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失智症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部主任 馬英娟) (圖/優活健康網) 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子女們在家或許常和長輩發生互動困難的情況。)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 年長者聽力退化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的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的問題之一。由於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兩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Lin教授的研究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年長者的確比聽力健康的年長者有更高風險容易罹患失智症。 65歲聽力退化開始明顯 應從生活做好保健   (造成聽力退化因素很多,聽力保健應從日常生活就開始做起!) 聽力師馬英娟解釋:「其實什麼年齡會開始聽力退化,各國研究統計都不太一致,因為個別差異性太大,從已開發國家所做的研究來看,可歸納出65歲開始聽力退化會逐漸明顯,而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但若合併其他外在因素,如:年長者曾長期任職於高分貝噪音的工作場所,則更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一般來說,造成聽力退化的原因, 1、生活習慣與職業:如果工作場所或居家環境充斥高分貝噪音,如:工廠、機場、建築業、船運公    司等;或者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如:樂團樂手,這些人長期處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下,便    容易加速聽力退化。 2、疾病因素:反覆性中耳炎或耳鳴患者可能出現聽力退化;鼻咽癌患者則因容易中耳積水,也易影響聽覺。 3、長期使用高劑量耳毒性藥物:某些藥物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細        胞。因此盡量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成藥,並且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用藥。 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   (當長輩出現不喜與人交談等現象時,應注意長輩的聽力問題。)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 聽力師馬英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   (子女應學習如何與長輩達到有效溝通。) 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因此在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可注意下列事項: 1、面對著長輩說話,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千萬不要過快或過慢,同時保持口齒清晰。 2、不用過度大聲喊叫,聲音太大會使聲音品質不佳,反而不易接收。 3、在燈光充足下,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 4、若需要討論重要事情,請將周邊噪音減至最低,比如關掉電視後,再一對一面對面溝通。 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 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氏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而根據《健康遠見》針對台灣民眾的「失智症認知大調查」發現,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6成3認為,高齡台灣的失智症狀況嚴重,亟需面對。但失智症認知測驗僅58.57分,顯示國人對失智症的相關認知不及格。世人對失智恐懼僅次於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現有4750萬人飽受失智之苦,每年更以770萬人的驚人速度增加。2014年6月美國失智症協會公布一項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個國家、約6000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其中問及,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結果失智症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約有三成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會罹患失智症。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根據《健康遠見》設計的5題失智症認知題,測驗民眾的認識程度。結果總分不及格,只拿到58.57分。若以一題20分來計算,滿分者有14%,及格者占6成3,不及格者3成7。民眾對失智症認識不足 加強宣導顯重要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還稍嫌不足,需要加強宣導。例如就有一半民眾認為,失智是記憶力喪失,但其實失智不單純是記憶缺失,而是腦部功能嚴重退化,才導致注意力下降、沒有方向感,甚至會伴隨憂鬱、幻想等問題。面對失智症患者,常讓家屬慌了手腳,尤其精神壓力最教人吃不消,其次則是經濟壓力。民眾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導失智症預防相關知識、鼓勵醫療院所設立失智症門診中心、推廣延緩失智症病情的復健醫療,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照顧者要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也要接受衛教,不能跟著患者一起驚慌,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面對失智海嘯,這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和醫師群的共同叮嚀。

綠色葉菜+莓果 麥得飲食有效防失智症

綠色葉菜+莓果 麥得飲食有效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失智症人口不斷上升,而台灣的失智症比例,隨年齡增加也有上升的趨勢,該如何預防失智症一直是令專家們頭痛的問題。美國洛許大學醫中心在2015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飲食型態-麥得飲食(MIND),對失智症的預防有良好的效果。麥得飲食 大腦較同齡年輕7.5歲麥得飲食是以得舒飲食(DASH)與地中海型飲食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飲食型態,經過5年追蹤,發現飲食型態愈偏向麥得飲食的老年人,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而麥得飲食得分較高族群比低得分族群在相同年齡時認知功能年輕了7.5歲。此外,遵守這三種飲食型態皆可減少阿茲海默氏症發生的機率,也有助於減輕認知功能退化,但麥得飲食得分高者明顯優於其他兩種飲食。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呂忻瑾表示,麥得飲食特別強調綠色葉菜類攝取,建議每週攝取6份以上,因為綠色葉菜含豐富葉酸、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等,這些物質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清除神經毒素以減少失智症發生及認知功能退化。水果則特別建議攝取莓果類如蔓越莓、藍莓、桑葚、黑醋栗等,這些水果不但含有豐富的花青素,為天然抗氧化物質,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莓果類可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動物研究甚至認為攝取莓果類可幫助記憶力與學習能力提升。而魚類及海鮮富含ω-3脂肪酸,可減少大腦中澱粉斑蛋白沉積,並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與強化神經元樹狀突脊的密度以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多堅果、少紅肉 避免認知功能快速退化呂忻瑾營養師表示,台灣當地莓果類產量較少,一般飲食中難以獲得新鮮來源,且莓果類偏酸,常被加入大量精緻糖做成果醬或甜點,無形中增加了熱量攝取,但其實可試著將莓果類搭配較具甜味的水果打成果汁、加入低脂乳品、製成沙拉醬汁或佐以適量堅果食用,都是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莓果攝取的好方法。而此三類飲食的共同點是,麥得飲食一樣建議攝取堅果類,因為堅果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也一樣強調減少紅肉及其製品與速食食品、精緻甜點的食用,因為這些食物中大量的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易造成血腦屏障受損與增加澱粉斑蛋白堆積,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此外,目前已知在失智症患者中占多數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其海馬體已萎縮在標準之下。換句話說,一旦養成邁開大步走路的習慣,就能預防海馬體萎縮,自然便能預防失智症。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該研究共花了五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編按:根據2015年八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100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失智前兆不只記性差!突暴怒、憂鬱也是警訊

失智前兆不只記性差!突暴怒、憂鬱也是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自從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生育率下降,65歲以上族群的健康照護、醫療保障也成為我國問題;根據統計,有將近15萬的老年人正面臨失智症、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等困擾,平均每增加5歲,罹病機率就成長1倍,顯示失智問題已是長青族一大隱憂。失智3危險因子:三高、抽菸、頭部外傷一旦罹患失智症,不僅病人會因「遺忘」而痛苦,家人更是於心不忍,需要經過長期奮鬥,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共同走過這大關。一般來說, 失智症分為原發退化性失智症與續發性失智症;常見症狀除了記憶力衰退,還包括情緒憂鬱、易怒等。對此,雙和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李耀東表示,目前臨床上認為老年憂鬱很可為是失智症早期徵兆之一,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情緒和行為上有些改變,且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就要當心是失智症警訊,應提高警覺。此外,延緩失智症發生也可透過正確觀念預防,盡量遠離危險因子、增加大腦活動;如避免三高、抽菸、頭部外傷等危害,且保持運動習慣、多動腦及注意飲食均衡,以上都可從日常生活改善,降低失智症風險。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常吃燒烤、油炸物,當心基因加速老化、疾病提早上門!一名30歲女子,愛吃燒烤及炸雞,又常熬夜追劇,健檢報告已發現高血脂外,醫師指出,她的健檢報告顯示顯示輔脂蛋白基因(APO E)高風險基因型,膽固醇不易代謝,也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失智及冠狀動脈疾病。生活習慣太差 基因老化跟著來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質,這些微小的差異性造就人類有不同個體的特質,基因檢測是針對特定單一核甘酸多型性(SNP)基因位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個體常見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進而採取進一步個人的健康管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另一名39歲男性,才剛步入中年卻已經高血壓及高血脂纏身。健檢發現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年齡老化數十歲,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兩側橋腦、視丘及基底核有小間隙腦中風病灶,兩側前側及後側大腦動脈有粥狀樣硬化,生活型態基因報告發現,葉酸在體內無法正常活化;醫師表示,用葉酸的效率較低,容易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他從飲食加強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及相關營養品,並建議戒菸及勿過量飲用咖啡。環境及生活方式 也可降低疾病風險潘俊伸表示,每個人的基因型態除了先天遺傳特質外,與外在環境、營養相關,若生活習慣太差常接觸有害物質及飲食,基因容易往往以老化型態表現。簡單來說,即使擁有好的基因,若常常破壞它的健康的環境,加速老化的速度,也與其他高風險基因者無異。潘俊伸提醒,儘管基因型無法改變,藉由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個人化營養補充及飲食習慣等,也能改善基因的後天表現。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齡85歲的陳老太太,近年來,家屬發現她漸漸變得疑心重、對人有敵意,且越來越容易焦慮緊張,常無故說家人偷走自己財物、與家人起口角,甚至半夜無法入眠、大吼大叫、衝出屋外。家屬努力照顧了數個月後,終於將她帶到醫院求助。經檢查發現腦部顳葉額葉萎縮、短期記憶力明顯缺損,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斗六成大醫院精神科許碩恩醫師說,這數個月來,個案持續有情緒起伏、失眠、精神動作躁動、注意力不佳、陣發性聽幻覺、被害妄想、被偷竊妄想、乏現實感等精神症狀。然而於住院期間接受藥物、心理、環境及職能治療下,被害妄想與聽幻覺逐漸消失,情緒與生活作息漸趨穩定,但仍有記憶力缺損、情緒焦慮等症狀。全球每3秒即1人失智   性格突轉變須注意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報告,估計全球共有4680萬失智症人口,平均每三秒全球即增加一名患者;而全台灣推估大約有24萬失智症人口。許醫師說明,失智症患者常見的表現,包括失憶、失用、失認、失語等症狀。然而許多病患先因為行為及精神症狀就醫,才被發現認知功能有所減損,進而診斷出失智症。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外,更需要給予行為與環境上的介入,並注意長輩潛在的生理問題,方能逐漸改善。因此他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家中長輩有性格轉變、情緒失調、行為異常、記憶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情形,建議可帶長輩至醫院接受醫療協助。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近日有報導指出,有午睡習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然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午睡可能反映夜間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但若長期使用白天補眠,容易造成惡性循環、社交下降,因此她建議民眾,維持白天的活動量,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並採地中海飲食,以預防失智症找上門。1)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多閱讀報章雜誌、寫作、打麻將、規劃旅遊等。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2)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3次以上的運動,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3) 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並且不建議喝酒。4) 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4成罹患失智症之相對風險,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增加2倍以上。5) 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因此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為佳。此外,研究顯示,三高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調整飲食、運動,以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嚴重的頭部外傷也是阿茲海默的危險因子之一,風險是一般人的4 倍以上,建議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提醒民眾,抽菸及罹患憂鬱症,都會使罹患阿茲海默症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因此建議民眾,應適時紓壓,並立即戒菸,以預防失智症上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