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是大多數女人生命中的不可避免的過程,但只要懂得採用正確的坐月子方法,就有機會讓妳愈生愈健康,愈生愈美麗。孕育寶寶這件神聖的任務,讓準媽咪的身心在10個月的懷孕過程中產生很大的變化。隨著胎兒的成長,肚子慢慢撐大了、代謝增加了、骨質流失了、荷爾蒙改變了,連飲食與作息也都為了胎兒得小心翼翼,而生產時又需要用力、出血、流汗,才能將寶寶平安娩出。所以在懷抱新生命的喜悅時,其實也是媽咪們掌握調理和保養身體的好時機,透過坐月子讓身體與心靈有足夠的休息和復原,可以讓媽咪、寶貝和所有家人都有更美好的開始。做好產後護理很重要聽過「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嗎?這句話傳神地表現出生產對女性身體的影響,也點出產後坐月子的重要性。「坐月子」的產後保養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當時稱之為「月內」,指的就是產後休養的儀式性行為。生孩子讓女性的身體與生活出現巨變,從人妻到人母、從外人到家人,因此透過坐月子,能協助媽咪順利度過人生的轉折。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狀態傳統坐月子的方法和觀念,強調多吃、多補、多睡、少動,這是早期農業社會中婦女生活操勞,營養容易不均衡,因此趁著坐月子可以理所當然的休息和進補,一方面為了有充足的奶水哺乳,另一方面則是增強體質,以便日後能夠繼續勞動。因此傳統的觀念認為,沒坐月子或月子坐得不好,可能會讓日後出現腰痠背痛、小腹突出、乳房下垂、內臟下垂、子宮下垂、膀胱下垂、陰道鬆弛、眼力受損等後遺症,老一輩的人也對於坐月子有諸多的限制與禁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坐月子」,則是考量產婦生產時用力與出血造成體力耗損,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因此大約需要6至8週的時間來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中醫認為「坐月子」是生產後增進健康,改進體質的大好時機,除了讓懷孕時撐大的肚皮消退,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也密切關係到未來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過敏、皮膚黑斑、怕冷或手腳冰冷、掉髮、便秘、皮膚鬆弛、水腫、體重過重或過輕等問題,只要把握住生產的機會來調整或治療,並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便可以讓媽咪未來有更健康的身心狀態。生產時失血耗體力那麼西醫的觀點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西醫認為:產後的病痛和後遺症,多屬於個人的生理差異或姿勢不當所引起的,和坐月子與否並無絕對關聯;不過,媽咪在懷孕和生產過程的確會失血並且耗費不少體力,所以在產後獲得適當的休息與營養照顧其實也是有道理的。「適當的飲食調養」加上「充分的休息」絕對是坐月子的兩大原則。早期婦女待產的過程非常冗長,醫療技術和設備也不如現代,生產過程除了大失血氣,傷口也容易裂開,而因為女性會陰部的血流豐富,一旦傷口裂開感染的機率便會大增。血氣對女性來說十分重要,自然生產平均失血量是500cc,剖腹是1,000cc,舉例來說:一個體重50公斤的女性,身上的血液大約有4公斤,生產一次便會流失四分之一的血液,體力的衰耗可以見得,因此產後除了要避免傷口感染,還要注意因體力衰耗而容易受風寒。雖然現今生產的風險大幅降低,生產方式除了自然生產,還可以視產婦和胎兒情況選擇催生或剖腹產,縫合技術與材料也很進步,媽咪們甚至能一生產完便下床走動,但「坐月子」的智慧仍然傳承了下來,其方式和內容也與時俱進,如果選擇到專業的坐月子中心,更能讓媽咪們心無旁騖的調養身體,在短期間內容光煥發,同時學習新生兒的照護知識。(本文作者/鄭志堅)(摘自/產後快瘦,從坐對月子開始!/方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