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

每天排便不等於沒便秘!醫警告「這5種便型」恐代表你的腸胃有問題

每天排便不等於沒便秘!醫警告「這5種便型」恐代表你的腸胃有問題#腸道健康

只要有每天排便就代表就沒有便秘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年節期間的豐盛佳餚,極大地滿足口腹之慾,卻也可能造成腸胃負擔,甚至出現便秘問題。消化內科醫師指出,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2、3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每個人的排便頻率會隨個人腸胃蠕動的速度、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並提供便祕檢查方式及避免便秘上身的方法。

大便浮水上是生病?醫教「2點」判斷腸道健康:頻繁出現恐疾病徵兆

大便浮水上是生病?醫教「2點」判斷腸道健康:頻繁出現恐疾病徵兆#腸道健康

上完廁所後,你會觀察自己的大便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近日診間遇到患者反應,最近大便都飄在馬桶水上,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否正常,因此擔心是不是生病、吃太少,導致大便太小才會飄起來。以下醫師解答,其實可以透過大便的「浮沉」的2種情況,解讀身體健康狀態。

疫情、諾羅來攪局 醫籲:寶寶腸道健康掌握三重保護力

疫情、諾羅來攪局 醫籲:寶寶腸道健康掌握三重保護力#腸道健康

今年母親節,新手媽咪壓力一定不小,不僅新冠疫情衝擊,最近又有諾羅病毒來攪局;媽咪不但要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照顧寶寶免於病毒的危害,雙倍辛苦可想而知。 最近就有不少媽咪詢問該如何增進寶寶的免疫力?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顏俊宇說,寶寶腸道的健康與免疫力好壞有直接關係!「寶寶的腸道問題多半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所引起;尤其近期是諾羅病毒的高峰期,門診經常可見寶寶出現消化道不適的症狀造成嘔吐、發燒或拉肚子、水瀉等等。」 由於嬰幼兒時期是發展免疫力最重要的階段,寶寶的營養攝取來源要格外重視!而母乳因為具有其他乳源所沒有的保護因子與益菌生,能夠增強免疫力,讓處於發育期的寶寶腸道有更足夠的保護力來抵禦外來病毒的侵襲。 母乳中的兩大關鍵營養素「HMO母乳寡醣與核苷酸」 「國際嬰幼兒營養專家曾投入20年研究發現,母乳中的兩大營養素:HMO母乳寡糖及核苷酸,是提供寶寶腸道保護力的最佳來源。」顏俊宇指出,HMO母乳寡醣是提供先天保護力的第一道防線,有研究發現,與其他沒有攝取HMO母乳寡醣的寶寶相比,可以降低寶寶52%常見的感染風險。 HMO母乳寡醣在提升寶寶先天免疫力上有三道重要作用,包括能預防壞菌附著於腸道、調節平衡全身的免疫反應,以及可做為腸道的益菌生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增加腸道好菌的數量。」 「核苷酸則與免疫細胞的組成有關係,對後天免疫系統形成很重要。」他進一步解釋,人體細胞上有很多免疫細胞的接受器,增強後即能刺激免疫細胞的活化。「更重要的是,這兩大營養素是相輔相成,HMO母乳寡醣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加上與母乳等量核苷酸,能達到更健全、平衡由內而外的保護力。」 三重保護力更全面!水解舒復提供寶寶腸道多重保護 雖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但仍有媽咪會在某些狀況下不能持續哺乳,如何找到更貼近母乳的替代方案,給予更全面的營養與免疫力,是媽咪普遍的困擾。 顏俊宇指出,配方奶中的蛋白質是以牛奶蛋白製作出來,與母乳蛋白不同,容易讓寶寶產生牛奶蛋白敏感的問題。「如果能將配方奶的大分子經過水解技術分解成比較容易吸收消化的小分子,同時融入可以改變腸道菌叢生態的益菌生,對寶寶消化道的發展會更有幫助。」而銜接先天及後天免疫力、與水解蛋白結合益菌生,這三重保護力,不只能幫助打好寶寶的健康基礎,也能讓媽媽們三倍好顧。 在疫情仍未明朗的母親節前夕,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平常居家的清潔工作要做得更仔細,同時也要避免帶太小的寶寶前往密閉的空間,才能更全面守護自己與寶寶的健康,安全無虞地享受母親節的喜悅。 (圖/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 顏俊宇醫師)

膳食纖維、乳酸菌 間接活化免疫細胞

膳食纖維、乳酸菌 間接活化免疫細胞#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膽固醇是血液中的脂質,除了是製造細胞膜的材料,同時也能合成膽酸與幾種重要的荷爾蒙。膽固醇對人體來說十分重要,濃度不能過低,但也不能太高。乳酸菌、膳食纖維 減少壞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兩種:「好膽固醇」能回收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搬運至肝臟代謝儲存;「壞膽固醇」則會附著在血管壁上,若是過量就無法被細胞吸收,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壞膽固醇」,而乳酸菌與膳食纖維能夠減少壞膽固醇。膽固醇於肝臟製造膽酸,以膽汁的形式分泌至十二指腸。而乳酸發酵高麗菜豐富的乳酸菌與膳食纖維,能於腸道內吸附膽酸,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多吃乳酸發酵高麗菜 活化免疫細胞也就是說,只要乳酸菌將膽酸排出體外,肝臟內的膽固醇就會為了補足被排掉的膽酸加速製造新的膽酸。製造膽酸會消耗大量膽固醇,因此攝取乳酸菌和膳食纖維能減少壞膽固醇,形成良性循環。只要有對抗疾病的免疫力,即使流感病毒等病原體入侵,免疫細胞也會予以破壞。但要是免疫細胞衰弱,無法有效破壞病原體,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就會變高。改善腸道環境與提升體溫,最能有效活化免疫細胞。人體的免疫細胞約有七成集中於腸道。多吃膳食纖維和植物性乳酸菌,改善腸道環境,也能間接活化免疫細胞。(本文摘自/輕漬高麗菜的排毒奇蹟/三采文化)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1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1天200億,吃3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1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3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3種功能。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1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晚睡強迫症候群」 87%傷腸胃

「晚睡強迫症候群」 87%傷腸胃#腸道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晚睡已成部分上班族生活作息的一部分,總是希望能在多利用一點時間享受生活,但根據調查指出,睡眠不佳恐影響腸胃力。最新調查發現國人「晚睡強迫症候群」襲身,腸胃問題叢生擾健康。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彰化鹿港基督教醫師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成行,共同公布「上班族晚睡強迫症候群與腸胃問題影響調查」,發現近70%上班族有捨不得入睡的「晚睡強迫症候群」作息。晚睡害菌相失衡 87%腸胃苦哈哈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指出,全台可能有878萬青壯上班族普遍存在「晚睡強迫症候群」的作息習慣,其中更有8成7的民眾出現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腸躁症、便秘與痔瘡等5大腸胃問題。林成行醫師表示,感到疲勞卻仍頻頻捨不得入睡、強迫晚睡的習慣不僅影響精神,調查結果亦顯現,當人類的生理時鐘作息混亂、破壞原有規律時,腸道益生菌也會跟著無所適從,長期下來累積在腸道內的物質會改變腸道菌相平衡。「晚睡強迫症候群」的成因可將其分為「晚睡三類型」為:1) 紓壓晚睡型/63.6%的上班族表示,自己因白天過度忙碌、壓力大,晚上會選擇以玩電玩、追劇等方式紓發壓力後才能安然入睡,其中有4成7的人表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比無此睡眠慣性者多了20.2個百分點。此族群明顯工作時數較長,平均工作時數約為每周46.3小時,且主要分布年齡於30~49歲,職場資歷位於中階主管之夾心族階段。2) 榨乾晚睡型/60%受訪上班族明知應該早睡,卻仍熬夜,導致隔日易精神、好發腸胃問題。發現「腸躁症」為晚睡強迫症候群者中比例最高者,比作息正常者高了9.5個百分點。此型主要分布年齡集中在25~35歲,佔4成8,依年齡可推估多為職場中較為基層之人員。3) 愉悅晚睡型/53%的上班族喜歡在夜晚處理公事或思緒不斷,如夜晚特別有創作靈感,或是認定有些事只適合夜晚做而選擇熬夜。此型的人在3類型中有腸胃問題者比例最多,高達90.7%,其中更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問題最為明顯,佔81.8%,相較於無此睡眠習性者多了23.5%。此類型睡眠時數最少,一天僅達6.16小時。加強好菌避免腸道菌相惡化林成行醫師補充,上班族要改變晚睡習慣不容易,建議也可透過飲食加強腸道中的好菌,避免腸道菌相的惡化,讓腸胃保健能於日常生活中及早做起,在努力調適不良睡眠習性的同時,也能注重飲食選擇、降低腸胃問題的隱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