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失智症會致命!死亡風險恐不亞於癌症

失智症會致命!死亡風險恐不亞於癌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美國日前公布一項失智症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國家,約6千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結果發現,有4成的民眾誤以為失智症是非致命性疾病,近6成民眾誤以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然而在美國,失智症被列為第六大死因,雖失智症不會造成立即性的死亡風險,但卻是一種漸進式的致命性疾病,我國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呼籲,台灣應將阿茲海默症列為死因疾病之一,才能讓國人有所警覺。失智症溫水煮青蛙 民眾不認為會致命美國完成這項失智症跨國研究,包括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國、丹麥、德國、日本、印度、墨西哥、英國、奈及利亞及沙烏地阿拉伯等12國,每國約有500人參與。其中,有4成民眾誤以為失智症是非致命性疾病,雖然全球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知不足,但當被問到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失智症高居第二位(23%)僅次於癌症。而在英國、加拿大及日本,逾3成的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罹患失智症。另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約七成台灣民眾把失智症徵兆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因此,台灣政府更要積極進行民眾宣導,以早期發現治療,減緩疾病之惡化。根據估計,到了2030年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將高達7千6百萬人,將衝擊全球經濟。逾7成民眾認為政府有責任找到失智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哈利表示,美國與7大工業國已經承諾投入研究經費積極找出失智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呼籲台灣政府應提高失智症之研究經費,並鼓勵跨國合作研究,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對抗失智症。

人人均有失智機會 女性風險更高

人人均有失智機會 女性風險更高#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加的台灣,失智症的人口也快速上升。失智症的症狀並非同時一起發生,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慢慢地出現,初期若非特別留意,很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而延誤就醫。 父母親均有失智 罹病風險高2倍國內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坦言:我是失智症高危險群,因為年過65歲,女性風險又大於男性,且直系血親均為患者,罹病風險為一般人2倍。因為了解失智症,因此更懂如何加以預防。基隆市衛生局指出,人人均有失智的機會,研究發現逾80歲有2成會罹病,90歲更高達5成,而患者早在30至40歲時即出現腦部病變;臨床上大多數失智患者是自己本身或是身邊的親友發現,若社會大眾能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熟知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即可讓更多病患在極早期就獲得治療與幫助。因為失智症不只是老年人的課題,面對現今快步調的生活壓力易使人焦慮、提前老化,因此,預防失智應從知做起,知道失智的潛伏期與早期生活息息相關,應儘早預防。

身心都疲累!失智症照顧者2成患憂鬱症

身心都疲累!失智症照顧者2成患憂鬱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這半年來,我的睡眠品質很差,又時常要應付長輩的突發狀況,搞得我心神不寧!」40歲的吳小姐因長期照顧2位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半年前出現失眠、憂鬱的症狀。失症智病患累垮家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黃長治醫師表示,照顧者常被稱為失智症的「隱形」受害者。因此照顧者一定要調整自己,尋求協助,以減輕壓力,因為沒有健康的照顧者,就沒有健康的病人。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的家扶照顧者8成是女性,其中有20%照顧者2年後罹患憂鬱症,87%慢性精神耗弱;照顧者平均每天照護的時間達13.55小時,連續睡眠時間不到4小時。照顧者照護品質 影響病人病情現今吳小姐和罹患失智症的2長者都成了身心科的病患。黃醫師表示,失智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八到十年,甚至有些長達十五年,在漫長的照護歷程中,其實有不少家屬會有放棄照顧的念頭。照顧者要了解在面對照顧失智症者全天候的身心壓力下,產生挫折、生氣、焦慮、憂鬱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因此要尋找抒發情緒的管道,減輕心理壓力。另外,黃長治醫師指出指出,照顧失智症病人需要極大的愛心及耐心,主要照顧者照護品質的好壞往往會影響病人的病情。如果病人的狀況不佳導致照顧者心力交瘁而影響照護品質,會讓病人狀況更不好而形成惡性循環,應適時的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可以讓病人的狀況穩定,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樂閱讀/如何讓阿茲海默症不上身?

樂閱讀/如何讓阿茲海默症不上身?#失智症

受教育或多動腦最有效「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大眾所最關心的話題。除了小於百分之五的病例是自體顯性遺傳,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是散發性,病因不明,因此預防只能從減少危險因子著手。年齡、女性、血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都是已知的危險因子,但我們無法加以改變。不過,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低教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老年憂鬱症等也都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因應之道就是受教育、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擴展社交網絡、清淡飲食,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2010年四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了一項聲明,宣稱這些改變生活的方式,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症,但這並不表示沒效,只是目前的資料顯示出,預防效果並不是非常顯著,並且仍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研究來證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做到每個保護因子,則會有加乘的效果。受教育或多動腦,是得到最多學者共識的保護因子。以美國的「修女研究」最具說服力,研究結果顯示,後天的努力──包括多動腦、多動手、多活動和豐沛的人際互動,可增加知能存款,經得起後來大腦病變的提領。從壯年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類澱粉斑,和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纏結,至少在出現失智症狀的十幾年前就開始沉積,且逐漸增加、擴散,等到大腦不堪負荷,無法代償時,就出現失智症狀,所以預防阿茲海默症必須從壯年就開始。如果在大腦已有病變但尚未出現失智症狀時,就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是否可以預防失智的發生呢?多年來,學者一直很積極地由腦影像及腦脊髓液尋找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作為症狀發生前的診斷。對於高危險群對象(如帶有血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或輕度認知障礙者),將來若可利用生物標記,找出尚無症狀的潛在阿茲海默症患者,預先投予藥物,以防止失智出現,相信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治療上的一大突破。近年來,阿茲海默症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藥物治療與世界同步,積極參與新藥臨床試驗,醫學倫理議題也漸漸浮上檯面。而全球的阿茲海默症新藥前仆後繼,臨床藥物試驗一個接一個地展開,且新藥研發的方法越來越精進,目標越來越明確,治療的對象也由輕、中度患者逐漸往前至輕度認知障礙,甚至將來可能會包括心智正常的高危險族群,相信成果是指日可待的。(本文作者/王培寧、劉秀枝)(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對抗失智症 症西醫控制、中醫輔助調理

對抗失智症 症西醫控制、中醫輔助調理#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台灣失智症人口比例逐漸增加,目前全台已約有18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65歲以上就約有12萬人。不僅如此,年紀的增加,開始造成身體以及心理機能逐漸下降,患者除了使用西藥控制外,也可考慮以中藥、針灸輔助調理。中藥「龜鹿二仙」 預防衰老中醫師指出,龜鹿二仙即是中醫傳統運用的補腎名方,《醫方集解》中也把龜鹿二仙視為補氣補血、補精髓、益氣養神,通任督二脈之藥方,目前臨床也用來預防衰老、緩解更年期症狀、骨質疏鬆等。不過,中醫師也提醒各位民眾,服用前必需經醫師診斷指導,才不致於產生不良影響。針灸 活絡醒腦對於失智症狀,可用針灸來輔助治療,「百會穴區」為頭皮針較重要的部位,有助提振精神、醒腦開竅與補養元氣,同時日常可再加強頭皮的運動區、感覺區等相關穴位;耳針則是以腦點為主。雙管齊下的治療 將效果發揮到最大作用中醫師表示,透過中醫針灸與中藥藥方,加上食療和營養補充的幫助,可有效發揮中醫預防醫學,並調理腦力退化問題,另外,氣功、打坐或調息等,也都能改善失智患者的健康狀態。

樂閱讀/配偶失智 另一半患病風險是6倍

樂閱讀/配偶失智 另一半患病風險是6倍#失智症

照顧者請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並且,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的配偶 也容易失智嗎?某次演講完後,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80歲父親四年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由於她和哥哥都成家了,且為事業奔波,平常都由78歲的母親獨力照顧,但父親有時脾氣不好,還會懷疑別人要害他,使得母親筋疲力竭,而且記性也大不如前,她很擔心母親會不會因照顧父親也得了失智症?我告訴她,阿茲海默症是不會傳染的。若懷疑母親的記憶不佳,應該帶母親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失智症或憂鬱症等。但如果母親也被診斷有失智症,應該是年紀大或其他因素,與父親的失智症無關。只是那時,他們兄妹就得負起照顧失智雙親的重擔了。但是,失智症的配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到底會不會較高呢?2010年五月刊載於《美國老年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配偶有失智症 另一半患病的風險是6倍在美國猶他州一個郊區Cache County進行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對當地1221對(即2442人)沒有失智症、且年齡大於65歲的夫婦,每三年做一次追蹤,以認知測驗篩檢和臨床評估,來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最長追蹤12年。其平均年齡為男性76歲、女性73歲,平均結婚49年。結果共有255人在追蹤期間發生失智症。由於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社經情況和血脂蛋白基因E等,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把這些因子加以控制之後,並將配偶發生失智症後的追蹤時間也一併納入統計分析,發現配偶是失智症患者的人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不是失智症者的六倍。這個研究沒有衡量配偶是否為失智症患者的主要照顧者,但這些失智症患者大多住在家中,想當然耳,配偶即使不是主要照顧者,也是照顧者之一。六倍風險率之高遠超過預期,作者推論除了夫妻有共同生活環境,以及可能同類性格相互吸引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慢性壓力,可能導致海馬迴萎縮而出現失智症。雖然此研究顯示,如果配偶有失智症,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沒有失智症者的六倍,但並不一定會得病,而且此研究的失智症是臨床診斷,沒有腦部影像掃描等其他實驗室檢查以判斷是何種失智症,也缺乏對照顧者的精神壓力、焦慮或憂鬱等評估來佐證其結論,因此對該研究結果需小心解釋,也需要其他學者的研究來印證。然而,已有許多其他研究發現,失智症的照顧者容易罹患焦慮、憂鬱,且少運動、缺少社交活動,這些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這個猶他州的研究不無道理。給照顧者的5大建議這篇論文印證了失智症的照顧者也是個隱形病人。那麼,照顧者該如何因應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1)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否則當主要照顧者累倒時,大家會亂成一團。像前文提到的,做子女的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分攤照顧工作,讓母親偶爾有喘息的機會。2)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例如要出去走走,與親友同遊散心,並保有原來的嗜好,如看書、聽音樂等。3)加入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尋求各種資源管道,以減輕壓力。4)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及早把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規畫好,減少後顧之憂。5)了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根治/接受少輸為贏的治療觀念,才不會勉強病人,或抱太高期望,而備感挫折。(本文作者/王培寧、劉秀枝)(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失智伯疑妻外遇 專線幫解圍

失智伯疑妻外遇 專線幫解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的問題,為疑心病重、妄想及個性改變等精神行為大轉變,此時家屬和伴侶該如何扶持與面對,想必讓很多人傷透腦筋,為幫助失智症家庭解決困擾,民眾可以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1999轉5880,讓你透過理解、找回家庭的溫暖。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疑心病重、妄想及個性改變,是失智症患者常有的症狀,如他們會常懷疑東西被偷、配偶有外遇等;或是因為定向感出現障礙,而出現時空錯置的現象,如明明身在家中,卻吵著要回家,這類情況也常發生。透過專人協助 讓彼此理解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的記憶障礙,而是由許多症狀組合而成,除記憶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及語言能力外,甚至還會出現妄想與幻覺等症狀,民眾若碰到失智長者出現上述情形,卻不知如何處理時,建議可撥打1999轉5880失智症關懷專線尋求協助。日前某晚,黃太太撥打專線表示,75歲的先生已確診失智症一年多,近來一直懷疑自己有外遇,且情況日益嚴重,以往會因為理解先生生病,不願和他計較、也不跟他吵,直到今天先生變本加厲,黃太太害怕躲進房間、並將其上鎖,但先生卻氣急敗壞的用腳踹門,擔心會出人命,因此向專線求救。經專線人員安撫後,黃太太情緒緩和,並請女兒協助爸爸轉移注意力,且留意不要跟爸爸起衝突。此外,專線人員也請女兒安排爸爸白天去日照中心,減少夫妻發生衝突的機會,也讓媽媽有喘息空間。後來,女兒和日照中心商量,告訴爸爸他到日照中心是去上班賺錢,於是爸爸每天都開心的去「上班」,而媽媽的照顧壓力也獲得紓解。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主要有兩大類,第1是認知功能退化,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注意力的減退等。第二是行為異常及精神症狀,包括: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憂鬱、躁鬱、衛生習慣改變、失眠、食慾、性慾改變等。當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病人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就稱為失智症。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神經內科洪嘉蔚醫師解釋,失智症可分為4種類:●神經退化性:如大家最熟知的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如中風後產生的失智症。●混合性:神經退化性合併血管性。●其他特定原因: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甲狀腺功能異常、神經性梅毒等。失智症10大警訊  不可不知由於失智症症狀是漸次發生、逐漸加重,發病初期常常會被忽略。因此,洪嘉蔚醫師提出失智症的10大警訊包括: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洪嘉蔚醫師也提醒,家中長輩若有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帶其就醫,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為失智症患者的治療與照護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路,家有失智症患者,家人生活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