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好痛! 是代表自己老了?

關節好痛! 是代表自己老了?#退化性關節炎

想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衰老,看關節就知道?有網路文章提到,把人的一生和關節問題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疼痛方法都不一樣,所以如果知道自己的疼痛方式,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醫師李忠謙表示,台灣的醫師並不會做這樣的區分方式,當然也沒有所謂關節痛會導致衰老的問題。該文章提到,10歲前的孩童是因為運動過量造成關節痛,10~20歲的青少年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的高發人群,20~30歲的青年會因為運動損傷造成關節傷害,40歲的中年人因關節軟骨退化導致關節炎,而40歲以後以退化性骨關節炎最常見。李忠謙醫師表示,文章中提到的都是無稽之談,其實關節炎主要可以分為退化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兩種,前者屬原發性,後者是次發性。原發性的關節炎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由於幾十年來膝蓋內側的軟骨磨損,久了就會退化和老化,患者在初期會有膝蓋疼痛的症狀,但是老年人都會忍耐,反而導致O型腿和膝內翻畸形。李忠謙醫師說,次發性的關節炎主要因慢性疾病引起,如乾癬、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甚至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也都有可能發生次發性關節炎;這類的關節炎不僅老年人會得,就連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李忠謙醫師解釋,通常膝關節疼痛的患者,醫師會先看有沒有外傷,檢查是否有輕微拉傷、韌帶受傷、骨頭斷裂或骨折。若沒有外傷,就會查看膝蓋有沒有腫脹,如果是較年輕的病患膝蓋腫脹,就有可能是痛風。還有長期濫用藥物可能會引起細菌性關節炎,本身有乾癬的患者就會變成乾癬性關節炎,老人則會有退化性關節炎。影音/女性骨鬆率為男性兩倍 飲食應補鈣、多曬太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97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139今年首例!男染屈公病 關節痛、四肢起紅疹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139

醫訊/退化性關節炎之中醫療法

醫訊/退化性關節炎之中醫療法#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銀髮族常有腰酸背痛或膝蓋關節痛的煩惱,這是因為隨著身體老化而骨質與骨關節退化,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這是常見的銀髮族疾病。對此,台北長庚醫院中醫部與社服組聯合舉辦「退化性關節炎之中醫療法」講座,邀請到該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醫師主講,以期協助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此病症有更正確之中醫醫療資訊,講座參加對象不限,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退化性關節炎之中醫療法時間:101年10月19日(五)上午10:00~11:00地點:台北長庚醫院(台北敦化北路 199 號)前棟1樓大廳洽詢:02- 27135211轉3620社服組 范小姐

雙手關節僵硬 是否關節已經開始退化了?

雙手關節僵硬 是否關節已經開始退化了?#退化性關節炎

文/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陳相成醫師 - 美國杜克大學哲學博士門診時總是聽病人抱怨著:這幾年似乎上了年紀,漸漸走路或站久膝蓋容易酸痛,上下樓梯備感吃力,早晨起床雙手關節容易僵硬,活動不開,常常須要5~20分鐘才會好轉。是否關節已經開始慢慢退化了?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又稱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乃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它的高盛行率使得社會資源支出成本增加。雖然退化性關節炎與許多致病因子有顯著相關,如年紀、肥胖、荷爾蒙、工作的型態等等。然而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基因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良性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Benign 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為一種遺傳性極高的良性症候群,患者先天關節能做異於常人的角度與彎曲,卻不致於輕易受傷。陳醫師發現良性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患者,對手部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扮演著保護的角色。陳醫師於美國杜克大學攻讀博士期間,發表三篇一系列第一作者文章於國際權威性雜誌(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和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等等)。發現某些良性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患者,不但有極高的遺傳性,且較不易罹患近端手部骨關節炎亦較不易有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情形發生,此類患者血液中軟骨寡聚基質蛋白(COMP: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較正常人為低,並且此結果可印證於不同種族(白種人與非裔及美國印第安裔後代)。陳醫師指出,此一意外的發現暗示著我們有可能由軟骨寡聚基質蛋白的基因序列中,找到對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有保護作用的基因序列變異, 做為未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可參考的標的之一。陳醫師更進一步指出,良性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的盛行率高達5~25%,東方人較西方人為多,保守估計東方漢族約有8~15%有良性關節過度活動症候群,並且於舞蹈、 瑜珈、和運動的領域裡有傑出的表現。但關節過度活動的臨床表現也有可能是其它非常少見的先天遺傳疾病(如先天假性軟骨發育不全、多發性骨骺發育不良、及馬凡氏症候群等等),必須正確予與鑑別診斷。醫師提醒,若有先天關節能彎曲較常人的角度大(能先依大拇指或小指彎曲度來做初步篩選),不論有關節疼痛與否情形,不妨於風濕免疫科門診求診,以利未來的治療及處置。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25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退化性關節炎

俗語說:「人未老,關節先老」,即便是機器,經年累月的使用也會有損壞的一天。尤其是越精密的機器,越容易磨損。人類的膝關節就是如此。膝關節是構成人體最精緻的部位之一。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張棋楨醫師表示,膝關節為大小腿骨骼交接處猶如齒輪,中間有富彈性的軟骨,其週邊附著支持關節活動的韌帶及肌腱,這些組織彼此巧妙配合,讓我們能站立、行走、蹲跪、跑步、跳高、上下樓梯。膝關節到承受身體多少重量呢?站立時,它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四倍;爬昇時為體重之七倍;跳躍時為實際體重之十五倍。舉例說明,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其膝關節在跳躍時,所承受的壓力為七百五十公斤。膝關節雖然是一部構造精良的機器,然而每天承受這樣巨大的負擔,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不斷磨損,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慢慢消失,若再加上過胖的體重及不適當的運動,任憑怎麼樣耐用的機器也會有運轉失靈發生障礙的一天。根據醫學統計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超過五十歲的人發生率為二十~三十%,到了七、八十歲可高達七成左右。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廖學聰醫師指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原因如下: (一)老化;(二)關節有外傷;(三)因新陳代謝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四)關節有細菌感染等疾病,在治癒後,容易退化;(五)體重過重者;(六)先天性關節結構不良。 一般來說,病人會抱怨膝蓋疼痛,不能蹲跪,無法久站,上下樓梯困難,坐久了就站不起來,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感覺,逐漸地關節腫脹連移動走路都會痛,甚致關節變形,當天氣變冷或潮溼時會加重關節症狀,故常被稱為退化性的「風濕」猶如氣象台一樣。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一) 膝關節疼痛併以下任一點区年齡大於40歲参晨間僵硬小於30分鐘哑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二) 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符合(一)及(二)即可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張棋楨醫師指出,大多數人習慣地相信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一部分,它的病程沒辦法被遏止或改善。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近年來國外知名的風濕期刊研究報告支持,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可供患者選擇:(一)藥物治療方面:第一類-改善症狀的藥:最近新型的非類固醇止痛抗發炎藥物(CO-2抑制劑)能減輕關節發炎疼痛,且避免腸胃的副作用及腎毒性,有別於傳統的止痛藥,可降低病人對止痛藥的害怕與疑慮。第二類-修飾關節構造的藥:意味著這些藥物是真正在治療關節軟骨組織構造,不只是減輕關節疼痛發炎而 已。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和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是屬於此類藥物。1. 葡萄醣胺(glucosamine)及軟骨素(chondroitin):這二種物質為天然的營養劑(有軟骨保護劑之稱),是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 (軟骨成份)所必需之原料,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恢復退化及修補損傷軟骨細胞的功能。廖學聰醫師說,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後之分佈情形亦經證實能被膝關節軟骨快速地吸收,同時具有緩和的抗發炎作用。所以早期診斷並服用此類藥物是積極的方法之一。健保有給付此藥但規定適用於六十歲以上的病人,且一年內只可使用六個月。 2.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有關節潤滑劑之稱)本身即為關節軟骨組織的一部分,也是關節液的成份,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保護潤滑關節及降低發炎反應,現在已有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製劑(如Artzd、Synvisc、Hyalgan等)在各個國家使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關節退化嚴重(X光分類為第四級)則治療效果不佳。玻尿酸僅適用於膝關節退化,標準的療程為每週注射一次,要連續五週,至於是否能治療其它的退化關節如髖、肩等,有小型的研究報告然未有結論。(二)復健治療:病人應儘量避免蹲、跪、跑、跳、爬或上下樓梯。必要時可使用拐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張棋楨醫師鼓勵病人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加強大腿肌力;其他還包括熱療、電療、短波等。 (三)手術治療:當關節嚴重退化軟骨磨損殆盡變形時可用切骨術、清創術或人工關節置換來恢復關節功能。廖學聰醫師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遠景通常是良好的,雖然病程是長期慢性地,經由藥物治療、適度運動、關節保養及復健便能獲得控制不會再惡化,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或畸形的現象。就現在而言能改善或治療關節退化的藥物不斷地在研發上市,再加上先進的人工關節替代手術,已提供了無窮希望及提昇生活品質的保障。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千萬不可氣餒。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

維骨力能讓退化關節變年輕?#退化性關節炎

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統計,全台灣年逾五十的中老年人,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五十二歲,前來向洪醫師求診的張女士從事美髮業,一年前出現膝蓋疼痛、手指關節僵硬症狀,張女士以為是操勞過度引起的短暫病症,沒想到近一週以來,膝關節與手指關節灼熱疼痛,早晨起床時,僵直的膝蓋無法活動,爬樓梯、上蹲式廁所都十分困難。比起張女士的病況,長期務農的布農族白爺爺似乎嚴重許多,已有退化嚴重的關節積水、外翻變形、大腿肌肉萎縮無力等症狀。一般民眾常誤以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骨質疏鬆引起的疾病,其實骨質疏鬆不會導致任何一種關節病症。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是,關節腔內的關節軟骨因老化磨損而遭破壞,加上體內葡萄糖胺的合成速度趕不上分解速度,日益稀薄的關節液失去正常黏稠彈性,導致關節發炎疼痛。那麼,以葡萄糖胺為主要成分的當紅保健食品維骨力,對保養關節具有療效嗎?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 - 洪樂堯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初期,吃維骨力的確可以緩解疼痛發炎現象,但維骨力不能使退化的關節恢復年輕,切不可把保健食品當作預防針或主要治療品。除了年齡因素,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嗎?哪些人較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洪醫師的解答是:1.退化性關節炎會遺傳。2.五十歲以上者。3.膝蓋曾骨折、扭傷或曾罹患其他關節病變者。4.從事長期屈膝或勞力職業者。5.肥胖者。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哪些食物該忌口?哪些食物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東基營養師張靜芬表示,患者應多補充鈣質以強化骨骼,富含Omega-3的深海魚油及深海魚類可以抑制發炎,貝類、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都可以均衡攝取。(本文節錄自宇宙光雜誌 2008 年一月號「診療室的春天」專欄,吳方芳撰稿)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退化性關節炎

當髖關節受到酗酒或類固醇影響,造成缺血性壞死,或因為先天發育不全,造成關節提早磨損,使的年輕人就有關節炎而造成行動困難。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已經是常規手術,但因為年輕人活動力大,植入人工關節多年後,磨損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陳弘毅表示,因為年齡老化造成退化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時,手術中主要問題與骨質疏鬆以及骨頭形狀比較有關係,如何植入一個合乎病人大腿骨粗細的人工髖關節,在現代骨科技術已經不是大問題。因為病人比較年長,活動力較弱,傳統金屬頭對PE塑膠碗摩擦係數雖然比人類自身軟骨對軟骨摩擦大,也比較沒有關係。但是如果同樣材質用在仍然需要大量活動的年輕人身上,就可能在十多年後出現磨耗,而造成必須重新翻修再置換問題。陳弘毅指出,人體不是機器,第一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若是只有十多年,第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常常只有第一次的一半,第三次則更少。因此除非是固定不良或是感染造成不得已必須翻修再置換以外,植入人工關節所使用材質,在不斷研究改進中都已盡量減少摩擦係數,以追求使用壽命更長為目標。目前醫療市場上所使用的人工髖關節摩擦係數最低有兩種:第一種是精密陶瓷頭對陶瓷碗,第二種則是精工磨成的金屬頭對金屬碗。兩者摩擦係數相差不大,都比人類自己原有軟骨頭對軟骨碗摩擦係數要低近十倍,也因此可使用年限大幅增加,兩項產品各有千秋,難分軒輊。陳弘毅說,人工髖關節有第三種選擇。人類髖關節是一個球在碗中旋轉的關節,因此目前標準人工髖關節基本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大腿骨部份有卡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以及放在莖上的頭,骨盆部份有固定在髖臼的金屬碗以及卡在金屬碗中負責接觸面的塑膠碗,由頭在塑膠碗中旋轉達到活動目的。主要關鍵是為了植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一定要把原有股骨頸切除,才有辦法做到。對股骨頸沒有任何破壞的人而言,切除股骨頸雖然是不得已方式,但終究是一種不必要傷害,也因此英國人發明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提供第三種選項。陳弘毅說,所謂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設計構想出發點,就是在不要切除股骨頸,因為關節破壞都只有在軟骨表面。所以置換時可以只把壞掉表面磨除,再換上人工製作關節表面即可。以前因為工業技術較差,這個目標不容易達到,現在技術改進,已經可以完成。近來國內已經引入,雖然因為技術較為困難,醫療市場上並不常見。陳弘毅強調,陽明醫院骨科在十多年前已經為多位年輕病患植入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歷經多年追蹤,成效良好。人工髖關節的破壞,常常造成病人生活大破壞,置換後宛如新生。但是因為人工髖關節金屬頭或陶瓷頭一般都比較小,脫臼機率較高,病人關節活動角度因此受限,比如不能坐在太低椅子上…等,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因為金屬頭大小跟原有關節大小相同,脫臼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病人活動幾乎完全不受限。目前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為了使病患能有更多選擇,不論傳統人工髖關節、陶瓷髖關節、精密金屬頭髖關節、或是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一應俱全,配合病人病情狀況,可說是病患最大福音。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