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拍打穴道促血液循環 防範失智提早到

拍打穴道促血液循環 防範失智提早到#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的社會,扶養比例的下降,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社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約1.7~4.4%,除增加老人的死亡率及家屬的負荷,更增加大量的社會成本。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失智症是指腦部漸進性退化導致全面的心智喪失,包括思考、記憶、判斷、空間感、解決問題能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症候群,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多多運動 可促進大腦保健因此,為了不讓失智症提早報到,基隆市衛生局保健科特別製作「健康穴道拍打操」光碟,教導民眾從頭到腳拍打穴道,幫助促進大腦保健、遠離失智。衛生局也說,運動不僅有助於身體及心理健康,研究指出還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症,藉由「健康穴道拍打操」促進身體內血液、淋巴液與腦脊髓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移除廢物,提供大腦更多氧氣需求,因為動作簡單以及配合音樂每天跟著做,非常適合民眾。若對「健康穴道拍打操」光碟有興趣,可洽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

醫訊/淺談血管性失智症

醫訊/淺談血管性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為增進病友間的疾病適應、經驗分享及情感交流,並吸收最新醫學常識及解決日常生活中因疾病產生之疑難雜症,林口腦中風中心特邀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楊梵孛醫師主講「唱的比說的更好聽-談失語症音樂治療」、腦血管科張寓智醫師主講「血管性失智症」、復健科陳靖倫醫師主講「中風病友的運動與認知復健」,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淺談血管性失智症時間:12月6日(六)09:00~11:3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大樓1樓第一會議廳洽詢: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孫昌惠小姐(03)3281200轉5132

研究:揭開大腦老化過程 失智症可即早發現

研究:揭開大腦老化過程 失智症可即早發現#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在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13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且隨著高齡化社會的興起,未來將會有更多失智症患者出現,但日前英國有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類大腦中的特地區域,會最先出現阿茲海默症和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的徵兆,有助於幫助醫師即早診斷失智症的危險族群。失智症與精神分裂症 病灶位於大腦同一區域該研究主要是由醫學研究委員會(MRC)的成員,針對484名年齡介於8~85歲健康受試者的大腦,進行磁振造影掃描,結果在觀察大腦自然老化的過程中發現,大腦這個區域是在青春期快結束時,才開始發育的,但卻是最先開始出現老化的地方,因此,在這方面是有助於早期診斷失智症。且從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掃描圖來看,雖然兩種疾病不同,但病灶都位於大腦中的同一區域,對此,研究人員Hugh Perry教授表示,在這個研究尚未出現之前,一直找不到任何證據表示2種疾病間的關聯,但這項研究揭開了大腦的發育、老化及病變間的關聯,未來針對這類疾病將有更好預防和治療方法,而目前該研究刊登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失智症與漸凍人致病關鍵!與蛋白質缺失有關

失智症與漸凍人致病關鍵!與蛋白質缺失有關#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前陣子的冰桶挑戰,不僅成功引起國際間對漸凍人議題的關注,現在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更證實TDP-43蛋白質不正常代謝與漸凍人及腦前額顳葉退化症有關。根據研究指出,有9成以上的漸凍人病症與5成以上的早發性失智症病例,不論DNA突變在哪一個基因,病變神經細胞中皆含有TDP-43蛋白質的堆積物,而這些堆積物具有細胞毒性,且它們幾乎吸附了所有細胞中的TDP-43蛋白質,所以,造成神經細胞功能缺失,進而導致細胞死亡。活化劑 可防止蛋白質代謝症狀TDP-43蛋白質在不同部位失去功能會產生不同問題,若在脊髓運動元神經細胞中喪失,則會導致漸凍人症狀,包括運動元神經細胞死亡及運動元功能喪失;若在頭的前額神經細胞中喪失,則會導致類似腦前額顳葉退化症狀,包括學習記憶能力喪失及社交能力的改變。此外,研究團隊也證明了細胞自噬作用的活化劑,可經由減少TDP-43蛋白質堆積物的產生以及神經細胞的死亡,而減輕或防止TDP-43蛋白質新陳代謝病症的症狀,目前這些活化劑,正由台北醫學大學醫院系統,進行臨床試驗。

他出現幻覺又自殺 竟是失智症作祟

他出現幻覺又自殺 竟是失智症作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的男性,在4月時出現了鬥毆、帶雞頭面具的幻覺,並逐漸出現記憶力缺損、無法認得妻子及時間地點方向感錯亂至醫院求診,僅回診一次即未再就診。而在8月時又因拿剪刀自殺行為住院,但因患者入院後,無法說明行為緣由,因此,透過檢查後發現他除了整體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退化外,就連大腦與海馬體皆萎縮,診斷為失智症。後來,經一個月的治療後,夜間躁動行為、視幻覺改善,也無自傷行為,目前已順利出院。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人口有近22萬人依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人口將近22萬人,佔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8%。其中失智症患者,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影響生活功能外,臨床上常見的精神心理行為問題,已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和造成家屬困擾,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自殺行為最容易受忽視。老人患有失智症 恐出現自殺行為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過去之一年期研究顯示,在60位老年失智住院患者中有7位因出現自殺行為而住院治療,且皆為輕度到中度程度之失智症。另外,追蹤北部某安養中心自殺高危個案中,發現有5位為失智症患者,其中3位診斷失智症後的半年內,有出現自殺意念。而在國外研究也發現,失智症患者易有自殺行為,尤其在診斷失智症前後。故老年人出現認知功能退化或確診失智症時,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自殺行為;此外,老年人出現自殺行為,也須考量是否罹患失智症。若知覺被剝削 可能引起嚴重退化一旦發現老年人患有失智症,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照護非常重要,照顧者需維護個案自尊,讓生活功能免於退化,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醫師提醒,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規律化、簡單化並避免過多的刺激,例如:環境噪音的減少、訪客的限制,也需避免過度單調的環境,若病患處於知覺剝削的情況,則可能會退化的更嚴重。

別把健忘當老化 當心是失智症警訊

別把健忘當老化 當心是失智症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輩年紀大了之後,是不是變得較健忘、東西亂丟或是常反覆問同樣的問題,可別以為這是老年人的通病,當心他們可能罹患失智症了。隨著臺灣人口持續老化,目前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占總人口11.8%,臺南市高齡人口比例更高達12.46%,因此,失智症議題也逐漸被大眾所重視。過去失智症常被稱為老人癡呆或老番顛,認為人一旦年老就會變成這樣,但其實失智症是由於腦部的退化或病變所引起,大部分失智症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記憶退化、判斷力差 為失智症常見症狀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症狀為記憶力減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弄不清時間地點、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判斷力變差、行為和情緒改變等,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親屬常以為這是老化正常現象,因而延誤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可延緩失智症狀為了關心失智長者,應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延緩失智症狀發生,使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立,此外,為減緩失智症的發生,平時應鼓勵長者動動腦、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及社會參與,即使只是出門散步或是在附近公園泡茶聊天,都遠比悶在家中好。除此之外,預防三高、不抽菸、遠離憂鬱、避免跌倒受傷等也都是很好的失智症預防方法,避免跌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平時應注意居家安全,移除或固定妥易絆倒長者的電線、地毯等,並於浴室等濕滑處裝設防滑設施。關懷身邊長者 若有異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外出時儘量穿著明亮舒適的衣物,注意周遭環境,行走時腳步踏穩慢慢走等,當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失智症狀時,建議可至醫院的神經內科、身心科、精神科或高年科進行詳細檢查,即使被確診為失智症亦不必緊張,只要及早發現並經過妥善的治療及控制,大多數長者的日常生活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最後,臺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從現在開始,應多關懷你我身邊的長輩,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失智症,讓他們都能情深憶長。

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 每百位中就有8名

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 每百位中就有8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世界人口正逐漸老化中,根據全球失智症協會預估有3500百萬的人口已罹患失智症,且這個數字預估在2030年將逐漸增加至6570萬人口,而2050年估計人口達到1億1540萬。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長者每100位就有8名失智者,就102年資料顯示全台共計超過23萬名失智者,至民國145年預估有88萬失智人口,有鑑於此,推動失智社區照護服務已是克不容緩的事實,目前失智照護已為老齡化社會重要健康議題。推廣宣導、志工培訓 可幫助更多失智症患者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葉伯壽醫師表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將於金華里活動中心正式成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為全力推動此計畫,提供相關服務予失智病友、照顧者及專業人員這三個族群,不僅如此,更提供輕度失智者健康促進活動,成立照顧者支持團體,透過團體力量帶給照顧者更多的動力與照顧技巧。並同步推動社區宣導,規畫相關專業人員訓練及社區志工培訓課程,建立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和社區對失智者的照顧能力,期能達到照顧在地化的目的。學習照護及了解 有助於改變與病人間關係朱育瑩護理師指出,參與此活動之民眾及照顧者皆肯定活動的意義,曾有位家屬回饋提表示參加,講座後發現自己過去的應對方式並不適當,如母親總是四處抱怨沒有吃飯,故造成很多摩擦與痛苦,了解照顧方式之後,不僅使她豁然開朗,也改變自己與病人的關係。除此之外,也有位培訓志工提到,原本以為失智病友都要把屎把尿,但實際上課及接觸後差異很大,病友的表達及外觀看似正常人,不過表達內容不一定正確,深談之後發現他們會有重覆問問題等現象,與其他人相處會容易造成誤會,因為參與照顧讓自己更了解失智,也看到照顧者的困難,未受過訓練時,會用自己的想法,但那不見得是正確的方式,也會造成照顧者的二次傷害,在與失智症這場賽跑中,其實只要先掌握先機,就能使失智症長輩生活更快樂。

預防失智症從年輕開始 有助於降低發生率

預防失智症從年輕開始 有助於降低發生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引起民眾對失智症的關心,台灣失智症協會將今年的國際失智症月以嘉年華的形式舉辦,透過闖關遊戲讓民眾更加了解失智症預防,此外,也藉由活動歡樂的時光,幫助出遊的民眾們,留下美好記憶。糖尿病患罹失智症的機會 比一般人高出5成在每年國際失智症月時,台灣失智症協會都會同步時公布全球失智症報告,而今年的研究報告,主要是提醒民眾,只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加上戒菸及降低心血管的危險因子,就可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會,且研究更進一步提到,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較常人高出5成,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很強的關係。發生失智前20年 腦部就會出現病變但其實失智症徵兆的發生前20年,腦部就已經開始出現病變,因此,若能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便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當家中的長輩出現忘東忘西、重複行為等早期徵兆時,就要將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以避免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不僅會影響病患的生活,更會對家庭造成更大的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