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高齡友善社區 鄰里長是關鍵

高齡友善社區 鄰里長是關鍵#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老番顛,我不跟你說了啦!」,面對心理狀態不佳、脾氣像小孩的年長者,家人有時也許會被他們的行為觸怒,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未來高齡化影響下,社區中的失智長者將愈來愈多,社區的鄰里長、居民都需要學習與失智者和平共處,營造失智友善社區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失智者因腦病變出現失序行為根據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世界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105年底台灣失智症患者超過26萬人,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裡由家人照顧,其中逾10萬失智者在社區,因此居民都有機會遇見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患者因腦部病變導致患者判斷力變差、個性行為改變而出現失序行為,想矯正失智者的行為可以安排長者玩遊戲、或安排失智者參加日間照護中心,與其他社區老人互動,活化腦袋之餘也能多交朋友,使心情開闊。營造友善社區 鄰里長是關鍵未來高齡化將成為一種「流行」,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民眾應學習與失智者和平共處,若遇到熟識的失智者能夠主動寒暄、關心,碰到不熟識的失智者面臨危險情境時,在安全前提下保護至安全地方或撥打110求助。鄰里長可主動邀請失智者參與各項活動,以友善的方式與其互動,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社會。 

醫訊/失智症的用藥問題

醫訊/失智症的用藥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而言,每日的照顧讓身心筋疲力盡,藥物是目前能夠有效控制失智症的一項因子,但到底藥物對於何種程度的失智症患者作用效果較佳?了解藥物對失智症患者的影響及後遺症,是協助失智患者最重要的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長庚醫院失智症專科醫師徐榮隆,主講「失智症的用藥問題」,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的用藥問題時間:1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上午09:00-12:00地點:北市青島西路7號四樓對象:失智症家屬(已確定診斷)洽詢:陳宣喬(02-25988580#26、0800-474580)

驚!失智患者每3秒增1名

驚!失智患者每3秒增1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營養及醫藥衛生的改善,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相對失智症人口數也隨之上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根據國發會人口報告推估,台灣2016年失智症人口逾26萬人,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已逐漸演變為社會問題。失智症包含記憶力、認知功能減退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陳桂銓表示,多數人誤以為失智症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狀包含記憶力的減退、認知功能、語言、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導致失智症常見的病因為退化性腦神經病變,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一類,其次是腦血管疾病,其中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能夠減少失智症發生機率,由於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患病後,症狀程度只會日益嚴重,目前並沒有藥物可有效預防與治療失智症,為有效預防退化提早發生,陳桂銓醫師有以下建議:1) 多參與戶外社交活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增加心肺功能與增加腦血管血液流量以活化腦細胞,可有效降低罹患各種慢性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機會。2) 控制血糖、膽固醇、血壓,以降低因慢性病導致的血管性失智症。3) 避免過油膩食物,儘量以穀類、豆類、蔬果為主,魚、肉為輔。4) 參與新的事物以及腦力激盪活動,維持思考活躍與思路清晰。

出現孤獨感 恐為失智症警訊

出現孤獨感 恐為失智症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澱粉樣蛋白」(Amyloid)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息息相關,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大腦澱粉樣蛋白數量較多的年長者,很容易產生孤獨、寂寞感,因此當年長者出現孤獨、寂寞的感覺,很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大腦澱粉樣濃度偏高 孤獨感是他人7.5倍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南西‧多諾凡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當一個人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濃度偏高,的確就是阿茲海默症高風險群,這項研究顯示,大腦澱粉樣濃度偏高的人較容易產生孤獨感,這些人出現孤獨感機率是其他人的7.5倍,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多諾凡指出,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已發現,維持社交活動的人,較不容易有失智症,這項研究則發現,當一個人出現阿茲海默症前兆,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寂寞感,有些人可能就逐漸不和社會、其他人互動。澱粉樣蛋白堆積 大腦功能可能受影響 多諾凡解釋,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開始堆積,大腦功能可能就會受影響,對於社交刺激的感覺、理解力與反應力,就會變得較遲鈍,這很可能是認知功能改變的早期警訊,如果後續研究證實真是如此,醫師或許就可以透過這項指標,評估患者是否有阿茲海默症。身邊有人仍孤獨 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這項研究含括43名女性與36名男性,平均年齡76歲,身體都很健康,沒有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症狀,研究團隊運用標準精神科評估方式測量每個人的孤獨感程度,研究人員也用影像學掃描偵測這些人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數量,研究人員特別將重點放在大腦皮質區,這部分在記憶力、專注力、感覺與思考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經過研究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結果代表,當年長者身邊圍繞許多家人、朋友,還是感覺孤獨、寂寞,出現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會上升,家人、朋友要多注意這項警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整理)翻開報紙,常可看到名人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影響其職業生涯的新聞,而得到巴金森氏症的名人也不少,有名的前世界拳王阿里,與主演「回到未來」的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J.Fox)都為巴金森氏症打響了知名度,儘管大眾對巴金森氏症這個病名耳熟能詳,但真遇上了,又不知它究竟是何方神聖,該看什麼科?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巴金森氏症是一系列症狀的組合,巴金森病人常表現的症狀有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步伐呈小碎步、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等,早期因症狀輕微,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未獲重視,巴金森氏症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常伴有長期便秘、輕度憂鬱、嗅覺失靈、睡夢中容易拳打腳踢、失眠、肩頸或腰背疼痛等。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巴金森氏症發展到後期,會逐漸演變至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易跌、容易在門口停滯不前、吞嚥功能變差等情形,此時也會開始需要家人的協助,家人也應體諒病人說話、回應、動作變慢是受到疾病影響,非故意不配合。發病多年的病人 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吳雅純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須配合專科醫師指示,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搭配服藥,且藥物應與食物隔開1小時以上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發病多年後的巴金森病人,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屆時還應接受失智症藥物的治療,以延緩智能退化。各式症狀都有相對應藥物可治巴金森氏症屬退化性疾病,大多不會遺傳,一般對藥物反應良好,經診斷後的存活期也長,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症狀大多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治,所以一旦發現有類似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別害怕求診、也不應該害怕被診斷,接受生病的事實,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照顧中度失智母親約4年,近日媽媽經常重複講過去的事,且出現妄想、幻覺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不斷收拾行李,也常提到家裡出現了許多「外人」,總是要女兒陪著他,長期的照顧壓力讓她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是好。未來50年可能突破85萬人近年來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亦隨之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100年至102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105年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5萬,未來5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不是單一疾病 而是一群症狀組合當家中長者確診失智症之後,病人及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甚至是驚慌失措,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等症狀,因此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造成家庭極大的負擔,目前的失智症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1)     瑞智學堂2)     日間照顧中心3)     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4)     居家服務5)     居家復健6)     家庭托顧7)     輔具服務8)     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9)     失智者團體家屋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衛福部規劃之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針對失智症服務的規劃,除了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服務外,擴大推動失智症創新服務方案,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建立失智症照護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失智症安全看視服務,及拓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發展失智友善社區。

「失智照護諮詢」 搞定老頑童

「失智照護諮詢」 搞定老頑童#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0歲的陳奶奶腦力退化日益嚴重,出現許多精神症狀,包括記憶力的問題,同樣的事情會反覆多次詢問,以往注重清潔的她,現在也不注重衛生,身上常發出異味,最近陳奶奶開始對媳婦產生敵意,認為媳婦都不給她吃東西,要奪取她的錢財,陳奶奶認知功能的許多面向都有受損,但是外觀和健康老人無異。不要當面直接否定 要移轉注意力經由失智照護諮詢,家屬理解陳奶奶罹患失智症,請家屬在陳奶奶產生妄想的時候,嘗試轉移她的注意力,並且不要當面直接否定她的話,讓她移轉注意力,當陳奶奶覺得自己的東西遺失,陪她找找看,並且不動聲色地裝作是陳奶奶自己找到的。療癒性觸摸按摩 可放鬆、減低敵意使用療癒性觸摸按摩的技巧,可讓失智症者放鬆,進而減低敵意,盡量用諒解代替責備,職能治療師則協助家屬安排相關的腦力復健活動、日間的活動設計安排,延緩腦力退化。失智症諮詢 提升照護品質隨著平均餘命延長,可預期失智症的盛行率同樣上升,但是臺灣在失智照護依舊落後鄰近先進國家,我們仍舊缺乏許多相關的設施,對失智症友善且充分理解此疾病的照護人才仍然不足,我們的社會也對失智症持續有許多誤解與污名,但失智照護諮詢是好的開始。透過失智照護諮詢,提升照護品質,並且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理解它、接納它,服務弱勢族群,讓弱勢病患能獲得完善醫療人權的保障,提供的諮詢服務,不只可以讓家屬安心,同時也照顧並盡力滿足家屬的需求,失智症的防治方式越來越多,是未來責無旁貸的課題。

失智症 親人都是「陌生人」

失智症 親人都是「陌生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一開始可能只有「記憶力衰退」,常常會忘東忘西,但是忘記的事項會越來越多,發生的頻率也越頻繁。一開始,或許可以經由別人的提醒而想起忘記的事,但是到最後,會「完全忘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會對自己原本的工作與技能感到陌生,漸漸的,會搞不清楚時間、日期與地點,連帶的,連自己的親人也會認不得。這使得判斷力與警覺性也會受到影響,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與斑馬線。退縮的負面情緒 比如沉默寡言有些人則是抽象思考能力有所改變,如沒有辦法操作電器、提款機,或看不懂指標,甚至會影響邏輯能力,例如把不相干的物品擺在一起,或在床上放置臉盆、在浴室擺放鍋子等,會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在情緒的表現上,有些人會暴躁易怒、疑東疑西、焦躁不安,甚至攻擊別人。但是,有些人則會表現出「退縮的負面情緒」,比如沉默寡言、突然大哭,或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同時也會出現重複的行為與言語,忘了自己曾經做過,或說過的事。家人支持與陪伴 維持生活的最大動力所以失智症的患者會覺得身邊的親人是「陌生人」,不認得自己的家人,家人也會傷心難過他們的轉變。對病人與家人來說,站在眼前的親人,再也不是原本的他了!失智症的病人需要隨時有人在他們身邊。如果沒有人在他們的身旁陪伴,他們的生活會一團亂,而且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也是維持失智者生活的最大動力。對異常行為並不知道 沒有「病識感」親人的陪伴,除了可以「降低」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也可以安撫失智者的情緒,減少發生憂鬱症的機會。但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陪伴,往往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所以照顧者必須有一個觀念,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異常行為並不知道,也就是他們不會有「病識感」,所以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與耐力,才能照顧他們,因此照顧失智症的親人,需要全家人的支持。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需要全家一起動起來。大家一起分擔與合作,才有可能長期走下去。(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Menu