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出現孤獨感 恐為失智症警訊

出現孤獨感 恐為失智症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澱粉樣蛋白」(Amyloid)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息息相關,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大腦澱粉樣蛋白數量較多的年長者,很容易產生孤獨、寂寞感,因此當年長者出現孤獨、寂寞的感覺,很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大腦澱粉樣濃度偏高 孤獨感是他人7.5倍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南西‧多諾凡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當一個人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濃度偏高,的確就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群,這項研究顯示,大腦澱粉樣濃度偏高的人較容易產生孤獨感,這些人出現孤獨感機率是其他人的7.5倍,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多諾凡指出,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已發現,維持社交活動的人,較不容易有失智症,這項研究則發現,當一個人出現阿茲海默症前兆,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寂寞感,有些人可能就逐漸不和社會、其他人互動。澱粉樣蛋白堆積 大腦功能可能受影響 多諾凡解釋,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開始堆積,大腦功能可能就會受影響,對於社交刺激的感覺、理解力與反應力,就會變得較遲鈍,這很可能是認知功能改變的早期警訊,如果後續研究證實真是如此,醫師或許就可以透過這項指標,評估患者是否有阿茲海默症。身邊有人仍孤獨 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這項研究含括43名女性與36名男性,平均年齡76歲,身體都很健康,沒有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症狀,研究團隊運用標準精神科評估方式測量每個人的孤獨感程度,研究人員也用影像學掃描偵測這些人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數量,研究人員特別將重點放在大腦皮質區,這部分在記憶力、專注力、感覺與思考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經過研究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結果代表,當年長者身邊圍繞許多家人、朋友,還是感覺孤獨、寂寞,出現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家人、朋友要多注意這項警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整理)翻開報紙,常可看到名人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影響其職業生涯的新聞,而得到巴金森氏症的名人也不少,有名的前世界拳王阿里,與主演「回到未來」的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J.Fox)都為巴金森氏症打響了知名度,儘管大眾對巴金森氏症這個病名耳熟能詳,但真遇上了,又不知它究竟是何方神聖,該看什麼科?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巴金森氏症是一系列症狀的組合,巴金森病人常表現的症狀有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步伐呈小碎步、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等,早期因症狀輕微,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未獲重視,巴金森氏症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常伴有長期便秘、輕度憂鬱、嗅覺失靈、睡夢中容易拳打腳踢、失眠、肩頸或腰背疼痛等。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巴金森氏症發展到後期,會逐漸演變至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易跌、容易在門口停滯不前、吞嚥功能變差等情形,此時也會開始需要家人的協助,家人也應體諒病人說話、回應、動作變慢是受到疾病影響,非故意不配合。發病多年的病人 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吳雅純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須配合專科醫師指示,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搭配服藥,且藥物應與食物隔開1小時以上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發病多年後的巴金森病人,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屆時還應接受失智症藥物的治療,以延緩智能退化。各式症狀都有相對應藥物可治巴金森氏症屬退化性疾病,大多不會遺傳,一般對藥物反應良好,經診斷後的存活期也長,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症狀大多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治,所以一旦發現有類似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別害怕求診、也不應該害怕被診斷,接受生病的事實,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照顧中度失智母親約4年,近日媽媽經常重複講過去的事,且出現妄想、幻覺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不斷收拾行李,也常提到家裡出現了許多「外人」,總是要女兒陪著他,長期的照顧壓力讓她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是好。未來50年可能突破85萬人近年來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亦隨之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100年至102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105年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5萬,未來5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不是單一疾病 而是一群症狀組合當家中長者確診失智症之後,病人及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甚至是驚慌失措,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等症狀,因此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造成家庭極大的負擔,目前的失智症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1)     瑞智學堂2)     日間照顧中心3)     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4)     居家服務5)     居家復健6)     家庭托顧7)     輔具服務8)     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9)     失智者團體家屋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衛福部規劃之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針對失智症服務的規劃,除了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服務外,擴大推動失智症創新服務方案,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建立失智症照護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失智症安全看視服務,及拓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發展失智友善社區。

「失智照護諮詢」 搞定老頑童

「失智照護諮詢」 搞定老頑童#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0歲的陳奶奶腦力退化日益嚴重,出現許多精神症狀,包括記憶力的問題,同樣的事情會反覆多次詢問,以往注重清潔的她,現在也不注重衛生,身上常發出異味,最近陳奶奶開始對媳婦產生敵意,認為媳婦都不給她吃東西,要奪取她的錢財,陳奶奶認知功能的許多面向都有受損,但是外觀和健康老人無異。不要當面直接否定 要移轉注意力經由失智照護諮詢,家屬理解陳奶奶罹患失智症,請家屬在陳奶奶產生妄想的時候,嘗試轉移她的注意力,並且不要當面直接否定她的話,讓她移轉注意力,當陳奶奶覺得自己的東西遺失,陪她找找看,並且不動聲色地裝作是陳奶奶自己找到的。療癒性觸摸按摩 可放鬆、減低敵意使用療癒性觸摸按摩的技巧,可讓失智症者放鬆,進而減低敵意,盡量用諒解代替責備,職能治療師則協助家屬安排相關的腦力復健活動、日間的活動設計安排,延緩腦力退化。失智症諮詢 提升照護品質隨著平均餘命延長,可預期失智症的盛行率同樣上升,但是臺灣在失智照護依舊落後鄰近先進國家,我們仍舊缺乏許多相關的設施,對失智症友善且充分理解此疾病的照護人才仍然不足,我們的社會也對失智症持續有許多誤解與污名,但失智照護諮詢是好的開始。透過失智照護諮詢,提升照護品質,並且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理解它、接納它,服務弱勢族群,讓弱勢病患能獲得完善醫療人權的保障,提供的諮詢服務,不只可以讓家屬安心,同時也照顧並盡力滿足家屬的需求,失智症的防治方式越來越多,是未來責無旁貸的課題。

失智症 親人都是「陌生人」

失智症 親人都是「陌生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一開始可能只有「記憶力衰退」,常常會忘東忘西,但是忘記的事項會越來越多,發生的頻率也越頻繁。一開始,或許可以經由別人的提醒而想起忘記的事,但是到最後,會「完全忘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會對自己原本的工作與技能感到陌生,漸漸的,會搞不清楚時間、日期與地點,連帶的,連自己的親人也會認不得。這使得判斷力與警覺性也會受到影響,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與斑馬線。退縮的負面情緒 比如沉默寡言有些人則是抽象思考能力有所改變,如沒有辦法操作電器、提款機,或看不懂指標,甚至會影響邏輯能力,例如把不相干的物品擺在一起,或在床上放置臉盆、在浴室擺放鍋子等,會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在情緒的表現上,有些人會暴躁易怒、疑東疑西、焦躁不安,甚至攻擊別人。但是,有些人則會表現出「退縮的負面情緒」,比如沉默寡言、突然大哭,或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同時也會出現重複的行為與言語,忘了自己曾經做過,或說過的事。家人支持與陪伴 維持生活的最大動力所以失智症的患者會覺得身邊的親人是「陌生人」,不認得自己的家人,家人也會傷心難過他們的轉變。對病人與家人來說,站在眼前的親人,再也不是原本的他了!失智症的病人需要隨時有人在他們身邊。如果沒有人在他們的身旁陪伴,他們的生活會一團亂,而且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也是維持失智者生活的最大動力。對異常行為並不知道 沒有「病識感」親人的陪伴,除了可以「降低」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也可以安撫失智者的情緒,減少發生憂鬱症的機會。但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陪伴,往往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所以照顧者必須有一個觀念,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異常行為並不知道,也就是他們不會有「病識感」,所以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與耐力,才能照顧他們,因此照顧失智症的親人,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需要全家一起動起來。大家一起分擔與合作,才有可能長期走下去。(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醫訊/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醫訊/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5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提升基層照護 盡早預防失智!

提升基層照護 盡早預防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際失智症協會於20日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呼籲全球失智症醫療照護應增加基層醫療在失智症醫療照顧的角色,提升確診率、增設個案管理師,以增進對失智症家庭連續性的支持與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已逾26萬人,未來將快速增加,需要更多基層醫療的投入。中低收入國家僅有1成確診率今年全球失智症報告著眼於失智症醫療品質及覆蓋率,報告指出在先進國家中,失智症確診率大約為5成,然而在中低收入國家卻僅有1成的確診率,過度專科化的結果無法應付攀升的失智症人口。提高確診率、降低醫療支出當前的失智症專科門診已不足以應付如此龐大的需求,報告中強調提升基層或社區醫療在失智症照護的責任,有助於提高失智症確診率、降低醫療支出,也能持續關懷的失智者的多元需求,失智症專科醫師應扮演培訓及督導的角色,提昇基層醫師失智症醫療服務的能力,其次,需要基層醫療投入更多,降低跌倒、感染及譫妄的機會。個別化、整合性且連續性的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失智症醫療應是全人照護模式,提供個別化、整合性且連續性的服務,隨著疾病進程調整服務計畫,轉介適合的醫療與長照資源,設置失智症個案管理師,並於確診之後與失智者及家屬保持聯繫,持續追蹤,提供所需的資源。105年 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本會依據此報告進行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105年失智症人口推估已逾26萬人,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民國130年增加到近67萬人,大約每100人就有3人罹患失智症,到了民國150年有逾85萬人,也就是大約每100人就有近5人為失智症所苦,把握失智症預防,同時也可降低家庭及社會負擔。 

多點關心 助老寶貝找到回家的路

多點關心 助老寶貝找到回家的路#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長輩人數也不斷攀升,對於照顧失智患者的家屬而言,最擔心的莫過於患者自行走出家門卻找不到回家的路,為能幫助失智患者在迷失方向時可以有妥善的協助,苗栗縣政府辦理「千手關懷老寶貝 憶手掌握防走失」活動,現場提供民眾免費諮詢失智症服務。沒方向感、解決問題能力喪失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表示,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退化之外,迷路也是其症狀之一,不少病患無法判斷環境或地標而失去方向感,也會因解決問題能力喪失,而在迷路時不知要找人幫忙或打電話求助,甚至連自己住在哪裡都無法想起,當這些狀況發生時,最需要的就是民眾主動上前關心並協助,幫助失智老人,還可以這麼做:1)     指紋捺印 /苗栗縣警察局及各分局皆提供指紋捺印服務,只要家屬幫失智患者於警局申請並建立指紋捺印,當不小心迷路被民眾送至警局時,警方可依其之檔案連絡家屬。2)     愛心手鍊 /苗栗縣政府社會處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合作,提供愛心手鍊之申領,當使用者走失時,民眾可由手鍊上之24小時0800免付費電話聯絡服務中心,就能即刻查詢其資料。3)     QR Code布標 /由長照服務資訊網站「愛長照」團隊研發之QR Code布標,可縫製在失智患者之衣服上,協助者可經由智慧型手機掃描QR Code,就能顯示緊急聯絡人的電話,幫助患者找到回家的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