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身心都疲累!失智症照顧者2成患憂鬱症

身心都疲累!失智症照顧者2成患憂鬱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這半年來,我的睡眠品質很差,又時常要應付長輩的突發狀況,搞得我心神不寧!」40歲的吳小姐因長期照顧2位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半年前出現失眠、憂鬱的症狀。失症智病患累垮家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黃長治醫師表示,照顧者常被稱為失智症的「隱形」受害者。因此照顧者一定要調整自己,尋求協助,以減輕壓力,因為沒有健康的照顧者,就沒有健康的病人。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的家扶照顧者8成是女性,其中有20%照顧者2年後罹患憂鬱症,87%慢性精神耗弱;照顧者平均每天照護的時間達13.55小時,連續睡眠時間不到4小時。照顧者照護品質 影響病人病情現今吳小姐和罹患失智症的2長者都成了身心科的病患。黃醫師表示,失智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八到十年,甚至有些長達十五年,在漫長的照護歷程中,其實有不少家屬會有放棄照顧的念頭。照顧者要了解在面對照顧失智症者全天候的身心壓力下,產生挫折、生氣、焦慮、憂鬱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因此要尋找抒發情緒的管道,減輕心理壓力。另外,黃長治醫師指出指出,照顧失智症病人需要極大的愛心及耐心,主要照顧者照護品質的好壞往往會影響病人的病情。如果病人的狀況不佳導致照顧者心力交瘁而影響照護品質,會讓病人狀況更不好而形成惡性循環,應適時的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可以讓病人的狀況穩定,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樂閱讀/如何讓阿茲海默症不上身?

樂閱讀/如何讓阿茲海默症不上身?#失智症

受教育或多動腦最有效「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大眾所最關心的話題。除了小於百分之五的病例是自體顯性遺傳,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是散發性,病因不明,因此預防只能從減少危險因子著手。年齡、女性、血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都是已知的危險因子,但我們無法加以改變。不過,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低教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老年憂鬱症等也都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因應之道就是受教育、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擴展社交網絡、清淡飲食,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2010年四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了一項聲明,宣稱這些改變生活的方式,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症,但這並不表示沒效,只是目前的資料顯示出,預防效果並不是非常顯著,並且仍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研究來證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做到每個保護因子,則會有加乘的效果。受教育或多動腦,是得到最多學者共識的保護因子。以美國的「修女研究」最具說服力,研究結果顯示,後天的努力──包括多動腦、多動手、多活動和豐沛的人際互動,可增加知能存款,經得起後來大腦病變的提領。從壯年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類澱粉斑,和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纏結,至少在出現失智症狀的十幾年前就開始沉積,且逐漸增加、擴散,等到大腦不堪負荷,無法代償時,就出現失智症狀,所以預防阿茲海默症必須從壯年就開始。如果在大腦已有病變但尚未出現失智症狀時,就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是否可以預防失智的發生呢?多年來,學者一直很積極地由腦影像及腦脊髓液尋找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作為症狀發生前的診斷。對於高危險群對象(如帶有血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或輕度認知障礙者),將來若可利用生物標記,找出尚無症狀的潛在阿茲海默症患者,預先投予藥物,以防止失智出現,相信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治療上的一大突破。近年來,阿茲海默症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藥物治療與世界同步,積極參與新藥臨床試驗,醫學倫理議題也漸漸浮上檯面。而全球的阿茲海默症新藥前仆後繼,臨床藥物試驗一個接一個地展開,且新藥研發的方法越來越精進,目標越來越明確,治療的對象也由輕、中度患者逐漸往前至輕度認知障礙,甚至將來可能會包括心智正常的高危險族群,相信成果是指日可待的。(本文作者/王培寧、劉秀枝)(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對抗失智症 症西醫控制、中醫輔助調理

對抗失智症 症西醫控制、中醫輔助調理#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台灣失智症人口比例逐漸增加,目前全台已約有18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65歲以上就約有12萬人。不僅如此,年紀的增加,開始造成身體以及心理機能逐漸下降,患者除了使用西藥控制外,也可考慮以中藥、針灸輔助調理。中藥「龜鹿二仙」 預防衰老中醫師指出,龜鹿二仙即是中醫傳統運用的補腎名方,《醫方集解》中也把龜鹿二仙視為補氣補血、補精髓、益氣養神,通任督二脈之藥方,目前臨床也用來預防衰老、緩解更年期症狀、骨質疏鬆等。不過,中醫師也提醒各位民眾,服用前必需經醫師診斷指導,才不致於產生不良影響。針灸 活絡醒腦對於失智症狀,可用針灸來輔助治療,「百會穴區」為頭皮針較重要的部位,有助提振精神、醒腦開竅與補養元氣,同時日常可再加強頭皮的運動區、感覺區等相關穴位;耳針則是以腦點為主。雙管齊下的治療 將效果發揮到最大作用中醫師表示,透過中醫針灸與中藥藥方,加上食療和營養補充的幫助,可有效發揮中醫預防醫學,並調理腦力退化問題,另外,氣功、打坐或調息等,也都能改善失智患者的健康狀態。

樂閱讀/配偶失智 另一半患病風險是6倍

樂閱讀/配偶失智 另一半患病風險是6倍#失智症

照顧者請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並且,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患者的配偶 也容易失智嗎?某次演講完後,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80歲父親四年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由於她和哥哥都成家了,且為事業奔波,平常都由78歲的母親獨力照顧,但父親有時脾氣不好,還會懷疑別人要害他,使得母親筋疲力竭,而且記性也大不如前,她很擔心母親會不會因照顧父親也得了失智症?我告訴她,阿茲海默症是不會傳染的。若懷疑母親的記憶不佳,應該帶母親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失智症或憂鬱症等。但如果母親也被診斷有失智症,應該是年紀大或其他因素,與父親的失智症無關。只是那時,他們兄妹就得負起照顧失智雙親的重擔了。但是,失智症的配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到底會不會較高呢?2010年五月刊載於《美國老年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配偶有失智症 另一半患病的風險是6倍在美國猶他州一個郊區Cache County進行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對當地1221對(即2442人)沒有失智症、且年齡大於65歲的夫婦,每三年做一次追蹤,以認知測驗篩檢和臨床評估,來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最長追蹤12年。其平均年齡為男性76歲、女性73歲,平均結婚49年。結果共有255人在追蹤期間發生失智症。由於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社經情況和血脂蛋白基因E等,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把這些因子加以控制之後,並將配偶發生失智症後的追蹤時間也一併納入統計分析,發現配偶是失智症患者的人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不是失智症者的六倍。這個研究沒有衡量配偶是否為失智症患者的主要照顧者,但這些失智症患者大多住在家中,想當然耳,配偶即使不是主要照顧者,也是照顧者之一。六倍風險率之高遠超過預期,作者推論除了夫妻有共同生活環境,以及可能同類性格相互吸引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長期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慢性壓力,可能導致海馬迴萎縮而出現失智症。雖然此研究顯示,如果配偶有失智症,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沒有失智症者的六倍,但並不一定會得病,而且此研究的失智症是臨床診斷,沒有腦部影像掃描等其他實驗室檢查以判斷是何種失智症,也缺乏對照顧者的精神壓力、焦慮或憂鬱等評估來佐證其結論,因此對該研究結果需小心解釋,也需要其他學者的研究來印證。然而,已有許多其他研究發現,失智症的照顧者容易罹患焦慮、憂鬱,且少運動、缺少社交活動,這些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這個猶他州的研究不無道理。給照顧者的5大建議這篇論文印證了失智症的照顧者也是個隱形病人。那麼,照顧者該如何因應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1)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否則當主要照顧者累倒時,大家會亂成一團。像前文提到的,做子女的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分攤照顧工作,讓母親偶爾有喘息的機會。2)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例如要出去走走,與親友同遊散心,並保有原來的嗜好,如看書、聽音樂等。3)加入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尋求各種資源管道,以減輕壓力。4)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及早把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規畫好,減少後顧之憂。5)了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根治/接受少輸為贏的治療觀念,才不會勉強病人,或抱太高期望,而備感挫折。(本文作者/王培寧、劉秀枝)(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失智伯疑妻外遇 專線幫解圍

失智伯疑妻外遇 專線幫解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的問題,為疑心病重、妄想及個性改變等精神行為大轉變,此時家屬和伴侶該如何扶持與面對,想必讓很多人傷透腦筋,為幫助失智症家庭解決困擾,民眾可以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1999轉5880,讓你透過理解、找回家庭的溫暖。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疑心病重、妄想及個性改變,是失智症患者常有的症狀,如他們會常懷疑東西被偷、配偶有外遇等;或是因為定向感出現障礙,而出現時空錯置的現象,如明明身在家中,卻吵著要回家,這類情況也常發生。透過專人協助 讓彼此理解失智症並非只是單純的記憶障礙,而是由許多症狀組合而成,除記憶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及語言能力外,甚至還會出現妄想與幻覺等症狀,民眾若碰到失智長者出現上述情形,卻不知如何處理時,建議可撥打1999轉5880失智症關懷專線尋求協助。日前某晚,黃太太撥打專線表示,75歲的先生已確診失智症一年多,近來一直懷疑自己有外遇,且情況日益嚴重,以往會因為理解先生生病,不願和他計較、也不跟他吵,直到今天先生變本加厲,黃太太害怕躲進房間、並將其上鎖,但先生卻氣急敗壞的用腳踹門,擔心會出人命,因此向專線求救。經專線人員安撫後,黃太太情緒緩和,並請女兒協助爸爸轉移注意力,且留意不要跟爸爸起衝突。此外,專線人員也請女兒安排爸爸白天去日照中心,減少夫妻發生衝突的機會,也讓媽媽有喘息空間。後來,女兒和日照中心商量,告訴爸爸他到日照中心是去上班賺錢,於是爸爸每天都開心的去「上班」,而媽媽的照顧壓力也獲得紓解。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主要有兩大類,第1是認知功能退化,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注意力的減退等。第二是行為異常及精神症狀,包括: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憂鬱、躁鬱、衛生習慣改變、失眠、食慾、性慾改變等。當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病人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就稱為失智症。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神經內科洪嘉蔚醫師解釋,失智症可分為4種類:●神經退化性:如大家最熟知的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如中風後產生的失智症。●混合性:神經退化性合併血管性。●其他特定原因: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甲狀腺功能異常、神經性梅毒等。失智症10大警訊  不可不知由於失智症症狀是漸次發生、逐漸加重,發病初期常常會被忽略。因此,洪嘉蔚醫師提出失智症的10大警訊包括: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洪嘉蔚醫師也提醒,家中長輩若有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帶其就醫,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為失智症患者的治療與照護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路,家有失智症患者,家人生活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記性變差、易怒多疑 注意失智10大警訊

記性變差、易怒多疑 注意失智10大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75歲的王先生,平時會到公園運動,和鄰居聊天。但最近兩年,家人發現王先生變得不愛出門,且記憶力變差了,家人一開始不以為意,想可能是年紀大的正常現象。但最近半年來,王先生常重複同樣的話題,並抱怨有人偷他的東西,莫名指責太太有外遇,容易因此緊張、激動生氣,故家人帶他到身心科門診就醫。經過診斷罹患老年失智症併妄想現象;治療後,情緒及精神症狀逐漸改善,和家人的衝突也減少了。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李怡萱醫師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其中以阿茲海默症約佔6成為最大宗,常出現不知不覺且嚴重的記憶力退化,定向感變差(有時搞不清楚人在何處、無法說出正確時間日期、不認得親友等),而其中部分個案還會出現以下症狀,例如:睡眠障礙、緊張焦慮、憂鬱、易怒、敏感多疑、妄想、幻覺等。符合10大警訊 速至精神科就醫為提高早期診斷失智症的機會,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10大警訊供大家參考。李怡萱醫師表示,若身邊有長輩符合以下10大警訊時,建議儘速陪同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尋求專業協助:1)記憶力變差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李怡萱醫師建議,預防失智症應終身參與健康益智的休閒活動,培養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的人際網絡,可採地中海飲食(攝食深海魚類、蔬果、橄欖油等),遠離菸酒與毒品,避免肥胖或過重。

不再受害!失智症者向法院聲請保護 免受詐財苦

不再受害!失智症者向法院聲請保護 免受詐財苦#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失智翁遭騙婚詐財的消息層出不窮!不肖歹徒利用失智症長者判斷力變差的弱點,企圖從中牟取錢財,不少人因而傾家蕩產,處境十分淒慘。為有效保障弱勢失智者的身家財產安全,家屬可向法院申請輔助宣告(監護宣告),對其資產產生法律保護力。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在諮詢專線中經常接到,家屬擔憂失智者被詐財或已被詐騙成功的案例,不肖之徒常利用失智者判斷力不足的特點,加以迷惑後,詐取其財產,此現象近年來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症患者認知與判斷能力,恐因腦細胞受損而逐步減退,此時家屬若擔憂失智者受騙,可利用輔助宣告來保障財產安全;聲請輔助宣告的要件,需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不能為意思表示、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者才能聲請。簡單的說,就是聲請人認為失智症患者已經喪失正確判斷的認知與能力,就能向法院提出財產保護。台灣失智症協會解釋,有權聲請輔助宣告的人,包括失智長者本人、配偶、四等親內的親屬、最近一年內有同居事實的其他親屬(四等親外)、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聲請人只要檢附戶籍謄本或身分證等可證實與失智長者間關係的文件、就醫證明、身心障礙手冊、醫療檢定等文件,就能向法院提出輔助宣告。 失智症早期4徵兆:判斷力、記憶力變差、喪失方向感、個性驟變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最後提醒,民眾若發現長者明顯比往常判斷力變差、記憶力不佳、或喪失方向感、找不到回家的路,亦或是個性大幅改變,就要多加留意,這可能是失智症早期的徵兆,應立即就醫確診,保障年長者的健康與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