免則免,畢竟能以非手術的方法到達相同的目的,父母也不一定要讓孩子接受一刀之苦。

泌尿科到底看什麼病?

泌尿科到底看什麼病?#泌尿道感染

泌尿科到底是在看什麼病?相信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就是看小便不順問題的;有人以為,就是割包皮做結紮的;也有人以為,就是打打石頭的。其實這些都算對,都是泌尿科服務項目的部份。泌尿科的範圍之大,可能超出許多人一般的看法。台東基督教醫院泌尿科醫師黃偉榮解釋,想了解泌尿科的服務有哪些,可能要先知道泌尿科源起的兩大派別:泌尿皮膚科及泌尿外科。前者顧名思義,指的是外生殖器部份的問題為主,例如:性病、包皮手術、性功能障礙、泌尿道感染等。至於泌尿外科,所強調的是泌尿系統,或是稱為泌尿道的構造問題,例如:腫瘤、結石、先天變異、攝護腺肥大、排尿功能障礙及骨盆底肌肉問題等。從此可知,今日的泌尿科乃集其大成,範圍涵蓋之廣,從小兒到老人、男性或女性、不分種族,都是泌尿科服務的對象。綜觀泌尿科的服務範圍,主要包含了泌尿系統疾病及外生殖器的問題。所謂的泌尿系統,涵蓋了腎上腺、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及尿道,以及周圍的構造,例如:後腹腔、腹股溝、射精管儲精囊、陰囊、會陰及陰莖。涵蓋的疾病可以概分為幾大類:構造性的、功能性的及感染性的。泌尿科常見的疾病大類包括:結石(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結石);排尿障礙(攝護腺肥大、尿道或是膀胱頸結疤狹窄、尿失禁、間質性膀胱炎等);腫瘤(腎上腺癌、腎臟癌、攝護腺癌、陰莖癌等);感染(性病、腎盂腎炎、膀胱炎、攝護腺炎、尿道炎、會陰福尼爾壞死等);先天變異(輸尿管狹窄、膀胱輸尿管尿液逆流、馬蹄腎、游離腎、集尿系統雙套、尿道瓣膜等);性功能障礙(陽萎、早洩、男性賀爾蒙低落等);不孕(輸精管阻塞性不孕等);外生殖器及會陰部皮膚疾病(包皮過長、皮膚膿瘍等);生育計畫(輸精管結紮)。黃偉榮醫師表示,泌尿科能提供的不只是疾病的處理,也包含了生活品質的提升及對人的關懷。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您對泌尿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

認識《紫尿袋症後群》#泌尿道感染

一般人的觀念都是「尿液是黃色」的,怎麼會有紫色的尿液呢?其實,紫色的尿液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慢性病患因疾病的關係,需要使用到導尿管,而使得流到尿袋的尿液呈現紫色的顏色,所以稱之為「紫尿袋症後群」。新店耕莘醫院家醫科醫師 廖俊凱表示紫尿袋症候群是一個少見的現象,1978年首次於國際著名雜誌發表。這些病人常患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如便秘)及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臨床上,病人可能無明顯的不適 (如發燒、疲勞、食慾下降等)。現行的醫學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有學者在長期照護機構中,探討具有插導尿管的157位慢性病病患,進行紫尿袋症候群的研究。其中,常見的疾病有腦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有13位被診斷出具有紫尿症,這幾位病患皆有便秘的問題,而必須依賴灌腸或借助口服軟便劑來排便,尿液檢查結果為pH值大於7.0 ( 正常範圍pH值5-7、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 ),尿液細菌培養則為前面提到的菌種。紫尿袋症候群通常發生在女性的機率大於男性,而且如果有慢性疾病及需長期臥床、患有慢性便秘的腸道機能障礙、須長期放置導尿管、常患有泌尿道發炎的現象、尿液呈鹼性…等病換,也常常會出現紫尿袋症後群。如何來預防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9首先,必須常注意病患具有尿道插管的尿袋顏色;其次,平時要攝取大量的維他命C來維持酸性的尿液,同時改善腸道環境,如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及多攝取水份;此外,經常更換尿管及尿袋、保持皮膚及生殖器官的清潔,加強照顧者及家屬的衛生教育,才能有效避免紫尿袋症後群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