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找到失智症關鍵!致病蛋白竟與漸凍人相同

找到失智症關鍵!致病蛋白竟與漸凍人相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日前,中央研究院有項最新的研究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是造成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的關鍵,且該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TDP-43是神經退化疾病的關鍵之一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製作出能專一辨認TDP-43球狀聚合物的抗體,並利用此抗體與電子顯微鏡技術,在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的腦組織中,確實發現TDP-43的球狀聚合物的存在,且他們也在TDP-43基因轉殖鼠的前腦發現此聚合物,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老化,由此可見,全長TDP-43形成的有毒類澱粉球狀聚合物,是可能會導致神經退化疾病的關鍵之一。額顳葉失智症 平均好發於50歲左右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額顳葉失智症是一種早發型,且好發於50歲左右的退化性失智症,在台灣平均約2萬人有這方面的困擾,在早期時會出現行為及語言方面的障礙,像是隨地吐痰、不在乎穿著等,與阿茲海默症最大的差別在於記憶力不見得會出現問題。只是,在這方面的病患一旦到了重度後,就與阿茲海默症相同,關於自我照護、語言、認知及方向感等方面皆不好。除此之外,研究也提到TDP-43也是漸凍人的致病蛋白,因此,這項研究不管對於失智症、漸凍人等病患而言,都是一個最大的福音。 

衛福部設立服務據點 照護全台13萬失智症患者

衛福部設立服務據點 照護全台13萬失智症患者#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失智症人口正快速增加中,因此,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服務刻不容緩,尤其是資源不足地區更加重要,為提升失智症照顧服務可近性,政府將在資源不足地區優先設置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社區中失智長者及家屬包括健康促進活動、關懷訪視、照顧訓練及社區宣導活動等服務,讓失智長輩及家庭在社區中獲得幫助及喘息,讓長期照顧服務在地化,建構多元長期服務資源網絡。設置樂智服務據點 提供病患與家屬更多資源根據102年台灣失智症協會辦理之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顯示,102年65歲以上之輕度以上失智症約13萬人,盛行率4.82%,另外,待觀察者約為9萬人,盛行率3.27%。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將特別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23個樂智據點,進行輔導中心工作,並技術移轉台灣失智症協會9年的瑞智學堂的服務模式,以及傳承瑞智互助家庭、失智症關懷專線、社區宣導、家屬支持服務的經驗。此外,各據點也提供電話關懷諮詢、訪視服務及轉介服務,掌握失智者平常生活狀況並適時給予家屬照護支持,另辦理家庭照顧者照顧技巧訓練課程,使家屬可獲得更多照顧失智者之支持及資源,各樂智據點亦辦理社區宣導活動,以提升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

研究:長期服安眠藥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恐提高一倍

研究:長期服安眠藥 罹阿茲海默症風險恐提高一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有長期失眠的情況,並有服用「苯二氮平類」的習慣嗎?那可能就要多加當心!因為根據加拿大的最新研究指出,有服用此類藥物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大幅提高五成左右,但國內精神科醫師表示,這份研究屬於相關研究,而不是因果研究,他認為,平日有失眠、焦慮、壓力大的人,腦神經較容易受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能較常人來的高。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達半年 罹病風險高常人一倍「苯二氮平類」藥物,主要用來治療失眠與焦慮症狀,但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與法國波爾多大學,近日就此類藥物發表最新研究,研究指出,他們追蹤一千八百位阿之海默症患者達六年,與常人進行比對後,發現只要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達三個月以上,罹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會較常人高出五成以上。服用超過半年以上,罹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出常人近一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平日常失眠的人,腦部神經元會壞死,另外,壓力大與焦慮,身體會分泌皮質醇,進而對腦部較成傷害,這些都會造成阿茲海默症風險的提高,而從學理角度來看,要看「為什麼有這些人需要吃苯二氮平類藥物」,很可能是因為腦部其實已出現問題,才需靠藥物解決。所以他認為,並不是苯二氮平類藥物會導致阿茲海默症,而是在吃這些藥物之前,腦部可能已有症狀,才會有此研究結果。

失智症惡化原因多 輕忽恐影響治療先機

失智症惡化原因多 輕忽恐影響治療先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失智是種大腦退化的疾病,造成認知功能變得比原來正常水準差,並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且症狀逐漸惡化,隨著年紀增長更容易有失智的問題,隨著高齡社會的興起,平均壽命也正逐漸增加中,對此,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失智患者。病史詢問+檢查 以利於幫助醫師診斷 在目前醫療系統下,失智症的診斷以臨床病史及追蹤為主,再加上神經理學檢查、神經心理學檢查、實驗室數據及CT、MRI來輔助或排除一些其他原因。對此,衛福部臺南醫院神經科黃英哲醫師表示,初次診斷失智症時,通常都需要經過多重的檢查檢驗及病史的詢問,來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因為這會牽涉到是否可能可以治療,並非僅止於控制而已,一旦診斷確立後,若有新症狀或惡化跡象,也需同樣做一系列相關檢查檢驗來獲知真正的原因,若是只當作尋常的惡化過程置之不理恐會延誤,因此,通常在病史詢問上,會特別注意有無以下10種情形,以避免錯失治療時機: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失智症雖會惡化 但並不一定是疾病本身除此之外,黃英哲醫師表示,在門診上有位87歲陳先生,4年前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3年內發生超過3次突發性昏厥及醒後短暫性失智變差情形,在門診或急診做過3次brain CT及1次MRI,均未發現明顯異常。但在去年3月十,又發生突發性昏厥及失智變差情形,根據過去經驗,家屬原本並不在意,直到失智情形超過3天未恢復,送來急診,經過檢查後發現頭部有硬腦膜下出血的情況。對此,醫師提醒雖然失智症狀會逐漸惡化,但惡化原因不一衣錠來自疾病本身,需得經過檢查後才能獲得真正原因,所以,提醒民眾不要再忽略惡化過程,以避免失去治療的先機。

記性變差、疑神疑鬼!全台20萬人受失智之苦

記性變差、疑神疑鬼!全台20萬人受失智之苦#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即使有一天你的記憶消失忘了我,我還是會這樣牽著你的手慢慢走。」電影《明日的記憶》,演繹了失智症家庭的絕望與希望。由於台灣老年人口的急遽上升,盛行於老年人的失智症人數也隨之升高。在台灣,約有20多萬的人口承受著像電影裡頭類似的疾患,而這也意味著有數以萬計的家庭與家人,必須承擔失智所帶來的諸多問題。非「正常」老化?是失智在侵蝕你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醫師表示,失智症本身是由於多重的成因造成,並且其表現也是許多症狀的組合。門診中有許多家屬陪同求診的案例,主訴皆是記憶力變差,人變得「健忘」了,個性與以前不一樣,變得不愛講話或是懶惰。其實記憶退化是失智症的核心症狀,而這個狀況常常又是慢慢進展的,也因此有時家人會認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被輕忽了。此外,精神障礙則是失智症常合併的症狀。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情緒的變化,例如憂鬱與焦慮、個性改變,甚至是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有時甚至有混亂、激躁或危險的行為。失智症多難挽回  只能避免惡化常見的妄想包括偷竊妄想,例如總是懷疑東西被誰偷走了,或是懷疑伴侶不忠。這樣的狀況往往帶來家人互相指責的困擾。較嚴重的症狀則是混亂激躁或危險行為,如迷路、睡眠混亂、語無倫次或是喊叫,連帶的是病人自己與家人體力的耗損。吳易澄醫師提醒, 在臨床上無論是記憶減退還是合併的精神障礙,都有治療的機會;只不過在經驗上,謀求精神障礙的穩定,會比記憶減退的改善,還來得具體有效。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一般而言失智症的治療方向,大抵是落在「避免繼續惡化」的目標上,並且期望能改善相關的精神症狀。

「女兒在哪?」科技主管罹失智症 與老婆退休夢碎

「女兒在哪?」科技主管罹失智症 與老婆退休夢碎#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人若現行為異常,容易忘東忘西的症狀,就要擔心是否罹患失智症!台中就有一名六十五歲男子,原本是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幹部,不料工作表現卻每況愈下,開始無法決定公司決策,只好提前退休,經家人帶至醫院看診後,才確診為罹患失智症,醫師就提醒,倘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失智症照顧中很重要的觀念,才能延緩行為退化的速度。罹失憶症 行為失控拿雨傘搓人65歲的洪先生,近年來出現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理解與問題解決能力退步,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外,性格也改變了,行為變得異常,情緒容易煩躁不安,有時外出還會拿雨傘戳路人,讓在旁照顧的太太常常要跟路人道歉。此外,洪先生也常常詢問太太,女兒在哪?即使解釋過多變,時不時還是會詢問,在外活動也常走失,讓家人擔心,家庭生活也頓時變了調。好不容易快能退休 老公卻罹失智症洪太太表示,初始因為先生行為及情緒的改變,著實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擾,不但先生退休,其原本從事教職工作,為了照顧先生而提早退休,原夢想著退休後夫妻倆可以隨心所欲、快樂逍遙渡過晚年,想不到洪先生罹患失智症後,許多行為與能力開始慢慢退化,家裡的人幾乎是天翻地覆、苦不堪言,不得安寧。所幸在經由記憶整合照護團隊介入,並解服藥追蹤治療,控制失眠與情緒問題,在照護兩年後,洪先生生活起居才漸漸恢復正常,能夠看電視、關心家人,但ˇ對於飲食與個人衛生仍須家人提醒。全球每四秒一人罹失智症臺中醫院高年科廖妙淯醫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平均每4秒鐘就有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在民國100年至101年底調查全國失智症盛行率,發現全台65歲以上長者,四分之一有認知功能障礙,極輕度失智症以上有約21萬人左右,也因此國人對於失智症的了解,的確有其急迫性。廖妙淯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失智症照顧中很重要的觀念,若家人出現失憶、遊走、妄想、攻擊等精神行為,就要趕緊帶家人至精神科醫師診斷,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癮君子注意!吸菸者患失智症機率高出4成

癮君子注意!吸菸者患失智症機率高出4成#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失智症協會合作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無吸菸者高4成5,就算本身不吸菸,暴露於吸菸環境中,吸食二手菸也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估計顯示,有14%病例可能因為吸菸而導致罹患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證據顯示吸菸與罹患失智症有密切的關聯,菸吸得愈多風險便愈大。失智症無法治癒 減少危險因子為首要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也表示,目前醫學上還沒有治癒失智症的方法,因此,必須減少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降低疾病發生的機會,戒菸及菸害防治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鼓勵癮君子戒菸是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同時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醫療及照護成本。根據2010年的統計,每年全球出現770萬失智症患者,照顧成本高達6040億美金,約佔全球GDP的1%。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馬克沃特曼表示,各國政府都不應該忽略失智症的嚴重性,應該列入國家的公共衛生政策,降低吸菸人口以控制失智症之發生。馬克建議各國以此份報告作為基礎,在公共衛生戒菸行動方案中,加入有關腦部健康與失智風險的訊息。

失智症作祟!老翁個性驟變 懷疑妻外遇

失智症作祟!老翁個性驟變 懷疑妻外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發生在台北市的老翁殺妻案,令人聞之沈痛。78歲老翁懷疑老婆出軌,供詞反覆,答非所問,子女無法置信父親為何會如此衝動,兒子透露,父親現在寡言易怒,講話沒有邏輯,家人雖發現不對勁,但父親極度抗拒就醫,鄰居透露,老翁夫婦年輕時感情好,近年老翁身體差、身形愈來愈瘦,抱怨妻子不煮飯、常出門與朋友交際「不守婦道」,近半年老翁鮮少與鄰居互動。老翁與妻子原本感情好,卻出現懷疑太太外遇、不煮飯給他吃、向鄰居控訴妻子不貞。加上老翁答非所問、供詞反覆,子女也反應父親平時講話沒邏輯,寡言易怒,顯示出現語言思考上問題及情緒個性改變,這些都是失智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子女雖發現父親有異常狀況,想帶父親就醫,但父親極度抗拒,這也是失智症家屬最常碰到的困難。注意!個性改變是失智症警訊之一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指出,失智症十大警訊之一即「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都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會較明顯,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過度外向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但個性改變是一般民眾比較不了解的失智症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導致憾事發生,當親友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應提醒家人設法帶去就醫,以避免憾事發生。此外,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也呼籲,健保能給付具有明顯失智症狀,但有困難就醫確診的個案者,能獲得精神科居家醫療之服務。目前的精神科居家醫療只適用於已確診之個案,但失智長者最困難是在一開始的就醫確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