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

慢食生活,品嚐、咀嚼 讓你燃燒更多卡路里!

慢食生活,品嚐、咀嚼 讓你燃燒更多卡路里!#咀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一餐要花多少時間呢?我應該是吃飯不快的人,算是勉強跟慢食沾上邊吧,在家跟家人吃飯的時候,常常我是最後一個還在動筷子的人;而出社會工作之後,偶爾會跟同事一起吃便當,有幾次,在我連便當裡,一格的菜都還沒解決掉時,就有人已經把整個便當吃完的情形。遇到這種情形時,交情不深,就默默的把這個疑問放在心裡;但如果是好朋友的話,總會忍不住嘴上一兩句,現在又沒有人催,幹嘛吃那麼快,東西難吃想忍一忍就算了,但如果是好吃的一餐,沒好好品嚐,就吞下肚,先不管吃這麼快會給身體帶來什麼影響,錢都花了,沒享受到美食的風味,不是很可惜嗎?當然,跟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其實還不少,甚至是在3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慢食運動,呼籲大家放慢吃飯的速度,好好面對我們眼前的食物,還有與之相關的議題。慢食強調的一種生活態度,食物從種植到餐桌上,應該要秉持「Good、Clean and Fair Food(優質、純淨、公平)」的理念,透過慢食(Slow Food)的推廣可以喚起民眾的在地意識,從產地到餐桌,關懷自己的土地,能夠認同並理解及闡揚自身的飲食文化。––––引述自Wikipedia攝食產熱效應是什麼營養師在為個人量身計算熱量消耗的時候,公式裡面有個叫做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DIT)的參數,根據飲食的營養構成不同DIT也會隨之變動,一般會抓一日總卡路里需要的5~10%。為什麼吃東西會產熱? 原因在於打從我們開始咬或是感覺到食物的味道,到消化吸收,以及營養素在吸收後的運送與處理等,種種的過程,都需要消耗能量,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能量支出統稱為「攝食產熱效應」。飲食裡,蛋白質的比例高和飲酒,那麼DIT的數值也會比較高,反之,脂質比例高,那麼DIT的消耗就比較少;看到喝酒可以增加DIT先別急著高興可以多喝一點,對於酒,還是適量飲用就好,因為喝多了,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超過增加熱量消耗呢。除了飲食巨量營養素的比例會影響,其實,食物在口腔引起的刺激,可能也會引起更多的DIT;一篇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研究,做了一項有趣的人體試驗,而藉由這個實驗結果,想控制體重的你,或許可以考慮慢食的生活方式。慢食能增加攝食產熱效應?原本對於DIT,重點大多聚焦在營養素的組成,也就是蛋白質、脂質與碳水化合物的多寡,而新研究則是把目光放在口腔裡的刺激上,什麼是口腔裡的刺激呢?研究裡的定義是「食物停留在口中,感覺味道」和「咀嚼」。為了試驗這2個要素,由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醫藥基盤、健康、營養研究所與日本早稻田組成的研究團隊找來了11位體重正常的健康女性,準備了一種可可風味飲料,根據喝的方式,讓參與者們隨機交差進行了以下3種試驗: 就這麼喝掉組(對照組):將200毫升的飲料,分成10小杯,每杯20毫升,試驗開始後,每隔30秒喝一杯,飲料入口後,直接吞下肚,不能停留在口中。 品嚐組(實驗組A):喝的飲料跟對照組一樣,但飲料喝入口的時候,要停留在口中30秒,讓味蕾好好的感覺食物的味道,30秒過後,接著再喝下一杯 品嚐咀嚼組(實驗組B):在品嚐的30秒期間,加上咀嚼的動作,以每秒一下的頻率咀嚼。 試驗前後也會做一些檢驗分析,以作為計算3種情況下的DIT與相關生理數據,不過在這裡,我們只取DIT的資料來看就好。與對照組相比,品嚐組在喝完之後的90分鐘,DIT增加了3.4到5.6大卡;加上咀嚼的話,則更近一步增加到了7.4大卡,而從這邊我們會發現一件事,光是咀嚼就會增加DIT。你可能會覺得才多消耗這麼一咪咪的卡路里,沒有什麼意義,但積少成多,如果每天都這樣做,1年下來就可以多消耗非常多的卡路里,對吧。從今天開始,就一起來慢食吧!​(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慢食生活,品嚐、咀嚼 讓你燃燒更多卡路里!)

半夜腹痛急就醫 竟是花生米阻塞腸道

半夜腹痛急就醫 竟是花生米阻塞腸道#咀嚼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45歲男子半夜因腹部劇烈絞痛及嘔吐,家人趕緊將他送急診,檢查發現有嚴重腸阻塞,懷疑末端小腸內有糞石堵塞,因此緊急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小腸裡竟有多顆完整的花生米顆粒,因而造成小腸堵塞,所幸經手術取出後,患者逐漸恢復正常排氣排便。原來該名男子年輕時疏於口腔保養未老先衰,滿口爛牙缺牙,無法咀嚼堅硬的食物,那天看到桌上擺著花生及牛軋糖,一時嘴饞難耐,便一口氣吃光,結果發生急性腸阻塞意外。糞石是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 也可能出現在食道新營醫院外科醫師王心泰表示,小腸阻塞的原因以腹部手術後引起的腸沾黏為最多,約佔7成,還有其他較少見的原因,如疝氣、腸扭結、腫瘤壓迫、糞石等。腸阻塞會造成腸子的內容物無法正常的通過消化道,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腹脹、噁心嘔吐或無排氣排便等。如果糞石卡住腸道,可能會導致腸壁缺血壞死,甚至引起腸穿孔、腹膜炎,如果不幸發生敗血症,死亡率達3成。所以糞石導致的腸阻塞是外科急症,須緊急手術治療,將腸道切開取出阻塞的糞石。  所謂糞石指的是在胃腸道內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大部分出現在胃裡,但也可能出現在食道、小腸或直腸的位置進而造成阻塞。曾接受過胃腸道手術患者、牙齒或咀嚼功能不佳、過量攝食高纖蔬果、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衰竭或是胃腸蠕動功能較差的人,都是糞石好發的族群。 滿口爛牙無法咀嚼硬物 囫圇吞棗惹禍王心泰呼籲,日常飲食應該要細嚼慢嚥,定時適量,尤其是牙齒咀嚼功能不佳者或高齡長輩,儘量將食物去皮去籽切碎煮爛,以少油少鹽、清蒸或燉煮方式料理,而且要避免食用過量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堅果類的花生、核桃、腰果、杏仁果、開心果、瓜子、蠶豆等,糯米類的飯糰、湯圓、麻糬、粽子、油飯、米糕、年糕等,以及富含粗纖維的蔬果,像是鳳梨、芹菜、柿子、竹筍、香菇、番石榴等。如果在進食後突然發生腹脹、腹痛或嘔吐等疑似腸胃道阻塞現象時,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分泌唾液抗感冒?試試咀嚼硬米飯

分泌唾液抗感冒?試試咀嚼硬米飯#咀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所謂的咀嚼,也可以說是用來訓練出頸部或臉周肌肉的良好動作。透過咀嚼,臉部的肌肉可以變緊緻,輪廓也會改變,因此看起來就會比實際體重還要瘦。而且雙下巴或法令紋一旦消失,臉的感覺就會大大的改變,看起來甚至更年輕。試試以較硬的米飯為主 好好咀嚼當我們在咀嚼米飯的時候,自然分泌出來的「唾液」不只能幫我們變瘦,還潛藏著重返年輕的力量。而且,「好好咀嚼再吞」的效果,在醫學上也已經得到相關證實。唾液裡含有一種「防止老化、重返年輕」的荷爾蒙腮腺激素,它可讓細胞的新陳代謝活性化、促進熱能釋出,具有「讓肌膚、肌肉或骨頭等等更具活性的效果,啟動從身體內部重返年輕」的驚人力量。要不要試試看「以較硬的米飯為主,且能好好咀嚼」的減重瘦身法來消除斑點、細紋、暗沉呢?據說在唾液裡,不只含有消化能力,還有防止嘴巴或喉嚨乾燥、預防細菌和病毒侵入的效果。那些經常分泌唾液的人,不僅是對過敏或感冒的抵抗力變強,也有助免疫力提升,甚至較不容易罹癌。「咀嚼」米飯4效果1) 臉的肌肉變緊緻/可強化頸部或臉周肌肉,改變輪廓,看起來臉更小。2) 抑制飲食過量/粒狀的米會增加咀嚼的次數,避免吃太快或過多。3) 防止老化、重返年輕/唾液中的荷爾蒙有活化新陳代謝的作用,讓斑點、細紋、暗沉逐漸消失。4) 腸胃吸收&排出力提升/慢慢咀嚼米飯,胃會分泌消化液,機能開始活絡,消化吸收力會變強。(本文摘自/超驚人!餐餐吃飯讓你瘦!米飯瘦腹力/台灣廣廈出版)

消除體寒 充分咀嚼、少量飲食就對了

消除體寒 充分咀嚼、少量飲食就對了#咀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預防及治療疾病而言,「改善體寒」及「清理因代謝廢物而混濁的血液」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在第一章已充分說明。這一章我就針對「食」的方面,說明讓身體溫熱的方法。首先,為了去除「體寒」,在飲食方面有2個重點:1) 少量並充分咀嚼。2) 充分攝取纖維豐富及有利尿作用的食物。這2個要點是飲食的基本原則。若無充分咀嚼,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會因為沒有得到飽足感,一不小心就因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我想大家都知道,吃得過量和肥胖是造成血液混濁的元兇。趕走廢物 多吃能淨化身體的清道夫食物另外,就算不是吃得過多,一旦便祕,原本應該和大便一起排出的膽固醇、脂肪、糖等多餘物質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液混濁。防止便祕也是使血液乾淨的重要條件,所以平時就要多吃海藻、豆類、胚芽、玄米、蔬菜等,攝取食物纖維以促進排便。糖、脂肪等營養過剩物質、和食物一起吃進體內的化學調味料、農藥、戴奧辛、致癌物質等……以上各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食物纖維能把它們和大便一起排出體外,可說是「腸內的清道夫」。紅豆、黑豆、葡萄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效果食物纖維能使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增生,此類菌能改善腸內環境、產生各種維生素的作用。譬如說,胡蘿蔔或蘋果等所含的維生素BX(對胺基苯甲酸,PABA)就是乳酸菌的發育因子。因為有利尿作用,也可作為淨化血液之用。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會隨著汗、眼屎、鼻屎、糞便、尿、痰等排出體外,其中排出最多的是尿。換句話說,能夠利尿的食物,如紅豆、黑豆、葡萄、梨子、花草茶、紅茶等,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的效果。發燒時別急著退燒、生病別勉強吃東西曾有某位德國醫學家直言:「世上有兩位名醫。一是發燒、一是食慾不振。」感染症等發炎性病症當然不用說,膠原病、癌症、風濕、心肌梗塞等,絕大多數的疾病一開始的症狀都是發燒、食慾不振。如果說「發燒」、「食慾不振」是生病的結果,那麼生病的原因儘管如此,現代醫學的治療,只要一發燒就急著退燒,又以「為了補充營養」為由而讓病患吃多。這並不符合自然法則。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雖然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但各種病症和病患人數卻有增無減,這都是因為治療時違反了自然法則。生病時食慾不振是為了腸胃休息從野生動物們沒有醫院、醫生、護士照顧,但絕大部分都能身體健康、安享天年這一點來看就知道了,因為野生動物們生病時,絕不會勉強吃東西,發燒時也不會去做退燒這種蠢事。發燒是白血球強化吞噬病菌及殺菌力的一種現象。另外,發燒時淋巴球、NK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力量也會上升,也就是增強免疫力。而身體會產生食慾不振的現象是為了讓腸胃休息。腸胃負責消化功能,可說「胃腸力=生命力」,所以,食慾不振是身體需要時間讓腸胃恢復功能,是治療疾病的自然反應。無論未來的醫學會出現多麼神奇驚異的治療法,我想都不可能勝過「發燒」及「食慾不振」這2位名醫吧!(本文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咀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已知咀嚼能力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的高齡者為對象追蹤調查了4年。結果發現,因失去牙齒而無法咀嚼的人,其失智症風險最多可增加1.9倍。此外,還有一篇東北大學齒學部的渡邊誠名譽教授,以1173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失智症和殘存齒關係的報告。沒有牙齒無法咀嚼時 人體機能就會變差根據這份調查,剩下的牙齒愈少,記憶和運動方面的能力都有變差的傾向。這應該是因為,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時,控制咀嚼的神經或主宰感覺等部份的腦神經會萎縮,也就是出現無機能症候群。無機能症候群是指不使用功能就會變差。人類的身體機能只要不用就會變差。臥病在床不活動,會出現病態的功能低下,腳的肌肉衰弱無力,因而無法行走。簡單的咀嚼其實是一種高階的腦部運作換言之,無機能導致肌肉萎縮、退化,又或陷入肌無力的狀態。雖然也會發生在孩童或年輕人身上,不過更常發生在高齡者身上;有時候,一個星期就無法走路了,復原要花很長時間。無機能症候群也會發生在咀嚼上。咀嚼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會以複雜的方式用到多種器官,算是高階的腦部運作。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失智症會導致腦部的高階機能變差,因此,失智症患者即使有牙齒也變得無法咀嚼,這正是因為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重要的咀嚼功能衰退,也意謂著腦部、腦部延伸出來的神經和運動機能也會變差。之所以強調要維持咀嚼能力,正是因為「咀嚼」提供了人類活下去的基礎。(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簡單預防疾病 吃飯每口要嚼30下

簡單預防疾病 吃飯每口要嚼30下#咀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日本人傳統的米飯餐點可以均衡攝取米飯、味噌湯、魚和蔬菜,包含很多可以增加咀嚼次數的食物。一直以來,日本人都在吃大豆製品、海藻或根菜類等各式各樣的蔬菜。這類食材多半可以增加咀嚼次數。像羊栖菜、蓮藕、蘿蔔鹹菜、油炸豆腐、蘿蔔乾、炒牛蒡絲、魚乾和乾魷魚等,這類傳統平民食物富含纖維,可增加咀嚼次數。相反地,漢堡這類柔軟且可迅速食用的速食會降低咀嚼次數。咀嚼次數越多 越能預防生活習慣病比較兩者的咀嚼次數和用餐時間,米飯餐點的咀嚼次數是1019次,而用餐時間是13分28秒,速食則是562次和8分27秒。米飯餐點的咀嚼次數壓倒性較多。而且,就營養成分而言,米飯餐點的總卡路里數較低,蛋白質多而脂肪少,非常適合預防生活習慣病。簡單保健法 確實咀嚼最重要中小學現在進行的「飲食教育」目的之一是透過飲食方式來保持健康。厚生勞動省正在推動「咀嚼30」運動(牙齒保健和飲食教育的檢討會),建議大家要確實咀嚼再吃下去。如果小時候就養成正確咀嚼的習慣,不但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對維持健康也有效。因此,建議要咀嚼30次。日本口腔衛生師會發表的「確實咀嚼10項目」如下,歸納出了咀嚼方式的重點。只要注意咀嚼方式即可,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保健方式。1) 每一口都咀嚼30次才吃下去。2) 想要吞下去時,再咀嚼10次。3) 要咬到食物的形狀消失。4) 混合著唾液品嚐美味,然後才吞下去。5) 不要用水幫助吞嚥。6) 減少每一口的份量。7) 吞下口中的食物之後,才將下一個食物放入口中。8) 選擇有嚼勁的食材。9) 每吃一口就把筷子放下來。10) 一邊享受對話,一邊吃。(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長輩喝水常嗆咳 練2招破解

長輩喝水常嗆咳 練2招破解#咀嚼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年齡增長,家中長輩在飲食時,可能出現咬很久都吞不下,吃飯總是會花掉逾半小時,喝水時也會經常因為突然嗆到,上氣不接下氣。某些長輩也因為口中殘留許多食物,即使嚥下食物後,食物可能也會從口中直接流出。語言治療師及復健師表示,只要每日勤練2招,訓練舌頭肌力就能正常進食! 舌頭肌力降低 食物無法下嚥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舌頭肌力會降低,用餐時無法有效將口中食物移至兩側進行咀嚼,或僅以舌面上下擠壓食物,造成食物無法達到適合下嚥的程度,往往需要更費力地才能將食物嚥下,甚至需吞嚥數次才能將口中食物清除。出現吞嚥困難 盡早尋求語言治療師的評估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等均是吞嚥障礙的結果,據統計,在美國約25名成人就有1人經歷過吞嚥問題,50歲以上年長者的吞嚥障礙盛行率也有22%,長照機構的長輩們則高達68%有吞嚥障礙。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醫師表示,若家中長輩出現吞嚥困難的徵兆時,請即早前往各醫院尋求語言治療師的評估並提供正確衛教與治療策略。改善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言治療師呂昂衛語表示,勤做這2種練習可讓進食更簡單:1) 長輩在家中可利用壓舌板與舌頭進行前後及左右阻抗運動,增加舌頭肌力2) 進食時,可藉由將食物用力吞下以減少口腔及咽部的殘留,盡量將食物置於口腔較敏感的一側咀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