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塵蟎總是讓孩子的換季過敏雪上加霜,每到換季,過敏都是父母頭大的問題之一。人體免疫系統約在3歲前抵定,而腸道掌管人體70%的免疫功能,腸內菌相就和過敏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腸道健康不能等!只要掌握簡單原則,就能有效改善過敏。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降低壞菌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發生過敏時,一般家長會採用消極的做法,認為環境問題才是孩子最大的威脅,因此總認為只要換棉被,清潔濾網就可以杜絕過敏原。事實上,戶外環境難以掌握,唯有打造日常保養,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同時降低大人小孩體內壞菌,免疫力才能得以提升。母體懷孕時寶寶腸道為無菌,經過產道時,不論是母體的好菌或壞菌都會被新生兒承襲。3歲前是抗敏黃金期,從媽媽懷孕到小孩免疫系統發育完全,只要掌握把腸道健康底子打好,嬰兒在媽媽子宮裡一樣可以自行發展出預防過敏的機制。打造抗敏一條龍 親餵母乳有幫助巫漢盟醫師指出,想要從子宮內、出生後到3歲前打造「抗敏一條龍」,免疫能量來源可以從食物著手。許多民眾都會將益生菌當作幫助消化的輔助,研究發現,部分益生菌還能預防過敏,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親餵,因為母奶含有調節免疫力的益菌生,可以讓寶寶自動形成防護網。新手爸媽問題多,怎麼吃才是真正對寶寶好?巫漢盟醫師表示,環境、飲食對於敏感體質的孩子影響甚鉅,家族裡若有過敏性體質對於飲食一定要很小心。父母都會在意小朋友出生後吃的東西,建議勤餵母奶,待寶寶腸道系統成熟後,在適當時機補充副食品,可讓腸道系統產生耐受性。只要免疫力調整好,基礎也能慢慢建立起來。LP菌屬的益生菌有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在小朋友6、7個月的時候,副食品搭配補充益生菌也會有些保護作用。益生菌有助減少塵蟎特異性IgE抗體,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特定菌種如LP菌屬的益生菌可以幫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狀態。一般來說,若有外來物入侵,免疫細胞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物,抵擋進到體內的機會。腸道好菌多,也可以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第二型輔助型細胞活性過多 體內會發生過敏免疫細胞是主要為B細胞及T細胞,若身體遇到外來物或是過敏原,B細胞就會分泌免疫球蛋白,此時輔助型的T細胞便來調節體內產生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物。輔助型T細胞又分為第一型跟第二型,若第二型T細胞活性太多,體內會傾向於過敏反應,皮膚起疹子、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的情形也會增加,過敏現象就會慢慢產生。因此若過敏反應能在一開始就抑制住,寶寶也不用承受後續症狀。內外雙重保護才能有效防螨抗敏巫漢盟醫師表示,寶寶出生前可由媽媽補充益生菌,出生6個月後寶寶也可嘗試攝取益生菌。不同菌種、不同劑型的益生菌效果不一,攝取後也要看菌種在腸道內是否能有好的定殖率。(假設吞了100隻益生菌只有10隻順利到達腸道,則定殖率只有10%)巫漢盟醫師強調,台灣氣候潮濕悶熱,想要抵抗換季過敏,一定要記得內外雙重保護,才能夠防蟎抗敏!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

把握3歲前黃金期 這樣抗敏就對了!#腸道健康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醫師 巫漢盟)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塵蟎總是讓孩子的換季過敏雪上加霜,每到換季,過敏都是父母頭大的問題之一。人體免疫系統約在3歲前抵定,而腸道掌管人體70%的免疫功能,腸內菌相就和過敏產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腸道健康不能等!只要掌握簡單原則,就能有效改善過敏。 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降低壞菌 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發生過敏時,一般家長會採用消極的做法,認為環境問題才是孩子最大的威脅,因此總認為只要換棉被,清潔濾網就可以杜絕過敏原。事實上,戶外環境難以掌握,唯有打造日常保養,從源頭發展自身防蟎力,同時降低大人小孩體內壞菌,免疫力才能得以提升。 母體懷孕時寶寶腸道為無菌,經過產道時,不論是母體的好菌或壞菌都會被新生兒承襲。3歲前是抗敏黃金期,從媽媽懷孕到小孩免疫系統發育完全,只要掌握把腸道健康底子打好,嬰兒在媽媽子宮裡一樣可以自行發展出預防過敏的機制。   打造抗敏一條龍 親餵母乳有幫助 至於如何讓孩子一出生就充滿保護力?巫漢盟醫師指出,想要從子宮內、出生後到3歲前打造「抗敏一條龍」,免疫能量來源可以從食物著手。許多民眾都會將益生菌當作幫助消化的輔助,研究發現,部分益生菌還能預防過敏,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親餵,因為母奶含有調節免疫力的益菌生,可以讓寶寶自動形成防護網。 3歲以前沒打好底子以後就會常過敏嗎?新手爸媽問題多,怎麼吃才是真正對寶寶好?巫漢盟醫師表示,環境、飲食對於敏感體質的孩子影響甚鉅,家族裡若有過敏性體質對於飲食一定要很小心。父母都會在意小朋友出生後吃的東西,建議勤餵母奶,待寶寶腸道系統成熟後,在適當時機補充副食品,可讓腸道系統產生耐受性。只要免疫力調整好,基礎也能慢慢建立起來。 LP菌屬的益生菌有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 在小朋友6、7個月的時候,副食品搭配補充益生菌也會有些保護作用。益生菌有助減少塵蟎特異性IgE抗體,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特定菌種如LP菌屬的益生菌可以幫助免疫功能趨於穩定狀態。一般來說,若有外來物入侵,免疫細胞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物,抵擋進到體內的機會。腸道好菌多,也可以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 第二型輔助型細胞活性過多 體內會發生過敏 免疫細胞是主要為B細胞及T細胞,若身體遇到外來物或是過敏原,B細胞就會分泌免疫球蛋白,此時輔助型的T細胞便來調節體內產生免疫反應,對抗外來物。 輔助型T細胞又分為第一型跟第二型,若第二型T細胞活性太多,體內會傾向於過敏反應,皮膚起疹子、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的情形也會增加,過敏現象就會慢慢產生。因此若過敏反應能在一開始就抑制住,寶寶也不用承受後續症狀。   內外雙重保護才能有效防螨抗敏 巫漢盟醫師表示,寶寶出生前可由媽媽補充益生菌,出生6個月後寶寶也可嘗試攝取益生菌。不同菌種、不同劑型的益生菌效果不一,攝取後也要看菌種在腸道內是否能有好的定殖率。(假設吞了100隻益生菌只有10隻順利到達腸道,則定殖率只有10%) 巫漢盟醫師強調,台灣氣候潮濕悶熱,想要抵抗換季過敏,一定要記得內外雙重保護,才能夠防蟎抗敏!

「腸」保健康 多吃豆類助清腸

「腸」保健康 多吃豆類助清腸#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腸好就健康!飲食精緻化的結果,現代人時常外食,加上加工食品吃多了,膳食纖維含量少,腸胃蠕動減緩,食物不能即時消化,就容易增加胃腸負擔,引起腸道疾病,便祕、腸道問題層出不窮。除了要記得少吃「食品」,多吃完整「食物」,中國古代名醫葛洪曾說:「若要長青,腸要常清」,要常保健康,腸道的消化也是一項重要因素。有益腸蠕動的細菌量是促進腸胃健康的關鍵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營養師傅昭陽表示,就現代的營養學來看,「常保健康,腸要常清」,可促進腸道蠕動來達成,而如何促進腸道蠕動,則取決於腸道內有益腸蠕動的細菌量是否足夠。人體腸胃道內棲息有大量的細菌,這些腸道菌好壞共存,好菌可增進人體健康,過多的壞菌則造成疾病產生,如腹瀉、便秘、老化、致癌等。除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外,增加益生源和益生菌的食物和好菌補充可以改善小腸菌叢平衡及增進健康。多攝取豆類可增加益生源 維持好的腸到道環境傅昭陽營養師說明,維持腸道健康,飲食中可多攝取如莢豆類、蔬菜、水果、高纖穀類、黃豆等食品,這些食品均富含多醣類的菊糖、抗性澱粉、寡糖類等可增加益生源,維持好的腸道環境,自然就不需擔心腸胃道疾病的產生。

腸過敏 一天一杯精力湯惹禍

腸過敏 一天一杯精力湯惹禍#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怎麼吃都吃不胖,沒想到竟是蔬果精力湯惹禍!一名49歲的李姓麻醉科醫師,因為長期腹瀉,動不動就往廁所跑,連帶焦慮、情緒不穩,睡眠品質差連帶影響工作。就醫檢查發現他對56種蔬果都出現中度至重度過敏反應,而這些食材均是他平時攝取的精力湯的常見食材。原來是因為他的牙齒咬合不正,無法咀嚼硬物,才習慣用食物料理機來處理食物。而由於頻繁飲用,腸道造成慢性刺激,以致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症,使食物過敏原得以穿過腸壁細微破洞,進入體內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飲食單一化 慢性食物過敏率提高開業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根據最新國際醫學研究指出,長期慢性食物過敏,讓身體、腸道產生慢性發炎,進而影響消化、免疫等功能,甚至經由腸腦軸線,左右大腦情緒反應,關鍵就在於現代人飲食單一化、纖維攝取不足,讓慢性食物過敏的盛行率日益升高,可能產生皮膚搔癢,容易疲倦、腸胃脹氣、失眠等症狀。國內專業健檢機構「聯安診所」進行2016年食物過敏檢測,整理出國人10大過敏食物排行榜,第一名的蛋白位居男性、女性過敏食物之首,包括蛋糕、肉丸等相關蛋製品,都成了許多民眾的過敏原。第二名至第十名依次為小麥、花生、螃蟹、蜂蜜、牛奶、奇異果、杏仁、牡蠣以及芝麻。 蛋白分子巨大 消化不完全容易引發過敏鄭乃源院長解釋,蛋白較難消化,而含蛋白製品的食物相當多元,國人接觸頻率較高,但蛋白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道微菌體不健全,易造成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質分子進入腸道組織,更易引發過敏反應。鄭乃源特別提醒,若民眾本身有腸漏症或腸道正處於發炎狀態,更需避開過敏原,以免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免疫機能紊亂。鄭乃源院長表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可說是人體第二顆大腦,70%淋巴分布於腸道中,而腸道中無數個「腸道微菌體」又與人體腦循環、免疫系統、代謝系統息息相關。在迷走神經的貫穿下,大腦與腸道緊緊相繫,一旦腸道發炎,就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掌握3原則 打造腸腦健康年輕新世代們的飲食種類缺乏多樣性,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加上課業壓力沈重、情緒起伏較大,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腸胃功能變差,近80%下一代腸胃道生態異常,以致對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也可能產生強烈過敏反應。臨床顯示,包含頭痛焦慮、腹瀉、腸胃不適等都可能因食物過敏所引起。因此,鄭乃源院長提醒,掌握「器官、功能、營養」3原則,始能打造完整腸腦健康:1) 器官檢查/透過完整大腸鏡,全面檢測腸胃道異常,預防腸癌、胃癌。2) 功能檢查/透過全套食物過敏原檢測,找出讓身體慢性發炎的過敏原,協助提升腸胃功能、促進大腦健康。3) 營養補充/除了適時補充消化酵素之外,建議至少每日攝取25至30公克膳食纖維,協助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吸收。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根據日本醫師日野原重明2014年出版的《百歲良醫指引樂活長壽》指出,一周解便3~21次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只要排便時間不固定、沒有每天排便就算便秘嗎?一天到底應該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守護腸道健康,可以從觀察便便開始!4重點快速判別腸道健康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只要一天排便1~3次,排出約15公分、直徑2~3公分的成型軟便就屬正常狀態,不一定要在某一時間排便才正常。南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蔡金記表示,除了從形狀判別之外,觀察顏色、味道、黏液也都是揪出腸道問題的好幫手:1) 形狀/健康的糞便形狀要是成型的、連續型的。若容易腹瀉,出現稀爛或水狀質地的糞便,或者大便過細、太硬,可先從日常飲食開始改變,增加蔬果攝取改變質地,多喝水或牛奶改善腸菌叢生態,排便自然順暢。另外,排便結束後,仍會感到大不乾淨,很可能是腸癌在作怪!2) 黏液/輕輕鬆鬆就拉出一堆便便別太開心,很可能也是腸道不健康的警訊!當解出帶有黏液的大便時,可能有腸道或潛在的泌尿系統或婦科問題。3) 顏色/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顏色為黃褐色。若大便顏色為深黑色或者帶有血絲時,可能有潛在腸胃道出血等症狀。4) 味道/有時候感到大便特別臭?糞便出現不尋常的味道,可能是飲食問題,例如肉吃太多,除了改變習慣、多吃清淡飲食外,若連續幾天都如此,說明腸道運動非常緩慢、甚至已經停滯,是腸道老化最有力的證明。解便時間5分鐘內最佳陳威佑醫師提醒,當一周超過3次沒有解便,上廁所時需要非常用力,大出來的便便感覺硬硬的、體積變很小,就要懷疑可能是便秘。此外,正常解便時間應以5分鐘內最佳,但由於現代人手機不離身,要注意馬桶坐太久也容易好發痔瘡。某些民眾會有喝咖啡排便較順暢的誤解,事實上因為咖啡利尿的特性,上廁所次數增加後,體內水分很快會被排光。一般來說,大腸每天會吸收排入大腸的食麋約1000-2000ml左右的水分後形成固態大便,而過度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有利尿作用,有可能使人體更缺水,造成身體水分減少,反而使被吸收水分後的大便變的更乾硬而難以往前推動造成便秘,並不是活動力的來源,腸道的活動力主要是靠纖維素,以及腹壁的按摩去刺激腸壁神經造成蠕動。過度依賴浣腸 恐讓括約肌失去動力蔡金記主任指出,某些民眾擔心累積的宿便會造成體內毒素,喜歡利用浣腸解決便秘。然而,目前尚無確切研究指出正常人宿便會導致體內累積毒素,且過度依賴藥物或浣腸,也可能會使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陳威佑醫師表示,想要「腸」保健康、每日排便很簡單,記得維持一定運動量、每日攝取2000c.c的水分,便秘時減少咖啡量;利用纖維素增加便意,每日最少吃25~30克的蔬果,如果在外吃便當,再叫一盤菜就是每日應攝取的量。此外,排便後也不要忘記觀察糞便形狀、味道及顏色。守護腸道健康,「腸」勝軍就是你!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

咖啡、浣腸助排便?難怪不正「腸」!#腸道健康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陳威佑、南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 蔡金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天到底該解便幾次才算正常?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周要大21次便,真的假的?每天定時順暢排便是維護體內健康最重要的一環,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定期、定量排便,大部分的民眾因為生活緊張、飲食不正常,體內循環沒做好,便秘問題很容易找上門。根據日本醫師日野原重明2014年出版的《百歲良醫指引樂活長壽》指出,一周解便3~21次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只要排便時間不固定、沒有每天排便就算便秘嗎?一天到底應該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守護腸道健康,可以從觀察便便開始! 4重點快速判別腸道健康 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指出,排便次數因人而異,只要一天排便1~3次,排出約15公分、直徑2~3公分的成型軟便就屬正常狀態,不一定要在某一時間排便才正常。南投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蔡金記表示,除了從形狀判別之外,觀察顏色、味道、黏液也都是揪出腸道問題的好幫手: 1) 形狀/ 健康的糞便形狀要是成型的、連續型的。若容易腹瀉,出現稀爛或水狀質地的糞便,或者大便過細、太硬,可先從日常飲食開始改變,增加蔬果攝取改變質地,多喝水或牛奶改善腸菌叢生態,排便自然順暢。另外,排便結束後,仍會感到大不乾淨,很可能是腸癌在作怪! 2) 黏液/ 輕輕鬆鬆就拉出一堆便便別太開心,很可能也是腸道不健康的警訊!當解出帶有黏液的大便時,可能有腸道或潛在的泌尿系統或婦科問題。   (糞便形狀過細、帶有黏液,恐有腸胃科或潛在泌尿科或婦科問題。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3) 顏色/ 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顏色為黃褐色。若大便顏色為深黑色或者帶有血絲時,可能有潛在腸胃道出血等症狀。 4) 味道/ 有時候感到大便特別臭?糞便出現不尋常的味道,可能是飲食問題,例如肉吃太多,除了改變習慣、多吃清淡飲食外,若連續幾天都如此,說明腸道運動非常緩慢、甚至已經停滯,是腸道老化最有力的證明。 解便時間5分鐘內最佳 陳威佑醫師提醒,當一周超過3次沒有解便,上廁所時需要非常用力,大出來的便便感覺硬硬的、體積變很小,就要懷疑可能是便秘。此外,正常解便時間應以5分鐘內最佳,但由於現代人手機不離身,要注意馬桶坐太久也容易好發痔瘡。 一出國就便秘的人,有便秘就代表有腸癌嗎?便秘可能與飲食、肥胖、基因甚至遺傳有關,生活突遭壓力、心情忐忑時,腸胃蠕動變慢也可能會導致便秘。某些民眾即便是放鬆、出國遊玩也會因為緊張而便秘。體質較敏感的民眾可以在出國前請專科醫師評估是否使用藥物,讓腸道在大啖美食後仍能維持基本戰鬥力。   (一出國就大不出來?體質敏感者可先請醫師開立軟便劑。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咖啡喝多 便秘更嚴重 另外,某些民眾會有喝咖啡排便較順暢的誤解,事實上因為咖啡利尿的特性,上廁所次數增加後,體內水分很快會被排光。一般來說,大腸每天會吸收排入大腸的食麋約1000-2000ml左右的水分後形成固態大便,而過度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有利尿作用,有可能使人體更缺水,造成身體水分減少,反而使被吸收水分後的大便變的更乾硬而難以往前推動造成便秘,並不是活動力的來源,腸道的活動力主要是靠纖維素,以及腹壁的按摩去刺激腸壁神經造成蠕動。 蔡金記主任指出,某些民眾擔心累積的宿便會造成體內毒素,喜歡利用浣腸解決便秘。然而,目前尚無確切研究指出正常人宿便會導致體內累積毒素,且過度依賴藥物或浣腸,也可能會使括約肌失去動力,降低排便意願。 陳威佑醫師表示,想要「腸」保健康、每日排便很簡單,記得維持一定運動量、每日攝取2000c.c的水分,便秘時減少咖啡量;利用纖維素增加便意,每日最少吃25~30克的蔬果,如果在外吃便當,再叫一盤菜就是每日應攝取的量。此外,排便後也不要忘記觀察糞便形狀、味道及顏色。守護腸道健康,「腸」勝軍就是你!   (每日攝取25~30克蔬果,正「腸」排便沒問題。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抗癌飲食 「腸」保健康怎麼吃?

抗癌飲食 「腸」保健康怎麼吃?#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腸癌有1/3都是「吃」出來的!營養師建議,平時少吃油膩、多攝取纖維質。若是已檢查出罹患大腸癌,手術前一周就要開始採取低渣飲食,手術前2天則要採取流質飲食,不過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曾有一位8、90公斤的病友,術後一連吃了2個月的清流質飲食營養品,導致營養不良。術前術後怎麼吃,遵守不同的飲食原則,就能照顧好腸道,「腸」保健康。大腸癌手術前一周就要採取低渣飲食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表示,大腸癌手術前一周開始,要攝取低渣飲食,例如白米、青菜、葉菜、瓜類,到手術前3天時,就需以果汁機將食物絞碎後再進食。手術前2天起,需開始禁食,建議喝米湯、無渣果汁、運動飲料等,手術前8至10小時,則完全禁食。手術前後2天,建議食用「清流質」飲食,這類飲食完全無渣、不刺激腸胃蠕動,以供應水份為主,米湯、清果汁、運動飲料、糖水、稀藕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要注意清流質飲食不可持續超過48小時(2天)以上,以免營養不足。術後3個月內都不要喝牛奶至於手術後的飲食須知,涂宜辰營養師表示,手術2天後可開始吃低渣飲食,如白米、白饅頭、白土司、豆腐、豆花、豆漿等。水果可選擇軟質的木瓜、香蕉、蘋果、西瓜、葡萄、蓮霧。另外,術後3個月內都不要喝牛奶,以免腸胃不適造成腹瀉。開始接受化療、放療後,要比一般人多攝取200至500大卡的熱量,若是營養不夠,會造成體重下降,抵抗力不足。食欲不佳者,可以採少量多餐,於三餐間加上點心,或以營養品補充可以麩醯胺酸協助修補腸黏膜。保持體重、避免抽菸手術恢復期建議改採高纖飲食,多攝取未精製的五穀類,新鮮蔬菜、水果,少食醃漬、煙燻、油炸、油酥,採清蒸、清燉、水煮、滷。減少高油、鹽、糖食品,每日至少喝水2000c.c.防便祕。為預防疾病復發,建議保持體重,避免抽菸、酒精類、咖啡因、刺激性食物,每週3天以上運動,才能「腸」保健康。

保腸排毒 地瓜中午前要吃完!

保腸排毒 地瓜中午前要吃完!#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地瓜的營養豐富,有「東方的乳酸菌」之稱,所以有不少人會吃地瓜養生。不過,有些坊間說法是,過了中午就不要吃地瓜。理由是到了下午,人體的新陳代謝會變差,地瓜中所含的糖類就會囤積在體內,所以建議不要在中午12點之後吃地瓜,特別是有糖尿病或痛風的患者。關於這一點,中西醫學的看法各有不同。均衡攝取地瓜能通便、檢重、防癌營養師表示,在營養學中,地瓜就像是米飯,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好食物,有通便、減重,甚至防癌的功效,只要均衡攝取,不要吃得過多,就能幫助維護人體健康,而且在食用時間上也沒有特別的規定。建議在中午前吃地瓜促進排毒中醫學認為,早上的5點至7點是腸經的運行時間,是排便和代謝最好的時機;中午過後,人體的腸胃代謝功能就會慢慢變弱,若吃地瓜,恐怕對身體有損,所以建議可在中午前(最晚不要超過中午12點)食用地瓜,以保健腸道健康和促進體內排毒。吃地瓜能帶來的具體效用有以下幾點:1)  美容養顏/地瓜中所含有的綠原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產生,防止出現雀斑和老人斑;雌激素則能保持人體皮膚細緻、防皺、減少皮下脂肪堆積等,有美容養顏的功效。2)  幫助減肥/每100公克的地瓜熱量只有102大卡,僅約白飯的一半,而其中含有的豐富膳食纖維不僅能有助於增加飽足感,讓人不太會產生飢餓的感覺,進而減少吃零食的頻率,膳食纖維更有助於促進排出食物中的脂肪與糖分。不過要注意的是,地瓜雖能幫助減肥,但吃太多仍會發胖。55公克的地瓜約等於1分主食的量,成人依據不同的活動量,每人每天所需攝取的白飯量建議為1.5碗~4碗,因此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3)  健胃整腸,防治便祕/地瓜中的膳食纖維約為白飯的4.3倍。膳食纖維能吸收腸內水分,卻無法在腸道內被消化吸收,所以能使大便體積膨脹以刺激腸道、增強蠕動、促進便意,有助排毒通便,改善排便不順引起的便祕,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便祕有較好的療效。若有想要改善便祕問題,建議或許可在日常飲食中,加入適量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地瓜來代替白飯,除了能增加飽足感、獲取澱粉、有助增加攝取膳食纖維,也能預防各種腸道病變。此外,地瓜為中鹼性食物(PH值約為6—10),胃酸過多的人食用適量的地瓜能有助於中和部分胃酸。4) 防癌抗癌/地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十分豐富的胡蘿蔔素,可以抑制上皮細胞異常分化,增強人體免疫力,阻止細胞中的蛋白質與致癌物結合。地瓜中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B2有抗氧化性,所以能抗癌、抑制癌細胞增殖,使癌症不容易惡化;維生素C及維生素E則能保護細胞的含量(尤其料理地瓜時若能連皮一起,將可保留住地瓜百分之60的維生素C、E);酚和菲酊酸可以抑制癌症形成,以及自由基的產生。脫氧異雌固醇(DHCA)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能促使乳癌與結腸癌細胞凋亡,而地瓜中所獨有的脫氫表雄酮也於近年獲得了美國醫院的臨床實驗證明,能夠有效預防結腸癌和乳腺癌;神經節噾脂(ANGLIOSIDES)可以將癌細胞轉換為正常的細胞。而說起地瓜防癌抗癌的功效,煮熟的地瓜又高於生地瓜;地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幫助益菌在腸道內蠕動,抑制細菌繁殖,同時可增加大便體積,防止胃腸道黏膜病變,預防形成大腸瘤。5)  改善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地瓜含有人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其中,離氨酸可維持血管壁的彈性,預防粥樣性血管部產生阻塞以及硬化。此外,地瓜中所含的黏液蛋白以及黏液多醣類物質,也可幫助腸內膽固醇等隨大便排出體外,進而有改善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6)  控制血糖/奧地利維也納的一間大學在臨床研究中證實吃地瓜能有助於控制血糖。日本研究也發現,若給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餵食白皮地瓜4~6週,將能有效抑制大鼠口服葡萄糖後血糖升高,也可以降低大鼠們甘油三酯和遊離脂肪酸的數值,可見白皮地瓜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雖然對糖尿病人來說,一天少量地吃100公克地瓜有助控制血糖,但也不能多吃,因為地瓜畢竟屬於薯類,含有澱粉跟維生素,若當作主食吃,不僅不利於控制血糖,也容易發胖。7)  和血補中/地瓜的營養很豐富,有多量的糖、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有效地為人體所吸收,防制營養不良的毛病。而且地瓜還能補中益氣,對脾胃虧虛等病症有益。其中,尤以烤地瓜的效用最好,在胃腸衰弱、氣力不佳時,吃烤地瓜是最有功效。(本文摘自/地瓜粗食養生書/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