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3技巧減照護負擔#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至106年底失智症人口估算已逾27萬人,15年後失智症人口預估將倍增逾46萬人,未來4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居家環境友善、適度刺激與活動 減少失智照護困難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但照顧者可透過居家環境友善,並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刺激與活動機會,調整照顧與溝通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失智照護3技巧 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國內調查指出,失智者9成以上居住家中,因疾病對大腦產生病變造成個案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如無法識別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對照明或光線造成的陰影產生幻覺;易受身旁人、事、物環境影響或產生不安全感等。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技巧,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家屬可自行檢視居家環境及進行改善:技巧1)增加家中環境的辨識及環境線索提示/如客廳、臥室的桌椅顏色、浴廁的馬桶坐墊顏色,若能與地板、牆壁顏色呈對比,可讓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者,清楚分辨環境空間及直接找到使用方便。技巧2)房間內避免光線直接照射/減少陰影及光線刺激,可避免錯認現象。有些失智者會誤認家中陰影是其他人或一直覺得家中有陌生人而焦慮。技巧3)電視未使用時關閉電源/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刺激,避免失智者幻聽妄想等症狀產生。還可以在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在廚房內放置失智者慣用的水壺或爐具,並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讓居住環境不但有熟悉感,也更安全。記憶力嚴重減退、言語表達困難 恐是失智前兆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重複發問、購物或服藥,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上述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家人病況危急怎麼辦?醫病溝通7方法

家人病況危急怎麼辦?醫病溝通7方法#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某天早上陳奶奶的兒子發現陳奶奶躺在床上叫不醒,緊急送急診,到院時已無心跳、呼吸,急救後恢復生命徵象,送往加護病房繼續治療。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全家人慌了手腳。看著陳奶奶身上插著各種陌生管路及儀器,讓家人也都跟著病情心情起伏,加上對於病情不了解、探病只有短短30分鐘,欲詢問病情卻不知從何問起。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7方法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張書華表示,加護病房病人可能因數種病因造成病情不穩定,且家人多、意見不一,造成家人與醫療團隊間溝通出現問題。病患家屬與醫療團隊如何有效率的溝通病情,是重要課題。以下提供幾項方法,幫助醫護人員與家屬有效溝通:1)醫護人員主動解說生理監視儀上顯示的生命徵象,讓家屬了解病人生命徵象是否穩定。2)醫護人員主動告知病人檢查、檢驗及營養狀況及排泄方面是否正常。3)除了口頭說明外,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衛教單張、影片,讓家屬了解重症治療。4)若家屬眾多,可找出與病人關係緊密的一位家人做為「醫療決策者」,面對醫護人員時可將其他家屬的疑問統整,提出詢問與溝通。5)醫療決策者須能和全部的家庭成員隨時溝通、告知病人的病情訊息。6)當病人無表達能力,需進行手術或侵入性檢查、治療,甚至是未來是否急救,建議所有家屬事先討論,做出決定。7)必要時與醫療團隊安排適當時間,討論病人的病情與治療方向。談話、按摩、音樂 放鬆病人心情會客時間可以和病人說說話,觸摸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屬的關心及關愛。在病況允許下,亦可幫病人做簡單運動如按摩肢體,擦護唇膏與乳液,也可播放病人喜歡的音樂或藉由信仰的宗教,減輕焦慮感、穩定病情,早日轉出加護病房。張書華護理師表示,加護病房的探訪時間往往只有短短30分鐘至一小時,但病情瞬時萬變,運用上述方法可讓您與其他家屬進一步了解病情,且與醫療團隊有效溝通,達到雙贏。

講座/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

講座/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不單失去記憶,通常還伴隨逐漸失序的行為,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在台灣,超過9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有鑑於此,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3月10日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林克能主講「永遠記得您-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邀請您一同了解長輩認知狀態,並且學習用適當方式互動,減少挫折與困擾。活動內容包括養生操、專家講座、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歡迎已就醫未確診、疑似失智者、確診失智症家屬參與(家屬團體時段,限已確診失智症家屬參與)。名額有限,請撥打0800-474-580報名。(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永遠記得您-失智症者認知活動的協助與介入時間:107年3月10日(六)上午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七號)報名:0800-474-580

失智患者不隱藏情緒 秘密易脫口而出

失智患者不隱藏情緒 秘密易脫口而出#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媽媽罹患失智症前,我從來沒在媽媽面前哭過。我很感謝她養育我長大,心中也對她十分感恩。不過,自從媽媽罹患失智症後,我經常在不經意的時刻被她的言行感動。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直接表露情緒。有時真的很想說聲「謝謝」,卻繞了一大圈表達謝意;對自己「喜歡」的事物也不會直接表明,反而只是淡淡地說:「我不討厭。」失智患者 不善於包裝自己的情緒但是,失智患者不善於包裝自己的情緒。他們想什麼就說什麼,照顧者有時候會被他們說的話傷害,甚至產生討厭的情緒反應。即使如此,照顧者也會被他們的憨厚、純真打動,甚至到感動落淚的程度。媽媽曾經說:「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又沒生什麼大病,老天真的很眷顧我。」但事實上,我媽媽從十幾歲就罹患了罕見疾病「進行性神經性腓骨肌萎縮症」其實稱不上健康。聽說她國中參加馬拉松賽跑,由於跑得太慢,等她跑到終點時,會場早就空無一人。後來媽媽還罹患失智症,明明身上病痛不少,卻還說自己很幸福、老天很眷顧她。即使罹患廢用症候群,一整天窩在暖爐桌下無法動彈,媽媽還是想要盡母親的職責,努力爬起身來準備做飯。明明前一刻我們還吵得不可開交,等到我要回東京,她又忘記吵架的事情,笑容滿面地目送我出門,揮手對我說再見。患失智症後 秘密也容易脫口而出看我在盛夏的大太陽底下修剪庭院裡的樹木,又會拖著蹣跚的腳步為我送水,怕我口渴。而且五分鐘前才拿水給我喝,五分鐘後又帶水給我。如果媽媽沒有罹患失智症,我不可能看到她這一面。媽媽每次都直接表達自己對兒子的關懷,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媽媽的愛心。正因如此,我經常在心中感動落淚。「我的高中制服還是爸爸那個長得很醜的小三買給我的。」媽媽最近經常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事情。就連過去絕對不可能對兒子女兒說的祕密,在罹患失智症後,竟也想也不想地脫口而出。我的爺爺奶奶在媽媽高中時離婚,原因就是爺爺在外面有小三。後來媽媽跟著爺爺生活,自然也就得跟爺爺的新歡同住。失智症患者純真心意 感動照護者奶奶很恨那個害她離婚的小三,完全不願照顧跟著自己生活的二女兒。就連應該由媽媽出席的學校面談,也由當時還是學生我媽媽代為參加。對我媽媽來說,她的年少時期過得很不順遂。我相信要是媽媽沒有罹患失智症,她絕對不會對我說這些過往的事情。正因為罹患了失智症,言行變得直率,才能打破顧慮,想到什麼便說什麼。說實話,在日常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由於我們都太容易對他人的付出習以為常,因此很少有機會發自內心感動或慶幸。不過,在我開始照護家人後,才體會到被純真的心意打動的感覺。(本文摘自/陪伴失智媽媽55則照護筆記/采實文化)

男性照護者恐陷憂鬱 10秘訣紓壓

男性照護者恐陷憂鬱 10秘訣紓壓#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43歲男性與母親合力撐起家計、照顧不良於行的父親,因無法提供女友經濟及照顧,無法承諾結婚。交往10年的女友年紀漸長仍遲遲無法結婚,近來想結束關係,該男性開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嚴重、悲觀、吃不下、暴瘦、無法專注工作,甚至萌生和父親共赴黃泉的念頭。男性照護者不願傾吐心情 恐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當家中有人須長期照護,大多仰賴家庭成員,照護者又以女性居多。男性照護者人數雖然較少,但多不願傾吐壓力。加上傳統社會對在家男性不友善,多會忍隱自身病痛不適,常陷入憂鬱而不自覺。一旦發生問題,易出現激烈反應或嚴重失常行為。照護者憂鬱症的診斷準則,可參照憂鬱症準則。當9項主要的症狀之中符合5項以上,且時間持續超過2週就要當心。這9項主要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凡事提不起興致、睡眠問題、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以及無法專注。照護者避免憂鬱 學會紓壓10心態治療儘量挑選副作用較少的藥物,通常需4到6個星期,甚至8個星期才能看到藥物效果。並且配合心理治療與家庭資源整合協談,協助整合家庭資源,提供外界資源資訊轉介。下列10招可供照護者參考,如何自保避免憂鬱或是即時求助:1)拉大格局,長遠思考/看「長線」非短線。2)放下完美主義及自我過高期待/允許自己無法照顧到面面俱到。3)接受他人幫助/放下心中罪惡感,讓自己可以有「喘息」。4)偷時間給自己5)尋求其他家人支持及認同6)積極尋求資訊及資源7)避免陷入「兩人世界」避免只有照顧者及被照顧者兩人過度病態依附的狀況。8)適時放假/發現自己情緒不穩,導致照顧品質不佳,建議暫時給自己放假。9)出現狀況尋求協助/自己身心出現狀況,如焦慮、失眠等,要勇於就醫,尋求協助。10)學會照顧自己/永遠記得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愛他(生病者)就要先照顧好自己。施佳佐醫師提醒,高齡化社會來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照護者。照護者身心出狀況時,不一定願意向外求援,要靠家人觀察留意,及時拉他一把,協助就醫。照護者學會自保,避免憂鬱,才能真正幫助罹病家人。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

減輕照護負擔 政府大推高齡友善社區#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普遍少子化觀念,加上醫療進步,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佔總人口數的比例更是逐漸攀升。老年族群的健康與否,關係年輕一輩的負擔多寡。如果能在社區設立相關措施,以群體的力量來關懷、照應老人,相對起來可以從老人未病時就加以預防,減輕負擔。政府結合社區力量 推動高齡友善臺灣65歲以上人口已逾318萬人,占總人口13.5%,預估2018年將達14%,進入高齡社會。目前臺灣已有12縣市老年人口超過14%,預估2061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41%。國民健康署積極建構結合高齡友善社區及城市,將進一步推展失智友善社區、與重症末期病患的友善支持環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積極打造台灣成為高齡友善社會,2013年全國已有22縣市全面推動。除結合地方縣市政府跨局處平台,也逐步將高齡友善推展落實到社區,結合社區資源,由下而上推動由地區鄉鎮營造適友善老人的生活,使在地老人都能以年輕活躍的心態面對老化。不只被照顧 老人當志工自主經營生活關懷城市以健康城市為基礎,建構健康的公共政策框架,架構涵蓋了環境、服務與政策,透過軟、硬體設施之改善,連結社區、商家、慈善、宗教團體的民間組織及建構社區夥伴關係,發揮社區力量。王英偉署長表示,期望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推動高齡友善社區、失智友善社區與關懷社區。讓年長者不再只是被照顧者,而能自主經營老年生活,參與社區活動,如志工、傳授經驗與知識者。或協助家庭照護者貢獻自己的力量,對社會持續貢獻。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好,更能活得有品質到人生最後。

講座/失智症照顧課程 減輕照顧負荷

講座/失智症照顧課程 減輕照顧負荷#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照顧漫長的道路上,家屬與照顧者背負沈重的壓力,大林慈濟醫院與臺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嘉義縣失智共照中心協辦的失智症家屬支持照顧課程,第一場課程30曰上午在大林慈濟醫院第一會議室舉辦,希望透過課程訓練,幫助失智症家屬瞭解失智症如何照顧的知識與技巧,增進與失智者的溝通跟相處,減輕家屬跟照顧者的負荷,提升生活品質。第一場課程由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組長蔡明倫指導「失智者居家運動復健與技巧」,包括居家輔具的選擇及環境改善、居家運動復健與技巧、肩頸疼痛自我緩解技巧、臥床病人肢體活動照顧技巧等。蔡明倫表示,失智者也許兼有其他慢性疾病,若是行動不便,可以觀察家中環境,選擇適當輔具,協助活動,改善居家環境,例如增加扶手、去除門檻、增設斜坡道、拆除浴室浴缸等,部份工程可申請補助。至於相關輔具,可參考衛生福利部輔具資源入口網,選擇合適的輔助,可以增加活動能力,減少照顧負擔。在居家運動方面,蔡明倫指出,伸展運動的原則,拉筋用力的程度,只要出現緊繃感即可,並維持緊繃達30秒,反覆次數每回5下,每週至少2回;肌力訓練,負重程度以負重動作能重覆達10下為宜,每回10下,每週至少3回,依照身體需強化的部位肌群,每一肌群依上述原則進行。蔡明倫建議,照顧失智長輩先以生活需求為主,最好家人陪伴失智長輩一起運動,若是有特定運動指導需求,可以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物理治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指導,再依循居家活動建議。如果有身體活動適切性問題,先詢問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再予以協助。除了運動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也與大家分享「認識失智症」,曹汶龍主任表示,失智是大腦細胞慢慢萎縮,一開始在大腦的海馬回,患者記憶變差,接下來會影響邏輯思考,漸漸失去解決問題、理解概念的能力,接著影響腦中調節情緒的部份,患者的情緒和情感開始失控,接著會影響視覺、聽覺、嗅覺,而且讓人產生幻覺,讓患者連早期的記憶都失去,並破壞平衡和協調能力,最後,破壞腦部調節呼吸和心臟功能的部份,這一個過程大約8至10年。曹汶龍指出,失智症除了早期發現,可以藥物治療之外,非藥物治療也非常重要,例如懷舊治療、運動治療、認知訓練等,建議家屬可以將失智症患者帶出門,多與他人接觸,不要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做,才不會讓功能快速退化。智症家屬支持照顧課程10月21日(六)將有照顧者壓力的心理調適與紓壓技巧課程,11月18日(六)則有失智症精神行為問題的因應及失智者之法律議題課程,歡迎失智症家屬及照顧者,或對失智照顧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報名請洽︰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聯絡電話(05)2648000分機1149,額滿為止。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照護

(優活健康網際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罹病者卻不知道已患了肺阻塞,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40歲以上患中重度COPD者占5.4%,約有64萬人,但實際上就診者只有24萬多人,也就是說有將近40萬人沒有就診。衛福部推動新的照護模式,將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希望強化病情掌控,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希望能找出更多潛藏性的肺阻塞患者。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病名太難記,宣導不易,在去年底改稱為簡單易懂的「肺阻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彰化醫院胸腔科主任黃伊文呼籲,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請儘快進行肺功能檢查。簡單地說,肺阻塞是肺臟長期接受抽菸或空氣中的有害粒子,導致呼吸道產生發炎性反應,呼吸道纖維化,引起氣流阻塞的一種病況,其症狀主要是咳、痰、悶、喘等,由於是不可逆的,最後肺功能喪失,呼吸困難。病患分類讓治療更全面 也健全了轉診制度黃伊文主任表示,抽菸和PM2.5污染是肺阻塞疾病日益嚴重的最大因子,使得肺阻塞變成高盛行率、高致死率及高共病率(衍生心臟血管等其他疾病)。健保署及胸腔醫學會為了讓肺阻塞的治療更全面,健全轉診制度,將治療肺阻塞的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病患急性肺阻塞發作時,送到第一類醫院救治,穩定後就近到第二類醫院或診所進行慢性管理。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 應儘快就醫檢查黃伊文主任表示,40歲以上抽菸者、長期曝露在粉塵環境的砂石業及石棉業從業人員是高危險群,空氣污染較嚴重的中南部比北部嚴重,男性患者約為女性3倍。 大部分的肺阻塞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了肺阻塞,若到了已出現呼吸困難的重度或極重度才就醫,這時治療就很麻煩了。如果能在輕度或中度時就能確診,治療效果將會好很多,而且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因此,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應該儘快就醫做X光及肺功能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