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聽力損失:不只是聽不見,還影響健康!

聽力損失:不只是聽不見,還影響健康!#失智症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年齡相關聽力損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RHL) 已成為影響數百萬人的健康問題。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只是自然老化的結果,忽視了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影響。 65 至 74 歲的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受影響,75 歲以上的比例更接近 50%。 但問題不僅僅是聽力下降,更嚴重的是,它與多種健康風險有關。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會使失智風險增加 50%、憂鬱症風險提高 50%、跌倒風險提升 30%,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聽力損失的隱藏風險 失智症 研究發現,聽力下降,失智風險增加。專家認為,聽力受損會減少大腦對語音和環境聲音的刺激,加速腦部退化。 憂鬱症與社交孤立 69%聽力受損長者有憂鬱症狀,原因在於聽力下降導致溝通困難,使得社交活動減少,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跌倒風險增加 內耳不僅負責聽覺,還與人體平衡系統密切相關。數據顯示,聽力受損者的跌倒風險是正常人的 2 倍,容易發生意外傷害。 降低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 聽力受損者參與體育活動的機率較低,並且更容易過著靜態生活。長期聽力下降與虛弱風險增加 87% 有關,影響整體健康。 醫療與經濟負擔 未治療的 ARHL 每年可能為美國帶來 3 至 12 億美元的醫療成本,而澳大利亞的經濟損失則高達 109 億澳元。這顯示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對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如何預防與管理? 定期篩檢: 65 歲以上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才能及時介入。 使用助聽設備: 研究顯示,佩戴助聽器可降低 8% - 29% 的失智風險,並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改善生活環境與溝通方式: 減少背景噪音、面對面交談。 使用輔助聽力設備: 如電視字幕或擴音器。 維持健康習慣: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噪音環境,有助於減緩聽力退化。 結論:及早關心聽力,健康不留遺憾! 聽力損失並非只是年老後的自然現象,而是一個可以管理、預防,甚至改善的健康問題。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的聽力,為健康老化做好準備,避免未來的不便與風險!

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不只是肌肉減少

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不只是肌肉減少#失智症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重度聽力受損」失智風險飆61%!醫教1招預防失智:護耳又能顧腦

「重度聽力受損」失智風險飆61%!醫教1招預防失智:護耳又能顧腦#失智症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而聽力損失程度也會影響罹病風險。美國神經科醫師理查.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預防失智大作戰》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相關科學與醫學常識,包括各種失智症的類型,並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法,幫助讀者促進大腦健康,從此遠離失智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老年憂鬱小心引發「假性失智症」!精神科醫揭「類失智」5大症狀

老年憂鬱小心引發「假性失智症」!精神科醫揭「類失智」5大症狀#失智症

老年人悶悶不樂、記憶力差, 是憂鬱還是失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適加上孤寂感日與遽增,讓長輩憂鬱情緒上身,而憂鬱症與失智症初期難以分辨,都可能出現對事物記不清楚、不太願意社交及說話,甚至個性與過往大不相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假性失智症狀,常容易被忽視。

如何照顧失智親人?醫從母親「臨終筆記」得到的啟示:別多做什麼

如何照顧失智親人?醫從母親「臨終筆記」得到的啟示:別多做什麼#失智症

失智症根據不同的病程,各有其照護的重點。日本老年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在母親因失智搬到療養中心後,他看到了母親書架上橫跨20年的日記本,透過這本日記,獲得醫療與照護上的重大啟發。他也於《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一書中,分享失智母親所寫的日記,從失智患者角度切入,讓照護者有更全面的理解。以下為原書摘文:

長期失眠恐誘發失智症  中醫辯證助改善

長期失眠恐誘發失智症 中醫辯證助改善#失智症

現代人因為生活、工作、家庭等壓力,影響到睡眠品質,然而你知道良好的睡眠品質,除了跟健康有密切有關,甚至對失智也存有關聯嗎?睡眠不良、不足,不但白天精神不濟、償還睡眠債,也存有失智風險,為此,不要小看睡眠這動作。 翰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表示目前已知大腦類澱粉斑的大量沈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 而且出現失智症狀的前20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直到堆積量大到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根據研究統計,睡眠和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對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等都具有影響,而充足的睡眠能夠調節自律神經,對新記憶的形成和保留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大腦整體功能退化,患有失智症的長者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生理時鐘的混亂進而導致長者出現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精神充沛的情況,不僅對失智長者的身體產生負面影響,也使得同住的家人或照顧者無法好好休息。 莊可鈞中醫師說失智症屬於中醫「呆病」、 「癡呆」、 「健忘」的範疇。其類似病證,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曰之善忘」。 「癡呆」這一病名是明末醫學大家張介賓首次提出,其言:「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至癡呆」。隨著年紀越大,人體衰老,逐漸氣血陰陽失調。在中醫生理學觀點中,腎為先天之本,與人類基因遺傳因素有關。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功能密切相關。腎虛精虧導致腦髓空虛,脾失健運使水濕凝聚成痰濕,也無法化生氣血,痰濕又阻遏氣血運行,氣虛血瘀導致腦絡阻滯則使腦髓失養、神明失用,又心藏神、主神明,所以腎、心、腦、脾等臟腑虛衰與失智症的發生相關聯。針對失智症病人腦部的實質病變與功能異常,中醫多從心腎為主軸,以活血化瘀、祛痰開竅、寧心安神的中藥和針灸穴位治療。而依失智症的病程進展,會因為症狀和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目標。 總體上失智症屬於本虛標實的一種病症,其中多以腎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因此從“腎”防治失智症是一種中醫的處置方式。因為腎中精氣與腦髓、祌智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依據中醫的理論「腎藏精,主骨生髓通腦」,因此腎精足時,腦髓充足,耳聰目明;反之腎精虧虛時,則腦髓失養,筋脈失濡養容易導致善忘,拘急痙攣、震顫抖動等症,日久則骨枯腦髓空減,經脈阻滯不暢,導致氣血不行,而出現失智、肌肉強直、活動障礙等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類似的症狀和體徵。 中醫治失智「專病專藥」依以下常見體質分型 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所編寫的《醫方集解》提到:「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認為心腎兩氣與本病有密切相關。在清代名醫程國彭所著的綜合性醫書《醫學心悟》則說:「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說明腎精虧損,髓海漸空,是主要病機。 莊可鈞中醫治療會按照常見的證型分類來對此病辨證論治,下面是常見的體質分型: 1. 髓海不足型:症見頭暈耳鳴,懈怠思臥,齒枯髮焦,步行艱難,舌體瘦而色淡,脈象細弱。治療上以滋養肝腎,填精補髓為主。 2. 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滯,氣短懶言,口涎外溢,食少那呆,大便稀溏。治療上以補益脾腎,化濕開竅為主。 3. 肝風內動型:症見頭痛眩暈,心煩少寐,舌強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平肝息風為主。 4. 心火亢盛型:症見心煩意亂,多夢少寐,面紅目赤,語言錯亂,尿黃短赤,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脈弦而數。治療上以清熱瀉火,鎮靜安神為主。 5. 濕痰阻竅型:症見頭重如裹,表情呆滯,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腹脹不食,口多痰濁,舌苔膩,脈沉滑。治療上以化濕降濁,益氣開竅為主。 莊可鈞中醫治療失智症的措施除了中藥治療外還可利用「針灸穴位」治療。「針灸」具有疏通經絡, 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對老年病具有較好療。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統管諸陽經脈,與六陽經有聯繫,是「陽脈之海」,故謂之「督」。「督脈」與腦、髓、骨息息相關,所謂「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腦為髓之海」。以「督脈」-腦系統為物質基礎 , 運用「通督」為治療失智手段,可以運用「百會」、「印堂」、「風府」等穴位以達到通督啟神的作用。 推薦茶飲 : 舒眠健腦茶 材料:浮小麥5g、炙甘草3g、紅棗2g、百合3g、天麻3g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1000cc的水煮沸後,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味道清淡、香甜、性質溫和,可幫助緩解情緒入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