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

失眠、飲酒無節制 慢性攝護腺炎纏身

失眠、飲酒無節制 慢性攝護腺炎纏身#喝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8歲的陳姓男子,常常在工作之餘邀約朋友喝酒談天,幾乎每星期都會聚會痛快暢飲一番,但半年前會陰及陰莖無故出現疼痛感,尤其喝酒後疼痛感又更加明顯,擔心命根子出現問題,趕緊至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求診。經泌尿科謝肇新醫師檢查後,確診是因為慢性攝護腺發炎導致疼痛,進行低震波能量治療,經過兩個療程約2個月的治療後,終於擺脫小弟弟疼痛的陰霾。嗜酒、長期壓力大 攝護腺炎找上門陳姓男子表示,不論是啤酒或高粱等都來者不拒,張口就喝,加上長期壓力大,也有失眠狀況,經常一天只能睡3小時,沒想到久而久之竟罹患了慢性攝護腺炎,當時發作時的疼痛感,加上難以啟齒的感覺,造成生活不便,內心更是煎熬;幸好經過治療,現在已經恢復正常如往昔,也才能放下心中大石,再與朋友聚會,但現在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再嗜酒。有菸、檳、酒習慣 罹病機率高謝肇新醫師指出,攝護腺炎是男性常見疾病,致病成因不明,因細菌感染、憋尿、結構異常、情緒緊張壓力大、神經失常、自體免疫反應等各種問題都可能造成,尤其在有菸、檳、酒習慣的民眾身上發生機率更高。病人常會出現會陰,陰莖,睪丸及恥骨弓上部位的疼痛不適,還有排尿困難和射精疼痛等狀況,許多會陰及攝護鼠蹊部疼痛的病人,演變成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甚至產生性功能障礙。低能量體外震波 專業評估不需麻醉長久以來,慢性攝護腺發炎或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的病因與致病機轉無法確定,所以此疾病也無有效的治療準則,不過近幾年來,已經成功將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運用在促進組織修復、抑制疼痛及發炎、幹細胞的分化、神經及肌肉的再生以及血管的新生上。在進行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時,會將超音波探頭置於病人陰部,探頭表面塗以凝膠,讓探頭與皮膚的接觸更緊密,震波施打的過程中,不需進行任何麻醉,但患者要接受治療前,應由泌尿科專科醫師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及評估,再決定是否適合接受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持續頻尿、排尿痛 應及早就醫治療謝肇新醫師呼籲,預防慢性攝護腺發炎或慢性骨盆腔疼痛的發生,要從生活作息正常化、不憋尿、少熬夜、睡眠充足做起,也需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平時應有警覺,有持續頻尿、排尿痛等症狀就要及早就醫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飲酒別過量!慎防2大忌才能護肝

飲酒別過量!慎防2大忌才能護肝#喝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酒可以助興,親朋好友相聚,會喝喝小酒,交際應酬也往往避不掉喝酒,酒酣耳熱時,大家都會稱兄道弟,拉近彼此距離。由於喝酒需要由肝臟來代謝;因此,對於得要飲酒酬酢的現代人,該如何保護肝臟,是很重要的課題,且讓養肝權威李深浦中醫師教你養肝訣竅!飲酒過量導致脂肪肝 會使肝臟無法製造鮮活營養酒喝多了會導致脂肪肝,雖然不致像B、C肝使肝臟受到的傷害那麼嚴重,但也會傷肝,若是嚴重時,也可能進展到肝硬化。有台灣養肝丸之父稱謂的李深浦中醫師表示,脂肪肝會使得肝臟無法製造出鮮活營養,以致堆積廢營養,而無法有體力;因為肝臟健康,才能使食物中的營養可以被吸收和代謝。世人皆醉我獨醒 保護肝臟健康很重要李深浦醫師指出,大部份人不勝酒力,喝醉了開車打瞌睡、發脾氣打架、藉酒澆愁,各種現像因人而異;而想要世人皆醉我獨醒,服用有解毒與解酒功效的中藥之外,對肝臟保護還有不喝冰水,以及要運動,促使新陳代謝加強流汗,大小便順暢,使油分排出,以及使不正常沈澱物靠流汗運動來排出。流汗使體呼吸更完善 會使體力變更好尤其是血管和皮膚下的髒東西排掉,對於保護肝臟也很重要;李深浦醫師解釋,這樣可以使體呼吸更完善,因為其實不只是鼻與肺的呼吸,流汗淋漓盡致可明顯感到體呼吸,呼吸到全身,會覺得體力變得更好,呼吸成為體呼吸,會使毛細孔起雞母皮,而體呼吸會使細胞在調整呼吸。每個細胞營養都由肝臟支配 不能吃喝玩樂就要想到肝臟李深浦醫師並強調,肝是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臟是新陳代謝營養分配器官,每個細胞的營養都在肝臟支配之下。例如眼睛乾、眼睛疲勞,因為肝開竅於眼,不要看好多科別,到處找醫生,懷疑自己哪裡有病;其實,不能吃喝玩樂,就要想到肝臟,都是肝影響造成,肝好則生活簡單化。空腹喝酒容易醉 不要喝冰啤酒喝酒往往會讓人興奮,但喝酒也該有些原則。李深浦醫師建議,不要空腹喝酒,因為空腹喝酒容易醉,要吃點飯菜肉再喝酒;而有C肝,喝酒傷害高10倍,有C肝最好是滴酒不沾,並且也不要喝冰啤酒。另外,特別要小心酒後吐真言,若是喝酒後會打架鬧事,這種人就要少接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孕前、孕期別喝酒!恐阻礙3能力發育

孕前、孕期別喝酒!恐阻礙3能力發育#喝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拓剛上小學一年級,生性好動雖很容易跟同學打成一片,但老師卻逐漸發現一些不對勁的地方,像是上課不專心、學習能力慢,而且衝動控制不佳、有不順他的意便對同學動怒、忘東忘西、講過的事情不用5分鐘就忘記,跟同年齡的孩子似乎有些不一樣。老師訪談媽媽後,媽媽才提出小拓也常分不清楚左右邊、鞋帶不會綁、假日帶出去運動時,也有跑步容易跌倒、打羽球容易揮拍落空等情形。懷孕前、懷孕期間喝酒 都可能造成孩子3種能力減損老師認為小拓的狀況已非教育能解決,建議媽媽帶小拓去身心科評估。評估後認為小拓跟一般的過動症孩子不一樣,有許多神經協調能力發展落後的現象,於是問起媽媽在懷孕期間的狀況。媽媽雖然沒有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等生理問題,但懷孕時仍持續喝酒應酬,即使酒量不差,也常過量喝到醉。醫師跟媽媽談起「與生產前酒精暴露有關的神經行為障礙症」,這個目前引起關注的問題。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科醫師陳厚良說明,不管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喝酒,都可能跟「與生產前酒精暴露有關的神經行為障礙症」有關。孩子出生後會表現出各種能力減損,包括(1)神經認知功能減損:整體智力表現、執行功能減損、學習、記憶、視覺空間推理;(2)自我管理減損:情緒或行為管理、專注、衝動控制;(3)適應功能減損:溝通障礙、社會溝通與互動、日常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就學年齡易發現能力減損 早期評估治療降低心理負擔其減損通常發生在兒童期,尤其就學年齡時更容易被發現,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不對勁的地方,建議帶去醫院做完整評估。這類孩子因為各項能力的低落,容易有不良的學校經驗,未來也可能伴隨不良的就業紀錄或法律問題。所以,若能夠早期評估及療育,可以降低社會心理適應不良的風險。陳厚良醫師呼籲,準媽媽們懷孕前或懷孕期間不要飲酒,以免傷害自身身體及下一代的健康。若有反覆喝酒無法停止,且減少重要社交活動、休閒活動參與,可至門診由醫師及個案管理師提供諮詢,必要時也會安排補助資源,協助個案及早接受治療。

日飲2罐啤酒 肝硬化風險增近3倍

日飲2罐啤酒 肝硬化風險增近3倍#喝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酒精與健康報告指出,不當飲酒會造成超過200種疾病,包括酒精依賴、肝硬化、癌症、事故傷害。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依據2016年英國飲酒指南指出,飲酒沒有安全劑量,少量就有害,危害隨飲酒量而增加。若規律飲酒,哪怕只是飲用極少量,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不當飲酒 肝硬化、癌症風險增依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不當飲酒行為每年導致全球約330萬人死亡,約占全球死亡人數的5.9%,亦即每20人即有1人因酒害而死亡,造成1億3,900萬人年損失。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酒精飲用量愈高罹病風險愈高,以每日飲用25公克(相當於2罐330ml酒精濃度5%的啤酒、2杯120ml酒精濃度12.5%的紅酒/葡萄酒)、50公克及100公克純酒精為例,罹患肝硬化的危險分別為不飲酒者的2.9倍、7.1倍及26.5倍。依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6年委託計畫資料分析顯示,18歲以上人口過去一年飲酒率為45.7%、過去一個月暴飲率為5.4%。不當飲酒行為每年約導致4千5百名國人死亡,平均每天有11名飲酒者因此失去生命,造成約11萬人年損失。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每5天1人因酒駕死亡我國106年1-11月酒駕肇事死亡人數77人,即每5天有1人因酒駕死亡。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每年12 月至次年3 月為酒駕肇事高峰期,農曆年節將至,參加公司尾牙、家庭聚餐及朋友聚會等把酒言歡之際,也要注意飲酒問題。建議在尾牙、春酒聚餐時,落實推廣「拒酒駕三妙招」,減少憾事發生:1)尾牙、春酒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安全回家。2)和民間計程車隊合作,提供代駕服務,體貼送喝酒的員工回家。3)指定朋友或同事擔任駕駛,安全回家。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喝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偏低時,鈣質沈積於柔軟組織的情況更惡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因為罹患關節炎、黏液囊炎、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為鈣質沈積或骨刺而造成異常疼痛的人,可能會因此排斥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事實上,除非同時攝取充足的鈣和鎂,否則病情無法改善。心臟術後補充鈣、鎂 避免心肌鈣化死亡有不少醫師告訴腎結石的病患不要喝牛奶,結果更容易形成結石。維生素E不足時,也會發生這種鈣質沈積的情形。在心臟手術後,病人極需鈣與鎂,若未能及時補充,幾天之內就可能會因為心肌鈣化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在過去十年內,數以千計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缺乏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石灰質土壤,土地上吸收水溶性的肥料而很快飽和,鎂無法滲入土壤中為植物所吸收。如果使用化學肥料,而採用含有鎂的白雲石或牡蠣殼粉施肥,所生長的植物就能含有豐富的鎂腹瀉、喝酒易致鎂流失 應再補充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後就會流失。即使攝取充足的鎂,也會因為腹瀉、腎臟疾病、糖尿病、服用利尿劑、喝酒等而流失,而導致缺乏。每天喝兩盎司酒的人,尿液中鎂的含量,比不喝酒時高出三到五倍。喝酒而未在飲食中補充鎂的人,無異是向心臟病招手。(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喝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習慣,再加上喝酒文化,更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2003年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衛院研究亦指出,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黏膜呈白或深紅色、嘴張不大是警訊根據台東縣癌症發生率,口腔癌自93年起一直位居第1、2位。嚼食檳榔習慣有關以中壯年為多,此年齡層罹患口腔癌也最多。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親人朋友,愛惜身體、促進健康。守護身體健康務必戒除嚼食檳榔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病變的機會。台東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第1期72%、第2期39%、第3期27%、第4期12%,可透過口腔黏膜篩檢,越早發現、儘早治療。正常的口腔黏膜顏色是粉紅色,白色或深紅色是身體警訊。嘴巴張合大小也可判斷,口腔黏膜病變時會纖維化,越嚴重將造成黏膜緊縮,影響嘴巴張合。30歲以上、18歲以上原住民 可免費篩檢凡30歲以上民眾或18歲以上原住民族,在2年內未接受口腔癌篩檢者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現在的切片治療技術已由傳統手術提升為二氧化碳雷射技術,治療後僅會產生焦痂並自行脫落,不會有太多不適的感覺,而且健保有給付。張哲綸醫師提醒,吸菸及嚼食檳榔是致癌因子,無論時間長短或是否持續,都可能發生病變。除了生活習慣外,個人細胞基因影響致癌的可能。無基於民眾健康,凡有嚼食檳榔及吸菸者,一旦發現口腔異常務必儘速就醫。

活動/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

活動/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喝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保衛健康從「齒」開始!你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嗎?口腔癌是男性發生率最快的癌症,維持口腔健康除了要遠離檳榔、菸酒外,定期接受檢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良好的衛生是得到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此次活動將會由家醫科莊家銘主任主講,進行口腔篩檢活動及衛教宣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社區口腔癌篩檢活動時間:106年9月12日 星期(二) 上午08:00-09:30地點:汽訓中心(南投市光明一路300號)洽詢:049-2231150轉2323或2317

活動/臺北市口腔癌篩檢週-1.2.3.篩檢送禮券

活動/臺北市口腔癌篩檢週-1.2.3.篩檢送禮券#喝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吸菸、喝酒、嚼檳榔者是否有說不出來的苦衷呢?有曾關心過自己口腔的問題嗎?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依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為臺灣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4位,是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105年臺北市共有208位市民死於口腔癌!早期找到口腔癌外,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給予適當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嗜菸酒檳榔者 患口腔癌率高123倍社團法人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日生指出,檳榔子本身是第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檳榔不加任何添加物也會致癌,口腔癌患者中,近9成有嚼檳榔的習慣,同時吸菸、喝酒、嚼檳榔三大族群者,罹患口腔癌機率更是一般人的123倍!呼籲有吸菸、嚼檳榔的市民應維持定期篩檢的習慣,如有異常腫塊或超過2週的潰瘍未癒合,請盡速尋求醫療諮詢,千萬不可心存僥倖。口腔癌擊敗208市民 應阻斷癌症發生口腔癌患者的治療不僅療程痛苦,患部也會影響吞嚥、咀嚼功能,造成自身及家人生心理負擔,若能早期發現就治療,可有效下降死亡率,早期口腔癌個案5年存活率高達8%。吸菸是致癌的主因,菸草含有93種致癌物,會造成體內缺氧,更與動脈硬化、狹心症、血栓症等心血管疾病相關。若有意了解自身體內一氧化碳含量的吸菸者可到醫院做一氧化碳吹氣檢測,並定期作口腔癌篩檢。為了避免口腔癌威脅市民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06年7月10日至7月24日辦理「臺北市口腔癌篩檢週-1.2.3.篩檢送禮券」活動,且近2年未接受口腔癌篩檢的30歲以上設籍臺北市民,攜帶健保卡至特約口腔癌篩檢醫療院所接受檢查。篩檢後可至健康服務中心領取100元超商禮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